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文化与自然教育超越制度 崇尚自然 唤醒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新审视_第1页
情感文化与自然教育超越制度 崇尚自然 唤醒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新审视_第2页
情感文化与自然教育超越制度 崇尚自然 唤醒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新审视_第3页
情感文化与自然教育超越制度 崇尚自然 唤醒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新审视_第4页
情感文化与自然教育超越制度 崇尚自然 唤醒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新审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感文化与自然教育超越制度崇尚自然唤醒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新审视

在德国,一些科学家并不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首先,这些学者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不被允许研究苏联教育家的作品,并且囿于资本主义体制内持续不断的学术抵制,学者们也不可能证明苏霍姆林斯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是正确的;其次,这些学者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学,而德国教育者可以提供其他更好的教育,显然这种立场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些学者在研究德国教育学和苏联教育学过程中的傲慢态度。盖因О.В.苏霍姆林斯卡娅(ОльгаВасильевнаСухомлинская)已在其《教育学经典》一、自然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实践,因此他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包括人与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内在自我的关系。正如苏霍姆林斯卡娅所言,尽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在哲学上早已进行过深入探讨,但苏霍姆林斯基是从教育学视角进行思考的第一人,这一观点我尤为赞同。(一)培养思维的入到自然的教育中心德国教育学界的改革派强调自然对培养儿童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教育者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文化这个概念中所包含的情感意义,也没有教育者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深入到自然环境的教育中心。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来唤醒情感、培养性格,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描述了这一过程,如《把心灵献给孩子》。大自然的美丽唤醒了孩子们心中期盼享受它的欲望,这种相互依赖在“我们梦想的角落”这一章节中得以体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写,“对于自然之美的感知和体验催生了在自然中的工作”,他相信“以创造美的名义劳动能够令年轻的心高兴,能够防止冷漠心灵的产生”,“创造地球的美丽,孩子们会变得更好、更纯洁、更美丽”。(二)教育的起点:自然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在自然中通过情感文化来教育儿童的观点完全相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儿童的消费者思维,也就是通过培养物质价值和竞争精神来使儿童远离大自然。而且,资本主义通过消费品广告来操纵大众,在社会中营造出商业能创造和利用一切的幻觉,可以说马克思对于早期资本主义状态的预言就现在而言是合理的。在马克思之后,1956年社会哲学家京特·安德斯(ГюнтерАндерс)发表了作品《过时的人》(Устарелостьчеловека),在这本书里安德斯揭示了物质世界对于人的灵魂的统治。而在1971年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ВольфгангФрицХауг)出版的《商品美学批判》(Критикатоварнойэстетики)一书中,作者通过无所不在的商品广告确认了最终的意识殖民。当商人用国际歌的配乐来宣传商品,并配以标语“经理——价格阶级斗争的合适人物”时,恰如马克思在1844年所称之为“异化”的现象。而这种异化绝对不会在儿童学习和玩耍于大自然时发生。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在寻找自然之美的乐趣中,教会孩子们用自己的劳动在自然中创造更多的美。此外,苏霍姆林斯基确信,自然是认知的起源。他所指的认知的起源并不仅仅是指自然科学研究的客体(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自然科学往往是为获取利润而服务,如会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基因工程)。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的,首先是大自然促进了记忆的发展,完善了性格以及培养了人类心灵中其他美好的东西。他认为人与大自然的联结应当是持续不断的。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他曾写道:“我们为美而高兴,我们欣赏美。我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体验他们想要理解、感受和体验的。有一个最微妙的教育现象——理解单词的情感色彩,我知道这些词将活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当科里亚听到或者读出‘田野中的黎明’‘朝霞’‘日出’这些词时,都能让他想起早晨。词语会唤醒他内心最敏感和最柔软的部分——这是人类心中喜悦的感觉,是生命的感觉。”让我再引用一段话:“我多次注意到,当小彼得被词语的未知边界触动时,他有多么惊讶,他迟缓、懒惰的心发生了变化——这个小男孩变得细心、好奇,开始关注一些他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事物,并且开始思考。对词语认识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思想能量。”孩子们理解并且接受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以及蕴含其中的内在理念,这些都创造了识记的基础。