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习题_第1页
复合材料习题_第2页
复合材料习题_第3页
复合材料习题_第4页
复合材料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合材料习题第一章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1、复合材料是由两个组元以上的材料化合而成的。()2、混杂复合总是指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基体。()3、层板复合材料主要是指由颗料增强的复合材料。()4、最广泛应用的复合材料是金属基复合材料。()5、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6、竹、麻、木、骨、皮肤是天然复合材料。()7、分散相总是较基体强度和硬度高、刚度大。()8、玻璃钢问世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选择题:从A、B、C、D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1、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B、D)A、以重金属作基体。B、延性比金属差。C、弹性模量比基体低。D、较基体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2、目前,大多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为(B)A、低于100℃。B、低于200℃。C、低于300℃。D、低于400℃。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为(B)A、低于300℃。B、在350-1100℃之间。C、低于800℃。D、高于1000℃。4、混杂复合材料(B、D)A、仅指两种以上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B、是具有混杂纤维或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C、总被认为是两向编织的复合材料。D、通常为多层复合材料。5、玻璃钢是(B)A、玻璃纤维增强Al基复合材料。B、玻璃纤维增强塑料。C、碳纤维增强塑料。D、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6、功能复合材料(A、C、D)A、是指由功能体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B、包括各种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C、包括各种电学性能的复合材料。D、包括各种声学性能的复合材料。7、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A)A、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C、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D、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三、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填充: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例:PVC中添加碳酸钙粉末。增强: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效果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态等。例:TiC颗粒增强Si3N4复合材料、碳化钨/钴复合材料,切割工具;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宇航工业的防热材料(抗烧蚀),端头帽、鼻锥、喷管的喉衬。赋予功能:赋予复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功能。作用取决于功能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例:1-3型PZT棒/环氧树脂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用于人体组织探测。四、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如何设计防腐蚀(碱性)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均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意义:=1\*GB3①每种组分只贡献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2\*GB3②由一组分的优点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3\*GB3③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耐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和耐碱性树脂(胺固化环氧树脂)。在保证必要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玻璃纤维的体积比例,并使树脂基体尽量保护纤维不受介质的侵蚀。五、简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增强材料的损伤类型及产生原因。力学损伤:属于机械损伤,与纤维的脆性有关。脆性纤维(如陶瓷纤维)对表面划伤十分敏感,手工操作、工具操作,纤维间相互接触、摆放、缠绕过程都可能发生。化学损伤:主要为热损伤,表现为高温制造过程中,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化学反应过量,增强体中某些元素参与反应,增强体氧化。化学损伤与复合工艺条件及复合方法有关。热损伤伴随着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构的改变,产生界面反应层,使界面脆性增大、界面传递载荷的能力下降。六、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在复合过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第二章一、什么是相乘效应?举例说明。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起,产生了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新的机能。可以用通式表示:X/Y·Y/Z=X/Z(式中X、Y、Z分别表示各种物理性能)。压磁效应磁阻效应=压敏电阻效应;闪烁效应光导效应=辐射诱导导电。