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社会工作硕士(MSW)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阐述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2.简述专业关系及其特点。3.概论抽样与非概论抽样4.假设你要到某城市社区开展老年人社会工作项目,需要设计研究提前了解老年人对机构照顾的态度和看法,请提供你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方法。5.伦理守则6.论述个案社会工作中的叙事治疗模式的含义、过程与技巧。7.社区工作8.试论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9.举例说明个案工作的过程与技巧。10.如何认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11.为什么分层抽样中,各层的样本规模要进行非比例分配?12.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13.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联系。14.试论社会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性与互补性。15.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16.试从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具体规定中,分析如何具体实践才能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并说明它们在实务中的重要性。17.任务目标18.主文化和亚文化19.社会流动20.社会舆论及其特点。21.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应有怎样的价值取向?22.再社会化23.微观社会工作行政24.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25.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概要。26.社会救助27.简述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28.简述弹性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29.简述关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功能论与冲突论的不同解释。30.怎样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国际化与本土化?31.简述小组工作的功能。32.个案研究法33.联系我国城市化实际,论述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模式。34.简要概述小组工作的内容。35.试论述社会分化的类型及后果。36.目标系统37.试述我国城市化的制约条件和发展契机。38.联系实际,试论社会工作者的角色。39.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包括哪些层面?40.斯梅尔赛关于集合行动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41.社会工作评估42.操作化43.举例说明怎样运用社会支持网络来帮助妇女。44.资源整合45.社会问题46.迟发外生型现代化有哪些特点?47.简述小组工作中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48.如何将社区工作应用到我国当前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中?49.家庭治疗50.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和服务领域。第1卷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结构状况既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同时又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下,考察我国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特点,确定调整组织结构的任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改革前后组织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政企不分”和“党政合一”,是一种建立在条块分割基础上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这种一元化模式强调政府管理社会,尤其是管理经济的全面性与合法性。因此,改革前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在一般情况下这一结构始终处于高度的整合状态。
经济改革引入市场机制,要求企业组织成为自主的生产单位,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则顺应这一要求,使企业与政府在功能上以及相应地在结构上开始分化。
①改革以来,政府组织的分化表现在:
a.政府组织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的行政功能减弱了,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加强了。
b.政府将微观经济的管理权力交还给企业,由此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政府将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转移给新型的社会组织,利用中介力量进行间接经济管理。
②企业组织的分化表现在:
a.在政府允许并鼓励多种经营并存的政策下,企业构成由原来的以国营企业为主、集体企业为辅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其中私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b.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文化企业、金融企业、农工商联合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新的企业类型大量涌现。
c.在企业获得相对独立的权利后,各种企业间出现了差异,这不仅因其所有制和所属类型的不同,而且主要因为其经营状况的不同。
(2)转型时期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
我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组织结构在原有结构体制下开始急剧分化、转型,其特点表现在:
①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相联系,我国组织结构普遍受初级关系畸形发展的影响,非正式结构冲击和干扰正式结构。在旧体制逐渐失去其功能,而新型结构尚未确定时期,由于人们对市场规则、商品经济认识上的模糊,使得非正式结构的社会关系往往超越了正式结构而起主宰作用。
②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相联系,在1978年之前,我国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以单位制度结构为主要特征,分化程度较低。这说明组织结构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并可能表现出反复性和曲折性。
③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联系,我国社会组织由于长期处于产品经济环境下,无论是社会组织的内部关系,还是各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纵向行政控制结构,缺乏建立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横向联系。因此,需要从整体社会结构上进行调整。
(3)转型期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
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整体社会结构变革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组织结构发展现状,应在以下方面调整组织结构运行机制:
①关注非正式结构及影响、控制其消极功能,尽快建立完备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务员制度及考核上岗制度,保证组织内部两种结构都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以功能分化为导向促进组织结构的分化,形成多元开放式结构,并在分化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的整合功能。
③以功能互补为基础,以市场为中介,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控制结构,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横向联系网络,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努力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人为设置的壁垒,改善企业公平竞争的条件。2.参考答案:(1)专业关系的含义
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与他(她)努力使之发生变化的系统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一种专业协调关系。也可以说专业关系是助人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专业关系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服务对象对助人者是否接纳与信任。另外,廖荣利认为“专业关系是指专业人员和案主的内心感受和态度表现的动态、交互反应关系,工作人员通过交互作用以协调案主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改善和增强”。黄维宪将专业关系定义为,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一种态度与情绪交互反应的动态过程,借以有效协助案主解决问题,使其对环境有最好的适应。国外有学者认为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一种媒介物,案主可以通过这种媒介做出某种选择,决定是否及如何接受帮助。
(2)专业关系的特点
①目的性。专业关系是为专业的目的而建立,它的建立是为了协助受助者,即通过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工作要能解决或防止个人、家庭或社区的问题,或发展受助者的潜能。专业关系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是一种暂时性的工作关系,当受助者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双方关系建立的前提消失,关系必须结束。
