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_第1页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_第2页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_第3页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_第4页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简洁的规律联结词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把握规律联结词且的含义

(2)正确应用规律联结词且解决问题

(3)把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看和思索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殊注意同学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培育严谨的学习态度,培育乐观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规律联结词且的含义,使同学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难点:

1、正确理解命题Pq真假的规定和判定.

2、简洁、精确     地表述命题Pq.

教具预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在观看和思索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殊注意同学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育.

(三)教学过程

同学探究过程:

1、引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规律.具有肯定规律学问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规律性强,特殊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学校更强调规律性.假如不学习肯定的规律学问,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常常犯规律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学校已经开头接触一些简易规律的学问.

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

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q,r,s,表示命题。(留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的区分)

2、思索、分析

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①12能被3整除;

②12能被4整除;

③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同学很简单看到,在第(1)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

问题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且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例如:命题p: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3、归纳定义

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且q。

命题pq即命题p且q中的且字与下面命题中的且字的含义相同吗?

若xA且xB,则xB。

定义中的且字与命题中的且字的含义是类似。但这里的规律联结词且与日常语言中的和,并且,以及,既又等相当,表明前后两者同时兼有,同时满意。说明: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下。

留意:p且q命题中的p、q是两个命题,而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的p,q是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个部分.

4、命题pq的真假的规定

你能确定命题pq的真假吗?命题pq和命题p,q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同学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①②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③是真命题。

一般地,我们规定:

当p,q都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5、例题

例1:将下列命题用且联结成新命题pq的形式,并推断它们的真假。

(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2)p: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3)p:35是15的倍数,q:35是7的倍数.

解:(1)p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也可简写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且相等.

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

(2)pq: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也可简写成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平分.

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

(3)pq:35是15的倍数且35是7的倍数.也可简写成35是15的倍数且是7的倍数.

由于p是假命题,q是真命题,所以pq是假命题。

说明,在用且联结新命题时,假如简写,应留意保持命题的意思不变.

例2:用规律联结词且改写下列命题,并推断它们的真假。

(1)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

(2)2是素数且3是素数;

6.巩固练习:P20练习第1,2题

7.教学反思:

(1)把握规律联结词且的含义

(2)正确应用规律联结词且解决问题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头,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先争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意下列条件

①求z的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公平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意。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意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全部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解。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圆的标准方程,能依据圆心坐标和半径娴熟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依据圆的标准方程娴熟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把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娴熟把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一般方程与参数方程之间的互化,能应用圆的参数方程解决有关的简洁问题.

(4)把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求圆的切线.

(5)进一步理解曲线方程的概念、熟识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学问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的推导,依据条件求圆的方程,用圆的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②本节的难点是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以及圆方程的求解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圆是最简洁的曲线.这节教材支配在学习了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熟识曲线和方程的理论,为后继学习做好预备.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殊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供应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同学的确把握这一单元的学问和方法.

(2)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的过程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多总结.

(3)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要常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平面几何学问和前边学过的解析几何的基本学问,老师在教学中要留意多复习、多运用,培育同学运算力量和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

(4)有关圆的内容特别丰富,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建议适当选择一些内容供同学讨论.例如由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引申到切点弦方程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圆系方程等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圆的一般方程

教学目标:

(1)把握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4)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把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教学重点:(1)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

(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教学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特点的讨论.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争论法.

教学过程:

前边已经学过了圆的标准方程

把它绽开得

任何圆的方程都可以通过绽开化成形如

的方程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

师生共同争论分析:

假如①表示圆,那么它肯定是某个圆的标准方程绽开整理得到的我们把它再写成原来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运用配方法,得

明显②是不是圆方程与是什么样的数亲密相关,详细如下:

(1)当时,②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2)当时,②表示一个点;

(3)当时,②不表示任何曲线.

总结: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个圆,也可能表示一个点,还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时,①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此时①称作圆的一般方程.

