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真题(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年夏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真题(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年夏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真题(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年夏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真题(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年夏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语文试题真题(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1年夏季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宋代大画家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

可游,可居,这也是中国园林的基本思想。江南园林多是小园,为了小中见大,“望”就特别重要。就是

要使游览者可以望出园去,从小空间望到大空间,望到一个新境界,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

②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轩盈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

园林中的建筑物,为什么柱子这么高?为什么窗户这么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过来。

③窗子起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园林常常把窗子设计成扇形,称为“便面”。窗外的竹子或青L,经过

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面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开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

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这就是清代李渔说的“尺幅窗,无心画”。造园家称窗户为“漏窗”,就是不

同景区的景色相互漏出,整个园林景色就流动了起来。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去,景色都不相

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④江南园林常常在窗外布置一根石笋、几根竹子。明人有首小诗:“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

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与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户把外边的景色引了进来;没有人出现,

更突出了这个房间的空间美。

⑤不但窗子,中国园林里的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

美的感受。

⑥颐和园有个匾额,上题“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也是这个意思。

⑦中国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的作用就是把游览者的目光从小空间引到大空间。人在亭子里,向

四面望去,向广远的世界推去,又将世界的无边妙色揽进心中。亭子空空落落,没有一物,但似乎天下的

景色都可汇聚到这个亭子当中。元人有诗说:“江山无限景,都在一亭中。”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有个

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个亭子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画,你

进了这个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⑧苏州沧浪亭是一个以亭子著称的园林,园中高高的沧浪亭据山而立,如搅四面风云。坐在这座亭子

里,四面眺望,周边的美景尽收眼底。坐在亭子里,昼吹微风,晚照明月,看绿水荡漾着山影,于是,游

览者获得了心灵的安慰——这正是中国造园家所追求的境界。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园林大多数为小园,其原因是园子空间小,可从中望到大空间,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B.高柱大窗的中国园林建筑物,可以使游人在游览时突破时空的限制,心灵也可随视线进入新的境界。

C.苏轼诗意思是说站在高楼之上可以看到更远更多的美丽景致,这样就能吸引远方漂泊的游子归来。

D.景色如画,而亭子独在景色之外,立于亭中,借助一定的高度,便可俯视全局,眼前美景一览无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把中国园林基本思想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进行对比,突出了“可望”的重要性。

B.“窗子起很重要的作用”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分论点,同时,还能够承接上段而引领下文。

C.④段引用了明人小诗,较为形象具体地论证了窗户在构建小房间的空间之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以一“望”字统领全篇,无论是讲“窗”的重要,还是论“亭”的重要,都是围绕“望”字来进行。

3.根据文意,下列对联最适合挂到沧浪亭的廊柱上的一项是()

A.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帆影多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D.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③段中“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的理解。

(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瑛忆

唐强

当我还不曾和鲁迅先生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

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

T,不敢去接近他。

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1933至1934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

《自由谈》上写稿,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也在这个副刊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

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声东击西),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

承担责任呢?我十分内线,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

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与鲁迅先生(不谋而合/不期而遇),互通姓名之后,鲁迅

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

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簟君,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

是,我也笑了起来。半响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

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黑暗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抄承他的

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或者倒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

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而是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

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侃侃而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

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

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

口不提。有一次,我从别处听来一点掌故,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

迅先生住着的绍兴县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让鲁迅先生提着靴子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他睡了一觉醒

来,还掌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

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

吗?嗯,还有虫冬。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分,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

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们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冬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

接近的缘故吧。

在苦难的芈军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

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站在鲁迅

先生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写于鲁迅八十诞辰之时,北京。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伎俩毁谚(bang)B.窘态内疾(jii»)

C.妨碍半阐(shang)D.梦魇理怨(mai)

6.下列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声东击西不谋而合夸夸其谈B.指桑骂槐不期而遇夸夸其谈

C.声东击西不期而遇侃侃而谈D.指桑骂槐不谋而合侃侃而谈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认识鲁迅先生前常听人议论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等等,信以真,也就

不敢去接近他了。

B.作者唐强和鲁迅先生在《自由谈》发表同类性质的文章,且因鲁迅经常更换笔名,所以他们被反动派检

查人员视为一人。

C.在对鲁迅先生进行肖像描写时,作者用形容性格的“倔强”修饰“头发”,看似不合理,却更能体现鲁

迅先生的平易近人。

D.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对待热爱生活、热爱正义和真理的青年充满热忱,指点迷津;而对待变坏了的青年

