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1.gif)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2.gif)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3.gif)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4.gif)
![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dc26b75868c06284aee112085e60b9d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与相对贫困
化增长[论文关键词]劳动力价格竞争价格贸易条件相对贫困化增长国民福利[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方式是以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劳动力价格竞争:贸易部门的劳动力价格竞争迅速引起国内产业的整体性劳动力价格竞争;但这种竞争方式却会逐渐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国民福利外流,形成对外贸易的相对贫困化增长。本文利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存在性以及对外贸易相对贫困化增长现象。一、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及其存在性分析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应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同级商品的竞争力,亦即价格竞争力;第二个层次是对外贸易商品级别状况。在提高价格竞争力方面,如果一国采取了相对降低传统生产要素成本这一直接途径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压低劳动要素成本亦即劳动力价格来实现的,那么就可以说该国采取了劳动力价格竞争。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应该是指对外贸易部门为了增强同级商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而采取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力价格的方式以降低出口商品价格的贸易竞争模式。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者没有能力促使劳动力价格合理提高,致使中国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导致劳动力价格竞争从贸易部门蔓延至非贸易部门,造成了中国整体性劳动力价格竞争。因此,只要证明了中国整体性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存在性,也就等于证明了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存在性。中国存在劳动力价格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居民消费率低。1990〜2005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从50.6%下降到了38.7%。根据熊学华(200r7)的研究,1990年以来,除东亚和太平洋、中东和北非地区外,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基本都在55%以上,而自1990年以后中国居民消费率一直低于50%,比低收入国家低20〜27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4〜19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1021个百分点,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其次,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人均GDP增长速度偏低。1990〜2005年人均GDP增长了2.7倍,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约1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增长了约2倍(相关增速均为实际增速)。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人均GDP增长速度明显偏低,这是因为中国劳动力价格偏低。再次,中国第二产业职工名义平均工资增长率相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增长幅度偏低。以1990年为基期,到2005年末,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名义平均工资的增长倍数都比第二产业人均GDP(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少约一倍,建筑业中则少约2.6倍;但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却多一倍多,可见在这些垄断行业中工资待遇较好,不存在劳动力价格竞争现象,这也说明了这些垄断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和事实。最后,劳动者报酬占总投入比重逐步降低。在《中国统计年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的17个行业中,劳动者报酬占总投入比重2000年与1997年相比、2002年与2000年相比均下降的行业有9个。剩余8个中,有4个在2000年与1997年相比出现下降;3个在2002年与2000年相比有下降;2002年与1997年相比,劳动者报酬占总投入比重上升幅度很小,只有2个行业变化大于1%。另外,劳动者报酬占总投入比重2000年与1997年相比、2002年与2000年相比只有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从5.37%上升到了9.46%。随着中国外贸和经济的发展,劳动者报酬占总投入比重不升反降,这至少说明了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竞争已成愈演愈烈之势。二、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涵义及其测量(一)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涵义所谓相对贫困化增长,认为应该是指某出El导向型发展中国家,在其低端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的情况下,如果依靠充裕要素的低价供给维持出口竞争力,那么,其贸易条件就会处于劣势地位,而其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甚至会带来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最终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相对其低端产品进口国(高端产品出VI国)的持续下降。相对贫困化增长虽然可以短期内换来国民福利水平的改善,但长期来说,却会导致与贸易对等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福利的差距逐步扩大;这样相对贫困化增长国家(发展中经济体)永远也追赶不上其贸易对等国(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二)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测量方法环比贸易损失额表示由于价格贸易条件相对于上一年的恶化,一国从事对外贸易所受的总损失,是由于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引起的损失,可以称之为贸易价格损失,其值为正时说明相对于基期贸易价格损失在加速;累积贸易损失额表示由于价格贸易条件相对于基期的恶化,一国从事对外贸易所受的贸易价格总损失;环比贸易贫困额是环比贸易损失额与净出12I增长额的差,用来衡量某年相对于前一年是否出现了贸易的相对贫困化及其大小,正值说明相对于前一年出现了贸易的相对贫困化,且相对于基期贸易贫困化在加速,负值则相反;累积贸易贫困额是累积贸易损失额与贸易差额(净出口额)的差,用来衡量某年相对于基期是否出现了相对贫困化增长及其大小,正值说明相对于基期出现了贸易的相对贫困化,亦即由于参与国际贸易而出现了国民福利净流失,相当于用国内创造的国民财富补贴了其相关贸易伙伴国,负值则相反。