例:磁电效应(对材料施加磁场产生电流)——传感器,电子回路元件中应用。压电体BaTiO3与磁滞伸缩铁氧体NiFe2O4烧结而成的复合材料。对该材料施加磁场时会在铁氧体中产生压力,此压力传递到BaTiO3,就会在复合材料中产生电场。最大输出已达103V·A。单一成分的Cr2O3也有磁电效应,但最大输出只有约170V·A。三、推导单向板复合材料中纤维体积分数与纤维半径的关系(以正方形阵列为例)。纤维体积:(41/4)r2l=r2l复合材料体积:(2R)2l=4R2l纤维体积分数:Vf=r2l/(4R2l)=r2/(4R2)纤维间距与纤维体积分数的关系:s=2R-2r=2[r2/(4Vf)]1/2-2r=2[(/4Vf)1/2-1]r四、什么是材料复合的结构效果?试述其内涵。结构效果是指在描述复合材料的性能时,必须考虑组分的几何形态、分布形态和尺度等可变因素。这类效果往往可以用数学关系描述。结构效果包括:1、几何形态效果(形状效果):决定因素是组成中的连续相。对于1维分散质,当分散质的性质与基体有较大差异时,分散质的性能可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支配作用。2、分布形态效果(取向效果):又可分为几何形态分布(几何体的取向)和物理性能取向: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3、尺度效果:影响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比表面积、表面自由能)、表面应力分布和界面状态,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五、简述单向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的要点。单元体:宏观均匀、无缺陷、增强体与基体性能恒定、线弹性。增强体: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定向排列、连续。基体: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界面:粘结完好(无孔隙、滑移、脱粘等)、变形协调。八、比较弥散增强原理和颗粒增强原理的异同点。1、承担载荷的物质有异:弥散增强原理:基体承担载荷。颗粒增强原理:基体承担主要的载荷,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2、颗粒大小及体积分数有异:弥散增强原理:Vp=0.01-0.15,dp=0.001m-0.1m。颗粒增强原理:颗粒尺寸较大(>1m)、颗粒坚硬。颗粒直径为1-50m,颗粒间距为1-25m,颗粒的体积分数为0.05-0.5。颗粒强化效果类似:颗粒阻止基体中位错运动的能力愈大,增强效果愈好。微粒尺寸愈小,体积分数愈高,强化效果愈好。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弥散增强原理)(颗粒增强原理)九、试推导单向板的横向弹性模量E2的表达式。横向载荷垂直于纤维,等同地作用在纤维和基体上,适用串联模型:基体和纤维承受同样的外加应力()纤维、基体和复合材料的应变分别为:在宽度W上产生的形变增量:,或,可得到:,或,十、讨论单向板复合材料的破坏顺序(fu<mu时)。复合材料的响应依赖于基体与纤维破坏应变的大小。对于大多数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刚性纤维的破坏应变明显地小于基体的破坏应变,即fu<mu,因此,纤维首先破坏,同时将全部载荷转移到基体上。当Vf较小时,单向板中纤维断裂而附加到基体上的额外载荷不足以使基体开裂,基体可以全部承受,此时复合材料的强度为:当Vf较大时,纤维发生断裂时,转移到基体上的载荷很大,使基体无法承受全部载荷。因此,当纤维断裂后,基体即刻断裂,复合材料的强度为:或fu<mu时,两种破坏形式变化时的纤维体积含量Vf'(单向板抗拉伸强度1u随Vf的变化):十一、垂直于纤维扩展的裂纹需要克服哪些断裂能?对于脆性纤维/脆性基体复合材料,需要克服的断裂功:纤维拔出和纤维断裂(吸收能量)、纤维与基体的脱胶(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较弱时:消耗贮存的应变能)、应力松弛(纤维断裂时:消耗贮存的应变能)、纤维桥连(消耗纤维上的应变能)。对于脆性纤维/韧性基体复合材料,基体的塑性变形(粘接强度很高、纤维无法拔出时:吸收能量)也会增加断裂功。十二、什么是纤维的长度分布?如何表示?纤维的长度分布是指短切纤维的长度与纤维数量之间的关系,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决定性作用。通常用纤维长度的平均值表示,有两种方法:纤维长度的数均长度:(Ni:长度为Li的纤维数量)纤维长度的重均长度:(Wi:长度为Li的纤维质量)数均长度LN低于重均长度LW,在正态分布时,LN与纤维长度的中值相同。十三、试写出取向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表达式,给出取向效率因子的计算方法。取向分布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弹性性能:(0:取向效率因子)取向效率因子0:(Af:一组平行纤维的总的横截面积;:纤维与外载荷的夹角;Af':平行于外载荷方向的一组等效纤维的总截面积)十四、试讨论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强度性能。由于纤维长度和体积含量的不同,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纵向强度是不同的,纵向破坏有两种形式:l<lc/2时,纤维达不到极限强度,基体破坏后,复合材料即告破坏;llc/2时,分两种失效模式:=1\*GB3①纤维体积含量较高时,纤维是主承载体,一旦纤维破坏,复合材料即告失效;=2\*GB3②纤维体积含量较低时,纤维断裂后,基体仍能承担载荷,直至基体破坏后,复合材料才告失效,此时,复合材料的强度:u=mu·Vm对于纤维长度l和直径d都相同、单向平行排列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当纤维受拉伸应力时:c=f·Vf+m·Vm(拉应力在纤维端部为0,在纤维中部最大)纤维端部f0为0,fu发生在(l-lc)的中间部位,因此纤维的平均应力f:因此,复合材料承受的最大应力(即复合材料的强度)((m)fu:纤维所受拉伸力作用达到拉伸屈曲破坏应力时的基体应力):十五、如何衡量聚合物基体的耐热性?如何提高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简述填料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原因。表征聚合物基体耐热性的物理量是玻璃化温度Tg,对于结晶性聚合物则是熔点Tm:玻璃化温度在宏观上是指聚合物由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特征温度,在微观上是高分子链段开始运动的温度。实际应用中,使用热变形温度来表征材料的耐热性。提高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方法:增加大分子链的刚性(提高主链的刚性——不饱和共价键、环烃、侧链引入极性基团、交联等);添加填料。