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的几个细节分析《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多年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那么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情”呢?《教师教学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即“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既然是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有关家庭琐事的细节描写,都应重在怀念。但《教师用书》对“祖母赠笏”这一细节的分析却值得商榷。《教师用书》说:“回忆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对这一分析,笔者持相反的看法。下面试作陈述,也请方家指教。我们知道,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于两个时期。前面正文写于青年时期,那时作者18岁,补记写于35岁左右,那时作者刚中举人。虽然作者中举人后,曾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迁居至嘉定讲学,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确属“郁郁不得志”。但这“郁郁不得志”,应指作者的后半生。18岁的作者,正值青春年少,还未进入社会,未曾经历大的风浪,应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怎么会发“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呢?那么,18岁的归有光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从他的另一篇文章《先妣事略》中得出结论。在《先妣事略》中,作者写道,母亲周孺人,因一共生了七个子女,劳累过度,疾病缠身,不幸在作者八岁那年辞世。文中作者印象最深的是“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可见,母亲教子之严,对儿子寄予的期望之深。文中又说:“(孺人死)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学官,即学校。补学官弟子,即指考取秀才生员。从文中得知,作者八岁丧母,母丧十二年考取秀才,那么作者中秀才的年龄应为二十岁。明代科举制度很完备,考中秀才是进行以后各级考试的第一步。只有中了秀才,才能参加乡试,中举人后才能参加会试。我们不清楚作者何年中的贡士,但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说明已通过会试。如果作者第一次考进士及第,那么就是春风得意的年轻进士了。因为古语说“五十少进士”嘛。由此看来,“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应是作者35岁以后所发的感慨。18岁的作者,还未中秀才,也即还没有取得参加以后三级考试的资格,正处于备考阶段,怎么会有“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秋士之叹?那么,怎么看待“祖母赠笏”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呢?作者在文中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我觉得这句话应是解读这一细节描写的关键句。作者自束发后,整日在项脊轩默默读书,第一个目标应是考中秀才。年迈的祖母,看到孙儿如此用功,心中非常高兴,将自己祖父临朝记事的象笏,赠予孙儿,并说“他日汝当用之”。这是多么深切的期望啊,期望孙儿能光宗耀祖!作者瞻顾遗物,祖母赠笏之举,犹历历在目;祖母期望之言,犹萦绕耳边。然而象笏虽在,祖母却已仙逝,怎能不令人长号大哭!作者时时以象笏砥励自己,发愤苦读,不辜负祖母的期望,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祖母最好的怀念。果然,两年后,作者中了秀才,离祖母的期望越来越近了。我们难道不为作者感到高兴吗?《项脊轩志》在选入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边被删掉一段。弄清这一段的主旨,对分析“祖母赠笏”一节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用书》补充了这一段文字并作了分析,说“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文段虽然被删去,但正文的分析大都是在“生不得志”的观点统率下展开的。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也有不同的见解。让我们先看一下这段原文: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注:项脊生是作者的别号。陇中,即隆中。这段文字涉及两个人物,一是蜀清,一是诸葛亮。大意为:巴蜀有个叫做清的寡妇,守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丹砂矿,牟取厚利,财富为天下第一。秦始皇召见并礼遇她,为她修了一座“女怀清台”。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后来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两朝开济功臣,名垂后世。这两个人都是后来出了名,立了功的,但在最初没显露头角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知。文段最后的意思说:自己虽然身在破屋陋室,却自谓有奇景。世人是不了解的,若知道我这样,还可能把我看作是坎井之蛙呢!坎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没见过大世面的人。总观这段文字,坎井之蛙并非作者自喻,而是作者猜想不了解他的世人,可能把他看作是没见过大世面的坎井之蛙。作者真正自比的应是蜀清和诸葛亮。他们两人的共同点,都是当初不为人知,后来才名扬天下的。一个富甲天下,一个贵为丞相。作者正是把这两个人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立志名扬天下,名垂后世,光宗耀祖,以报答祖母的期望。这样,一个充满自信,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踌躇满志的青年学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哪有自我解嘲、生不得志的感慨?哪有鄙弃世俗、清贫自守的清高?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然是古文,但并不是老气横秋的“秋士”之作,而是充满朝气的青年之作。高二学生学习的是同龄人的作品,虽然古今不同,但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子的心理大致相同。归有光是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他坚信自己一定会不负众望,才会身处小屋,怡然自得,或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或观小鸟啄食,或赏明月桂影。作者大部分时间是“竟日默默在此”,“扃牖而居”,闭门静心苦读。显然这时的作者正如未显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寓租房续租合同范本
- 上饶劳动合同范本
- 动力配电安装合同范本
- 公司劳务用工合同范本
- 买混凝土厂房合同范本
- 乳山养殖承包转让合同范本
- 代加工酵素合同范本
- 个人转包土地合同范本
- 供销衣服合同范本
- 劳务植筋合同范本
- 1 聚聚散散 教案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
-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八年级下册教案
- GB/T 36196-2018蛋鸽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 GB/T 21653-2008镍及镍合金线和拉制线坯
- GB/T 15970.2-200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2部分:弯梁试样的制备和应用
- 入职的通知书
- doors培训材料-工具入门
-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四章课件
-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知识课件
- 旅游经济学全套课件
- 电线电缆(单芯)检测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