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_第1页
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_第2页
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_第3页
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_第4页
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未来发展潜力报告202X-XX-XXCONTENTS行业分析报告智能传感器行业定义结构型传感器(1950-1969)年)产业链产业链政治环境1政治环境2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2行业驱动因素行业驱动因素行业现状行业现状行业现状行业现状行业热点行业制约因素行业问题行业发展建议竞争格局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代表企业1代表企业2part.1智能传感器行业定义智能传感器行业定义传感器是一种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的检测装置,测量并感知信息后,通过变换让传感器中的数据或价值信息转换成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应用于各大工业领域,其分类方法较多,按工作原理分,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光栅式、热电式、压电式、红外、光纤、超声波、激光传感器等;按被测量分类,可分为力学量、光学量、磁学量、几何学量、运动学量、流速与流量、液面、热学量、化学量、生物量传感器等;按输出量的性质分,可分为模拟传感器和数字传感器。part.2结构型传感器(1950-1969)年)结构型传感器(1950-1969)年)主要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固体型传感器(1970-1999年)智能传感器(2000年至今)固体型传感器(1970-1999年)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并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完成传感需求,例如分别利用热电效应、霍尔效应、光敏效应分别制成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智能传感器(2000年至今)由微型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使得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特性。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智能型传感器发展的关键阶段,未来将朝着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part.3产业链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产业链中游产业链下游part.4产业链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产业链中游产业链下游产业链上游智能传感器行业上游龙头企业已开始对产业链进行延伸,逐渐进军原材料生产领域,以规避高额进口原料的成本支出,攫取上游毛利。此外,伴随着上游原料生产企业的重组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市场参与者技术水平的提高,智能传感器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有望朝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继续发展,逐渐抢夺外资企业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产业链中游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并称现代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的快速落地,智慧城市的深入建设,也带给了传感器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2020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为1606.3亿美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358.1亿美元。随着智能化的发展,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为2032亿美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487亿美元。目前,智能传感器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日本等高技术地区。其中,北美地区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结构占比约43%,欧洲地区占比约29.70%,日本地区占比约19.80%。近年来,在自动化、信息化的快速演进背景下,传感器已经成为工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存在。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在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494亿元,同比增涨194%。产业链下游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的影响,汽车电子广泛应用于汽车各种领域中。受益于汽车电子市场的快速成长,2021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约1104亿美元,同比增涨7.29%。2022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为1181亿美元。2021年中国电子计算机产量为48546.4万吨,同比2020年增涨19.84%;2020年中国电子计算机产量为40509.2万吨,同比增涨164%。part.5政治环境1政治环境1《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推进车载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等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建设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在现有的“五免五减半”政策基础上,首次推出十年免征所得税政策,支持28nm(含)及以下先进工艺生产企业发展;把“两免三减半”政策适用范围从过去的芯片设计扩大到封装、设备、材料全产业链,同时对重点设计及软件企业税收优惠加大:与生产相关的原材料等产品进口关税免除政策继续施行,明确设备免税条件。此外,A才政策方面,第一次明确把集成电路列入“一级学科”,并对产教融合企业提出明确税收优惠。《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明确提出发展智能汽车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及技术,part.6政治环境2政治环境2《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创新能力有所突破,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物联网操作系统、新型短距离通信等关键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重点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温度、气体、位移、速度、光电、生化等类别的高端传感器,新型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part.7政治环境2政治环境2《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智能网联技术创新工程。以新能源汽车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讦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将企业开展云计算、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范围。part.8经济环境经济环境从2017-2022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上涨的趋势,同比增速处于持续正增长的态势,其中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670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了184%。2022年1-9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70269亿元,同比增长了6.2%。