填料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原因:改变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1\*GB3①改变了界面层聚合物大分子的敛集密度(一般情况下是密度降低),使分子间作用力发生改变。=2\*GB3②在界面上,填料——聚合物分子之间发生作用力,使聚合物大分子链段的运动受到阻碍,从而使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升高。第三章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1、不饱和聚酯树脂是用量最大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基体。()2、环氧树脂是用于耐高温的热固性树脂基体。()3、热固性树脂是一种交联的高分子,一般不结晶;而热塑性树脂是线型、结晶的高分子。()4、聚酰亚胺是一类分子中含有基团的热固性树脂。()1、MMC具有比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2、MMC具有比其基体金属或合金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3、原位复合MMC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具有物理与化学稳定性。()4、原位复合法制备MMC的基本思路是为了提高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的浸润性和减少界面反应。()5一般,颗粒及晶须增强MMC的疲劳强度及寿命比基体金属或合金高。()6、陶瓷纤维增强MMC的抗蠕变性能高于基体金属或合金。()1、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大多涉及高温,因此仅有可承受上述高温的增强材料才可被用于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2、化学气相浸渍法(CVI)是一种用于多孔预制体的化学气相沉积。()3、在碳化硅晶须增强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的压制阶段,碳化硅晶须取向于垂直于压轴方向。()4、Y2O3加入到ZTA(zirconiatougheningalumina)中是为了促进相变形成单斜晶体。()5、陶瓷复合材料中,连续纤维的增韧效果远远高于颗粒增韧的效果。()6、玻璃陶瓷是含有大量微晶体的陶瓷。()7、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最初失效往往是陶瓷基体的开裂。()1、所有的天然纤维是有机纤维,所有的合成纤维是无机纤维。()2、聚乙烯纤维是所有合成纤维中密度最低的纤维。()3、玻璃纤维是晶体,其晶粒尺寸约20m。()4、氧化铝纤维仅有-Al2O3晶体结构。()5、硼纤维是由三溴化硼沉积到加热的丝芯上形成的。()6、PAN是SiC纤维的先驱体。()7、纤维表面处理是为了使纤维表面更光滑。()8、Kevlar纤维具有负的热膨胀系数。()9、石墨纤维的含碳量、强度和模量都比碳纤维高。()1、Cf/C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温度高达2800℃的高温复合材料,但必须是在非氧化性气氛下。()2、Cf/C的制备方法与MMC的制备方法相类似,如液态法、固态法等。()3、Cf/C已在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便宜、工艺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应用。()4、单向增强和三维增强的Cf/C的力学与物理性能(热膨胀、导热)为各向同性。()5、一般沉积碳、沥青碳以及树脂碳在偏光显微镜下具有相同的光学特征,即各向同性。()6、一般酚醛树脂和沥青的焦化率基本相同,在高压下,它们的焦化率可以提高到90%。()7、采用硼类添加剂,如B2O3、B4C等,Cf/C的抗氧化温度可提高到600℃左右。()8、目前,高温抗氧化保护涂层已可使Cf/C安全使用温度达1650℃,在更高温度下只能起短时保护作用。()二、选择题:从A、B、C、D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1、聚酰亚胺的使用温度一般在:(D)A、120℃以下B、180℃以下C、250℃以下D、250℃以上2、拉挤成型是(A、C)A、低劳动强度、高效率FRP生产方法。B、适于大型、复杂形状制品。C、适于恒定截面型材。D、设备投资少。3、玻璃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受吸湿影响,原因是(B、D)A、环氧树脂吸湿变脆。B、水起增塑剂作用,降低树脂玻璃化温度。C、纤维吸湿、强度降低。D、破坏纤维与基体界面。4、碳纤维表面处理是为了(A、C、D)A、表面引入活性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羰基等。B、表面引入偶联剂。C、清除表面污染。D、增加纤维与基体粘结强度。5、偶联剂是这样一种试剂:(A、C)A、它既能与纤维反应,又能与基体反应。B、它能与纤维反应,但不能与基体反应,也不与基体相容。C、它能与纤维反应,不与基体反应,但与基体相容。D、它不与纤维反应,但与基体反应或相容。1、通常MMC(metalmatrixcomposite)(B、C)A、采用高熔点、重金属作为基体。B、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塑性与韧性差。C、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工作温度高。D、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弹性模量低。2、原位MMC(B、D)A、可以通过压铸工艺制备。B、可以通过定向凝固工艺制备。C、可以通过扩散结合或粉末法制备。D、可以通过直接金属氧化法(DIMOXTM)制备。3、单向纤维增强MMC的纵向拉伸模量(A、D)A、随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B、与纤维体积含量无关,而与纤维和基体的模量有关。C、与横向拉伸模量相同。D、与基体的模量有关。4、在体积含量相同情况下,SiC晶须与颗粒增强MMC(B)A、具有基本相同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B、具有基本相同的拉伸模量。C、具有基本相同的断裂韧性。D、具有基本相同的蠕变性能。5、MMC制备工艺中,固态法与液态法相比(A、B)A、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要求可以降低。B、增强材料在基体中分布更均匀。C、增强材料仅局限于长纤维。D、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反应更剧烈(如果存在界面反应时)。6、为了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制备MMC时,可以通过(A、B、D)A、基体合金化,以降低液态基体的表面张力。