即称形如的方程为圆的一般方程.

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

(1)和的系数相同,都不为0.

(2)没有形如的二次项.

圆的一般方程与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相比较,上述(1)、(2)两个条件仅是③表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圆的一般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各有千秋:

(1)圆的标准方程带有明显的几何的影子,圆心和半径一目了然.

(2)圆的一般方程表现出明显的代数的形式与结构,更适合方程理论的运用.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1);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学问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学问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学问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对量学问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2)功(3)位移(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复习数量积的有关学问.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很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本例关键引导同学观看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觉(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

(1)假如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km/h.

(2)他必需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学问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练习8.44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同学,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在讨论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几何意义。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把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绽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讨论最值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基本不等式在学问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同学进行情感价值观训练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讨论。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同学的实际状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把握基本不等式,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基本不等式,使同学体会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同学熟悉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育同学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育同学擅长思索、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重点:理解把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

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把握.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纳观看——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同学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动身,放手让同学探究思考。利用多媒体帮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同学思维活动得以充分绽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同学的进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提倡乐观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主要实行以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同学想一想,做一做,用一用,建构起自己的学问,使同学成为学习的仆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绽开。这种支配强调过程,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同学对学问的再制造、再发觉的过程,从而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

详细过程支配如下:

(一)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训练必需基于同学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关心同学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进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依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忱好客。

请观看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别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让同学分组争论)

(二)探究问题,抽象归纳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形的角度----(利用多媒体展现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同学发觉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

数的角度

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同学争论结果:。

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师生共同探究)

咱们再看一看图形的变化,(老师演示)

(同学发觉)当a=b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他们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即.探究结论:我们得到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熟悉基本不等式。

2.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同学在黑板上板书。

特殊地,当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同学归纳得出。

设计意图: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同学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假如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3.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

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在于引领同学从感性熟悉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绽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

要证

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

明显,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中的等号成立。

4.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符号语言叙述:

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

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同学小组争论,沟通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

当a=b时,取等号,即;

仅当a=b时,取等号,即。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借助学校阶段同学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同学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给予不等式几何直观。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

CD⊥AB,AC=a,CB=b,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老师演示,同学直观感觉)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2=CA·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明显,它大于或等于CD,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

4)联想数列的学问理解基本不等式

从形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具有特定的几何意义;从数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揭示了“和”与“积”这两种结构间的不等关系.

回忆一下你所学的学问中,有哪些地方消失过“和”与“积”的结构?

归纳得出:

均值不等式的代数解释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它们的等比中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四)体会新知,迁移应用

例1:(1)设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设AC=a,CB=b,

,过作交于,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吗?

设计意图:以上例题是依据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中的难点和关键处设置的,目的是利用同学原有的平面几何学问,进一步领悟到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这里完全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老师指导,师生归纳总结。

(五)演练反馈,巩固深化

公式应用之一:

1.试推断与与2的大小关系?

问题:假如将条件“x0”去掉,上述结论是否仍旧成立?

2.试推断与7的大小关系?

公式应用之二:

设计意图:新奇好玩、简洁易懂、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极大地增加同学的爱好,拓宽同学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调动同学探究钻研的爱好,引导同学加强对生活的关注,让同学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

(1)用一个两臂长短有差异的天平称一样物品,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秤一次,将两次所称重量相加后除以2就可以了.你觉得这种做法比实际重量轻了还是重了?

(2)甲、乙两商场对单价相同的同类产品进行促销.甲商场实行的促销方式是在原价p折的基础上再打q折;乙商场的促销方式则是两次都打折.对顾客而言,哪种打折方式更合算?(0≠q)

(五)反思总结,整合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取得了哪些阅历教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归纳,培育概括力量;关心同学总结阅历教训,巩固学问技能,提高认知水平.从各种角度对均值不等式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让同学把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依据状况完善如下:

学问要点:

(1)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的条件及结构特征

(2)基本不等式在几何、代数及实际应用三方面的意义

思想方法技巧:

(1)数形结合思想、“整体与局部”

(2)归纳与类比思想

(3)换元法、比较法、分析法

(七)布置作业,更上一层

1.阅读作业:预习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书面作业:已知a,b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3.思索题:类比基本不等式,当a,b,c均为正数,猜想会有怎样的不等式?

