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篇2012年中考总复习目录第21课时小说阅读——理情节(线索),析人物,明主题第22课时小说阅读——抓环境,赏语言,品技巧第三篇现代文阅读第23课时说文明阅读——把握说明对象,清理层次结构第24课时说文明阅读——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第25课时说文明阅读——品味说明语言,拓展开放创新第21课时│小说阅读—理情节(线
索),析人物,明主题第21课时小说阅读—理情节(线索),析人物,明主题·人教版第21课时│浙考解读浙考解读·人教版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最基本的就是弄清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是理解小说主旨的有效途径。因为“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故小说阅读的考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梳理故事情节;二是把握人物形象;三是理解小说的主题。第21课时│浙考解读·人教版分析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概括小说某部分内容(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中的某一方面)。3.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指出某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题。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对某一句话的理解或看法,说说阅读文本之后的启迪。6.赏析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7.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或思想感情。8.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21课时│浙考探究浙考探究·人教版例1
[2011·宁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应聘李桂芳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通知。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1.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题目已经圈定要概述的内容范围。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全文,围绕“应聘”一事,搞清母亲究竟做了哪些事,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②替儿子填写表格;③替儿子打圆场;④陪儿子面试;⑤替儿子回答问题。(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此题借概括事件达到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作用。围绕“应聘”一事,母亲主要做了五件事。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2.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拥挤在人群中、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
(意思符合即可)“嗔怪”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在工作人员面前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意思符合即可)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词语的能力。“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即赏析词语,一定要结合语境,既要写出词语表达上的作用,如“生动形象”“深刻透彻”等,又要分析它在表现人物或事物上所起的作用,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等。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3.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A.被录取的是母亲B.儿子没被录取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是一道全新PISA题目,它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小小说的知识,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思和评价文本的能力。做此类题,关键是想像要合乎情境。从“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这种超常的能力以及文末“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的神态描写中可看出,可能性最大的应该是“母亲被录取”,这也符合小说“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A项,理由可以从文中母亲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着手,也可以从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着手。选择B项,理由可以从母亲的心理落差着手。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解析]此题为开放题,着重引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选择A项最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可能;选择B项也可自圆其说,但相对小说“出乎意料”的写法上要稍逊色些了;选择C项相对来说欠缺些,小说结尾的精彩就不能突现。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读全文,我们为母亲为儿子包办而感叹,也为儿子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而遗憾。所以,很自然地联想到家庭教育的问题,这触及了小说的主题。把握准了主题之后,把观点鲜明地亮出来,再结合文本内容陈述理由就可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示例: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家庭教育等问题。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解析]本小说母亲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出色的才干,包办儿子的一切,可谓用心良苦。而儿子好像并不懂感恩,而是“抱怨”,真正遇事却不能解决,只能“紧张”“冒冷汗”,因此,教育孩子的问题就突现了,这恰恰是小说的主题。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例2
[2011·成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翻浆的心毕淑敏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我得回家。”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有删改)[注]
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找出描写“青年”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答题模式:“青年”是一个……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的品味能力。小说的结尾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欧·亨利”式结尾。它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波,震撼人心。(2)照应开头式结尾。它能使结构严谨。(3)戛然而止式结尾。它的好处是留有空白,让读者想像。(4)画龙点睛式结尾。好处是点明中心,彰显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在知道真相后心里的