决不宽恕和妥协。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琐忆”为题,从自己年轻时与鲁迅交往的往事中选取了几个片段,以小见大,从中折射出鲁迅

精神的光辉。

B.作者采用欲扬先抑手法,先渲染流言中的鲁迅如何难接近,后通过叙述与鲁迅的交往,突出鲁迅的从容

亲切和深刻。

C.在回忆鲁迅鼓励青年树立信心时,引述先生“小溪”和“烂泥塘”的比喻,体现他的真知灼见和对青年

的循循善诱。

D.全文以记叙与鲁迅先生的几次谈话为主,辅以恰到好处的议论、描写和抒情,语言华丽,但情感始终保

持冷静克制。

9.与鲁迅第一次见面时,作者为何感到“出于意料之外”?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0.结合文本,谈谈“进化论”对鲁迅产生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云飞,顺天人。好石,见佳不惜重耳。偶渔,河,有物挂网,沉而取之,则石径尺,四面玲珑,峰

峦叠秀。喜极,如获异珍。既归,雕紫檀为座,供诸案头。每值天欲中,则孔孔生云,遥望如塞新絮。

一日,有老叟款门巾请,目:“此吾家故物,失去已久,今固在此耶。既见之,请即赐还。”邢与争

作石主。叟笑曰:“既汝家物,有何验证?”邢不能答。叟口:“前后九十二窍,孔中五字云'清虚天石

供'。”邢审视,孔中果有小字,竭目力才可辨认;又数其窍,果如所言。邢无以对,但执不与。叟笑日:

“谁家物而凭君作主耶!”拱手而出。邢送至门外;既还,已失石所在。邢急追叟,则叟缓步未远。奔牵

其秧而哀之。叟曰:“奇哉!径尺之石,岂可以手握袂藏者耶?”邢知其神,强曳之归,长季请之。叟乃

日:“石果君家者耶,仆家者耶?”答曰:“诚属君家,但求割爱耳。”叟目:“既然,石固在是。”入

室,如石已在故处。叟曰:“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此石能自择主,仆亦喜之。然彼急于自见,其出

也早,则魔劫未除。既欲留之,当减三年寿数,乃可与君相终始。君愿之乎?”目:“愿。”叟?以两指

捏一窍,窍软如泥,随手而阴。闭三窍,已,日:“石上窍数,即君寿也。”作别而去。

后邢至八十九岁,自治葬具,又嘱子必以石殉,及卒,子遵遗教,瘗石墓中。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

初之遂紫送到宣一迅即伏问石则鬻宣氐取石至,官爱玩欲得之,命寄诸库。吏举石,石忽堕地,碎为数十

余片。邢子拾碎石出,仍瘗墓中。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节)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佳不惜重享直:价钱B.每值天欲南雨:下雨

C.然彼急于自见见:看见D.自检葬具治:备办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偶渔于河因击沛公干坐

B.有老叟款门也请君子博学财日参省乎己

C.入室,则石已在故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叟乃以两指捏一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跟”是古代的一种礼仪,下列图示能准确表现其姿态的一项是()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紫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B.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紫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官氏

C.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繁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D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紫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云飞酷爱石头,偶然获得一块奇石,视为至宝,将其置于自己的桌案之上

B.当老叟上门和邢云飞索要奇石时,邢云飞执意不给,老叟一气之下带走奇石。

C.面对老叟质问,邢云飞承认了自己不是石头的主人,但他依然希望拥有石头。

D.邢云飞死后,奇石被盗,当贪官想将其据为己有时,它却突然坠落摔成碎块。

16.老叟为何最后将奇石送给邢云飞?请简要概括。

(-)⑴分)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匪女之为美,。(《诗经•静女》)

(2)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3)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奈何取之尽锚铢,?(杜牧《阿房宫赋》)

(5)柔情似水,,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6)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7)盖儒者所争,,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三、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的老师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可以来自各种书籍,也可以来自大自然...