②以受助者为本。从本质上说,建立专业关系不是为了工作者的需求,不以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利益为前提,而是为了满足受助者的需求,在专业服务的范围内,受助者的利益高于工作者的利益。
③非平等性。在专业关系中,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地位并非完全平等。双方的互动,以受助者为重点,受助者一般要提供必要的个人资料让工作者能够多方面地了解,从而使社会工作者的协助是有效的,而工作者则不必这样做。
④受制约性。专业关系不仅要以所要达到的社会工作目标为指导,也受本专业明确而详尽的伦理道德守则制约。
⑤代表性。在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的专业关系中,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代表自己,而是既代表着自己所工作的社会工作机构,也代表着所从事的社会工作专业。
⑥兼容性。专业关系是兼工具性和情感性的关系。良好的专业关系是双方信任的基础,专业关系是带有目的的,即通过良好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工作目标,这是其工具性之所在;同时良好的关系本身离不开双方情感的交流和表达,这样专业关系就具有了情感性的色彩。因此,它是一种兼容性的专业关系,兼有工具性和情感性两方面的特征。3.参考答案:概论抽样与非概论抽样又称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根据抽取对象的具体方式,把抽样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1)概率抽样是指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因而它能够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2)非概率抽样是指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它不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因而往往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非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4.参考答案:(1)研究的思路
①准备阶段
a.确定研究课题:老年人对机构照顾的态度和看法。
b.研究设计:其内容包括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单位,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制定调查问卷、量表或访谈提纲。
c.组织安排:首先需要选取或勘探好调查实施的地点,就问卷调查来说,调查地的选取往往还需要通过抽样设计来确定,并就相关方面的联系、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实施过程的人员配置、物质供应、日程等做出具体安排。
②资料收集阶段
在收集资料阶段包括运用具体方法收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编整。这里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方式(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方式(个案研究方式)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
③资料分析阶段
在资料分析阶段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进行描述和总体推断,检验理论假设,提出新问题,撰写调查报告等。
(2)具体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采取的方法有:①问卷调查;②个案访谈法;③实地调查法。5.参考答案:伦理守则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方面的行为标准。伦理守则包含总则、职业道德、专业修养及工作规范四个方面的内容。它共涉及六大方面的内容,包括:①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的伦理责任;②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③社会工作者在实务机构的伦理责任;④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⑤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⑥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6.参考答案:(1)含义
叙事治疗也称为叙说治疗,是目前盛行的后现代主义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叙事治疗模式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它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2)过程
欧汉伦将叙事治疗模式的治疗步骤分为七步:
①与案主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工作者在语言上促使案主从问题标签中解脱出来,使案主自己将问题看作是一种与自己分离的客体。
②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案主的意图和方式。工作者会使用隐喻和想像的方式,让案主和家庭假设问题是另一个人。这种方式会让案主轻松下来,不再将自己看成是问题本身,并激发他改变的动力。
③探讨问题是怎样干扰、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工作者会问案主问题对他产生的作用以及他的生活和关系受影响的程度,并进一步使问题外化。这里使用的语言是告诉、劝说。案主与工作者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共同摧毁问题对案主生活的支配作用。
④发掘在哪些时候案主并未受问题的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将问题本身与案主分开,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这样逐渐地,一种新的现实开始被创造出来,这个阶段向案主显示出改变是可能的。
⑤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案主和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这是叙述治疗法真正引入入胜的阶段。在这里,案主本人和他的生活开始被重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案主自己重写的故事来为重写他们的自我意识准备培育种子的土壤。在这个过程里,案主将有不同的故事,工作者询问过去的故事和证据来表明案主确实是有能力的、坚强的、勇敢的,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工作者还要促使案主和家庭支持这种观点。
⑥引导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案主进一步将对自己和生活的新观点具体化。
⑦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案主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因为案主是在社会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安排一种社会环境来支持新的故事和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者通过运用书信询问其他有相同或相似问题的人的建议、安排家庭成员和朋友聚会,来实现这个目的。工作者会一直使用这个过程,直到新的故事和对新故事的认同感在案主的生活中被接受,案主开始用一种新的、更有能力的视角来看待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外化不能被仅仅当作技巧;工作者要在心灵深处相信,问题是社会和个人建构起来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使案主确信自己并不是问题的本身。
(3)技巧
①问话
“问话”技巧并不是利用经验,而是创造经验。叙事治疗认为,实际上,案主不但以前不知道这些经验,而且以前根本没有过这种经验,直到案主被问话,才组成了经验。工作者要注意的是,工作者自己的价值观会影响问话的方向,因此,要在互动的间歇提出询问,以引导出案主自己真正想拥有的经验。
②解构式问话
解构式问话可以帮助案主打开故事的包装,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些故事,并了解故事是如何建构出来的。通过解构式问话鼓励案主从更大的系统或是不同的时间来定位故事,藉揭示叙事的来历、背景和影响,并得以拓展案主的视野,描绘出支持问题存在的整个全景,揭示出有问题的信念、做法、感受和态度。
③开启空间的问话
一旦问题的全景藉由解构式问话予以扩大,就揭示出许多可以发展独特结果的有利条件。开启空间的问话可以用来建构独特的结果。接下来的问话可以作为共同建构故事的开端,以便引出另一个可能不同的故事。
④发展故事的问话
一旦空间开启到足以显示独特的结果,或者案主比较喜欢的发展,就可以提出发展故事的问话,引导故事的重写。借着这种重写使事件进入故事的部分,引导案主将经验的过程和细节与时间的架构和关联、特殊的背景以及其他人串联起来,使事件得以在时空中扩展、填满、重新经历,而变成一个故事。
⑤意义性问话
根据发展性故事的问话,引导案主进入一个新场景,采取一个新立场,由此而考虑故事、自己和各种关系的不同观点,鼓励他们思索并体验独特结果、较佳方向和新故事的涵义。当案主为新意义命名时,就建构了他们的意义。除了询问一般的意义,披露出故事的涵义,还要询问案主从所形成的叙事而引申出的个人特质、关系特征、动机、期望、目标、信念。
⑥故事的建构
上述“发展性问话”和“意义性问话”都是建构故事的问话。这些问话建立在独特的结果上,引导案主运用独特的结果和喜欢的体验,发展出不同的故事和意义。
⑦回响与强化
回响是引导案主评估他们的经验和治疗,而不是让工作者来评估,是鼓励案主决定事件是否有意义、怎样才能有意义、为什么有意义,并让案主决定治疗是否把他们带到有助益的方向。这种做法反映出叙事治疗模式权力关系的特性,即工作者的专家立场被解构。
强化是借引导案主发展自己的故事,探索和体会个人自主的力量,推动案主的情绪反应,使正面的情绪与案主的新计划联盟,让负面情绪与问题联盟,从而有助于对抗问题。7.参考答案: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指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8.参考答案: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
(1)关于残疾人工作方法的理论探讨
①供养理论
在供养理论(观念)的指导下产生了以经济、物质提供为主的残疾人工作的实践。
②回归社会论
