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西晋东晋(317-420)东汉三国(220-280)淝水之战(383年)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北朝(439—581)北魏灭宋齐梁陈隋朝统一南朝(420—589)灭(266—316)魏蜀吴一、政权更迭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公元208年赤壁之战魏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时间:220-265蜀

建立者:刘备都城:成都时间:221-263吴建立者:孙权都城:建业时间:229-2801、三国鼎立西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2、西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316年,匈奴贵族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此后,西晋统治集团南迁。思考: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八王之乱示意图五胡内迁示意图2、西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材料一(太傅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晋书·何曾传》材料二相当一部分宗王的权力远不限于其封国境内,而能参政统军。——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江统《徙戎论》(1)统治集团内部奢侈腐化(2)宗王权重威胁中央,爆发八王之乱(3)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一、政权更迭3、东晋和十六国东晋建立者:司马睿建立时间:317年都城:建康十六国建立者:多为少数民族淝水之战东晋VS前秦“王与马,共天下。”

一、政权更迭东晋的政治特点:士族专权p28【历史纵横】“士族”的特征是“士”与“族”的结合。“士”即士人、文化人。古人又云“学以居位曰士”,“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通过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士族: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士人+家族一、政权更迭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围绕“族”而展开了。——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与西晋相比,东晋宗室凋零,皇帝孑孑孤立于北南士族之间,主要只是作为汉族政权的象征受到推崇。由于具有这样“先天不足”的弱点,东晋政权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君弱臣强的格局。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拓展:士族专权出现的原因东晋的政治特点:士族专权

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一、政权更迭4、南朝和北朝鲜卑拓跋部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北朝(439—581)北魏灭宋齐梁陈南朝(420—589)灭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一、政权更迭4、南朝和北朝思考:东汉以后的政治局面有何特点?分裂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分裂中孕育统一二、江南开发(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秦汉:江南地区比较落后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快速发展材料一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侨立郡县,安土定居,生息休养,遂创东晋南朝二百七十年偏安之局。——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材料三会土(约相当今钱塘江下游平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指北方)之间,不能比也。——《宋书》(1)江南开发的原因③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①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二、江南开发(2)江南开发的表现p28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形势图材料中原精耕细作的技术开始传到江南,原来大片的山林变成了农田。水稻的培技术大大提高,稻田里也开始使用绿肥,出现了一年三熟。北方的小麦、胡麻、大豆、小豆、等许多农作物的品种都在方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农作物品种产量增加,南方不再是只以生产相橘、荔枝和龙眼而驰名了。二、江南开发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业行业有明显进步。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二、江南开发材料一

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有相当多的蛮人与汉人杂居。到南朝初年,除了偏僻地区深山密林之中的部分外,多数蛮人已同汉人融合较深。——朱大渭《六朝史论》材料二

至于元嘉(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年号)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泛指长江中游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泛指长江下游地区)。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3)江南开发的影响p28促进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发展,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三、民族交融1、南方蛮汉交融从东汉末年开始到隋唐统一的四百年间,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吸收了数百万外来(注:外来即汉人之外)的基因。……在南方,百越和其他原居民(例如苗、蛮),以及西南部的藏缅语系与南亚语系的原居民,都被中原扩散的大批汉人同化为南方的中国人。——许倬云《说中国》三、民族交融2、北方胡汉交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江统《徙戎论》胡汉对立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三、民族交融想一想:十六国国号设置和典章制度的特点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2、北方胡汉交融民族差异逐渐缩小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②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胡汉对立三、民族交融前秦的精锐即所谓“四帅子弟”,既一溃于淝水,又再分成于山东,苻坚回长安后,乃不得不用鲜卑慕容弘、慕容冲的兵。慕容弘、慕容冲变生肘腋,因缺乏氐兵相抗,苻坚又不得不用羌兵。羌人滋得承鲜卑而起,而苻坚最终亦被羌人姚苌所缢。苻坚所以败亡,即在民族的分配与组织上有缺口,鲜卑、羌人无损失,损失的都是本部的氐人。——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原因:民族交融尚未充分,统治基础脆弱想一想:前秦统一大业为何没有完成?2、北方胡汉交融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民族隔阂依旧存在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②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胡汉对立三、民族交融迁都洛阳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2、北方胡汉交融民族差异逐渐缩小,民族隔阂依旧存在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②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建立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胡汉对立民族交融加强三、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前孝子郭巨画像北魏迁都洛阳后孝子郭巨画像材料一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逐步改说汉语,30以下立即改说汉语。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三、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三——据《魏书·官氏志》材料四:(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结汉亲定门第等级改汉姓(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刘知幾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思考:孝文帝改革的意义③为分裂走向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①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三、民族交融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汉化之所浸染,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西魏)军官皆恢复或赐予鲜卑姓,军士一律以主将之姓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六镇军人的反汉化情绪,也加强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齐上层统治者反对汉人和汉化的胡人。……北周不同,汉人士族苏绰、卢辩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与重用,协助宇文泰治理北周。……北周灭了北齐,隋时,内徙的六镇鲜卑汉化,北朝的民族问题得以最后解决,南北统一因此能够实现。……总之,当北朝民族问题尚末解决之时,则南北分;一旦解决,则南北合。因为这个问题一解决,北朝内部便无民族冲突,北朝潜在的强有力的经济与武备力量遂能发挥出来。这是南朝抵挡不住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思考:为何是西魏—北周政权完成了统一?三、民族交融强大的皇权民族问题的解决

汉族传统服装是上衣下裳,所谓的下裳指的是下衣,不是今天的裤而是裙。裙内的长裤叫绔,无前后裆,类似今天幼童穿的开裆裤。胡人穿的是裤褶服,褶是短外衣,小领紧身窄袖,裤是死裆。这种胡服既便于骑马射箭,又利于保暖。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曹文柱、赵世瑜:《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材料体现了民族交融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