请以“以为师”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自定立意,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宋代大画家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

可游,可居,这也是中国园林的基本思想。江南园林多是小园,为了小中见大,“望”就特别重要。就是

要使游览者可以望出园去,从小空间望到大空间,望到一个新境界,获得丰富的美的享受。

②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轩盈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

园林中的建筑物,为什么柱子这么高?为什么窗户这么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过来。

③窗子起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园林常常把窗子设计成扇形,称为“便面”。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

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面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开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

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这就是清代李渔说的“尺幅窗,无心画”。造国家称窗户为“漏窗”,就是不

同景区的景色相互漏出,整个园林景色就流动了起来。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去,景色都不相

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④江南园林常常在窗外布置一根石笋、几根竹子。明人有首小诗:“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

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个小房间与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户把外边的景色引了进来;没有人出现,

更突出了这个房间的空间美。

⑤不但窗子,中国园林里的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

美的感受。

⑥颐和园有个匾额,上题“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也是这个意思。

⑦中国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的作用就是把游览者的目光从小空间引到大空间。人在亭子里,向

四面望去,向广远的世界推去,又将世界的无边妙色揽进心中。亭子空空落落,没有一物,但似乎天下的

景色都可汇聚到这个亭子当中。元人有诗说:“江山无限景,都在一亭中。”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有个

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个亭子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画,你

进了这个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⑧苏州沧浪亭是一个以亭子著称的园林,园中高高的沧浪亭据山而立,如揽四面风云。坐在这座亭子

里,四面眺望,周边的美景尽收眼底。坐在亭子里,昼吹微风,晚照明月,看绿水荡漾着山影,于是,游

览者获得了心灵的安慰——这正是中国造园家所追求的境界。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园林大多数为小园,其原因是园子空间小,可从中望到大空间,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B.高柱大窗的中国园林建筑物,可以使游人在游览时突破时空的限制,心灵也可随视线进入新的境界。

C.苏轼的诗意思是说站在高楼之上可以看到更远更多的美丽景致,这样就能吸引远方漂泊的游子归来。

D.景色如画,而亭子独在景色之外,立于亭中,借助一定的高度,便可俯视全局,眼前美景一览无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把中国园林基本思想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进行对比,突出了“可望”的重要性。

B.“窗子起很重要的作用”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分论点,同时,还能够承接上段而引领下文。

C.④段引用了明人小诗,较为形象具体地论证了窗户在构建小房间的空间之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以一“望”字统领全篇,无论是讲“窗”的重要,还是论“亭”的重要,都是围绕“望”字来进行。

3.根据文意,下列对联最适合挂到沧浪亭的廊柱上的一项是()

A.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帆影多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D.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③段中“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的理解。

【答案】LB2.A3.D

4.①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窗外的景色就是一幅画;

②不同景区的景色从窗子相互漏出,整个园林景色就流动起来;

③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去,景色都不相同。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江南园林大多数为小园,其原因是园子空间小,可从中望到大空间……”错误。强加因果。“江南园

林大多数为小园”是因为客观原因,并非因为想获得以小望大的效果。

C.“这样就能吸引远方漂泊的游子归来”错误。根据文中“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

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也是这个意思”可知,选项内容错误。

D.“而亭子独在景色之外”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亭子独在景色之外”意思,从文中“这亭子外面的

大空间好像一幅画,你进了这个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可知,亭子也是景色的一部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①段把中国园林基本思想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进行对比"错误,第①段中并没有将“可

行,可望,可游,可居”进行对比,只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基本思想。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从文中“园中高高的沧浪亭据山而立,如揽四面风云。坐在这座亭子里,四面眺望,周边的美景尽收眼底。

坐在亭子里,昼吹微风,晚照明月,看绿水荡漾着山影,于是,游览者获得了心灵的安慰一一这正是中国

造园家所追求的境界”可知,挂在沧浪亭上的对联应与这一意境相符。

A.“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性,与浪沧亭的意境不相关。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的是夜晚江边的景色,明显与浪沧亭无关。

C.“帆影多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从“窗隙”“向镜”可推知,此处为卧室,而且所写景色过于狭

小,与浪沧亭的所能看到的景色无法相比。

D.“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与文中“坐在亭子里,昼吹微风,晚照明月,看绿水荡漾着山影”

所表达的意境相符。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从文中第③段“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可知,窗的存在增加了窗外的景

色的意境。

而从“造园家称窗户为‘漏窗',就是不同景区的景色相互漏出,整个园林景色就流动了起来”可知,不

同景区的景色透过窗户形成了一种流动的效果。

而从文中“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去,景色都不相同”可知,如果窗子很多,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来

欣赏景色,那么,景色透过窗子形成的“画”就几乎拥有了无限的境界。所以“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琐忆

唐强

当我还不曾和鲁迅先生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

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

了,不敢去接近他。

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1933至1934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

