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1主要内容: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大脑皮质主要运动区运动传导路反射运动控制和调节运动障碍和运动治疗基础运动障碍的成因和表现运动治疗基础主要内容: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2第一节

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第一节

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3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区的4区和6区是控制躯体运动的运动区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区的4区和6区是控制躯体运4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1.交叉支配2.倒置安排3.运动的精细水平与机能代表区大小的关系肌运动愈精细复杂,其机能代表区愈大。4.运动柱(motorcolumn)大脑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的活动,而一个肌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5运动柱运动柱6二.运动传导通路主要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二.运动传导通路主要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7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8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上的锥体系损伤.②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以下的锥体系损伤.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系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9锥体外系包括纹状体系统及前庭小脑系统。纹状体系统指,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总称基底节。功能是维持及调节身体的姿势和保障动作时必需的肌张力。锥体外系病变能引起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的特点:“铅管样强直”,伴有震颤时呈“齿轮”样强直。与锥体束受损致“折刀样痉挛”不同。锥体外系包括纹状体系统及前庭小脑系统。10锥体系锥体外系起源4区,6区,3-1-2区,5区,7区1)全部皮层,主要是额顶叶感觉运动区及辅助运动区2)锥体束侧支传导束皮质脊髓束下运动神经元皮质脑干束脑神经运动核经皮层下核团: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特点皮质脊髓束中10-20%为单突触联系,单侧性交叉支配多突触联系,常为双侧性支配作用调节四肢远端肌肉的精细运动调节肌紧张,肌协调,运动幅度锥体系锥体外系起源4区,6区,3-1-2区,5区,7区1)全11三、反射三、反射12(一)脊髓水平的反射牵张反射屈肌反射交互抑制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一)脊髓水平的反射牵张反射131、牵张反射

(stretchreflex):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收缩的反射牵张反射包括:(1)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叩击肌腱引起肌肉收缩。

(2)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重力牵拉引起肌肉抵抗性持续性收缩。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1、牵张反射(stretchreflex):指骨骼肌受到14牵张反射反射弧:

反射过程:肌肉被拉长→肌梭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沿Ⅰa、Ⅱ类传入纤维→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α传出纤维发放冲动→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牵张反射反射弧:

反射过程:肌肉被拉长→肌梭感受器兴奋→神经15肌紧张是由于骨骼肌的重力作用,持续而缓慢地牵拉肌肉、刺激肌梭而发生的牵张反射,因此,它在抗重力肌比较明显,只要重力作用的牵引力量存在,反射性肌收缩将持续进行。脑卒中患者上肢“挎篮”姿势、下肢“划圈”步态的原因肌紧张是由于骨骼肌的重力作用,持续而缓慢地牵拉肌肉、刺激肌梭162、屈肌反射: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以引起一个屈曲反射。屈肌反射有避免伤害刺激的保护作用;2、屈肌反射: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以引起一个屈曲反射。173、交互抑制:

如果引起某一肌的伸展反射(伸肌兴奋),则与其相拮抗的肌(屈肌)松弛,称交互抑制。其原因是Ⅰa类传入纤维的传入冲动还可以通过Ⅰa纤维的侧支与中间神经元连接,与其它协同肌、拮抗肌运动神经元形成联系以兴奋协同肌,抑制拮抗肌,表现为交互抑制。3、交互抑制:

如果引起某一肌的伸展反射(伸肌兴奋),则与其184、联合反应(associatedreaction)是指偏瘫患者的健侧肢体用力做随意的抗阻收缩时,引起的患侧肢体不随意的紧张性活动(其关节运动多为共同运动形式)。是失去随意控制所释放的反应,是较为原始的异常的张力性反射。4、联合反应(associatedreaction)19对称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为相同运动模式相反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不同运动模式对称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为相同运动模式20①对侧性联合反应:A上肢(对称性):健肢的屈曲患肢的屈曲,健肢的伸直患肢的伸直。B下肢: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对称性健肢的内收、患肢的内收(和内旋)健肢的外展患肢的外展(和外旋)屈伸相反性,健肢的屈曲患肢的伸展,健肢的伸展患肢的屈曲。②同侧性联合反应:主要是同类(对称性),上肢的屈曲下肢的屈曲,下肢的伸直上肢的伸直①对侧性联合反应:21偏瘫软瘫期可以利用联合反应诱发患者的肌张力。偏瘫软瘫期可以利用联合反应诱发患者的肌张力。225.共同运动