计算公式如下:环比贸易贫困额:其中,Ix.等于第门年出口价格指数,Pro等于第门年进口价格指数,XTI等于第门年出口额,等于第门年进口额,Tn=Xn—M等于第fl年贸易差额(净出口);HRx.=.等于第门年环比出口损失率,Imm.=.等于第n年环比进口损失率,HQx.二)(n∙nax,等于第n年环比出口损失额,等于第门年环比进口损失额,等于第门年环比贸易贫困额.等于第门年累积出口损失率,,等于第门年累积进口损失率,等于第门年累积出口损失额,等于第门年累积进口损失额,.等于第门年累积贸易损失额,等于第n年累积贸易贫困额;px.为第门年的出口价格指数,em.为第门年的进口价格指数,Pχ.为基期出口价格指数,为基期进口价格指数,。三、中国对外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导致相对贫困化增长中国劳动力价格竞争使相对贫困化增长具备了现实条件,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中国依靠充裕要素的低价供给维持出口竞争力,采取劳动力价格竞争方式,第一层次的竞争力即同级商品的竞争力较强,更具体地是价格竞争力较强,这使得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都会迅猛发展,尤以加工贸易为甚。加工贸易其实就是以进养出,导致进出口总额迅速增加,但进出口总额并不表现在GDP上,只有占进出口总额比例很小的进出口净额才是GDP的一部分;又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本来就不小的经济规模得以迅速扩大的潜力巨大,这又为对外贸易规模的更快速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撑;因而中国会迅速发展为贸易大国并使得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提高。因此,中国劳动力价格竞争使相对贫困化增长具备了现实条件:第一,中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高。2O04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59.77%,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19.99%和23.37%,甚至比印度这样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也高出近两倍。2005年外贸依存度更是高达63.87%。第二,中国偏向出口拉动的国民经济增长。这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GDP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而出口增长率除1996年、1998年增长不明显外,其他年份的出口增长率均超过CDP的增长率,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符合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二。第三,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8%,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初步统计,2007年1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1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第四,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现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出口的现实状况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品,如食品、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并且,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的限制,不会改变这种出口商品结构。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竞争激烈,需求价格弹性小,且进入门槛低,容易引起供给过剩和无序竞争,从而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符合相对贫困化增长加速的条件之五。至于中国相对贫困化增长的第三个条件,在第一部分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四、中国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定量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5年相关数据,选取43种出口商品作为出口价格指数样本、26种进口商品作为进口价格指数样本,计算出了中国1990〜2005年价格贸易条件(1990〜2005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除了1991、1993和1996年外都在恶化,已从1990年的100.0下降到2005年的60.3)。以此数据为基础,以本文中相对贫困化增长的测量方法为依据,得出了1990—2005年中国贸易贫困化的相关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环比贸易损失额除了1991、1993、1996和2005年外都是正值,说明除了这4年外其他年份都因为价格贸易条件相对上一年的恶化而遭受了贸易价格损失,从而相对于基期的贸易价格损失在加速;环比贸易贫困额除了1991、1993、1995、1996、1997和2005年外都是正值,说明除了这6年外其余9年中的每一年相对于上一年都出现了相对贫困化,也就是这9年中贸易贫困化加速了;累积贸易损失额除了1991、1992和1993年外都是正值,说明其余13年都从对外贸易中受到了贸易价格损失;累积贸易贫困额除了1991、1992、1993、1994、1996、1997和1998年这7年外都是正值,说明其余8年中国都从对外贸易中流失了国民福利。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至2005年,中国的累积贸易贫困额一直为正,且1990〜2004年快速递增,2004年的累积贸易贫困额几乎达到了当年净出口额的10倍。可见,中国对外贸易的劳动力价格竞争造成了相对贫困化增长,亦即这种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国民福利的大量外流,表面的巨额贸易顺差并不能弥补国内经济对其贸易伙伴国的福利补贴损失。五、关于我国出口贸易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对策(一)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资双方博弈地位时等化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关键在于劳资双方博弈地位的对等化,这也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原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当工会独立化进而劳动力供求双方博弈地位的对等化之后,将藉由供求原理真实反映出较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二)快速发展服务业,作为提升劳动力价格的配套措施我国转变劳动力价格竞争模式,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后,原有产业部门必然要产生相当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如果我们积极发展服务业,将这部分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投入到服务业中,将会获取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仅能保证我国优化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而且又是产业升级的必要环节。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第二,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第三,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三)国民收入递增计划我国可以学习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做法,根据自身情况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