《自由谈》上写稿,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他不断更换笔名。我当时也在这个副刊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

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声东击西),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

承担责任呢?我十分内珞,很想当面致个歉意,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颇有点惴惴不安。正当想见

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与鲁迅先生(不谋而合/不期而遇),互通姓名之后,鲁迅

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我立刻紧张起来,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心

里一急,嘴里越是结结巴巴。鲁迅先生看出我的老专,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说着,就笑了起来。

我先是一怔,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于

是,我也笑了起来。半呵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

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黑暗社会的不调和。然而这并不芍学他的

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或者倒可以说,恰恰是由于这一点,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

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而是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

出形象的暗示,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侃侃而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

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

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记得在闲谈中,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己为人,却绝

口不提。有一次,我从别处听来一点掌故,据说在北京的时候,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鲁

迅先生住着的绍兴县馆,光着脚往床上一躺,让鲁迅先生提着靴子上街,给他去找人修补。他睡了一觉醒

来,还攀怨补得太慢,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

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

吗?嗯,还有虫着。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环,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

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们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冬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

接近的缘故吧。

在苦难的堂承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

利的光彩,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站在鲁迅

先生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写于鲁迅八十诞辰之时,北京。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5.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伎俩毁谤(bang)B.窘态内第(jiu)

C.妨碍半晌(sh*ng)D.梦魇埋怨(mai)

6.下列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声东击西不谋而合夸夸其谈B.指桑骂槐不期而遇夸夸其谈

C.声东击西不期而遇侃侃而谈D.指桑骂槐不谋而合侃侃而谈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认识鲁迅先生前常听人议论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等等,信以为真,也就

不敢去接近他了。

B.作者唐强和鲁迅先生在《自由谈》发表同类性质的文章,且因鲁迅经常更换笔名,所以他们被反动派检

查人员视为一人。

C.在对鲁迅先生进行肖像描写时,作者用形容性格的“倔强”修饰“头发”,看似不合理,却更能体现鲁

迅先生的平易近人。

D.鲁迅先生爱憎分明,对待热爱生活、热爱正义和真理的青年充满热忱,指点迷津;而对待变坏了的青年

决不宽恕和妥协。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琐忆”为题,从自己年轻时与鲁迅交往的往事中选取了儿个片段,以小见大,从中折射出鲁迅

精神的光辉。

B.作者采用欲扬先抑手法,先渲染流言中的鲁迅如何难接近,后通过叙述与鲁迅的交往,突出鲁迅的从容

亲切和深刻。

C.在回忆鲁迅鼓励青年树立信心时,引述先生“小溪”和“烂泥塘”的比喻,体现他的真知灼见和对青年

的循循善诱。

D.全文以记叙与鲁迅先生的几次谈话为主,辅以恰到好处的议论、描写和抒情,语言华丽,但情感始终保

持冷静克制。

9.与鲁迅第一次见面时,作者为何感到“出于意料之外”?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0.结合文本,谈谈“进化论”对鲁迅产生的影响。

【答案】5.D6.B7.C8.D

9.①没想到鲁迅先生如此快人快语,这让作者感到窘迫;

②没想到鲁迅先生是那样的幽默和善解人意。

10.(1)正面影响:有过帮助。让鲁迅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

(2)负面影响:受过牵制。让鲁迅相信所有青年人都是好的,忽视了他们也会变坏。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D.“埋怨”的“埋”应读作“mGn”。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声东击西: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指桑骂槐:指着桑

树数落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从文中可知,因为鲁迅先生经常更换笔名,敌人误

认为唐强的文章为鲁迅的文章,所以借骂唐强的文章而映射鲁迅先生,故应用“指桑骂槐”。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文中指作者与

鲁迅先生意外相遇,应用“不期而遇”。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地说话。此处是形容某些学者好说大话,应用“夸夸其谈”。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更能体现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错误•应是更能体现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

故选C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能力。

D.“语言华丽,但情感始终保持冷静克制”错误。本文语言朴实,但饱含真挚的情感。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从文中可知,作者听别人“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但一见面鲁迅先生就

说到替作者挨骂,作者没想到鲁迅先生如此快人快语,这让作者感到窘迫,这是作者感到出乎意料的原因

之一。而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鲁迅先生用幽默和善解人意的话语化解了作者的紧张的情绪,此时的鲁迅完

全与传说中的那个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的形象不同,所以这是作者感到出乎意料的另一个原因。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对于“进化论”对鲁迅产生的影响,从文中“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可知,“进化论”对鲁迅

