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六世界现代史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六世界现代史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六世界现代史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六世界现代史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板块六世界现代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年)的阶段特征(1)政治①两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推动国际秩序从无序向有序发展。②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③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受两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2)经济①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十月革命后,苏俄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实践,取得重大成就。②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国际关系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协调了战后的国际关系。②由于该体系存在的矛盾无法消除,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使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转变为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第35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标要求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2.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考点定位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进程、影响。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联。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世界形势动荡: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列强矛盾激化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②表现主要矛盾表现英德矛盾争夺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法德矛盾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德俄矛盾贸易摩擦不断,关系恶化奥匈帝国与俄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②概况: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4)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①时间:1914年6月28日。②影响:两大军事集团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思维点拨帝国主义(1)形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2)目的:垄断从原料产地、生产到市场,再到投资场所直至土地等一切资源。(3)政策: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建立庞大帝国。(4)性质: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2.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3)进程①1914—1915年: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②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③1917—1918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3.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思维点拨美国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提出了以“十四点原则”为代表的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但其军事实力仍然有限。战后,美国企图支配世界事务的努力遭到英法等国的阻挠,这说明欧洲虽失去了经济霸权,但综合实力仍然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时机还不成熟。视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材料一威尔逊在1917年4月参战演说中提出:作出这场战争的决定与不幸的旧时代的战争决定一样,人民的意见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尊重,之所以挑起与发动战争是为了迎合王朝中的一小撮野心勃勃的人们的利益,他们长期以来把人民视为走卒和工具……只有自由的民族才会将他们的目标和荣誉系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并将人类的共同利益置于他们的狭隘的利益之上。——摘编自[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材料二列宁认为:“当前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这个最高阶段,社会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业已超出单个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这一切促使大国竭力去奴役其他民族,去抢夺殖民地作为原料来源和资本输出的场所。”——《列宁全集》(第26卷)概括材料一、二中威尔逊和列宁关于一战爆发起因的各自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予以评析。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威尔逊认为一战起因于某些国家的专制主义;列宁认为一战爆发是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结果。评析:威尔逊认为一战由专制主义国家挑起,把战争的责任推向同盟国集团,掩盖了一战的非正义性质;是为美国参战、夺取世界霸权寻找借口。列宁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争霸而引起的,从生产力发展和帝国主义本性角度科学地揭示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客观地揭示了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拓展深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一事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是必然的。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准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超过老牌的英法等国家,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列强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逐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大战一触即发物质条件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意识形态的影响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斗争愈发激烈,推动了战争的爆发主题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主要内容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思维点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1)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2)是战胜国严惩战败国,强制下的和平。(3)对中国山东主权的不公正处理。(4)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无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主权。2.国际联盟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评价(1)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3)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思维点拨委任统治制度(1)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2)认识: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在国际联盟的监督下,按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国际冲突,取代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视角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巴黎和会……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依据材料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任一点)原因: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不稳定性,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战争的因素。(任两点)拓展深化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1)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2)消极方面:它不可能带来持久的和平。①它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的,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的加剧。