2024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背景:汉末,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

(2)创立:曹魏时期,按中正官评定等级授官。

(3)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_____。家世

(4)影响:从选官方式上看,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选官标准上看,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发展历程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______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_____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意义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隋唐科举制进士科进士武举二、三省六部制1.形成与发展过程2.职权分工3.影响: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影响深远。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均田令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_________,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_____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的赋税制度(1)租庸调制。庸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______,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意义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两税法。户税人丁【构图解史】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主题隋唐科举制的特点与意义【史料实证】

史料一《新唐书》记载,(科举学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文献通考》载:“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史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隋唐科举制的特点根据史料的来源划分为三层,分别从选拔方式、考试方式和录取方式等进行归纳史料二: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注意省略号对史料的分层作用,从中提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概括出促进人才的流动、客观公平、激励作用等借鉴价值【史料解读】(1)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层层选拔,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具有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 发展唐朝时科举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又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历史解释】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对点提升】

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解析:选D。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类型来源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2.下表所示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A.重视应试能力C.选拔人才公平

B.限制了社会流动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D。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更加多样,突破了世家大族的限制,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选D项。

3.(2022届安徽九师联盟联考)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通过考试仅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科目分为博学宏词和拔萃。《新唐书》记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A.选官的标准趋向严苛C.重视官员的实际才能

B.保障了吏治清明与高效D.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唐代的选官制度既注重官员的文化水平,又注重官员的实际治理才能,故选C项。1.(2022年广东卷)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选D。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划归至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2.(2022年湖南卷)据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没落C.门阀观念强化

)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解析:选A。由表格信息可知,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相隔近30年,这期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所以尽管唐高祖武德七年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存在了3年的时间,最终还是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被废除了,所以这一过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走向没落的趋势,故选A项。3.(2021年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C.地方权力削弱

B.相权转移D.行政效率降低

解析:选B。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

4.(2021年江苏卷)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C.消除了门第观念

B.促进了阶级流动D.激化了政治矛盾

解析:选B。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入仕,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

5.(2021年湖南卷)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这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解析:选D。西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