回归社会理论是一些学者针对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和照顾而产生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③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站在人的发展的立场上,认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残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他失去的机体的、社会的功能,并有助于他们进入一般的、正常的社会生活。增能理论是以人的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关注于人的基本价值的实现。按照增能理论的理解,增能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①个人模式
个人模式是相应于个体型残疾的工作模式。个体型残疾的理论解释是个人责任论,即某个人的残疾是由于其个体的原因造成的,个人要为之负责。对个人型残疾,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主要是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要同残疾人及其家庭一起工作。在当事人及其家人认同了残疾现实之后,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成残疾人之间(或残疾人家庭之间)的互相支持就是必要的。
②社会模式
社会模式是相应于社会型残疾的工作模式。社会型残疾的理论解释是社会责任论,即认为某个人的残疾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的。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是残疾人及其家人的创伤、他们保护自己权益的强烈要求、社会部门的复杂状况及程度以及有关规则、法律及制度。
(3)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方法
①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是指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的活动,其目的是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社会康复的实现,一方面依靠残疾人自己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则依靠社会对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②小区康复
小区康复的基本点是小区支持、小区参与,其结果也是小区受益。进行小区康复,关键是要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残疾人给予支持。在小区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重要的是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提供的资源、社会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正式组织(政府)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
③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通过就业残疾人不但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而且可以使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此外,就业还可以增强残疾人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使他们融入社会生活。因此,职业康复是一种有综合意义的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和帮助其发展的方法,在方法取向上也是治疗和发展的统一或整合。9.参考答案:(1)个案工作的过程
个案工作的过程即开展个案工作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辨别案主的类型,弄清楚案主是如何来社会工作机构求助的,是社会个案工作的第一步。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要与“现有案主”工作,同时还要与“潜在案主”建立联系,使其了解接受社会工作服务对他的意义,使“潜在案主”也成为“现有案主”。
接案阶段的主要工作还包括:了解求助者的意愿并进行适当处理,以促使求助者进入案主角色;澄清求助者的期望;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对那些非本机构或者个人所能提供服务的个案,要经过必要的程序转介到其他机构,以便求助者能够得到适当的服务。
②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
对案主的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包括收集相应的案主个人和家庭资料,然后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评估,以决定帮助的介入点。收集资料时要从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以便掌握案主个人和环境的情况以及案主与环境互动的情况。
③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与检讨
在评估案主的需要和问题的基础上,工作者要与案主一道制定工作的目标和干预计划。社会工作者制定帮助案主的目标和工作计划时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工作目标也宜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目标制定后要与案主订立工作契约。使工作者与案主共同承诺合作,以实现双方所认可的目标和计划,促使双方承担各自的责任,以便达到最终的目标。
(2)个案工作的技巧
①技巧的定义
技巧是通过学习发展出来的、复杂而有组织的行为系统,它指向一个特殊的目标,或以一个特殊的活动为中心。这一定义识别了有关技巧概念的三个特点:a.它是有组织的行为,即它由不同行为要素自行组织而成;b.它以一个特殊活动为中心,即它有一个主要内容;c.它通过学习发展而来。
②社会个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技巧包括:
a.沟通技巧。沟通即是在人们之间传递信息,它发生在一方向另一方发送信息时。在社会工作过程中,工作者无时不与案主沟通,这需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
b.关系技巧。关系是社会个案工作助人的核心要义,如果工作者不能同案主建立起信任关系,就不可能帮助他。与案主建立和保持好的工作关系也需要技巧。它包括真诚和有同理心地回应的技巧,表现温暖和关怀的技巧,及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c.过程技巧。社会个案工作者是通过一个过程去帮助案主成长和改变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有不同的技巧,这些技巧包括:
第一,接案和约定技巧。它包括同案主建立和保持工作关系的技巧,帮助案主和工作者对各自的角色有一个现实性理解的技巧,也包括培养案主对助人过程有一个初步承诺的技巧。
第二,评估技巧。它是指收集与案主情境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实际地理解案主的问题和需要的技巧。
第三,签订契约技巧。这是指同案主订立工作的目标,并有能力清楚说出工作者和案主的责任的技巧。
第四,介入技巧。介入需要广泛的技巧,它包括执行、介入计划并协助案主达到目标的技巧。
第五,检讨及终结技巧。它包括定期进行回顾和修订介入计划,以便客观地检讨其是否有效的技巧,及有计划地结束关系以帮助案主独立的技巧。10.参考答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划分,这种划分既是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的基本技术要求,从而也是具体研究技术的基本特征的概括性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代表着不同方法体系的基本技术特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差异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是一种系统性的差异:
(1)从方法论上讲
①定量研究主要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更多地采用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
②定性研究则是人文主义取向在研究方法中的表达,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情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2)从研究的思路来讲
①定量研究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研究一开始便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特征。以理论为基础决定了定量研究的逻辑的演绎性特征,研究过程往往按从理论到命题、到概念、到操作变量直至具体测量的顺序进行;
②定性研究与理论的建构相关联,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便具有某种明确的理论,而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理论,因此定性研究中运用的逻辑方式常常是归纳性的,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3)从具体的研究特征来讲
①定量研究侧重于对社会事物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从统计数据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常常采用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的手段,资料收集多采用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表、量表测量以及准确的试验等,由此获得量化的数据,便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②定性研究则注重于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经验与生活经历、社会制度背景、历史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其研究手段多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资料收集方式大多靠实地研究、深入访谈来获得文字性的描述。
(4)定性和定量研究的这些系统性的差异,也正是其各自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优势
①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而细致的资料,但是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
②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特征,但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