不安和愧疚,更引起读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第21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把握能力。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妨反思:“青年”的善举为什么会被“我”误认为“偷东西”呢?解决了这个疑问,小说的主题就出来了。解答第二问,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发开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主题: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唯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看法示例: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弊端,“农夫和蛇”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保持真诚和信任,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第21课时│点石成金点石成金·人教版考点一:梳理小说的情节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答题技巧:通读全文,找出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然后用“人物+事件”的格式进行概括。题型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答题技巧:(1)读题,明确概括范围,明确概括对象;(2)根据助答信息,分层(分层依据:时间或者空间变换);(3)对上面的分析进行一些整理和概括;(4)如果题目提供了概括的样式,就应该与样式在结构上保持一致。第21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题型3:某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3)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埋下伏笔,为下文中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答题格式为:××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第21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题型4:赏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答题技巧:(1)明确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掌握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与作用。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第21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3)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见第19课时,考点一。考点二:分析人物形象第22课时│小说阅读—抓环境,
赏语言,品技巧第22课时小说阅读—抓环境,赏语言,品技巧·人教版第22课时│浙考解读浙考解读·人教版阅读、鉴赏小说,抓住环境描写,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小说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因此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必要考点之一。此外,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是语言。因此赏析小说的语言,也是小说阅读常见的考点之一。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下小说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综观近几年的浙江中考试题,其设题方式有:第22课时│浙考解读·人教版1.简要分析景物描写(自然环境)在文中的作用。2.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4.考查关键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5.揣摩人物的潜台词。6.分析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7.分析小说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第22课时│浙考探究浙考探究·人教版例1
[2011·沈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光明行杨轻抒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门外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以前我从没有想过什么叫做黑暗,没有,我抱怨过城市是那样的拥挤,天空有好多的灰尘,抱怨过房间是那样的窄小,人群中有那么多丑陋的面孔,然而当我终于看不见这一切的时候,我才突然发觉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从没!而今,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我独自走进了雨中。我不想提到那个叫“死”的汉字,但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向我撞来,如果身边的建筑物突然倒下,如果我一脚踏进了深渊,我会坦然接受的,我会!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听到前面迅速移动重物的声音,听到人群急急走过的声音——我竟然畅通无阻地在城市的雨中行走,雨中的城市第一次变得这样宽广。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然后,我听到了一声狗叫,一种友善的,我能想像出的一种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头顶的雨突然停了。“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我使劲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但我无论怎样努力,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能陪我走一程吗?”一个声音说。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软软的,柔柔的。我不做声。女孩把手伸过来,拉住我的手。“阿明——”女孩叫一声,我听见小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围着我转圈,然后伸出舌头舔我的脚。我们在雨中走,雨声在伞外淅淅沥沥地响。女孩的手热乎乎的,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不知走了多久,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女孩问:“你的眼睛是谁治的?”我说出了医生的名字。“原来你就是我叔叔的那个病人!”女孩有些惊喜地说,“你的眼睛能治好,他还说,治好你的眼睛将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手术之一。”“真的?”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母亲说过,我的眼睛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真的,不骗你!”女孩说,语气是那么肯定。“你喜欢音乐吗?我拉二胡给你听吧。”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我听见女孩试了一下弓,顿一下,一种激越的欢快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女孩拉得真好!我曾经多次听过二胡曲《光明行》,但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过有一大片的光明水一样猛然落满我的头上、肩上,沐浴着我的全部身心。“看到阳光了吗?”女孩轻声说,“你一定会看到光明的!到那时你采栀子花送给我吧,我最喜欢栀子花了。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手术非常的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实现了!医生感慨地说:“这个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多见啊!”我没有时间去理会医生的感慨,拆线那天,我跑到城外的农家院里,折了一大捧栀子花,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然而,当我认定我已经走到了我曾经和女孩待过的地方时,我才发现在我面前的,哪有什么房子,有的只是一片满是砖头瓦块长了青草的废墟。我想是不是我走错了地方?于是我重新回到起点,闭了眼,凭着感觉,走到了,睁眼,仍是那片废墟!我见人就问:“这曾有个会拉二胡带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吗?”有人想了半天说:“你是问那个卖艺的瞎女孩吗?她早走了,不知上哪儿了。是牵条小狗背把二胡——她曾经在这里搭了一个临时的棚。”我说:“她叔叔是眼科医生呢!”那人说:“哪有这事!她只是一个卖艺的女孩,胸前常戴朵栀子花。”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是这样!我发疯似的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见人就问,看见一个胸前戴栀子花会拉二胡的女孩了吗?所有的人都冲我摇头。我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么多的人呢,那么多的人中没有那个长头发的牵着一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有的只是大块大块的阳光在那个清晨猛然倾泻下来,厚厚的阳光把一座城市,把所有的人都淹没了。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我把手中的栀子花抛起来,城市的天空中顿时飘满了洁白的栀子花,那一瓣瓣洁白的花像一个个梦,像一瓣瓣梦一样的阳光,像一瓣瓣阳光一样的音符随风飘荡……阳光,真香!所有的人抬起头,他们在寻找那些很香很香的光明呢!我泪流满面。(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名篇赏析》,有改动)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1.选文第九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衬托人物心理;(2)渲染气氛;(3)推动情节发展;(4)烘托人物形象;(5)深化文章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2.请赏析下面的句子。(★)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赏析能力。赏析该句,可以从其所用的修辞入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栀子花洁白、灿烂的特点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例2