②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③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加剧。视角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材料1914年夏,一战爆发,几乎将整个世界文明都卷入其中,战争给所有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沉重地灾难,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战争也直接影响到了众多国家的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远在亚洲东部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并间接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进入崭新的一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众多国家的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进行合理解释。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战摧毁了德意志、奥匈、沙皇俄国、奥斯曼四大帝国,在欧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国家,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英、法、德等传统欧洲强国的实力受到极大衰弱,欧洲的全球霸权地位开始逐渐丧失,后起的美国、日本在远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20世纪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与并存竞争;一战也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一战中包括坦克、飞机、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投入实战,影响了现代军事科技发展;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签订了《非战公约》;欧洲和平主义思潮泛滥。拓展深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1)经济上: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2)政治上: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催生出一个新世界(1)欧洲衰落,美日崛起。美国大发横财,日本趁机扩张,获得发展。(2)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给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的契机(1)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2)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3)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4)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2022·6月浙江选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A.“结伴不结盟”B.“集体安全”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命题设计]聚焦考点一战爆发的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情境设置以一战前英德矛盾激化,英国不断地调整与日、俄、法等列强之间的关系作为情境设计,分析英国的外交取向[解题指津]易错排查一战中,英国与俄国和法国结盟,A项错误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的是“均势政策”,面对德国崛起,虽与法俄等调整关系,但没有体现“集体安全”,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英德都在欧洲,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主张,排除C项关键能力正确理解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面对德国不断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因此抛弃之前和俄国、法国的恩怨矛盾与之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D项结论正确[方法点拨]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这类题目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基本技法:阅读材料(题干)→抓立意(命题视角)→找关键词(求答项)→解读信息(材料内涵)→迁移知识(关联教材基础知识)→逐项分析(事实或结论是否与材料相符)→得出答案。1.(2022·山东卷)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英法同属于协约国,为避免单独对德作战,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C项正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后欧洲均势,排除B项;英国态度的转变是为了避免单独对德作战,而非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排除D项。2.(2022·1月浙江选考)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②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③英国很快参战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英国很快参战,①②③符合题意;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④排除。故选C项。3.(2021·6月浙江选考)下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注:败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答案D解析据材料“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败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可知,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向前推进到马恩河一线(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故选D项;“决定”说法错误,战争从来不靠武器决定胜负,排除A项;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排除B项;1914年东线德军进入俄国境内,但同时俄军也打败了奥军,深入奥地利境内,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排除C项。4.(2020·1月浙江选考)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指的是德国战败,故①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美国崛起,国联建立,故②错误;材料“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故③正确;材料“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指的是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5.(2020·山东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合众国”“泛欧运动”等关键信息可知此时欧洲联合的思想出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联合有利于提高欧洲实力,故选A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暂时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与“欧洲联合”无关,排除B项;“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为外因,并非欧洲联合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与“欧洲联合”无关,排除D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据此可知()A.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B.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C.文化界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D.人们对局势发展持负面态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和“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小说畅销,这说明文学创作对战争的爆发负有一定的责任,C项正确;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文化界与战争爆发的关系,没有体现人们对局势发展的态度,排除D项。2.(2022·天津河西区二模)下图为1870—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曲线图。其中代表德国的是()——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所表示的国家的工业产值到19世纪末,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为美国,排除A项;②所表示的国家的工业产值在1870年以前居世界第一,为英国,排除B项;④所表示的国家的工业产值在19世纪末既落后于英国,又落后于德国,更落后于美国,为法国,排除D项。3.(2022·日照高三联考)1913年,德国某位军事作家在《德国与未来的战争》一书中写道:“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那样要对付如此多的困难和敌意……我们现在想要获得的东西必须用战争获取。”作者意在()A.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B.表达对德国国际处境的担忧C.揭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D.