结合这两种研究方式的优点和长处,相互补充和相互借鉴,是研究具体的社会运行过程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1.参考答案:非比例分配设计最常见的目的包括:
(1)对总体中规模太小的层进行比较研究
当某些层的单位在总体中的比例太小,如果按比例分配样本,则这些层的样本规模会很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这时可以加大该层的样本规模,即使用较大的抽样比,以便对这些层的子总体进行研究和比较。
(2)在费用一定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抽样精度,又称为最优分配
①当各层的单位调查费用相等时,最优分配的原则是:层内单位标准差越大的层,抽样比越高。这时抽样比与层内单位标准差成正比。
②当各层的单位调查费用差异较大时,最优分配的原则是:单位调查费用越低的层,抽样比越高。这时抽样比与层内单位平均调查费用的平方根成反比。12.参考答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来指导和支撑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实践的理念和判断,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前提和操作指南。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的内容主要包括: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
对服务对象,要尊重其隐私,要充分相信服务对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并在工作过程中注意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要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他们。将他们视为合作伙伴,确立与服务对象的民主工作关系。
(2)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实践的看法
社会工作者要敬业并坚持专业的立场,在实践中努力提高专业服务的质量,不断学习和充实专业理论、技巧和知识。作为专业共同体的一分子,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促进专业的发展,并坚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看法
社会工作者应维护服务机构的政策、立场和管理规则,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尽力做到公正合理地处理个人与机构的关系,尽量避免在外部对服务机构进行批评。在机构管理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有权对服务机构的运作、服务模式、人员管理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同时,社会工作者也有义务帮助服务机构的管理者不断提高机构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4)社会工作者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应不断改进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增进总的社会福利水平。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公平正义原则,对最不利的弱势人群的需要给予优先满足。社会工作者在推行社会政策和提供社会服务过程时,要坚持效率与平等兼顾,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服务的质量,最大程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前途和远景始终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相信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愿意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通过专业实践和服务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社会工作者积极投身于为满足社会人认可的需求改变中,同时,也在实现其对社会的价值。13.参考答案:(1)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含义
①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②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a.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b.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c.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d.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2)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联系
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和表演准则,所以我们是通过个人角色的扮演判断其地位的。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完全陌生的人呈现在我们眼前,对于这样多的素昧平生的人,我们通过他们的角色扮演,比如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谈话语来判断或辨认其社会地位。14.参考答案:作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两大主体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目的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两者在研究过程的采用中是相互依存的,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框架,定量研究进一步为定性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条件,两者关系密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方法上各有不同。
(1)差异性
①两者的指向不同
a.定性研究是人们用来定义问题的一种常用方式,通过发掘问题,剖析事物的本质,从而来分析人类行为和观点以及问题回答来提升人类洞察力。定性研究指向的“为什么”,即通过对事物中定性研究是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b.定量研究一般是问卷式的调查,也就是对所设计的问卷进行分析,从而进行量的研究。在对某种现象进行研究时,一般是用数据说话,通过对数据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来发现问题。
②研究的方法不同
a.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小组座谈会、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
b.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相关法、实验法。
③两者的材料依据不同
a.定量研究的材料依据大多数是调查而来的数据;
b.定性研究的材料依据多数来源于前人的文献资料和经验调查。
④两者在验证结论的表述方式也不同
a.定性研究注重文字的表达;
b.定量研究主要依靠数据、图表等来分析。
(2)互补性
①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②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相比而言,前一种方法更加科学,但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而后一种方法虽然较为粗糙,但在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或分析者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时比较适用,更适合于一般的投资者与经济工作者。两种分析方法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虽然有高有低,但并不能就此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截然划分开来。
③事实上,现代定性分析方法同样要采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而定量分析则必须建立在定性预测基础上,二者相辅相成,定性是定量的依据,定量是定性的具体化,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④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性能,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一般都是通过比较对照来分析问题和说明问题的。正是通过对各种指标的比较或不同时期同一指标的对照才反映出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效率的高低、消耗的大小、发展速度的快慢等等,才能为作鉴别下判断提供确凿有据的信息。15.参考答案:(1)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①初始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16.参考答案:(1)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①总则
我国社会工作者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文明成果,高举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旗帜,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为己任。我国社会工作者通过本职工作,提倡社会互助,调节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②职业道德
a.热爱社会工作,忠于职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满足社会成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而努力工作,并不因其出身、种族、性别、年龄、信仰、社会经济地位或对社会贡献不同而有所区别。
c.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为保障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在内的人权而努力。注意维护工作对象的隐私权和其他应予保密的权利。
d.同工作对象保持密切联系,主动了解他们的需要,切实为之排忧解难。
e.树立正确的服务目标,以关怀的态度,为工作对象困难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以及其福利要求提供有效的服务。