B、基体合金化,以增加液态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界面能。C、涂层,增加增强材料的表面能。D、涂层,降低增强材料的表面能。7、MMC中,目前典型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包括有(A、B、C)A、不发生溶解,也不发生界面反应,如Bf/Al。B、不发生溶解,但发生界面反应,如Bf/Ti。C、极不容易互相浸润,但能发生强烈界面反应,如Cf/Al。D、既容易互相浸润,又不发生界面反应,如SiCf/At。1、浆体是(D)A、一种溶胶。B、丢失一定液体的溶胶。C、颗粒小于100mm的小颗粒在液体中的悬浮液。D、1-50m颗粒在液体中的悬浮液。2、用碳化硅晶须增强氧化铝陶瓷(A、B)A、提高了抗热震性。B、降低了热膨胀系数。C、减少了热传导性。D、增加了密度。3、微裂纹增韧(A、D)A、主要是由于颗粒热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残余应力。B、是由于颗粒总处于拉应力状态。C、是由于颗粒总处于压应力状态。D、颗粒的压力状态与热膨胀系数失配和压力大小有关。4、相变增韧(B、C)A、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单斜相转变为四方相。B、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C、其增韧机理是陶瓷基体由于氧化锆相变产生了微裂纹。D、总是导致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下降。5、纤维拔出(C、D)A、是纤维在外力作用下与基体的脱离。B、其拔出能总是小于脱粘能。C、其拔出能总是大于脱粘能。D、增韧作用比纤维脱粘强。1、Kevlar纤维(A、B)A、由干喷湿纺法制成。B、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高。C、强度性能可保持到1000℃以上。D、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2、玻璃纤维(A、C、D)A、由SiO2玻璃制成。B、在所有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弹性模量。C、具有短程网络结构。D、价格便宜、品种多。3、氧化铝纤维(B、C)A、由有机先驱体制成。B、通过浆体成型法制成。C、有、、晶型。D、具有较高的比强度。4、SiC纤维(B、C)A、用浆体成型法制成。B、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成。C、有时含有W芯。D、常用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5、聚乙烯纤维(A、C)A、纤维强度随分子量增大而增高。B、分子量越大,加工越容易。C、熔点较低,约135℃左右。D、能在200℃使用。6、生产碳纤维的主要原料有(A、B、D)A、沥青。B、聚丙烯腈。C、聚乙烯。D、人造丝。7、各种纤维在拉伸断裂前不发生任何屈服,但在SEM下观察到(A、D)A、Kevlar纤维呈韧性断裂,有径缩及断面减小。B、碳纤维呈韧性断裂,有断面收缩。C、玻璃纤维呈韧性断裂,有断面收缩。D、碳纤维、玻璃纤维呈脆性断裂,无断面收缩。8、在所有纤维中(A、B、D)A、聚乙烯纤维具有最佳的比模量和比强度搭配。B、碳纤维的比模量最高。C、氧化铝纤维的比模量和比强度最高。D、玻璃纤维的比模量最低。9、晶须(A、B)

A、是含有缺陷很少的单晶短纤维。B、长径比一般大于10。C、直径为数十微米。D、含有很少缺陷的短纤维。10、颗粒增强体(B、C)

A、是一种粒状填料。B、用于改善基体的力学性能。C、可分为刚性和延性颗粒两种。D、起填充体积作用。1、C/C具有:(B、C)A、比PMC、MMC更高的高温强度。B、假塑性断裂特性,在高温下比陶瓷或石墨的断裂韧性高。C、优异的高温摩擦摩损特性。D、各向同性的拉伸、压缩强度和模量。2、C/C可以做为:(A、B、D)A、比石墨性能更好的高温热压模具。B、军用或民用飞机刹车装置中的摩擦材料。C、航天飞机的机翼和鼻锥。D、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的喉衬或喷口部件。3、C/C中的基体碳,可以选用:(A、D)A、沥青碳。B、天然石墨。C、炭黑。D、沥青碳、沉积碳和树脂碳共同作为基体碳。4、C/C的CVD工艺(A、B、C)A、其原理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的CVI相同。B、可分为等温、温度梯度、压力梯度以及温度-压力梯度等工艺方法。C、该工艺中,为防止孔隙口的堵塞,应使扩散速度大于沉积速度。D、该工艺中,为防止孔隙口的堵塞,应使扩散速度小于沉积速度。

5、选择C/C高温抗氧化涂层材料的主要关键是:(C)A、涂层材料的高熔点。B、涂层材料高温抗氧化性和热膨胀系数。C、涂层的氧扩散渗透率极低和与C/C的热膨胀系数匹配性。D、涂层材料高温挥发性。三、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基本配方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基本配方:不饱和聚酯:主要成分稀释剂:稀释作用(降低聚酯粘度),参与树脂固化,如苯乙烯。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树脂聚合(交联、固化),如BPO。促进剂:诱导引发剂分解,加快树脂固化,如环烷酸钴。其它成分:颜料、增稠剂、热塑性低收缩剂等。七、如何改善聚合物的耐热性能?产生交联结构(对于热固性树脂、有机硅树脂等,工艺条件影响聚合物的交联密度)。增加高分子链的刚性(引进不饱和共价键或环状结构(脂环、芳环、杂环)、引入极性基团)。提高聚合物分子链的键能,避免弱键的存在(例:以C-F键完全取代C-H键,可大大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形成结晶聚合物,结晶聚合物的熔融温度大大高于相应的非结晶聚合物。八、简述不饱和聚酯树脂基体的组成、代表物质及作用。主要成分:不饱和聚酯树脂,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顺酐型、丙烯酸型、丙烯酸环氧酯型聚酯树脂。辅助材料:交联剂、引发剂和促进剂交联剂:烯类单体,既是溶剂,又是交联剂。能溶解不饱和聚酯树脂,使其双键间发生共聚合反应,得到体型产物,以改善固化后树脂的性能。常用的交联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乙烯基甲苯等。引发剂:一般为有机过氧化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分解形成游离基,从而引发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常用的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C6H5C(CH3)2]2O2、过氧化二苯甲酰(C6H5CO)2O2。促进剂:把引发剂的分解温度降到室温以下。对过氧化物有效的促进剂:二甲基苯胺、二乙基苯胺、二甲基甲苯胺等。