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形下,我国经济开始逐渐复苏,之前受疫情影响而停滞的各个行业,也开始恢复运行,常态化增长趋势基本形成,未来中国智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必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part.9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1010201中国当前的环境下,挑战与危机并存,中国正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在风险中寻求机遇,抓住机遇,不断壮大自己。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系日趋完善、法治化进程也逐步趋近完美,市场经济体系也在不断蓬勃发展;虽在一些方面上弊端漏洞仍存,但在整体上,我国总体发展稳中向好,宏观环境稳定繁荣,二十一世纪的华夏繁荣美好,对于青年人来说,也是机遇无限的时代。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几度赶超世界各国,一跃而上,成为GDP总量仅次于美国的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最基本的问题便是就业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在改革开放后,人才的竞争更显得尤为激烈,大学生面对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失业人士一直困扰着我国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家来说,促进社会就业公平问题需持续关注并及时解决;对于个人来说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也是人生发展的重中之重。part.10社会环境2社会环境2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与驾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单车传感器数量有望实现持续增长。根据光大证券《云开见日,乘时乘势——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2022年中期投资策略》的预测,2022E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仍有望达5%。新能源乘用车方面,持续看好2H22E(尤其4Q22E)新能源主力车型的销量爬坡趋势,2022E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500-550万辆。我们判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成为行业长期发展的助力因素。part.11行业驱动因素行业驱动因素1政策支持1新能源汽车带动行业增长1政策支持1智能传感器是智能装备感知外部环境信息的关键,对智能装备的应用起着技术牵引和场景升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传感器在新兴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移动终端(汽车、机器人等)等领域的应用突飞猛进,大幅扩展了应用空间。同时集成电路是智能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用芯片的发展为智能传感器的性能提升、可靠性提升和成本控制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政策也给予了大力支持。2017年起,随着智能汽车及车联网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明确发展车载传感器技术以及形成产业化规模,对行业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1新能源汽车带动行业增长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对汽车能源进行更替的同时,实现了智能化对非智能化的迭代。我们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与驾驶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单车传感器数量有望实现持续增长。根据光大证券《云开见日,乘时乘势——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2022年中期投资策略》的预测,2022E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仍有望达5%。新能源乘用车方面,持续看好2H22E(尤其4Q22E)新能源主力车型的销量爬坡趋势,2022E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500-550万辆。我们判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成为行业长期发展的助力因素。part.12行业驱动因素行业驱动因素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物联技术日益成熟,带动市场需求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工业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应用场景。2020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8435.8亿美元;2021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8857.6亿美元,同比增长5%;2022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9389亿美元,同比增长6%;2023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9954亿美元,同比增长6%。物联技术日益成熟,带动市场需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科技与智能已经与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结合,迸发出智能手机、虚拟现实、视频交互、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仪表、机器人、智能安防、5G应用、智能医疗等一系列新兴产业。而传感器作为智能检测装置,与物联网的发展是同向的。part.13行业现状行业现状从全球传感器市场来看,国外传感器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总体稳步增长。据统计,2018-2023年,全球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将从1393亿美元增长至203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速度达8%。从国内传感器市场来看,2016-2020年,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均保持2位数增速,从1472亿元增长至251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14%。其中2019年增速受下游需求缩减影响有所放缓,2020年就已恢复正常增速水平。part.14行业现状行业现状20页行业现状标题描述220页行业现状标题描述1part.15行业现状行业现状从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来看,据统计,2018-2021年,智能传感器市场从127亿美元增长至160亿美元,2018-2021年年均复合增速约为8%,2026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239亿美元。作为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数据采集入口,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汽车、消费、通信等各大领域。从智能传感器行业下游细分应用领域占比情况来看,汽车电子是最大的应用领域,传感器能对汽车的行驶速度、距离、发动机转速、排气循环系统等指标进行参数测量和控制,也能为智能汽车的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系统服务,占比约22%;其次分别为工业制造和网络通信,分别占比21%和20%;消费电子与医疗电子也是应用传感器较广的行业,占比为17%和7.2%,未来随着传感技术在细分领域的提升,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part.16行业现状行业现状2020年全球工业智能传感器市场按产品类型产品数量占比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压力、液位、温度、光电、编码器、接近、超声波、流量、视觉/图像、振动。其中:压力、液位智能传感器产品数量各占8.0%;温度、光电、解码器智能传感器产品数量各占7.0%;接近、超场波、流量智能传感器产品数量各占6.0%;视觉/图像、加速度智能传感器产品数量各占5.0%,从年全球工业智能传感器市场产品应用领域占比来看,占比排名前十位分别是生命科学与健康、机械加工制造、汽车、半导体及电子、工业自动化、交通物流、能源电力、食品、石油天然气、航空航天。占比分别为10%、10%、10%、10%、10.0%、10.0%、9.0%、8.0%、7.0%、5.0%。从工业智能传感器企业全球办事处分布来看,亚太地区工业智能传感器企业占35.0%,其中中国占亚太地区的51%;欧洲地区工业智能传感器企业占27.0%,其中德国占欧洲地区的23%;北美地区工业智能传感器企业占30%,其中美国占北美地区的50%;其他地区地区工业智能传感器企业占7.0%。