f.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
③专业修养
a.树立正确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为专业献身的精神。
b.努力学习和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服务质量。
c.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努力实现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
d.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能,帮助社会成员改进和完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以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e.从广大群众的集体力量和创造精神中吸取专业营养,促进专业的发展与创新。
④工作规范
a.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成员的困难和疾苦,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
b.对待工作对象,应平易近人,热情谦和,注意沟通,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努力满足他们各种正当的要求,并帮助他们在心理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平衡。
c.对待同行,应互相尊重,平等竞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业务上,诚意合作,遇到问题时,互相探讨,坦率交换意见,或善意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促进专业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的提高。
d.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方面反映社会成员需要社会工作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e.向社会成员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社会工作的政策、方针和法规,鼓励和组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f.对待组织和领导,应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主动献计献策,提供咨询意见,并自觉服从决定,遵守纪律,维护集体荣誉。努力使领导和单位的计划实施获得最佳效果,圆满地完成社会工作的各项任务。
(2)保障服务的有效性
社会工作的道义追求也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决定了社会工作的具体操作。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使支持者、指导者、行政者、联系人、倡导者、教育者、治疗者等能够全面地服务于案主。我们真正要提倡旨在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严格遵守社会工作的助人原则,对服务对象做到先无害,再受益。
要做到这一点,不应该仅仅靠禁止多重关系来实现,而是靠我们把社会工作的基本专业知识更加广泛地传播给大众,增加服务对象对于社会工作的评判水平。总之,靠我们自己建构起对自己的社会监督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助人这个专业工作的同时,也随时随地传播我们的专业知识,而且首先应该使我们的服务对象理解。这就不仅不应该禁止多重关系,反而应该鼓励之,因为这有助于服务对象不仅了解我们个人,而且了解社会工作这个专业。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重要性
①社会工作者自我约束和自我鼓励的道德规范;
②对服务对象的准则,也是服务对象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的依据;
③是服务对象之间共信的保护和保障的标准,也是与企业专业者共信互信的媒介;
④社会公众评价的标准;
⑤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业人员团结合作的基础。17.参考答案:任务目标是指在社区中要完成的具体的实质性的工作项目,或者是要解决的具体的社区问题。通常而言,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主要有:①社区经济开发,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开发、加工业的发展乃至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等;②社区社会发展,比如社区医疗卫生发展、社区教育发展、社区福利服务的发展、社区文体健康服务的发展、社区邮政服务的建设等;③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社区道路建设、社区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社区供水设施建设、社区垃圾处理、社区供电设施建设、社区房屋道路的规划等;④社区文化发展,比如社区知识文化的教育、社区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社区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社区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教化、社区娱乐文化活动的开展等。18.参考答案: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1)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例如,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时,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亚文化,然而目前在中国社会已上升为主文化。
(2)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我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兴的、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文化,在开始时常常并不是主文化,而仅是一种亚文化,但由于它有发展前途,往往最终上升为主文化。因此,仅凭主文化、亚文化的地位并不能判断其性质,只能根据它们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来对其作出判断。19.参考答案: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从个人角度看,个人所占据的多重社会地位组成个人的社会地位结构,因此,广义的社会流动即为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个人的多重社会地位并不都是同等重要的,在现代社会中,一般认为,职业地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而是个人地位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地位。20.参考答案:(1)社会舆论的概念
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简称舆论。
(2)社会舆论的特点
①社会舆论是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无形无体,但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②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通过广为传播的舆论,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处在这种氛围中的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
③其具体作用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向进行褒扬、赞赏,或进行批评、谴责。
④社会舆论可以是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政府部门或某一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电台、电视等)广为宣传而形成的。21.参考答案: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
青少年期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反叛”、要求独立以及不断面临“心理断乳”而带来的震荡,是这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成长的主要状态。爱出风头、标新立异、唯我独尊等,也是许多问题青少年的主要行为特征。因此,要做好青少年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就更加需要秉持和运用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等社会工作价值原则。
青少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青少年社会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才能使专业服务发挥效果。
(1)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
青少年在发展阶段对他人是否尊重他们最为敏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也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置。
(2)接纳与关爱青少年
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对青少年充分地接纳与关怀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动力。
(3)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
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个人对待环境变化,也都有不同的反应与调适方式。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每个青少年的不同情况制订个别化的服务计划。