既产生过正面影响,也产生过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

和战斗”;而负面影响则从“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笏,这是后来的事情”可知,“进化论”让鲁

迅相信所有青年人都是好的,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会追求革命,会与反动派一直斗争,但鲁迅先生

没想到有些人会变坏,会叛变,会成为革命力量的对立面,这让鲁迅先生在开始时受到了牵制。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一)(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云飞,顺天人。好石,见佳不惜重耳。偶渔吉河,有物挂网,沉而取之,则石径尺,四面玲珑,峰

峦叠秀。喜极,如获异珍。既归,雕紫檀为座,供诸案头。每值天欲中,则孔孔生云,遥望如塞新絮。

一日,有老叟款门前请,日:“此吾家故物,失去已久,今固在此耶。既见之,请即赐还。”邢与争

作石主。叟笑曰:“既汝家物,有何验证?”邢不能答。叟曰:“前后九十二窍,孔中五字云'清虚天石

供'。”邢审视,孔中果有小字,羯目力才可辨认;又数其窍,果如所言。邢无以对,但执不与。叟笑日:

“谁家物而凭君作主耶!”拱手而出。邢送至门外;既还,已失石所在。邪急追叟,则叟缓步未远。奔牵

其袂而哀之。叟曰:“奇哉!径尺之石,岂可以手握袂藏者耶?”邢知其神,强曳之归,长季请之。叟乃

日:“石果君家者耶,仆家者耶?”答曰:“诚属君家,但求割爱耳。”叟曰:“既然,石固在是。”入

室,呵石已在故处。叟目:“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此石能自择主,仆亦喜之。然彼急于自?,其出

也早,则魔劫未除。既欲留之,当减三年寿数,乃可与君相终始。君愿之乎?”口:“愿。”叟7以两指

捏一穿,窍软如泥,随手而阴。闭三窍,已,目:“石上穿数,即君寿也。“作别而去。

后邢至八十九岁,自丝葬具,又嘱子必以石殉,及卒,子遵遗教,瘗石墓中。—许贼发墓劫石去子

知之遂索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取石至,官爱玩欲得之,命寄诸库。吏举石,石忽堕地,碎为数十

余片。邢子拾碎石出,仍瘗墓中。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节)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佳不惜重拿直:价钱B.每值天欲用雨:下雨

C.然彼急于自用见:看见D.自沧葬具治:备办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偶渔于河因击沛公干坐

B.有老叟款门也请君子博学顶日参省乎己

C.入室,则石已在故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叟乃以两指捏一窍今其智不反不能及

13.“跑”是古代的一种礼仪,下列图示能准确表现其姿态的一项是()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紫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B.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紫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官氏

C.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紫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D.半年许/贼发墓劫石去/子知之/遂紫送到官/一讯即伏/问石/则鬻宫氏

1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云飞酷爱石头,偶然获得一块奇石,视为至宝,将其置于自己的桌案之上

B.当老叟上门和邢云飞索要奇石时,邢云飞执意不给,老叟一气之下带走奇石

C.面对老叟质问,邢云飞承认了自己不是石头的主人,但他依然希望拥有石头。

D.邢云飞死后,奇石被盗,当贪官想将其据为己有时,它却突然坠落摔成碎块。

16.老叟为何最后将奇石送给邢云飞?请简要概括。

【答案】1LC12.A13.C14.D15.B

16.①邢云飞爱石心切,态度诚恳,愿意为石头折寿三年;

②石头自己选择了邢云飞。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见:看见”错误。“然彼急于自见”意思是:然而这块石头急于自我显露。见:通“现”,现身。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于”都介词,在。

B.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

C.则,连词,就/连词,去h

D.乃,副词,于是,就/副词,去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箕踞”,即臀部坐地,两腿岔开,像个簸箕。“箕踞”是不合礼节的轻慢之举,是古代不尊重人的一

种坐姿。

B.蹲,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

C.蹈: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从四幅图中可知,C图中的情景最符合题意•

D.双足交叠,盘腿而坐,是为跌坐。跌坐与佛门的坐法相似。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分析文章及画线句可知,句中“子”是指邢云飞的儿子,作句子的主语,不可与“去”相连,故应在“子”

前断句,排除AC两项。

“紫送到官”的人应是前面的“贼”,后面不能接其他内容,“一讯即伏”也是指“贼”马上就招供了。

故应在“萦送到官”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老叟一气之下带走奇石”错误。从文中可知,老人带走奇石并非负气,而是要试验邢云飞这奇石的感

