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调速节能在电机负载上的应用_第1页
永磁调速节能在电机负载上的应用_第2页
永磁调速节能在电机负载上的应用_第3页
永磁调速节能在电机负载上的应用_第4页
永磁调速节能在电机负载上的应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磁调速节能在电机负载上的应用

永速器是根据永磁电阻器开发的。从1995年开始,一种利用导体圆盘与永磁体磁钢圆盘的相对运动产生涡流,利用感应磁场与永磁场相互作用,以连接电机和负载的高效率永磁磁力耦合器处于开发和研究中。此后,一种气隙大小固定的永磁磁力耦合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中,永磁磁力耦合器表现了良好的隔振效果,能够适应很难达到或保持对中性的场合,例如泵、空气压缩机等。近几年,永磁磁力耦合器的开发工作着重于一种可调速类型(即永磁调速器)的研究。本文参考永磁磁力耦合器及永磁电机的相关理论,设计了小功率永磁调速器,建立了涡流数学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该装置进行三维建模、动态磁场仿真,对形成的磁路进行研究。分析涡流的形成机理、电磁的转换机理、磁路的耦合原理,并对磁路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1帮助电机旋转,实现稳定的双轨调节装置永磁调速器机械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永磁调速器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和电机连接的主动转子;二是与负载连接的从动转子;三是气隙调节装置,包括手动控制和信号电控两种。主动转子由钢盘和铜环两部分组成,固定在输入轴上;从动转子由铝盘、钢盘、钕铁硼永磁体3部分组成,浮动安装在销轴上。主、从动转子之间隔开一定的空气间隙。当电机带动主动转子转动时,拉动从动转子一同转动,最终带动负载一同转动。气隙调节装置安装在负载端,通过带动内筒使从动转子在转动的同时水平移动,可选择常用的丝杠调节装置。永磁调速器是恒转矩传递设备,PMD的输入转矩(电机输出)始终等于PMD的输出转矩。因此,在保持电机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负载的实际需要,调节气隙的大小,使PMD输出合适的转矩,避免出现“大马拉小车”的耗能现象。同时,PMD的输入转矩也实时地得到了调节,达到了电机节能的目的。永磁调速器的主、从动转子可以自由的独立旋转。当电机带动主动转子旋转时,铜环通过切割从动转子中永磁体的磁力线,在铜环表面上产生涡流,进而形成了感应磁场。感应磁场对永磁体产生耦合力,即感应磁场对相邻永磁体的吸力与斥力。这两种力在旋转方向相叠加,从而带动从动转子与主动转子同方向旋转,最终带动负载做旋转运动。气隙调节装置可以进行手动和电动调节,其与步进电机相连时可以实现闭环的自动控制,控制步进电机转速和转向,驱动手轮调节气隙,实现PMD输出速度的控制。永磁调速器是根据滑差原理工作,为了产生转矩,必须有滑差,因此能量的损失又叫滑差损失,滑差损失是以发热的方式消耗,同时还有附加的散热和摩擦损失,产生的热量由空气对流自然冷却。大功率设备可以考虑水冷散热设计。2偏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电磁场问题用Maxwell方程组来描述和求解,其微分形式为∇×Η=J+∂D∂t(1)×H=J+∂D∂t(1)∇×E=-∂B∂t(2)×E=−∂B∂t(2)∇·B=0(3)∇·D=ρ(4)式中:H为磁场强度,A/m;J为传导电流密度,A/m2;E为电场强度,V/m;B为磁通密度,T;D为电通密度,C/m2;ρ为电荷体密度,C/m3。永磁调速器中不存在静止的电荷,Maxwell方程组中式(1)和式(4)可简化为∇×H=J∇·D=0实际求解电磁场时必须附加成分方程D=εE=εrε0EJ=σEB=μH=μrμ0H式中:ε为介电常数,F/m2;εr为相对介电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σ为电导率,S/m;μ为磁导率,H/m;μr为相对磁导率;μ0为真空磁导率。在无自由电荷的永磁调速器中,矢量B,E,J所满足的偏微分方程如下:{[CX3]∇[CX]2B=με∂2B∂t2+μσ∂B∂t[CX3]∇[CX]2E=με∂2E∂t2+μσ∂E∂t[CX3]∇[CX]2J=με∂2J∂t2+μσ∂J∂t在导电介质内,方程右端第1项可忽略,变为{[CX3]∇[CX]2B=μσ∂B∂t[CX3]∇[CX]2E=μσ∂E∂t[CX3]∇[CX]2J=μσ∂J∂t这些偏微分方程在形式上属于扩散方程,是研究导电介质中涡流问题和集肤效应的基础,常被称为涡流方程或集肤效应方程。