(4)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社会发展脉络,配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需要,通过给予青少年必要的辅导和协助,帮助他们建立适应社会的能力。22.参考答案: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23.参考答案:社会工作行政可以分为宏观社会工作行政和微观社会工作行政。微观社会工作行政是指在政府部门或社会服务机构中比较接近于具体服务的基层从事的行政活动。从微观的角度看,社会工作行政的意义包括:①有助于社会工作机构做出正确的行政决策,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员工培训模式、服务方案是正确与取消等方面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提高机构的组织效率。②有助于机构改善服务的品质;③有助于机构获得政府及资助团体的进一步的财政支持;④有助于机构员工个人绩效提高。24.参考答案:(1)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集体行为包含聚众、群众和公众三种基本形态。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①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临时聚合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如集体上访、集体讨薪、非法集会、阻塞交通、聚众闹事等,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人民内部矛盾、法治不完善、社会心理、心态失常等。
(3)从集合行为理论解释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办法
①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a.环境条件;b.结构性压力;c.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d.诱发因素;e.行为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
按照斯梅尔塞的观点如果没有了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那么群体性事件就失去了发生的可能。
②模仿理论
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大多数人失去理智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如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可以理智的面对,就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③感染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在群体性事件中,当人们被愤怒的情绪感染,群体性事件极有可能爆发。
根据该理论,应采取措施尽早阻止人们情绪的爆发,并控制引起情绪事件的传播途径。
④紧急规范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比如在火灾发生后,大家可能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干什么,但只要有人提第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都会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仿效,出现争先恐后的逃跑现象。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做是“紧急规范”。
根据该理论,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在群体性事件的初期避免破坏行为的出现。
⑤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这两个因素都会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他容易从事越轨行为。
从该理论来看,要避免群体性事件最好是避免陌生人所组成的群体,并且在解决群体性事件时不能由陌生人出面。在处于匿名状态时,愤怒的人是具有强攻击性的和弱社会约束力的。
⑥控制转让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当人们认为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利益时,他们就可能将控制转让给他人。控制转让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大多数成员转让控制并非必然导致恐慌或聚众生事,也有可能导致某种秩序井然的活动。转让控制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接受转让的行动者最初采取的行动。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出现集合行为。
因为这个理论的假设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是理性的,那么解决这一类的群体性事件的方案也是明确的,只要提供他们所认为能解决其所要得到的利益,他们的群体行为也就不攻自破。25.参考答案:(1)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这种趋向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发展出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倾向则发展出不良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因此,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是相对的,受到环境和周围他人的影响。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人的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比较有影响的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求助者的信念系统,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通常认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是由引发事件直接导致的,但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的影响。非理性信念是指那些把特定场景中的经验绝对、普遍、抽象化之后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帮助服务对象克服情绪和行为困扰的最有效方法是协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使服务对象形成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概要
①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实施方法
a.辅导目标,分为两步:第一步,帮助求助者消除不适当的情绪反应;第二步,帮助求助者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b.个案工作者的辅导角色,强调工作者需要积极介入个案辅导过程,主动帮助求助者克服情绪困扰。需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采取综合的改变途径;第二,注重求助者此时此地的感受;第三,强调顿悟。
②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主要包括非理性信念的检查和辩论。
a.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即对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的原因进行探寻和识别的具体方法。它主要包括:一是反映感受;二是角色扮演;三是冒险;四是识别。
b.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即对产生服务对象情绪、行为困扰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质疑和辨析的具体方法。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主要包括:一是辩论;二是理性功课;三是放弃自我评价;四是自我表露;五是示范;六是替代性选择;七是去灾难化;八是想象。
③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过程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帮助求助者改变非理性信念为中心形成了目标清晰、要求明确的治疗方法。具体包括五个方面: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和巩固辅导效果。
④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主要原则
包括:a.注重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b.注重对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辨别和争论;c.注重把求助者的面谈辅导和自助辅导结合起来。26.参考答案:社会救助又称为社会救济,是指社会成员因受自然灾害及其他社会、经济原因导致他们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由国家或社会按法定的标准而给予的物质帮助。社会救助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经常性的社会救助工作。主要是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②紧急救助制度。紧急救助主要是指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对灾民的紧急救助和应急救助行动。也包括对灾民延续一段困难生活的救助和民房倒房重建与修复工作的救助。③临时性的救助。临时性救助主要是指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工作和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包括流浪儿童的救助。④支持倡导开展社会互助活动。通过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以及倡导开展群众之间经常性的互助互济活动,来达到社会互助,对困难群众起到帮扶作用。27.参考答案:中国社会学界90多年来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代表性观点有:
①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乱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②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③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①建国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从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出发,批评地列举的八种定义虽没有什么错误,但均不能认为是适当的定义。而适当的定义是:“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②台湾学者龙冠海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