2020年,工业智能传感器企业在中国华东的企业数量占40%,占比最高;在中国华北的企业数量占0%;在中国东北的企业数量占8.0%;在中国西北的企业数量占5.0%;在中国华东的企业数量占40%;在中国中南的企业数量占25.0%;在中国西南的企业数量占8.0%。part.17行业热点行业热点热点一智能传感器应用领域广泛热点二科研服务市场持续增长热点三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提高热点一智能传感器应用领域广泛热点二科研服务市场持续增长智能传感器行业具有市场空间广阔、销售范围广、用户分散、单批数量少、销售单价高等特点。热点三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提高智能传感器行业技术提升,多元化科研服务平台持续扩张,促进高价值服务企业品牌形成。行业产品化发展,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服务企业逐渐增多。part.18行业制约因素行业制约因素质量参差不齐行业监管难度大高端产品发展落后质量参差不齐智能传感器行业缺乏完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商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行业内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产品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丧失产品市场竞争力行业监管难度大政府秉承创新开放的态度,支持和鼓励科学研究创新,对科学研究试验不设置严格限制,因此,智能传感器行业不存在统一的监督管理规范,产品质量主要依靠生产企业自主检测,智能传感器行业产品质量的监管难度加大高端产品发展落后在中低端产品领域,仍然有较大比例的产品依赖于进口渠道。此外,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缺乏创新研发能力以及仿制能力,加重下游消费端对进口科研用检测试剂的依赖,不利于智能传感器行业的发展part.19行业问题行业问题质量参差不齐行业监管难度大高端产品发展落后质量参差不齐智能传感器行业缺乏完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商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行业内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产品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丧失产品市场竞争力。行业监管难度大高端产品发展落后part.20行业发展建议行业发展建议2提升产品质量2全面增值服务2多元化融资渠道2提升产品质量2(1)政府方面:政府应当制定行业生产标准,规范智能传感器行业生产流程,并成立相关部门,对科研用智能传感器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试剂流通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冷链运输环节的基础设施升级,保证智能传感器行业产品的质量,促进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2)生产企业方面:智能传感器行业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行业生产规范,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本土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加强生产质量的把控,对标优质、高端的进口产品,并凭借价格优势逐步替代进口。此外,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紧跟行业研发潮流,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新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全面增值服务2单一的资金提供方角色仅能为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提供“净利差”的盈利模式,智能传感器行业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企业业务收入因此受影响,商业模式亟待转型除传统的智能传感器行业需求外,设备管理、服务解决方案、贷款解决方案、结构化融资方案、专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多方位综合性的增值服务需求也逐步增强。中国本土智能传感器行业龙头企业开始在定制型服务领域发力,巩固行业地位2多元化融资渠道2可持续公司债等创新产品,扩大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公司债等额度获取,形成了公司债、PPN、中期票据、短融、超短融资等多产品、多市场交替发行的新局面;企业获取各业态银行如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其他中资行的授信额度,确保了银行贷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在保证间接融资渠道通畅的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发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促进自身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产品和市场的依赖程度,实现融资地域的分散化,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负债端的市场竞争力。以远东宏信为例,公司依据自身战略发展需求,坚持“资源全球化”战略,结合实时国内外金融环境,有效调整公司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分布结构,在融资成本方面与同业相比优势突出。part.21竞争格局竞争格局竞争格局1竞争格局2竞争格局1从中国市场竞争来看,目前我国传感器制造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正处于“散、小、低、弱、缺芯”的现状,据统计,2016-2020年,国内智能传感器市场国产化率从13%增长至31%,虽然国内厂商发展较快,但目前国外厂商仍占据较大市场。截止目前,中国传感器产业已由仿制、引进,逐步走向自主设计、创新的发展阶段。国内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及国家对传感器技术的重视程度,未来中高端传感器市场的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竞争格局2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社会资本进入智能传感器行业,对智能传感器行业产品需求被迅速拉动,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进军国民经济大产业的战略窗口期已经来临。智能传感器行业各业态企业竞争激烈,当前,市场上50%以上的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有外资介入,包括中外独(合)资、台港澳与境内合资、外商独资等,纯内资本土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数目较少,约占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总数的25%。此外,商业银行逐步进入智能传感器行业,兴业银行、中心银行、民生银行等先后成立金融公司,涉足设备融资租赁业务。中国本土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根据租赁公司股东背景及运营机制的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厂商系、独立系和银行系三类三类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各有优劣势:(1)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具有设备技术优势,主要与母公司设备销售联动,以设备、耗材的销售利润覆盖融资租赁成本;(2)独立系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产业化程度高,易形成差异化商业模式,提供专业化的融资租赁服务;(3)银行系智能传感器行业企业背靠银行股东,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且在渠道体系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part.22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政策高度重视产业技术升级推进市场空间快速成长国家产业政策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升级,催生了巨大的智能传感器应用市场。但是,由于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起步较晚,厂商规模小,品牌和技术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应用于高端制造业的智能传感器市场主要依赖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际厂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