极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德国打算通过武力和军事扩张来实现自己的霸权,故选D项;材料中作者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的目的是宣扬其侵略思想,推动德国对外扩张,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作者对一战前德国处境担忧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其武力获取霸权的思想,排除B项;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4.(2023·淄博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图一、图二所示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两国征兵海报宣传语“加入你祖国(英国)的军队”“我要你为国家入伍”。两国征兵参战的共同目的是() 图一图二A.转嫁国内经济危机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C.参与争夺世界霸权D.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答案C解析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英美两国参战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故选C项;一战前,欧美没有爆发经济危机,排除A项;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不是美国参战的目的,排除B项;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不会维护世界和平民主,排除D项。5.(2023·武汉高三调研)下面为1914—1916年美国同交战国双方贸易统计表(单位:美元)。年份同英、法、俄、意的年贸易额增长指数(以1914年为100)同德、奥匈的年贸易额增长指数(以1914年为100)1914824860237100.0169289775100.019151991747493241.0118781537.019163214480547389.711596530.68据此,有学者认为,当美国参战变得不可避免时,其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这表明一战期间()A.美国与同盟国矛盾不可调和B.经济利益影响美国政府决策C.欧洲的经济逐渐被美国控制D.欧洲经济优势地位依然牢固答案B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从1914年到1916年,美国对协约国集团的贸易数量成倍增加,而对同盟国集团的贸易额急剧下降,最后趋近于断绝,所以最终美国站在了协约国一方参加世界大战,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德、奥匈同为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排除A项;表格内容只能反映美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情况,无法反映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情况,排除C、D项。6.1917年各国工人罢工此起彼伏,法国罢工人数增至29万,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口号;俄国3万人罢工,要求政治变革,被称为“二月革命”;1918年1月全德工人实行总罢工,要求增加粮食定量、建立民主政府等。材料表明()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B.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C.参战国的国内矛盾激化D.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为一战期间,材料中的罢工游行都发生在各国内部,表明各国的阶级矛盾激化,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工人的诉求,无法判断其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可以看出各国工人的诉求不同,斗争的对象也不相同,不能体现国际工人运动联合的趋势,排除B项;“1917年”“1918年1月”战争尚未结束,不能说明战后的情形,排除D项。7.(2022·天津河北区二模)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历史合力论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阶级斗争学说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一战结束的原因有很多个,疫情只是其中之一,这里强调的是多种因素产生的共同影响,即历史合力论,故选B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强调的是某国内部的经济关系,和一战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哲学层面的概念,强调的是客观环境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一战不是意识内容,是实质性的战争和冲突,排除C项;阶级斗争强调的是国内矛盾,一战是国际纠纷,排除D项。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位西方漫画家创作漫画《生日好,陛下》。画面中劳合·乔治、克里孟梭、威尔逊在凡尔赛宫镜厅,举杯向1914年6月28日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的雕像致意:“向你致敬,向你致谢!”作者借这幅画()A.讽刺英、法、美是战争的受益者B.抨击普林西普行为的愚昧C.表明协约国实力大于同盟国D.暗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英、法、美是一战的战胜国,战后攫取了大量利益,因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举杯相庆,A项正确;根据“向你致敬,向你致谢”可知并非抨击普林西普行为的愚昧,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表明协约国实力大于同盟国,排除C项;此时一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9.(2022·济宁三模)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意等国领导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激烈的争吵,但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也有共识。他们一致赞同()A.恢复欧洲势力均衡 B.削弱并且肢解德国C.公平解决战后问题 D.防止苏俄势力扩展答案D解析苏俄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威胁,于是各国都想防止苏俄势力的扩大,故选D项;巴黎和会是要重新划分欧洲的势力范围而不是恢复旧秩序,排除A项;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削弱并且肢解德国”,遭到英国的反对,排除B项;“公平”的说法不客观,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并未受到公平对待,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转让给了日本,排除C项。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某项政策时,列出了如下要点。该政策是()A.委任统治 B.国家干预C.绥靖政策 D.和平演变答案A解析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美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貌似公正地避免了更大的国际冲突,体现出浓厚的大国政治和霸权主义色彩,故选A项;题干图片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层面,排除B项;绥靖政策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排除C项;和平演变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排除D项。11.(2022·聊城二模)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主要反映了()A.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B.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C.欧洲主导全球时代终结D.欧洲构建新秩序的期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二者均体现了一战后的欧洲对构建新秩序的期望,故选D项;凡尔赛体系是1919年到192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战后,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排除B项;一战虽然削弱欧洲实力,但欧洲在国际事务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12.(2022·张家界高三检测)国际关系体系理论把国际关系视为一个具有某种内部关联的体系,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中的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终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下列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B.是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C.它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D.欧洲失去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大国力量的对比和变化直接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不能永远持续下去,一战后战胜国按照力量对此的变化重新构建了国际秩序,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这一体系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故选A项;“复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史实,排除B项;国际关系源自各个国家综合力量的对比,“国际治理体系”不存在源头一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关系体系,并未提及欧洲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萨拉热窝事件后的大国外交材料一从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到奥匈对塞宣战期间,各大国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沙俄调解奥塞纠纷的同时,又感到再不能像波斯尼亚危机和巴尔干战争那样退让妥协了。