是指肢体在做随意运动时不能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个关节的同时运动。共同运动包括了随意性和不随意性两个方面,其形成机制与脊髓的节间反射有关。共同运动分为屈曲型和伸展型5.共同运动

是指肢体在做随意运动时不能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23基本的共同运动类型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上肢肩胛带肌肩关节肘关节前臂腕关节手指向上和向后屈曲,外展,外旋屈曲旋后掌屈,尺屈屈曲前方突出伸直,内收,内旋伸直旋前背屈,桡屈伸直下肢骨盆带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趾上提屈曲,外展,外旋屈曲背屈,内翻伸直(背屈)伸直,内收,内旋伸直跖屈,内翻屈曲(跖屈)基本的共同运动类型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上肢下肢24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低级的反应及运动形式。正常人,由于高位中枢对脊髓有抑制作用而被掩盖。在高位中枢对低位中枢的抑制力和对运动的控制力丧失时,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表现出来。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是中枢性瘫痪的特征性表现之一。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低级的反应及运动形式。正常人,25㈡脊髓上水平的反射延髓脑桥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的反射大脑水平的反射㈡脊髓上水平的反射延髓脑桥水平的反射261、延髓脑桥水平的反射

⑴阳性支持反应(positivesupportingreaction)延髓动物的一只足底及跖趾关节接触地面时,立即引起下肢强直。脑瘫、偏瘫患者常可见到阳性支持反应。1、延髓脑桥水平的反射

⑴阳性支持反应27⑵紧张性颈反射

该反射主要是维持各种姿势,而调整四肢、躯干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称为这类反射可在幼儿期(一过性)和成人偏瘫时出现。⑵紧张性颈反射28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被动将头部转向一侧,则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屈曲。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被动前屈头部,则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被动后屈头部,则上肢伸展下肢屈曲。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被动将头部转向一侧,则颜面侧上下肢伸展29⑶紧张性迷路反射

指由于头在空间位置不同,致使内耳的传入冲动变化,而调整躯体肌紧张性的反射。该反射中枢主要是前庭核。仰卧位时全身伸肌紧张性增高,俯卧位时全身屈肌紧张性增高。偏瘫患者早期不提倡仰卧位。⑶紧张性迷路反射30⑷抓握反射

通过压迫刺激手掌或手指腹侧(本体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引起手指屈曲内收活动,称为抓握反射。脑瘫、偏瘫患者可出现该反射。⑷抓握反射312、中脑水平的反射翻正反射(rightingreflex)指正常动物可以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的反射。2、中脑水平的反射翻正反射(rightingreflex)32⑴迷路翻正反射:通过迷路接受空间感觉而诱发的反应。与躯干位置无关,当遮住双眼,切断颈髓后根,只要迷路正常,头就能调整成正常位置。可保持终生。⑵颈翻正反射:头向任何方向转动时,都会刺激颈部本体感受器,由此伴发一连串躯干的反射性运动称为颈翻正反射。⑴迷路翻正反射:通过迷路接受空间感觉而诱发的反应。与躯干33⑶躯干翻正反射即使头部位置不正常,但躯干亦能力图保持正常位置的反射称为躯体翻正反射。如仰卧位时被动地使头向一侧转动且保持该状态,躯干节段也会按着颈、胸及腰部顺序随之转动,完成翻身动作⑶躯干翻正反射即使头部位置不正常,但躯干亦能力图保持正常34康复医疗中可借助翻正反射顺序训练床上翻身动作,及调整姿势、保持平衡、改善起坐、站立等日常生活动作。康复医疗中可借助翻正反射顺序训练床上翻身动作,及调整姿势、353、大脑水平的反射平衡反应(balancingreaction)