或者换句话说,自然界中的各种形象都可以作为训练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和情感思维的范例。由于孩子们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理解并且接受自然中各种美的形象,所以感觉出现了——如果按照神经病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АнтониоР.Дамасио)的观点,感觉则被理解为情绪的反映,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解释的,感觉唤起了愉悦和幸福。另一方面,在《公民的诞生》中“自然与美”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人在人格方面的迟钝会导致人们看不到自然的美丽,一个人只有精神的所有方面都处于和谐之中时,自然之美才能成为情感、美学和道德的教育方式。对于青少年而言,自然之美能促进其对美的感知、情感的完善,更能帮助其感受人的美丽。”至此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不仅仅是对苏维埃或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是对使人们逐渐远离大自然的文化或者文明的现实之批判,而这种异化在资本主义的推动下更加强大。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结,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观点与哲学家批判启蒙运动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同样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对自然的破坏就随之开始了。二、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苏霍姆林斯基在《把心灵献给孩子》和《帕夫雷什中学》这两本著作中构建了巨幅图景,呈现出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阐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基础之上。(一)培养自然和动物的爱苏霍姆林斯基将幼儿时期形成爱的能力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尽管他后来又补充指出,儿童有爱他周围事物的需求。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苏霍姆林斯基是否真的认为有必要教孩子爱的能力呢?他用一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个结论是肯定的。在他看来,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孩子们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再教育,而战争直至今日都在发生,如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战争。苏霍姆林斯基并不认同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孩子的心灵如同洁白干净的纸,以何种方式养育孩子,孩子就将如何成长与发展。因此,苏霍姆林斯基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儿童与自然、动物的沟通交流来进行情感教育。对他来说,在自然中进行教育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自然和动物的爱。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成人伤害动物这样的负面示范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如当孩子们亲眼看到大人们无情地杀死他们喜爱的小牛或者小猪后的感觉。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专门研究有关屠宰牲畜(牛、猪)的问题,但是他始终认为孩子对于无防御性的动物表现出同情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下了这样的故事——初秋时节,苏霍姆林斯基与孩子们在田野中散步,发现了许多弱小的动物。这引得苏霍姆林斯基回忆曾经发生的关于受伤云雀的故事场景:小云雀受了伤不能飞了,只能艰难地挪动着,一个小男孩一把抓到了它。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这孩子的手中颤抖着,它惊恐的眼睛望着蓝天,它被小男孩用力捏紧,响起了凄惨的尖叫声,而孩子们在大笑……苏霍姆林斯基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发问,难道孩子们中就没有一个人可怜这只脱离同伴而且受伤的小云雀吗?他望向孩子们,发现丽达、塔尼亚、丹卡、谢廖沙、尼娜的眼中都含着泪水。“你为什么要折磨这只小鸟?”——丽达用颤抖的声音问科里亚。“你觉得难受吗?”男孩问道:“那你去照顾它吧!”——说完,把鸟扔给丽达。自此之后,孩子们把越来越多的受伤的小动物带到学校来照顾并加以治疗,待春天到来时再把它们放归到大自然中。这些善良的行为逐渐唤醒了之前那些十分享受折磨动物的学生的爱心。(二)对两个人的同情当男孩子们被问到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他们的回答通常是成为强壮的、勇敢的、聪明的、足智多谋的、无所畏惧的人,但没有人说想成为善良的人,对于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表示十分担忧。为什么善良不能与强壮、勇敢相提并论,为什么男孩们经常会因为善良而感到尴尬?我也想过,为什么在男孩身上体现的善良就要比在女孩身上体现的少,也许只是表面看起来如此?不,的确如此。女孩通常更加善良、富有同情心、柔软、深情,这可能是自小就有的一种母性本能,早在这些女孩们成为新生命的创造者之前,她们心中就已经确立了关爱生命的信念。善良之源在于创造,在于肯定生命、肯定美。也就是说,激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最新的心理学研究也已证实。男孩子从出生时起就有雄性激素,但是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要比女孩多,这会导致他们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一些学者错误地认为,一切邪恶皆与此相关。雄性激素负责调节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只不过这种同情心会在各种暴力行为中被瓦解。例如,成人对儿童采取暴力行为时或者儿童看到成人对动物采取暴力行为时,儿童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对死亡的恐惧,进而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与这种恐惧划清界限,与此同时划清界限的还有同情心。在同情心被瓦解之后,同样由雄性激素产生的暴力倾向将会导致男孩们形成自己是主动伤害者的自我认知。