方程的求解对象为电场强度E、磁通量B等物理量,在求解过程中常引入矢量磁位A、标量电位ϕB=∇×A在交变激励磁场中计算涡流问题,利用矢量磁位的传导方程:∇2A=μσ∂A∂t由于导体铜盘无源电流,只有相对速度效应,由运动产生的涡流密度J为J=Jc+Je按照洛仑兹约定,标量电位为ϕ=-μσ∇·A当考虑导体的速度效应时,涡流密度为Je=σ[-∇ϕ+v×(∇×A)]式中:v为导体运动速度,m/s。3计算与分析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永磁调速器(PMD)的磁路结构进行三维动态磁场仿真,仿真时设定PMD安装在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上。3.1永磁调速器的选择根据所分析问题的特点,做如下假设:1)为使磁通形成回路,减小漏磁,永磁体都应固定在磁导率较高的软磁材料上;2)不考虑端部漏磁,认为转动轴是不导磁的;3)忽略铜盘和永磁体的弹性形变,运行时气隙磁场沿轴向没有变化;4)忽略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为了更加接近设备运行实际情况,永磁材料选用第3代钕铁硼永磁体,铜材质选用黄铜H62规格,钢盘选用45号钢。永磁调速器仿真参数如下:永磁体材料为钕铁硼,磁极数目18,气隙宽度3mm,铜环轴向长度10mm,铜环内半径90mm,铜环外半径140mm,钢盘轴向长度10mm,钢盘内半径90mm,钢盘外半径140mm,电机转速1455r/min,铜的电阻率7.1E-08Ω·m,永磁体矫顽力875000A/m,永磁体的相对磁导率1.05,永磁体尺寸(长、宽、高)30mm×30mm×20mm,空气的相对磁导率1。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3.2永磁调速器及原理铜环(面对磁体侧)表面产生的涡流见图3。由图3可知,涡流分布不是均匀的,而是在铜环中形成了18个回路,相邻回路电流方向截然相反,所以涡流生成的磁场在铜环上正好等效生成18个N,S极交替排列的磁极。涡流主要分布在铜环表面的一薄层中,特别是靠近内径和外径的地方,集肤效应明显。PMD基本主磁路为:从N极出发,沿气隙,铜盘,再经过气隙到达相邻永磁体的S极。永磁调速器的磁通流向见图4,由图4可知,涡流产生的感应磁场与永磁场通过钢盘的导磁作用,构成闭合磁路。磁通形成了18个回路,相邻回路之间磁通方向相反。3.3感应磁场的作用永磁调速器的磁路耦合原理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铜环通过切割永磁体的磁感线,在其表面产生涡流,形成感应磁场。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相邻感应磁场对永磁体的作用力在旋转方向上是叠加的,带动从动转子同步转动,有助于获得更高转矩。同时,轴向作用力可以相互减轻甚至抵消,对支撑轴承的寿命有利。3.4转换率在气隙为3mm时,利用场耦合有限元方法计算永磁调速器的输出转矩。可得,PMD输出转矩T=(0.89243E+02)N·m。4永磁体厚度对扭矩关系的分析气隙与转矩关系的拟合曲线如图6a所示。由图6a可知,随着气隙宽度的增大,转矩迅速减小;气隙宽度为2.5mm时,传递转矩最大;气隙宽度为12mm时,传递转矩最小,气隙有效的调节范围是2.5~12mm;这是因为感应磁场与永磁体为磁源,气隙和永磁体中的磁阻要比钢盘中大得多,所以磁势主要消耗在气隙和永磁体的磁阻中,气隙增大消耗在气隙磁阻中的磁通密度增大,导致气隙中的磁通密度减小,导致转矩下降。铜环厚度与转矩关系的拟合曲线如图6b所示。由图6b可知,随着铜环厚度的增大,传递的转矩逐渐增大到一个峰值,随后开始减少。所以铜环的厚度范围最好是11~13mm。这是因为随着铜环厚度的增大,铜环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涡流增加,进而导致感应磁场变强,传递的转矩变大。但是当铜环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涡流增加有限,趋于饱和。同时,铜环厚度的增加,使得铜的电阻增加,因而热损耗逐渐增大,致使大部分涡流都转化为热量,因此传递转矩减小。永磁体厚度与转矩关系的拟合曲线如图6c所示。可知,随着永磁体厚度的增大,转矩开始增加很快,而后增加很慢,趋于饱和。这是因为,当永磁体厚度增加时,磁势增大,导致传递转矩增加得很快,同时磁阻与漏磁也随之增大。当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增加的磁势全部被磁阻和漏磁消耗,故转矩最后增加得很慢甚至不增加。所以,永磁体的厚度应该选定在20~30mm之间。本结构中磁极数最多为18,永磁耦合器的常用磁极数范围是8~30,所以最终确定磁极数计算范围是8~18。永磁体厚度与转矩关系的拟合曲线如图6d所示。由图6d可知,随着磁极数的增加,转矩逐渐增大,在磁极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