[2011·湛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世上最辛酸的秘密程青衣楼下的简易房里住着父子俩,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这间简易房,促使我多看两眼的原因是父子俩,白天他们去捡破烂儿,晚上回来就住在这儿,父亲四十岁的样子,儿子十多岁吧。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都有残疾,走路一拐一拐的。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只是腿脚也不好。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也收破烂儿,有一辆破三轮车。搬家的时候,我把不要的东西给了他们——旧书旧报旧家具,还有一张小床。我说:“不要钱,是我送给你们的。”他们很感动。就这样,我们认识了。男人姓白,是从安徽过来的,因为穷,媳妇嫁过来不到两个月就跟人走了。他一个人带着孩子来北方,靠捡破烂儿生活。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男人舍不得花一分钱,常年穿着那身破衣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买身新的。他们在简易房里过年,有人给他们送饺子,我送了单位里发的腊肉,他感激地说:“城里人真好。”那天,有件事使我大吃一惊。下班回来,邻居突然对我说,老白好像有对象了。我说:“真的啊,谁能看上他啊?”可后来,我还真看到了。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是一个也拉扯着一个孩子的女人,家在本地,有房子,打算和他一起过。老白却不愿意。我有点纳闷儿,去问老白,老白抽着烟,一袋一袋地抽着。他说:“我不敢结婚,一是怕耽误人家,二是我得攒钱。儿子的腿要做手术,得十多万。大夫说越早做越好。我不能让他一辈子一拐一拐地走路。我不能结婚,一结婚,负担就更重了。”后来,我很多天没有看到老白,我总怀疑他去了外地,因为简易房拆掉了。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十几万,什么时候可以攒够啊?再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眼泪当时就掉下来。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是我朋友那里出了事。朋友是做建筑的,招了一个男人,没做几天,就从楼上掉下来了,公司要给他治病,他说:“别治我了,我都四十多岁了,赔我点钱,给我儿子做手术吧。”公司的人不理解,也不愿意给这笔钱。男人哭着说:“求求你们,给他做手术吧,我……我是故意的……出了意外就会赔钱,我想让你们给我儿子做手术,这孩子跟着我不容易;我还想告诉你们,儿子……儿子是我捡来的,我根本就不能生育……”所有人惊呆了。那个朋友哭了,他告诉公司的人,给他儿子做手术,也要救他!孩子做了手术,手术后再也不一拐一拐地走路了,可男人仍然是一拐一拐的,父子俩依旧捡破烂儿为生。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过年过节,父子俩就给我的朋友送点玉米山芋过去,他们知道感恩。我的朋友仍然穿梭于生意场上,可是,他忘不了那个秘密。老白曾说:“这个秘密我不想让儿子知道,因为儿子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爹。”老白倾尽所有爱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却不知道,老白不是他的生父。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那应该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酸的秘密了。也许真正的爱就是这样:我爱你,不图一丝回报;我爱你,用我的所有,包括生命——只要我有。(选自《读者》2009年第9期,原文有改动)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1.文章后半部分点出儿子并不是老白亲生的,请在文章前半部分找出两处对此有暗示作用的句子。(★)[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小说的写作技巧:伏笔。所谓伏笔,是上文对下文将要出现的情节所作的暗示。“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这是行文的一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②因为穷,媳妇嫁过来不到两个月就跟人走了。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2.请分别说明下面两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1)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老白父子俩生活极其贫困、艰难。这是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伏笔。第22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小说的语言。从描写内容方面来看,第(1)句写的是环境,第(2)句写的是动作,都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入手,去分析其作用。当然,也可以联系后文中情节的发展,来分析其作用。第22课时│点石成金点石成金·人教版题型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答题技巧:明确概念内涵。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题型2:分析环境描写(主要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答题技巧:(1)识记环境描写的6种作用:①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演变;②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③提供人物的活动场所,渲染某种气氛;④契合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⑤影射社会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⑥深化文章主旨。考点一: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第22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2)抓住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把它与人物刻画、气氛渲染联系起来。(3)明确景物描写所处的位置,根据位置判断其作用。一般而言,位于文首的景物描写,常在于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而文尾的景物描写,更多的是为渲染气氛,展示特定情形之下人物的特定心理。(4)联系文章的主旨理解。有时候,运用环境描写很难直接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只能通过描写带有暗示性的景物,暗示文章主旨。第22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题型1:理解句子的含意。答题技巧:见第18课时答题指导中考点一中的题型3。题型2:赏析语句或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见第18课时答题指导中考点二中的题型1。考点二:赏析小说的语言第22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题型3:揣摩人物的潜台词。答题技巧:(1)明确概念内涵。“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2)结合对话的情境及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揣摩。第22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起到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从表达方式角度入手。一般涉及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等。(2)从表现手法角度入手。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考点三: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第22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3)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4)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答题模式:这篇小说运用了……方法(或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内容,具有……效果。第23课时│说明文阅读—把握说明