设计意图:作业分为三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进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同学的差异性。阅读作业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思索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讨论。

五、评价分析

1.在建立新知的过程中,老师力求引导、启发,让同学逐步应用所学的学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学问结构。每个问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同学的详细状况,力争提问精确     到位,便于同学思索和回答。使思索和提问持续在同学的最近进展区内,同学的思索有价值,对学问的理解和把握在不断的思索和争论中完善和加深。

2.本节的教学中要求同学对基本不等式在数与形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充分的熟悉,特殊强调数与形的统一,教学过程从形得到数,又从数回到形,意图使同学在比较中对基本不等式得以深刻理解。“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是老师提一提同学就能够把握并且会用的,只有同学通过实践,意识到它的好处之后,同学才会在解决问题时去尝试使用,只有通过不断的使用才能促进同学对这种思想方法的再理解,从而达到把握它的目的。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利用科学计算免费软件--Scilab软件编写程序来实现算法的基本过程.

2.了解并把握Scilab中的基本语句,如赋值语句、输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能在Scipad窗口中编辑完整的程序,并运行程序.

3.通过上机操作和调试,体验从算法设计到实施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算法的实现过程,能熟悉到一个算法可以用许多的语言来实现,Scilab只是其中之一.

难点:体会编程是一个细致严谨的过程,体会正确完成一个算法并实施所要经受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几个基本语句和结构

1、赋值语句(=)

2、输入语句输入变量名=input(提示语)

3、输出语句print()disp()

4、条件语句

5、循环语句

(二)几个程序设计

建议:直接在Scilab窗口下编写完整的程序,保存后再运行;假如不能运行或消失规律错误

可打开程序后直接修改,修改后再保存运行,反复调试,直到测试胜利.

2023年高二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同学求贡线的方程的力量,敏捷把握解法步骤;

3.渗透“等价转化”、“数形结合”、“整体”思想,培育同学全面分析问题的力量,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宽阔性及严密性。

教学重点、难点:

方程的求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争论法

教学过程:

一、学点聚集:

1.曲线C的方程是f(x,y)=0(或方程f(x,y)=0的曲线是C)实质是

①曲线C上任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

②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

2.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建系设点;

②寻等列式;

③代换(坐标化);

④化简;

⑤证明(若第四步为恒等变形,则这一步骤可省略)

二、基础训练题:

221.方程x-y=0的曲线是()

A.一条直线和一条双曲线B.两个点C.两条直线D.以上都不对

2.如图,曲线的方程是()

A.x?y?0B.x?y?0C.

xy?1D.

x?1y3.到原点距离为6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4.到x轴的距离与其到y轴的距离之比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一条曲线在y轴右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A?2,0?的距离减去它到y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例2:已知P(1,3)过P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l

1、l2,它们分别和x轴、y轴交于B、C两点,求线段BC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例3:已知曲线y=x+1和定点A(3,1),B为曲线上任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点B在曲线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巩固练习:

1.长为4的线段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求AB中点M的轨迹方程。

22.已知△ABC中,B(-2,0),C(2,0)顶点A在抛物线y=x+1移动,求△ABC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思索题:

已知B(-3,0),C(3,0)且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高为3,求三角形ABC的垂心H的轨迹方程。

小结:

1.用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时,所求点满意的条件并不肯定直接给出,需要认真分析才能找到。

2.用坐标转移法求轨迹方程时要留意所求点和动点之间的联系。

作业:

苏大练习第57页例3,教材第72页第3题、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