③1979年后,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及规律的科学”(杨心恒等),有的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庞树奇)。
(3)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观点:
①“剩余说”,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②“学群说”,认为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
③“调查说”,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
④“问题说”,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
⑤“未定说”,认为社会学的对象现在还没有确定。28.参考答案: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中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一个弹性结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
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不同于刚性结构的特点,主要包括:
(1)各个分层地位之间的低度相关,意味着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因此弹性结构的社会通常不存在明显的分层中轴。
(2)在弹性结构中,由于各分层属性处于不相关状态,因此用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
(3)在弹性结构中,缺少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可以通过获取其他资源而得到补偿,即社会成员在某种地位层面上所处的劣势可以由其他层面的优势加以弥补,因而只能算做相对劣势。
(4)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在弹性结构中,尽管人们倾向于同那些地位相同的人打交道,但是在某一社会地位上相同的交往群体,很可能在其他社会地位上分属不同层次,因此在一个分层层面上的层次内部交往,在其他分层层面看又是一种层间交往,即弹性结构赋予各种社会交往以广泛的层间交往性质。
(5)弹性结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首先,在弹性结构中,各分层地位间没有必然联系。某一分层地位的利益不会转化为其他地位的利益,因而不大可能形成各方面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集团板块。其次,存在着利益补偿的可能。这就大大缓解和分散了社会冲突的能量和方向,使利益冲突多以个人性的、片面的、局部的形式出现。最后,从交往角度看,由于各层面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式的,层内交往同时具有层间交往性质,从而加强了各层之间的接触和了解,缓解了相互敌视、互不信任的心理,从而降低了社会冲突的发生频率。29.参考答案: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一个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冲突论,一个是以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为渊源的功能论。
(1)冲突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①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认为阶级是由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而且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不平等,个别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不足,各个阶级业已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互相流动的障碍。
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功能论——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因此称为功能理论。主要有:
①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影响力,这就是声誉和权力。由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结构是一个多面的统一体,因此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不平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多元的分层标准,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②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帕累托用精英及精英循环概念说明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指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帕累托的精英是以先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的。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关于社会流动可以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从而构成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观点。剔除其特定社会内容,不失为极有借鉴价值的研究思路。30.参考答案:国际化和本土化是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1)共同的趋势:国际化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中。国际化是由于交通、通讯以及信息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许多方面要面对同样的发展目标和同样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应用社会科学,同样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在国际化的问题上,社会工作专业要面对两个问题:专业本身的国际化和专业所面对的社会问题的国际化。
①专业发展的国际化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其说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不如说是一条发展的道路。尽管文化、制度等在各个国家之间要保持其多样性,但是,多样性并不排斥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沟通、交流乃至彼此之间的认同。
作为科学,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必须能够不断地接纳来源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水平的知识。同时,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必须能够不断更新。而使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能够实现交流与沟通的基础则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共性。共性使交流沟通成为可能,差异则使沟通交流成为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过程。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正是一个因差异而走向沟通和交流,因共性而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②社会问题的国际化
地球村概念的提出在使我们看到世界发展中交流与合作的大趋势之时,也使我们看到了各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相似性。因此,尽管社会工作专业植根于不同的国家,但却必须面对许多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共同性,是使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国际化的一个根本的动力。同时,很多问题也是要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比如生态恶化、战争、贫困、公共卫生等。共同面对的问题,面对问题的共同特征,促使各国社会工作者必须运用共同的智慧,这个过程就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国际化趋势。
(2)共同的挑战:本土化
对于许多国家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舶来品。要使社会工作专业在不同的国家里实现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就必须完成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在历史、文化乃至现实基础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传统文化与现实基础的差异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挑战
尽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的趋势来势凶猛,但是各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的差异也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并不能因为各个国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具有相似性,就以为可以忽视传统文化和现实基础的差异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社会工作专业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但是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不同的社会基础,其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同样,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会有不同。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必须适应不同社会的不同需要,既要解决不同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共同问题,又要面对各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不同问题。这对源于西方社会的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②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