对氢过氧化物有效的促进剂:具有变价的金属钴:环烷酸钴、萘酸钴等。九、简述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特点。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放热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胶凝阶段:从加入促进剂到不饱和聚酯树脂变成凝胶状态的时间,是固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影响胶凝时间的因素:阻聚剂、引发剂和促进剂的加入量,交联剂的蒸发损失,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硬化阶段:从树脂开始胶凝到具有一定硬度,能把制品从模具上取下为止的时间。完全固化阶段: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可能需要几天至几星期。十、简述复合材料中金属基体的选择原则。1、根据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金属基复合材料构(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是选择金属基体材料的最重要的依据。例:航空、航天领域: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尺寸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性能要求,这就需要组成连续纤维石墨/镁、石墨/铝、硼/铝复合材料。2、根据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组成特点:对于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不要求基体有很高的强度,对于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颗粒、晶须、短纤维),基体承担主要载荷,要求高强度。3、根据金属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界面状态和相容性选择金属基体时,尽量避免基体与增强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应注意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相容性,基体和增强材料应该有较好的浸润性。十一、简述金属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用于微电子技术的电子封装:基体主要是纯铝和纯铜,高含量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铜基)复合材料(SiCp/Al、Cu),高模量石墨纤维增强铝基(铜基)复合材料(Cf/Al、Cu),金刚石颗粒或多晶金刚石纤维/铝(铜)复合材料,硼纤维/铝复合材料等。用于耐电弧烧蚀的集电材料和电触头材料:碳(石墨)纤维、金属丝、陶瓷颗粒增强铝、铜、银及其合金等金属基复合材料。用于耐腐蚀的电池极板材料:Cf/Al复合材料。用于耐磨零部件:碳化硅、氧化铝、石墨颗粒、晶须、纤维等增强铝、镁、铜、锌、铅等金属基复合材料。十二、如何改善陶瓷的强度?减少陶瓷内部和表面的裂纹:含有裂纹是材料微观结构的本征特性。微观夹杂、气孔、微裂纹等都能成为裂纹源,材料对表面裂纹(划伤、擦伤)也十分敏感。提高断裂韧性(KIC):采用复合化的途径,添加陶瓷粒子、纤维或晶须,引入各种增韧机制(增加裂纹的扩散阻力及裂纹断裂过程消耗的能量),可提高陶瓷的韧性。十三、简述氮化硅陶瓷的烧结方法及其特点。氮化硅陶瓷中,Si-N是高强度共价键,难以烧结。氮化硅陶瓷有两种烧结方法:1、反应烧结:硅粉、氮化硅粉混合预成型预氮化(1200℃)二次氮化(1350-1450℃)反应烧结氮化硅陶瓷。Si3N4形成时伴随21.7%的体积膨胀,获得无收缩烧结氮化硅。2、热压烧结:粉末状Si3N4、烧结助剂MgO(1wt%)等,在石墨坩埚中,通过感应加热、单向加压烧结(1650-1850℃,15-30MPa,1-4h)。MgO的作用:与SiO2膜作用生成熔融硅酸镁,使氮化硅高度致密化。热压烧结氮化硅只能制备形状简单的(如圆柱形)实体坯件,其制品须经过机械加工才能达到要求的形状和尺寸。十四、玻璃纤维为何具有高强度?试讨论影响玻璃纤维强度的因素。玻璃的理论强度很高(2000-12000MPa),但是由于微裂纹的存在,产生应力集中,发生破坏,从而降低了玻璃的强度。玻璃纤维经高温成型时减少了玻璃溶液的不均一性,使得裂纹产生的机会减少;同时,玻璃纤维的横截面较小,微裂纹存在的几率也减少,导致玻璃纤维强度较高。影响玻璃纤维强度的因素:1、化学组成:不同的玻璃纤维(不同系统),强度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含碱量越高(K2O、PbO),玻璃纤维的强度越低。2、玻璃纤维的直径和长度:随着玻璃纤维的直径和长度的减小,微裂纹的数量和尺寸相应地减小,从而提高了玻璃纤维的强度。3、存放时间:玻璃纤维存放一定时间后,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对玻璃纤维的侵蚀,导致强度下降。4、施加负荷时间: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着施加负荷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当环境湿度较高时更加明显。原因:吸附在微裂纹中的水分,在外力作用下,加速微裂纹的扩展,从而导致强度降低。十五、简述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浸润剂的作用。简述浸润剂的种类及其特点。浸润剂的作用:使玻璃纤维黏合集束;增加润滑、防止磨损;消除静电、防止玻璃纤维原丝粘结;保证拉丝和纺织工序的顺利进行。浸润剂的类型:1、纺织型浸润剂:主要成分:石蜡、凡士林、硬酯酸、变压器油、固色剂、表面活性剂、水。能满足纺织加工的需要,但严重地阻碍树脂对玻璃布的浸润,影响树脂与玻璃纤维的粘结。含有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使用时,要经过脱蜡处理。2、增强型浸润剂:主要成分:成膜剂(水溶性树脂和树脂乳液)、偶联剂、润滑剂、润湿剂、抗静电剂等。这类浸润剂对玻璃钢的性能影响不大,浸胶(浸润树脂)前不需要清除。这种浸润剂在纺织时易使玻璃纤维起毛,一般用于生产无捻粗纱、无捻粗纱织物及短切纤维、短切纤维毡。十六、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造工艺。聚丙烯腈纤维的组成:丙烯腈(约96%)、丙烯酸甲酯(约3%)、亚甲基丁二酸(约1%-1.5%)。碳纤维的制造工艺分为三步:1、稳定化处理:氧化性气氛中、200-300℃。预氧化过程的目的:使链状聚丙烯腈分子发生交联、环化、氧化、脱氢等化学反应,形成耐热的梯形结构,以承受更高的碳化温度、提高碳化收率、改善力学性能。稳定化处理过程中先驱丝一直保持牵伸状态。2、预氧丝的碳化处理:在高纯惰性气氛和一定张力下,将预氧丝加热至1000-1500℃发生热分解,以除去非碳原子(N、H、O等),形成乱层石墨结构,生成碳含量约95wt%的碳纤维。