⑴降落伞反应(parachutereaction)⑵防御反应(protectivereaction)⑶倾斜反应(tiltingreaction)3、大脑水平的反射平衡反应(balancingreact36中枢性瘫痪的表现:阳性体征: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异常姿势反射阴性体征:翻正反射、平衡反应消失,正常运动模式丧失康复治疗目标:消除阳性体征,诱发阴性体征中枢性瘫痪的表现:37四、运动的控制与调节随意运动:指有意识地执行某种动作,主要由锥体束来支配。特点:是由大脑高级中枢控制的精细、协调、准确的运动。它随人本身的需要,可以是单关节的分离运动,也可以是选择性的多关节的复合运动,甚至高度复杂的动作。不随意运动:是指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发”动作。肌的不随意运动主要由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来调节。不随意运动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调节肌协调,保持正常的姿势。机体必须在两个系统完整并彼此配合下,才能圆满完成复杂和有目的的随意运动。四、运动的控制与调节随意运动:指有意识地执行某种动作,主要由38随意运动包括运动感觉和运动调节机制,是学习和记忆的结果。随意动作反复进行是熟练动作的过程,对每个动作变得逐渐无意识、就能自动地完成运动过程。随意运动包括运动感觉和运动调节机制,是学习和记忆的结果。39第二节运动障碍的成因和表现1、关节的损害——挛缩2、肌肉损害——肌肉萎缩3、骨的损害——骨质疏松4、周围神经变性和再生5、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运动障碍第二节运动障碍的成因和表现1、关节的损害——挛缩40(一)关节损害——挛缩

关节周围软组织,韧带和关节囊等结缔组织发生病变,导致关节运动受限,称为挛缩。肢体静止不动时的关节挛缩,主要由于关节囊的胶原纤维的结构和组合方式发生变化,导致结缔组织的性质改变而致。挛缩的生理学:人的肩关节假如固定2周,治愈挛缩要121天,固定3周则治愈需300天。所以,关节静止不动可导致挛缩,时间越长,越难治愈。(一)关节损害——挛缩

关节周围软组织,韧带和关节囊等结缔组41挛缩分类:关节挛缩皮肤组织挛缩:多发手部,见于火伤。肌性挛缩:本质是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等弹性组织变性所致,肌肉的收缩成分仍正常,但整块肌肉的延展性丧失,造成肌性挛缩。神经性挛缩:反射性挛缩:如疼痛引起的保护性反应痉挛性挛缩:小儿大脑发育不全时多见弛缓性挛缩:见于小儿麻痹挛缩分类:42(二)肌的损害——肌肉萎缩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废用性肌萎缩:不活动的肌变细,肌张力和耐力下降,叫废用性肌萎缩。失神经性萎缩(二)肌的损害——肌肉萎缩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43废用性萎缩和失神经性萎缩的区别废用性肌萎缩失神经性肌萎缩形态和程度肌肉变细,肌纤维直径降低,横纹减少,电镜下肌原纤维基底膜变形,糖原颗粒增加形态和程度比废用性萎缩严重得多失神经现象无有结局肌纤维会萎缩,但不会消失肌纤维及终板变性、崩解、坏死,最终消失废用性萎缩和失神经性萎缩的区别废用性肌萎缩失神经性肌萎缩形态44(三)骨损害的残疾学——骨的废用性萎缩骨正常代谢的维持:激素,体重负荷,肌肉牵引所致的机械性刺激。运动对骨的正常代谢的维持至关重要。(三)骨损害的残疾学——骨的废用性萎缩45(四)周围神经的变性和再生神经元没有再生功能,但只要神经元未受损害,神经纤维则具有再生能力。神经纤维再生的方式:1)沿神经长轴的再生2)通过侧芽取得再支配(四)周围神经的变性和再生神经元没有再生功能,但只要神经元未461)沿神经长轴的再生(1)正常神经纤维,(2)神经纤维断离处及近端的一部分髓鞘及轴突溃变(3)施万细胞增生,轴突生长,(4)多余的轴突消失,神经纤维再生完成。

1)沿神经长轴的再生(1)正常神经纤维,(2)神经纤维472)通过侧芽取得再支配2)通过侧芽取得再支配48(五)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五)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49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区别: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征肌肉萎缩运动模式姿势反射康复医学发现了中枢性瘫痪在恢复过程中运动形式由“异常”到“正常”的发展变化规律。提出中枢性瘫痪是“质”的变化,周围性瘫痪是“量”的变化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区别:50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51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中枢性瘫痪:(质变)运动模式异常(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姿势反射异常(紧张性颈反射、腰反射、迷路反射)病理反射

