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_第4页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反映河南省信阳地区人民抗旱事迹的《英雄的信阳人民》,主创孔令铎、庞一农;1958年10月1日,摄制的天安门前举行国庆大典的新闻片。这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电视纪录片。1963年,第一部介绍长江沿岸风貌的纪录片——《长江行》——30分钟1964年,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换了的新疆》1965年,我国第一部风光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芦笛岩》比较震撼的作品:《收租院》——王元洪文革开始后的禁播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烙刻着那个特殊时代环境所特有的历史印记。但仍然有一些优秀作品。1.主要反映工农业建设成就和颂扬革命传统;eg: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粮食生产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2.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不畏艰险,深入基层,拍摄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eg:《三口大锅闹革命》、《大庆在阔步前进》3.北京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赴外国采访。eg:《澳大利亚掠影》、《访美纪实》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1977年9月,摄制了《毛主席在中南海住过的地方》1977年12月中旬,摄制了《周总理的办公室》1.纪录片栏目的创办《祖国各地》——《三峡的传说》、《大连漫游》等193部电视纪录片,10/20/50分钟2.中国电视史上两个“第一”的纪录:中国电视第一次对外开放协作和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中(15集),日(14集)1980年,中日二度合作的《长江》大型系列片——《话说长江》——又一高潮1985年5月7日,中日双方合拍《黄河》系列,40万公里/200小时/30集,中央电视台于1988年2月20日播出。1988年12月,中日双方合拍《望长城》系列。日方称《万里长城》。关键词:纪实性手法;主持人角色;长镜头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实性纪录片的先河,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独立制作1986年7月,《话说运河》,28集,中央电视台首次独立创作,一等奖。关键词:边采边播;主持人去现场;电视双向传播。1987年11月,《唐蕃古道》,19集,一等奖,1983年动议,各台合作。1988年11月,《蜀道》,25集,或同类一等奖,1982年动议,各台合作。纪录片栏目的发展《祖国各地》——最早——山川风光、名胜古迹、传播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兄弟民族》——各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以及建国后的发展和变化;《世界各地》——世界各地风景名胜;《国际见闻》——《地方台50分钟》——播出国内生产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题材的拓展1.社会、经济和改革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牧马姑娘》、《华夏石油赞》;2.人物纪录片(名人和英雄人物):《雕塑家刘焕章》;3.弘扬革命传统题材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长征——生命的歌》;4.散文风格的纪录片:解说词融入教浓厚的感情色彩,文学味较浓;5.政论性纪录片:《邓小平访问日本》、《友谊的春天》等。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迄今)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