3、碳纤维的石墨化处理:在高纯氩气保护下,快速升温至2000-3000℃,碳纤维中残留的非碳原子进一步脱除,乱层石墨结构转化为类似石墨的结晶状态。对纤维继续施加牵伸力,使石墨晶体的六角层平面平行于纤维轴取向。十七、举例说明碳纤维的应用。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航空、航天工业:主承力结构材料(机体、舱门、主翼、尾翼);次承力构件(Cf/环氧树脂:起落架、发动机舱、整流罩);防热材料(火箭喷嘴、鼻锥(Cf/C))。交通运输:汽车传动轴、构架,制造快艇、巡逻艇。运动器材:钓鱼竿、高尔夫球杆、网球拍、滑雪板、赛艇(Cf/环氧树脂)。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军事领域(Cf/Al复合材料:直升机、导弹、坦克、鱼雷)、人造卫星、天线等方面的应用;轴承和高速旋转电机电刷方面的应用(Cf/Cu、Cf/Ag、碳纤维/青铜等复合材料);蓄电池极板的应用(Cf/Al复合材料)。例: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氧化硅,航空、航天工业的候选材料,制作侦察卫星上支撑摄像机的平台。碳/碳复合材料:用作发动机叶片、防热板、火箭喷管喉衬以及导弹、航天飞机上的其它零部件。第四章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1、基体与增强体的界面在高温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2、比强度和比模量是材料的强度和模量与其密度之比。()3、浸润性是基体与增强体间粘结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4、基体与增强体间界面的模量比增强体和基体高,则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也越高。()5、界面间粘结过强的复合材料易发生脆性断裂。()6、脱粘是指纤维与基体完全发生分离的现象。()7、混合法则可用于任何复合材料的性能估算。()8、纤维长度l<lc时,纤维上的拉应力达不到纤维的断裂应力。()二、选择题:从A、B、C、D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1、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B)A、仅仅是把基体与增强体粘结起来。B、将整体承受的载荷由基体传递到增强体。C、总是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得以改善。D、总是降低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2、浸润性(A、D)A、当sl+lv<sv时,易发生浸润。

B、当sl+lv>sv时,易发生浸润。

C、接触角=0时,不发生浸润。D、是液体在固体上的铺展。3、增强材料与基体的作用是(A、D)A、增强材料是承受载荷的主要组元。B、基体是承受载荷的主要组元。C、增强材料和基体都是承受载荷的主要组元。D、基体起粘结作用并起传递应力和增韧作用。4、混合定律(A)A、表示复合材料性能随组元材料体积含量呈线性变化。B、表示复合材料性能随组元材料体积含量呈曲性变化。C、表达了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基体和增强体性能与含量的变化。D、考虑了增强体的分布和取向。5、剪切效应是指(A)A、短纤维与基体界面剪应力的变化。B、在纤维中部界面剪应力最大。C、在纤维末端界面剪应力最大。D、在纤维末端界面剪应力最小。6、纤维体积分量相同时,短纤维的强化效果趋于连续纤维必须(C)A、纤维长度l=5lc。B、纤维长度l<5lc。C、纤维长度l=5-10lc。D、纤维长度l>10lc。。7、短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A、B)A、短纤维比连续纤维便宜。B、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灵活。C、短纤维复合材料总是各相同性。D、使短纤维定向排列比连续纤维容易。8、当纤维长度l>lc时,纤维上的平均应力(A、C)A、低于纤维断裂应力。B、高于纤维断裂应力。C、正比于纤维断裂应力。D、与l无关。三、氧化铝纤维和SiC纤维的密度分别为3.3g/cm3和2.6g/cm3,若对这两种纤维进行拉伸试验,在拉伸试验中直到纤维失效时的变形为弹性变形,平均拉伸强度和失效应变氧化铝纤维为1500MPa和0.4%,SiC纤维为2300MPa和1.0%。计算这两种纤维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解答:比模量GPa/(g/cm3):氧化铝纤维113.6;碳化硅纤维88.5。比强度MPa/(g/cm3):氧化铝纤维454.5;碳化硅纤维884.6。四、直径7m、长度2mm的碳纤维单向增强聚碳酸脂基体,纤维的拉伸强度和纤维与基体的界面强度分别为2.5GPa和12.5GPa。计算(1)临界纤维长度lc和(2)长度方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解答:(1)lc=0.7mm;(2)843MPa。五、采用XDTM法制备TiC/Al,为什么需要采用(1)一定粒度的Ti、Al和碳粉;(2)按一定量比例进行混合后,压制成预制体;(3)加热至一定反应温度?采用XDTM法可以制备出Al4C3/Ti或TiC/Al4C3/Al吗?为什么?解答:从Ti、Al、C的互相反应热力学去考虑。六、已知含20vol%SiCp/A1在350℃和应力为50MPa时的蠕变速率为1.510-7S-1,该材料的蠕变应力指数n为15。计算在350℃,当应力增加到60MPa时该材料的蠕变速率。解答:2.310-6S-1。七、根据下图,讨论为什么在相同体积含量下,SiC晶须增强MMC强度(抗拉与屈服强度)均高于颗粒增强MMC,而这两者的弹性模量相差不大。解答:从混合定律及晶须与颗粒的强度与模量考虑。八、已知1400℃时Al2O3的氧扩散渗透率为310-10g/cm·s,密度为1.9g/cm3,厚度为20cm的C/C涂覆Al2C3后在1400℃、100小时后的氧化失重率为1%,计算此时Al2O3涂层至少应需的厚度为多少?(式中,当C/C中碳氧化为CO,K=0.75)解答:R为C/C复合材料的氧化速率,单位:%/h;K为常数,当C/C复合材料中碳氧化生成CO,K=0.75;为C/C复合材料的体密度,单位为g/cm3;x为C/C复合材料构件截面厚度的1/2,单位为cm;h为涂层厚度,单位为cm;M为涂层的氧扩散渗透率,单位为g/cm·s。4.26m。九、试述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基体和增强材料(增强体或功能体)的性能;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成型技术;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与基体的结合状态(物理的和化学的)及由此产生的复合效应。