周围性瘫痪:肌力减退(量变)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中枢性瘫痪:(质变)52

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根据Brunnstrom对偏瘫的6级分期来分析其恢复过程中各方面异常的发生、变化情况,以第III级为“中期”。

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的特点及规律:53表3-1-1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上肢手下肢Ⅰ级弛缓,无任何运动弛缓,无任何运动弛缓,无任何运动Ⅱ级出现联合反应,不引起关节运动的随意肌收缩,出现痉挛出现轻微屈指动作出现联合反应,不引起关节运动的随意肌收缩,出现痉挛Ⅲ级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射引起伸展痉挛加剧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坐位和立位时髋、膝可屈曲Ⅳ级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手能置于腰后上肢前屈90°(肘伸展)屈肘90°,前臂能旋前、旋后能侧方抓握及拇指带动松开,手指能半随意、小范围伸展痉挛开始减弱,开始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坐位,足跟触地,踝能背屈坐位,足可向后滑动,使其背屈大于0°Ⅴ级痉挛减弱,共同运动进一步减弱,分离运动增强上肢外展90°(肘伸展,前臂旋前)上肢前平举并上举过过头(肘伸展)肘呈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用手掌抓握,能握圆柱状及球形物,但不熟练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不等痉挛减弱,共同运动进一步减弱,分离运动增强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立位,膝伸直,足稍向踏出,踝能背屈VI级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V级动作的运动速度达健侧2/3以上能进行各种抓握全范围的伸指可进行单指活动,但比健侧稍差协调运动大致正常。下述运动速度达健侧2/3以上立位伸膝位髋外展坐位,髋交替地内、外旋,并伴有踝内、外翻表3-1-1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上肢54

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的特点及规律:(1)初期的“休克”状态(2)运动模式的异常:即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在II级出现常持续存在而不完全消失。III级时完成,以后逐渐减弱。IV级时开始向部分关节的分离运动过渡,V级时基本完成各关节的分离运动,VI级则分离运动的协调性大致正常,速度也逐步正常化,大致恢复到或接近原来正常的水平。其总的变化趋势,抛物线的图形具代表性。

(3)肌张力的异常表现为痉挛(肌紧张亢进)僵硬和腱反射亢进(4)肌力的异常

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的特点及规律:55(5)反射的异常(6)协调平衡功能异常(7)病理反射的出现(8)步态异常(9)其他的运动障碍(5)反射的异常56(一)关节挛缩的防治易发的挛缩肢位:颈屈曲,肩内收,肘屈曲,前臂旋前,腕掌屈,手指屈曲;髋屈曲、外展、外旋,膝屈曲,踝跖屈。(一)关节挛缩的防治易发的挛缩肢位:颈屈曲,肩内收,肘屈曲,57预防关节挛缩的方法:

1)关节功能位的保持正确体位、矫形器使用2)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的方法:

1)关节功能位的保持58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59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课件60关节挛缩治疗方法:

徒手牵张持续牵引主动牵张关节挛缩治疗方法:

徒手牵张61膝关节伸直挛缩的治疗举例1.膝关节徒手牵张(1)髌骨滑动手法①髌骨向下滑动②髌骨向外侧滑动(2)胫骨向内侧滑动手法2.膝关节持续牵张:(1)牵引床牵引(2)重锤牵引举例3.膝关节主动牵张:①立位:手扶墙或肋木下蹲。②跪位:臀部下坐。膝关节伸直挛缩的治疗举例62(二)肌力增强训练的运动治疗基础

