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周测(二)历史试卷_第1页
高二下学期周测(二)历史试卷_第2页
高二下学期周测(二)历史试卷_第3页
高二下学期周测(二)历史试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级历史周测(二)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100分,每小题4分)1.英国考古学家哈佛菲尔德说道:“有言道希腊教人为人,而罗马开化人类,这就是帝国的功业;而其采取的形式则是罗马化。”这里“罗马化”理解准确的是A.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B.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具有开创性C.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继承性D.罗马文化以其先进的法律影响世界2.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可口可乐公司精心策划了一次名为“向民间艺术致敬”的展览,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以可口可乐瓶为骨架,以不同国家独特的材料制成的民间艺术瓶,下图是中国的参展作品。这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发展B.跨国公司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C.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D.两极格局结束东西方文化趋于融合3.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5.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娲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6.明末清初,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生活甚至当官,如汤若望、利玛窦、南怀仁等,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明清之际曾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没有依据的C.明清时期虽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西文化交流不受影响D.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7.《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C.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8.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9.蒙古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至元16年(1279年),“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B.统治者对工艺技术的重视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 D.元朝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10.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11.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A.与科学精神并无根本性的冲突 B.化解了神权与世俗文化的矛盾C.同文艺复兴存在一定历史渊源 D.旨在保存古希腊罗马文明成果12.“必须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与大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不得为大国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这是某个国际组织的一些基本原则,该组织的出现A.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推动了新兴国家的建立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13.19世纪中叶以后,在美国兴起的女性选举权运动扩展到世界各国,但收效甚微;1917年后,俄国、美国等国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二战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政治权利。促成女权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女性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到冲击B.战争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工业革命中女性发挥重要作用D.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14.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为了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体系正式形成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15.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16.美国独立之初将欧洲视为美国文化上的对立面,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孤立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美欧休戚与共。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A.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 B.意在与欧洲争夺世界政治和文化霸权C.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主义 D.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17.有学者说,战国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诸子要构建自身的学说,都不约而同地对传统文化中“义”的内涵做有选择的继承。这反映出诸子百家学说A.在自我封闭环境中诞生 B.都把义作为核心主张C.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D.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18.“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约有1500多万到4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19.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20.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这反映了A.“逆全球化”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C.世界经济体系被西方国家主导 D.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21.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远征军远征埃及,除携带了2000门大炮外,拿破仑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他甚至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带领学者们远征埃及主要是为了A.掠夺埃及的文化资源 B.促进埃及的文化发展C.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 D.笼络埃及的上层人士22.《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B.全球化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C.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D.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3.结合登山线路,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对这一仪式三个阶段的保护是对泰山进行保护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A.确保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B.遵循真实性原则C.使非物质文化得到优先保护D.避免采用现代化手段24.中华文化悠远浩博,从孕育产生到恢宏壮大,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文化体现了不同的特征,下列对明清文化概括最为妥帖的是()A.集成与转型 B.奠基与经典 C.鼎新与革新 D.经世与玄思25.“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B.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C.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D.传播日本先进文化二.附加题(共1小题)26.文明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

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材料三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材料四

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1510年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1555年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约1700年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18世纪初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亚历山大征服战争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历史上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交流”。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代,英国商人组织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东南岸购买了一个村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埠,这就是马德拉斯城(Madras)。同时英国人又在孟加拉(Bengal)一带建设商站,不久又在加尔各答(Calcytta)城建造了要塞炮台。到了17世纪末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中人常常和印度各地的酋长为难,印度皇帝才知道西方人的势力不可轻侮。当时英国不但要对付印度的土人,而且要对付欧洲的劲敌,原来当时法国在印度亦有一个东印度公司。——摘编自何炳松《世界历史常识》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进入19世纪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入新阶段,这就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20年代,公司在给印度总督的公文中表现出希望办西方教育的倾向。1833年,议会通过的印度管理法规定,公司教育经费只应用来推广西方教育。近代教育系统是以英语为主要教育媒介,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近代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印度相当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不过,这些人出发点并不相同。——摘编自林承节《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教育》(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英国在印度殖民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