十、复合材料的界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界面相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能与增强材料和基体的均不相同,对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界面具有一定的厚度(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厚度不均匀。材料特性在界面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可能是陡变的,也可能是渐变的。材料特性包括元素的浓度、原子的配位、晶体结构、密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十一、什么是浸润?如何描述浸润程度的大小?试讨论影响润湿角大小的因素。浸润: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置换的过程,用于描述液体在固体表面上自动铺展的程度。固体表面的润湿程度可以用液体分子对其表面的作用力大小来表征,具体来说就是接触角。Young公式讨论了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条件:降低液-固表面能和液-气表面能或者增大固-气表面能有助于润湿。=0(lv=sv-sl),完全浸润;0<<90(lv>sv-sl>0),部分浸润;>90(sv<sl),完全不浸润。影响接触角(润湿角)大小的因素:固体表面的原始状态,例:吸附气体、氧化膜等均使接触角增大。固体表面粗糙度增加将使接触角减小。固相或液相的夹杂、相与相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都将影响润湿性。原因:夹杂或反应产物改变了固相的性质和固相的表面粗糙度。十二、如何改善基体对增强材料的润湿性?1、纤维表面处理:清除纤维表面的杂质、气泡、用化学方法去除纤维表面的氧化膜,或者表面涂层,这些操作都能增进液态基体对纤维的润湿性。2、变更基体成分: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合金化改善润湿性最方便、有效。加入合金元素后,角的变化还与熔化时间有关。3、改变温度:一般,提高制造温度可以增加润湿性,但是,过高的温度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基体严重过热、氧化、基体与增强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增强材料损伤等。4、增加液体压力:对于不润湿的情况,必须施加大于Pc()的外压才能使液体渗入纤维束。5、改变加工气氛:sv和lv值随气体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因此改变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气氛可以控制液体与固体之间的润湿状况。固体或液体表面吸附某种气体,也可以改变sv或lv。十三、简述玻璃纤维表面化学组成、结构及反应性的特点。玻璃纤维整体化学组成包含Si、O、Al、Ca、Mg、B、F、Na等,但其表面只含有Si、O、Al。玻璃纤维的结构与块状玻璃相似:由三维空间的不规则连续网络构成,阳离子位于多面体中心,被一定数目的O2-包围,在玻璃内部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作用力处于平衡状态。玻璃表面的阳离子不能获得所需数量的O2-,因而产生一种表面力,此表面力与表面张力、表面吸湿性密切相关,有吸附外界物质的倾向。玻璃纤维表面会吸附多层水分子膜,表面吸附的水与玻璃组成的中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作用,在玻璃表面形成-OH基:Si-OD+H2OSi-OH+D++OH-(D: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玻璃纤维上所吸附的水具有明显的碱性,将进一步与二氧化硅网络反应:Si-O-Si+OH-Si-OH+Si-O-反应中生成的Si-O-将继续与水反应形成另外的OH-:Si-O-+H2OSi-OH+OH-这样,表面的吸附水就破坏了玻璃纤维中的SiO2网络结构,玻璃纤维成分中含碱量愈高,吸附水对SiO2骨架的破坏愈大,纤维强度下降就愈大。玻璃纤维表面的反应性主要是由表面明显的碱性和Si-OH基团所决定。Si-OH基团具有一般活性基团所具有的反应性质,这种性质是纤维表面改性、改善纤维与树脂基体界面粘结的有利条件。十四、简述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类型及其特点。1、机械结合: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仅依靠纯粹的粗糙表面相互嵌入(互锁)作用进行连接(摩擦力),没有化学作用。影响机械结合的因素:增强材料与基体的性质、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基体的收缩(正压力)有利于纤维箍紧。2、溶解与浸润结合:在复合材料的制造过程中,由单纯的浸润和溶解作用,使增强材料和基体形成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是一种次价键力的结合。(当基体的基团或分子与增强材料表面间距小于0.5nm时,次价键力就发生作用。次价键力包括诱导力、色散力、氢键等。)形成溶解与浸润结合的基本条件:增强材料与基体间的接触角小于90,增强材料与基体间有一定的溶解能力。3、反应界面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上形成新的化合物、以主价键力相互结合。这是一种最复杂、最重要的结合方式。反应结合受扩散控制,扩散包括反应物质在组分物质中的扩散(反应初期)和在反应产物中的扩散(反应后期)。要实现良好的反应结合,必须选择最佳的制造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气氛等)来控制界面反应的程度。界面反应层是非常复杂的组成,有时发生多个反应,产生交换反应结合。界面的反应产物大多是脆性物质,达到一定厚度时,界面上的残余应力可使其发生破坏,因此,界面结合先随反应程度提高而增加结合强度,但反应达到一定程度后,界面结合有所减弱。4、混合结合:上述界面结合方式的混合,实际情况中发生的重要的界面结合形式。十五、简述影响增强材料与基体粘结性能的因素。固-液复合过程中,固体表面与液体的浸润性。不同组分的分子或原子彼此相互接近时的状态,形成化学结合时相互作用的强弱。化学结合的形式(主价键结合: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次价键作用:静电作用、诱导力、色散力、氢键、分子间的扩散等)。十六、试讨论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碳纤维表面含有氧原子,以羟基、羰基、羧基、内酯基形式存在,这些基团可以与树脂基体中的胺基、环氧基等基团形成氢键。但是,碳纤维表面的这些含氧基团的浓度很低,反应的活性点很稀少,需要通过表面改性以减小碳纤维表面晶棱尺寸、增加表面积以及增加碳纤维表面含氧基团。例:碳纤维的氧化处理:氧含量显著增加,氧化过程分别产生羟基、羰基、羧基,并可能以环状官能团形式存在。胺固化的环氧树脂中的胺基能与碳纤维表面的羧基形成氢键,环氧基也能与羟基和羧基形成氢键,在过量单体和较高温度时,这些氢键就转变成共价键。