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老叟将奇石送给邢云飞的原因,可以从文中内容得出。如“此石能自择主,仆亦喜之。然彼急于自见,其

出也早,则魔劫未除。既欲留之,当减三年寿数,乃可与君相终始。君愿之乎?"曰:‘愿'",从中可

知,从“此石能自择主,仆亦喜之”可知,石头自己选择了邢云飞,老人也为它找到主人感到高兴,这是

原因之一;同时,从邢云飞为了得到奇石而愿意折寿三年,可看出他爱石心切,态度诚恳,老人也为他的

真诚所打动。

参考译文:

邢云飞是河北顺天府人,喜欢玩赏石头,见到形态特别优美的玩石,自己从不惜代价收买。一次,偶

然到河中打鱼,水中有一块东西把网挂住了。他潜伏到水底把它捞上来,一看,是块尺把长的方石头,四

面玲珑剔透,峰峦叠起,秀美异常。邢云飞非常高兴,如同得到了无价的珍宝。带到家中,用紫檀木雕了

一个底座,把石头安在上边。陈设在桌子上。每当天将下雨的时候,石头的每一个细孔中,都有云烟生出,

远处观望,如同在上面塞了白色的棉絮。

一天,忽然来了一位老头敲门,要求看一看石头,老头子说:“这是我家的旧物,丢失了已经很久了,

今天才知道它原来在这里。我既然找到了,那就请你归还我吧!”邢云飞与老头子争论谁是石头的真正主人。

老头子笑道:“既然是你家的东西,有什么验证?”邢云飞回答不上来。老头笑说:“此石前后共有九十

二个孔穿。那个大孔中有五个字,是:'清虚天石供'”邢云飞细细审视,果然如同老头说的,孔穿中刻

有小字,细如粟粒。只有仔细看,才能辨认清楚;又数它的孔窍,也像老头子说的那样。邢云飞没有话说,

只是执意不给。老头笑着说:“谁家的东西,凭你来作主啊。”拱拱手便走了。邢云飞把他送出门去;回

到屋里一看,石头不见了。邢云飞急忙去追赶老头。而老头在慢慢地走着,还未走远。跑上前去拉着他的

袖子苦苦哀求。老头说:“奇怪啊!那么一块大石头,能用手握着藏到袖子里吗?”邢云飞知道老头子是

神人,强拉着他回来,跪在他面前请求还给他。老头就问:“这块石头,究竟是你家的,还是我家的?”

邢云飞说:“确实是属先生你的,但我求先生割爱啊!”老头说:“既然是这样,那么石头本来就在这里。”

邢云飞进到内室,则石头仍然放在那里。老头说:“天下的宝物,应该给与那些真正爱惜的人。这块石头

能自己选择主人,老汉我也高兴啊。然而这块石头急于自我显露,他出世过早,而恶劫的运气还未消除。

既然你一定想留下,应当减少你三年的寿数,这样这块石头才能自始至终与你相伴,你愿意吗?”邢云飞

说:“愿意。”老头于是用手指捏石头的孔窍,石窍像泥一样软,随手闭塞。老头捏闭三穿,说:“石头

上的孔窍数,也就是你的寿数。”于是老头子与他道别离开了。

后来,邢云飞八十九岁了,就自己准备好送葬的寿材、寿衣,又嘱咐自己的儿子,必定用这块石头殉

葬。等到邢云飞死了,他儿子就遵照他生前遗嘱,把石头给埋到坟里。大概过了半年时间,小偷把坟墓挖

开,把石头盗走了。邢云飞的儿子便捉住两个偷石者,送到官府,一审讯就伏罪了。问石头哪里去了,说

已经卖给一位姓宫的了。把石头取回来,长官玩弄着爱不释手,竟想得到这块石头,命令把石头寄存在官

库中。差役把石头举起,忽然石头掉在地上,碎成几十片。邢云飞的儿子将石头的碎片拾起,回去后,仍

然埋到邢云飞的坟里。

。(11分)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

【答案】齐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随着五国而灭亡,为什么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未尝”,不曾;“赂”,贿赂;“迁灭”,灭亡。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匪女之为美,。(《诗经•静女》)

(2)艰难苦恨繁霜鬓,o(杜甫《登高》)

(3)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奈何取之尽锚铢,?(杜牧《阿房宫赋》)

(5)柔情似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