(二)肌力增强训练的运动治疗基础

63(一)肌力增强的理论与方法1、肌力大小的决定条件及影响因素肌力的大小决定于力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条件的总和。(一)肌力增强的理论与方法64(1)力学条件:指肌肉承受的负荷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又称肌肉的初长。肌肉在最适前负荷(最适初长)时肌肉收缩效果最好。后负荷:肌肉收缩时所遇到的阻力。肌肉所产生的肌张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后负荷的大小。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肌张力越大,当后负荷和肌张力相等时肌肉做等张收缩。当后负荷达到一定数值,肌张力达到最大,此时肌肉不再缩短,为等长收缩。(1)力学条件:指肌肉承受的负荷65肌肉在做等长收缩时,后负荷较大,肌张力要比等张收缩时大。所以等长抵抗训练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获得肌力增强效果。肌肉在做等长收缩时,后负荷较大,肌张力要比等张收缩时大。所以66(2)解剖学条件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弹性成分的量与弹力:肌肉由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组成,故肌力的大小应是自动张力和被动张力的合力。肌肉内结缔组织的比例大小、弹力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肌力的大小。(2)解剖学条件67(3)生理学条件肌肉的功能状态:肌肉兴奋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CNS功能障碍可造成①肌力的异常,如肌痉挛和肌弛缓②不能随意支配和控制运动,而造成虽有肌力却无法完成功能。(3)生理学条件68(4)影响因素-预牵伸和温度的作用预牵伸:向心性收缩时,肌肉受牵伸后立即收缩可做比等长收缩更多的活动,因为预牵伸可使肌肉具有弹性。

温度的作用:肌肉传导速度增加肌肉温度升高代谢活动升高弹性增加“热身运动”可引起血循环量增加及代谢热能产生。(4)影响因素-预牵伸和温度的作用69增强肌力的原理:肌肉训练肌肉疲劳、能源消耗超量恢复(肌肉反复收缩后生化生理水平都超量恢复)肌力增加。增强肌力的原理:肌肉训练70应用肌肉反复收缩后生化生理水平都超量恢复的规律,每次肌力训练的时间选择在上次肌力训练后超量恢复阶段之内,就能使超量恢复巩固和叠加,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如果在超量阶段不进行进一步的肌力训练,肌肉的物质含量和生理功能都回复至原有水平。

应用肌肉反复收缩后生化生理水平都超量恢复的规律,每次肌力训练71增强肌力训练的原则:超负荷原则掌握适宜频度增强肌力训练的原则:超负荷原则72肌力训练方法:根据肌肉收缩的特点分为等长运动、等张运动和等速运动。

等长运动是静力性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不变,无关节活动。适用于关节活动疼痛或肢体固定时。不需要器械。肌力训练方法:根据肌肉收缩的特点分为等长运动、等张运动和等速73等长性抗阻训练:在最大负荷下不产生关节活动时肌肉的最大收缩,且每次收缩应保持若干秒。训练主要是施加阻力,阻力的大小以能够与所收缩肌肉抗衡不产生关节活动为标准。等长性抗阻训练:在最大负荷下不产生关节活动时肌肉的最大收缩,74等长训练的利弊:等长训练施加的负荷一般要大于等张性训练,所以是短时间内能最高效地获得肌力增强效果的方法。等长训练运动强度和负荷难以测定,动作单调,不适用于心功差的患者。等长训练的利弊:等长训练施加的负荷一般要大于等张性训练,所以75等张训练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改变,张力不变,产生关节活动。等张肌力训练可增加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肌力,可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改善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可进行向心训练,也可进行离心训练。可用沙袋,哑铃,拉力器等进行训练。等张训练76在等张性训练中,闭合链运动负荷较大(主要为体重),对关节内及周围的组织的刺激优于开链性活动。在肌力增强训练中比较提倡闭合链性活动。既可提高下肢的肌力,又可提高机体的整体耐力和平衡协调性。在等张性训练中,闭合链运动负荷较大(主要为体重),对关节内及77等张训练的利弊:等张训练的运动强度和负荷易定量,患者可产生兴趣,逐渐增加抵抗,训练更有效。关节在运动全过程中肌力矩不全相等,所取的最大负荷是运动全程中最薄弱点的最大负荷,使较健康的点得不到最大负荷的训练。等张训练的利弊:等张训练的运动强度和负荷易定量,患者可产生兴78等速训练是以设定的角速度在设定的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需要用专门仪器进行,在活动全过程每时每刻适宜的阻力,既保证训练阻力,又不会因过度负荷产生损伤,方法安全,可用于早期康复。等速运动由于仪器昂贵,操作复杂,较难广泛开展。等速训练79三种增强肌力训练的利弊利弊等长抵抗训练不需器械,患者易理解和接受运动强度和负荷难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