十七、试讨论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中玻璃受到侵蚀的类型及其防护方法。中碱、无碱玻璃纤维在硅酸盐水泥水化物中受到侵蚀,导致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大幅度下降,甚至丧失殆尽。=1\*GB3①化学侵蚀:水泥水化生成的Ca(OH)2与玻璃纤维的硅氧骨架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当水泥液相中有NaOH、KOH存在时会加速反应。=2\*GB3②应力侵蚀:由于玻璃纤维表面存在缺陷,水泥水化生成的晶体可进入这些缺陷中,在缺陷端部造成应力集中并使缺陷扩展。防止水泥水化物对玻璃纤维侵蚀的措施:=1\*GB3①改变玻璃纤维的化学组分。例:加入较多量的ZrO2可提高玻璃纤维的抗碱性。=2\*GB3②对玻璃纤维表面进行被覆处理,以隔绝水泥水化物对纤维的侵蚀。例:可用锆、钛、锌、铝等金属的水溶性盐对玻璃纤维进行处理;也可用抗碱性好的树脂(环氧树脂、呋喃)对玻璃纤维进行浸渍处理而后使之固化。=3\*GB3③使用水化物碱度低的水泥以减缓或防止对玻璃纤维的侵蚀。例:采用水化产物中Ca(OH)2含量低的甚至无Ca(OH)2的水泥(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十八、试讨论硼纤维-铝基复合体系的界面反应及其防护。B在高温下,除Ag、Cu、Sn、Be外,可以与其它金属发生反应生成不规则的结构,形成脆性的反应层。硼纤维和铝的界面反应由于渗入氧生成氧化物而发生破坏,即B2O3层的破坏。当铝的纯度较高时,在纤维上生成AlB2:Al+2BAlB22B+3OB2O3碳化硅涂层能使硼纤维具有突出的抗氧化性。因为硼接触不到铝,硼化物的形成完全被抑制。铝与硅不形成化合物,而铝与碳的反应在碳化硅存在的情况下,在热力学上是非常困难的。硼或铝穿过碳化硅移动的扩散系数在800K时非常小,2.5m的碳化硅层已足以阻挡扩散。十九、什么是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简述偶联剂的化学结构及作用。表面处理是在增强材料的表面涂覆上表面处理剂(包括浸润剂、偶联剂、助剂等物质),它有利于增强材料与基体间形成良好的粘结界面,从而达到提高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目的。偶联剂的化学结构:分子两端含有性质不同的基团,一端的基团与增强材料表面发生化学作用或物理作用,另一端的基团则能和基体发生化学作用或物理作用,从而使增强材料与基体很好地偶联起来,获得良好的界面粘结,改善了多方面的性能,并有效地抵抗水的侵蚀。二十、试讨论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中偶联剂用量的确定及影响表面处理效果的因素。偶联剂的用量会影响最后处理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起偶联作用的是偶联剂单分子层。过多地使用偶联剂是不必要和有害的。每种偶联剂的实际最佳用量,多数要从实验中确定。偶联剂用量也可采用计算法求得:100g给定被处理的增强材料的表面积,被1g硅烷偶联剂的最小涂覆面积除,即得该硅烷偶联剂在100g此种被处理材料上涂覆一单分子层时所需要的量。偶联剂在被处理材料表面上的涂覆并非只是单分子层,被处理材料单丝之间的间隙中往往比表面上含有更多的偶联剂,也不能保证偶联剂分子全部涂覆在被处理材料的表面上,所以,偶联剂的实际用量应高于上述计算值。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处理方法的影响: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影响处理效果。一般来说,前处理法的效果最为明显。烘焙温度的选择:温度过低不起反应,达不到应有的偶联效果;温度过高会引起偶联剂分解和自聚等不良后果,以致严重影响偶联效果。烘焙时间的选择:烘焙时间应选择在一定烘焙温度下偶联剂与玻璃纤维表面的偶联反应能充分进行。随着烘焙时间的延长,被处理玻璃纤维的憎水性有所提高,但是处理时间过长生产效率就低。一般采用高温短时间的烘焙制度。处理液的配制及使用:直接影响处理效果,应该严格控制处理液的pH值,以抑制水解产物的自行缩合。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对处理液的pH值应不断调节。二十一、试述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及作用效果:1、表面浸涂有机化合物:采用类似纺织中的浆纱工艺,在碳纤维表面涂覆含有反应性端基的树脂(羟端基的丁二烯/丙烯酸共聚物等),以改善碳纤维的界面粘结性。2、表面涂覆无机化合物:=1\*GB3①表面上沉积无定形碳:在高模量结晶型碳纤维表面加涂一层低模量无定形碳,无定形碳活性大,易与树脂浸润,提高界面粘结力,能显著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2\*GB3②加涂碳化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加涂碳化物。3、表面化学处理:=1\*GB3①臭氧氧化法:臭氧极易分解成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新生态活泼氧原子,氧化碳纤维表面的不饱和碳原子,生成含氧官能团。=2\*GB3②阳极电解氧化法:靠电解产生的新生态氧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氧化和腐蚀,碳纤维表面被氧化腐蚀,使比表面积增大、化学基团增加。=3\*GB3③盐溶液处理:先浸涂甲酸、乙酸、硝酸等的铜、铅、钴等盐类溶液,然后在空气或氧气中于200-600℃下氧化,使碳纤维表面粗糙而达到改善效果。第五章一、简述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制造步骤。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特点:Ef和Em的数量级相当;陶瓷基体的韧性有限;增强材料与陶瓷基体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化学相容性问题突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造通常分为两个步骤:将增强材料掺入未固结(或粉末状)的基体材料中排列整齐或均匀混合;运用各种加工条件在尽量不破坏增强材料和基体性能的前提下制成复合材料制品。二、简述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料浆浸渍-热压烧结工艺及其优、缺点。料浆浸渍-热压烧结工艺:纤维通过含有超细陶瓷基体粉末的料浆使之浸渍,浸挂料浆的纤维缠绕在卷筒上,烘干、切割,得到纤维无纬布;纤维无纬布裁剪、铺层排列、热压烧结得到陶瓷基复合材料。浸渍料浆的组成:陶瓷基体超细粉末、溶剂(水或甲醇)、有机粘结剂,有时还加入促进剂和润湿剂(提高纤维在料浆中的浸润性)。料浆中的陶瓷粉体粒径应小于纤维直径,并能悬浮于料浆中;纤维应选用容易分散的、捻数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