对象,清理层次结构第23课时说文明阅读—把握说明对象,清理层次结构·人教版第23课时│浙考解读浙考解读·人教版阅读一篇说明文,要注意弄清说明对象,理清说明的层次和结构。所谓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事物;一类是抽象事理。所谓“层次与结构”,就是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说明文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解说说明对象,结尾总结。第23课时│浙考解读·人教版中考的题型大致有:1.考查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考查说明的内容及现象特征(包括原因、优点、功能)。3.考查说明文的结构形式。4.考查说明语段的作用。5.概括段意或层意。第23课时│浙考探究浙考探究·人教版例1
[2011·宁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绿色”浅层地温能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及内容层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总括性的语句,把握中心句。第④段开头一句“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就是提示我们上文就是对浅层地温能优点的列举,这样从第②③段中就比较容易找出答案来了。另外还可以从第④段浅层地温能的利用中筛选出“循环利用”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D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细读文本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采取选择题的方式。做这类题目,一要大致了解相关内容,二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比较题干的文句与原文内容有何差异,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准确做出判断。A项中的“主要”,B项中的“约”,C项中的“通常情况”,D项中的“以上”都是必不可少的修饰限制词,去掉后句意就发生了变化。[解析]
D项说“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而选文是“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去掉“以上”,变成确数,刚好是4000瓦,与选文内容不符。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3.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结构安排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与分析说明文开头的作用类似,往往有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热泵”是人们不熟悉的,用人们熟悉的“水泵”引出“热泵”,通俗易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人们熟悉的事物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意思符合即可)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材料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问题: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是如何利用浅层地温能的?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身边科学,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在考查学生筛选、运用信息综合能力的同时,强调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此类题重在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的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②使用“热泵”传递浅层地温能,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③通过管道中的水传递热能,储存热量。(答出两点,意思符合即可)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例2
[2011·湖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怪风揭秘
邓万祥①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②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③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④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狂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⑤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掀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⑥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⑦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⑧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选自《生命与灾害》2011年第1期,有删改)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1.阅读文章第③~⑤段,用短语完成填空。(★)作者是从怪风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方面对焚风、布拉风、台风进行揭秘的。[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读题,弄清楚介绍“焚风”“布拉风”“台风”时都介绍到的内容,这样只要集中于第③④⑤段找出共同点,再联系示例“怪风名称”,就可以概括出本题的答案。怪风特点形成原因怪风危害(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给出了示例,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读题,弄清是介绍“焚风”“布拉风”“台风”这些怪风时都说明的内容,这样只要从第③④⑤段找出介绍这三种怪风时都说明的内容即可。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2.根据文中第③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白“下定义”是一种怎样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就本题而言,“焚风”的本质特征是写出它的形成原因“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和特点“热而干燥”,然后组织成一个判断句的形式就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焚风是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热而干燥的风。[解析]
首先要明白下定义需要用判断句“……是……”的形式,然后把“焚风”的主要特征与成因概括进去即可。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怪风都可以为人类造福,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轻而易举”形容做事很容易,在文中是指龙卷风把11万吨重的储油罐抛到120米以外很容易,突出了龙卷风威力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的答题过程是,先理解加点词的一般含义,再结合语境,写出加点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23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它答案的多元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解答这样的题目的方法要读懂原文,从文末找出相关意义,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生活积累就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②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大自然对人类的危害;③从大自然的规律中获得启示或警醒;④认识自然,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⑤激发后人探索大自然的欲望。(写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4.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回顾你学过的课文,并结合上文说说科学家们的“揭秘”有何意义。(帮帮你)可回忆:《化石吟》《大自然的语言》《旅鼠之谜》。