首先要明确的是本土化是一个涉及不同文化制度体系之间关系的话题。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时所遇到的不适应,甚至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抵抗和排斥。外来文化产物的进入,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它具有向弱势文化扩张的倾向;另一方面,后者存在着引入外来文化解决本土问题的需求。但是,扩张的倾向、引入的需求并不能掩盖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中就必须经过本土化的过程,以使之切实能在本土社会发挥作用。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问题,王思斌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概念:①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本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②本土性社会工作是指对某种助人模式(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发挥着有效的助人功能的制度化的行动过程。那些生长于本土的,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化的助人模式可称为本土性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权力冲突的过程。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后来者专业化的道路之一,然而要想真正彻底解决本国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性社会工作。
本土理论的来源应包括两个部分:①历史文化传统;②现实社会基础。一个国家现实社会的发展结果是纵向的本国历史发展过程与横向的全球性社会发展过程交合的结果。同样,它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果。所以,社会工作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调节机制,就必须在吸收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与方法。31.参考答案:社会小组工作的功能有四个方面:
(1)影响个人发生转变。人是依赖群体经验成长和发展的。当人出现生存能力方面的各种问题或心理行为有偏差时,通过小组过程,可以恢复人的原有能力,达到社会化;小组过程可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及行为发生转变,成为家庭和社会中负责任的积极角色;在小组中通过不同经验的分享,可以丰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改善人际关系;小组工作可以使其成员发展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适应危机情境,促进个人成长。
(2)社会控制。矫治性、教育性、治疗性的小组工作,可以通过小组过程使其成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培养起社会责任心,在社会生活中担当起积极而有用的社会角色。
(3)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在小组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习共同思考、团结协作、共同面对环境。这个过程既会增进小组成员与他人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用团队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
(4)再社会化。小组工作通过帮助其成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价值观、新知识、新技巧,来改变小组成员的行为,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32.参考答案:个案研究法是指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个案)为研究单位,收集与之有关的一切资料,详细描述它的发展过程,分析内、外因素的关系,并同其他同类个案相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一般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法。33.参考答案:(1)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政府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人~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从我国城市化实际来看,城市化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
①小城镇重点论。在中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依靠现有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新建城市也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
②中等城市重点论。有的学者主张选择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他们认为,走西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容易出现现代城市病;而在农村就地实现城市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惰性力太强,阻力太大,同时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只有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即直接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中等城市,才能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直到现在,该观点仍不时出现。
③大城市重点论。在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持此主张的学者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具有突破人为控制的自然冲动,以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为基本模式;而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城市化则表现为集中度相对分散化。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不具备分散发展小城镇的条件。
④并举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述观点在继续交锋的同时,也出现了相互取长补短的趋势。“并举论”,即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的观点,便是在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利弊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34.参考答案:小组工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面的内容:
(1)小组工作的概念界定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经由社会工作者的策划与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其转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
(2)小组工作的特点
与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相比,小组工作方法有其自己的特点:①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②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③注重团体的动力。
(3)小组工作的功能
一般而言,小组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①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②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③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宝鸡三和职业学院《数据可视化项目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纹样应用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企业信息化硬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蚌埠工商学院《纳米材料自科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给排水采暖工程维修施工合同
- 2025年度公共服务平台PPP项目合同第三、四章信息共享3篇
- 2025版定制化企业级软件销售与维护服务合同2篇
-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安全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办公室装修工程声学隔音材料承包合同
- 2024影视制作与播放版权买卖合同
-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汇报演示课件
- GB/T 43575-2023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系统测试规范
- 小儿肺炎的病例讨论
- 校园教职工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动态评估
- 《气体灭火系统》课件
- 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道德与法治试题
- 2022年高考天津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下学期人教版八年级英语Unit8 现在完成时导学案(word版)
- JCT908-2013 人造石的标准
- 礼品申请领用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