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有一定合理性的观点:女性比男性更加善良,他强调应该关心男孩的教育,因为男孩们更加需要系统的自然教育,这一观点被其实践所证实。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与动物紧密联系,这样才会有机会培养并且表达出他们的同情心,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如果一方面成人教育孩子要在与动物相处中善待它们,另一方面却又教给孩子屠宰牲畜是正常的,因为动物也吃肉,这就是没有意义的教育。孩子们喜欢动物,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人类和动物的亲缘关系。他们说:“妈妈,不能伤害动物”,但是母亲通常忽略孩子们的反对意见,并再次准备了一道肉菜。这种毫无解释和无视孩子感受的做法非常糟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年后的儿童会因为成人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交活动失去对动物的爱和同情。同时,人类社会也被日趋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征服,人们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倾听内心的能力,并很快发现自己处于与自然和动物异化的漩涡中。人类亲手创造出一个大自然和动物不受尊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也变得越来越残酷。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才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类尤其是孩子们要尊重一切生命,并永远保持一颗同情心。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现在还仅有屠宰场,终有一天会有战场”,“从杀死一只动物到杀死一个人——仅仅需要一小步,从折磨一个动物到折磨一个人同样如此。对一个人的同情心与对一只苍蝇的同情心是一样的。一个能在这两种情况下表现出同情心的人可以避免自私,并且增加他生活中的道德满足感。”三、阶级斗争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的教育,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批评者指责他忽视了阶级斗争的观念。但是,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真正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将阶级斗争与真正的人统一为一个整体了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首先到苏霍姆林斯基作品五卷本的第二卷《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中寻求答案。(一)批评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苏霍姆林斯基作品五卷本第二卷的卷首页提出了主要问题:物质生产方式如何影响意识?这一问题涉及一个事实,那便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没有将这一问题与人的心理联结起来,而苏联认为消除资本主义是建立共产主义和群众意识的先决条件。马克思称革命的先决条件为:“批评的武器当然不能取代武器的批评,物质力量只能被物质力量摧毁,但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便成为物质力量。”不仅仅上一问题令苏霍姆林斯基感到担心,他还看到苏联人民并没有做好建设共产主义的准备。虽然他对这一点产生了怀疑,但他没有公开表达,而是用教育实践为了真正的人或者说精神意义上的人去斗争。这场真正的斗争证明了他关于人的思想破坏了苏联的物质框架的观点,因此也一度被质疑。如上所述,当他论述“人的精神形象”时,他已经超越了生产关系的物质条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人的欲望,这同样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者思维的批判。苏霍姆林斯基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一种辩证法:他把共产主义者放在最高的“精神”层面上,他们需要接受教育,同时他也批评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的制度。换句话说,在批评现实的人的同时,他创造出了理想的共产主义者的形象,塑造了他眼中的共产主义者。(二)人类意识对人类的意义具有决定意义自然教育是具有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共产主义信念或理想的积极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的先决条件。这一点在《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一书中的前言部分得以非常清楚地阐明,教育不应该仅仅使学生获得道德观念、真理和规范等的知识积累,而应该发展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和坚定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仅仅要知道你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还应该思考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一些教师仅仅关注前一问题,忽视后一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一个人所占据的位置,而是他的道德内涵和他行为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拥有坚定信念的“理想的人”的假设,这一假设清楚地表明,当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人类意识独立于物质财富存在的时候,人作为人的本质是最基础的。在前言部分的最后他说道,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集体的思想信念——这一切都必须体现在独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经验中。并且他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继续强调,这些信念是孩子们在集体农庄的知识学习和实践工作中形成的。他写道:“中小学时代的劳动是青少年时期的劳动,应当在被教育者心中确立一种信念——在任何一项工作中都应该精益求精,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和创造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