第23课时│点石成金点石成金·人教版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题型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答题技巧: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1)看题目。不少事物说明文题目就表明了说明对象。对于事理说明文,题目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说明对象,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明的对象是花呈现红色的原因。(2)抓第一段。有的选文没有题目,我们就看第一段,它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3)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特征。第23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题型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技巧:(1)直接从文中找表明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这类句子通常是:说明文的题目、说明文段首的总括句和说明文结尾的总结句。(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做法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抓段首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等。第23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题型3:……的原因是什么?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第23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考点二:理清层次结构题型1:指出说明文的结构形式。答题技巧:(1)明确说明文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说明文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解说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①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苏州园林》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②并列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③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原因到结果等。第23课时│点石成金·人教版(2)逐段概括要点,然后“同类合并”,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题型2:指出说明语段的作用。答题技巧:(1)从结构方面考虑:①首段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②中间段承上启下;③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2)结合说明方法谈。答题模式: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题型3:概括段意或层意。答题技巧:(1)找总领句;(2)结合本段(层)说明特征概括,摘要点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答题模式:本段说明了……,介绍了……。第24课时│说文明阅读—指出说明
顺序,分析说明方法第24课时说明文阅读—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人教版第24课时│浙考解读浙考解读·人教版阅读一篇说明文,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是一种基本能力的体现。因此,说明文的考点往往涉及顺序和方法。近年来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和评价,越来越突出新课程理念。从涉及内容看,多取材科技、环保,体现当今发展水平和人类认识水平的科技说明文比重增大;从考查角度看,更注重对文本材料的整体理解与感悟。命题的角度大致有:第24课时│浙考解读·人教版1.直接提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通过分析相连的几个自然段可不可以调换的方法体会说明顺序。3.体会说明顺序的作用。4.分析画线句采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5.判断一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第24课时│浙考探究浙考探究·人教版例1
[2011·义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们身边的辐射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照射剂量(单位:
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小于100对人体没有危害100~500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1/130600~1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2000~45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戴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戴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1.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只要对照表格,就能找出相应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解析]
对照表格,直接从文中抄写就行。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2.“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此题可采取“比较”法,即比较加点词删除前后,句子的意味发生了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删除。“主要”一词表明天然放射线大部分来自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三个方面,但不排除来自于别的方面的。若删去,说明天然放射线只来自这三个方面,与事实不符。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解析]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答题格式是:先判断能否删除,然后分析加点词的意思,放在语境中有什么作用,去掉后句意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3.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可以看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往往有“例如”“如”“为例”等词,作比较的方法往往有“相当于”“相比”等词。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就该看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CT检查给人带来的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伤害。[解析]
“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可见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50人是列数字。第24课时│浙考探究·人教版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四种)[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能力。只要读懂原文,明白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辐射,整合材料,就可以概括出答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储煤场合同争议解决方案
- 餐饮业客户服务提升技术方案
- 电力监测设备安装及维护方案
- 变压器漏油故障排查方案
- 环保设施用电安全方案
- 停车场物业管理前期介入方案
- 电杆加固方案的法规与标准解读
- 消防指挥中心施工设计方案
- 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建设方案
- 农业合作社百名农民走访支持方案
- PVC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方法
- 模板及支架、脚手架安全检查监理控制要点
- [精品]JJG875-2005 数字压力计检定规程
- 光伏幕墙施工工法
- 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模板全套
- 复变函数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 As-I-Lay-Dying
- 8051-芯片手册
- 中国恒大集团筹资状况分析
- 消防火灾自动报警主机更换(增加)施工方案
- 钢丝绳的规格和意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