于是对德奥态度强硬,表示对塞尔维亚不能坐视不救。法国则坚决支持俄国,其总统普恩加莱向沙皇保证履行法俄军事同盟的义务。法俄两国又都力促英国表明态度,站到自己一边。英国建议把奥塞争端提交一次国际会议讨论,敦促奥俄两国直接谈判;其外交大臣格雷通过各种途径给德国一种印象:在未来的德奥与法俄之间的战争中,英国将保持中立。直到7月29日,英国政府才向德国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若法国卷入战争,英国不能袖手旁观。德皇这才知受骗,大骂英国是“卑鄙小气的恶棍”。此时又有新消息传到柏林,意大利不打算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作战。7月30日凌晨,德国政府来了一个急转弯,劝告奥地利人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调停。但为时已晚,奥塞已经开战,欧洲战车已经启动。奥塞之战引发欧洲战争。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8月1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取道进攻法国,同时对法宣战。4日,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宣战。从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杀的萨拉热窝事件,到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这就是“七月危机”。——摘编自曹胜强等《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材料二 图一图二图一:加拿大征兵海报,上面用法语写道:法裔加拿大人,参军吧!英格兰,我们自由的屏障,正在受到威胁。我们会让普鲁士军国主义统治这片保护我们的信仰、语言、社会制度和法律的土地吗?法兰西的心在流血!图二:一战英国征兵海报:帝国需要男人!在年轻雄狮(指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的帮助下,年长的雄狮(指英国)打败了敌人。(1)根据材料一,分析萨拉热窝事件后大国频繁外交却仍滑向大战深渊的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材料二征兵海报的史料价值。(7分)答案(1)原因:各大国始终都以本国利益至上;双方竭力扩大己方阵营;各国缺乏灵活性的政策和足够的外交空间;德国决策失误导致战争升级;各方谈判未形成平息局势的有效策略,坐视战争爆发;局部战争后,两大军事集团扩大战端,战争规模迅速升级。(2)价值:征兵海报属于特定时期的印刷品,是一手史料和图像史料。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英国政府的舆论宣传、战争动员、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参战方的关系、一战的进程等。海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是影响民意,在使用时要具体分析。1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大事年表(部分)1920年《凡尔赛条约》生效,在日内瓦成立国际联盟。倡导者美国没有加入1921年底至1922年初华盛顿会议召开,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会议期间,中国通过对日交涉收回了山东权益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1923年德国要求延期赔款并减少支付额度,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工业区鲁尔,酿成鲁尔危机1924年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委员会制定出关于德国赔款的计划,即“道威斯计划”,法德在赔款问题上的矛盾有所缓解1925年英、法、德等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签订了《洛迦诺公约》。德国对协约国展现和解姿态,恢复了大国地位。美国没有参与会议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1927年裁减海军军备会议召开,但没有达成一项协议1928年德国军国主义重新复活。美、法、德、英、意、日、比等15个国家在巴黎进行国际会议,经过反复谈判,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非战公约》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据刘德斌主编的《国际关系史》整理根据材料,就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一个方面或整体,提炼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合理,论证充分,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20世纪20年代欧美各国为维护和平进行了积极探索阐述: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被战争破坏的国际秩序得以重建。为促进国际合作与实现集体安全,战胜国成立了国际联盟,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缓和了赔款问题引发的矛盾,有利于法德关系的改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国际法上确认侵略战争非法,具有进步意义。欧美各国的努力和探索,使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因此,不能因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疯狂扩张和二战的爆发,就否定20世纪20年代的努力所取得的建设性成果。示例二观点: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中潜伏着深刻的危机阐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重建了国际秩序,欧美各国通过成立国联、实施道威斯计划、签订国际公约等举措缓和了矛盾冲突,使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和平之下实则危机潜伏。德国人认为《凡尔赛条约》让其遭受不公正对待,因此怀有民族复仇情绪。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日本则开始了军部法西斯运动。由于国联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非战公约》也并未真正得到实行,因而难以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际秩序开始走向解体,世界由此进入动荡和战乱。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缺陷,使得20世纪20年代只有短暂而脆弱的和平,未能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第36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考点定位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主题一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1.列宁主义的形成(1)形成条件经济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条件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条件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组织条件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个人努力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2)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3)主要内容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国情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专政理论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2.十月革命过程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意义(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视角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材料从俄历二月到十月,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强大起来并最后夺得了政权。这几乎是个跃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客观的机遇性。总的一句话是,布尔什维克党是在符合民情、顺乎民意、得乎民心的情况下取得政权的。关于这个机遇问题,列宁后来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作过生动的说明:“在十月的时候,我们恰好碰上了这样一个时机,我国革命恰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摘编自闻一《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俄罗斯通史(1917-199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有其“客观的机遇性”的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西方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十月革命提供了良机;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列宁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审时度势,断然决策,保证了布尔什维克党及时夺权并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党顺应了俄国民意和愿望。视角2十月革命的意义材料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科学地评价社会革命的历史意义?我们认为应该从对世界人民的意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对苏联人民的意义、对中国人民的意义这四个层次,进行整体把握。从坚持整体原则的角度来说,这四个层次缺一不可。——摘编自章忠民、王树人《十月革命的中国意义》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观点:十月革命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评析:十月革命不仅开启了俄国历史的新篇章,而且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革命是对巴黎公社的发展,真正把社会主义从“空想的天国”带入“现实的人间”,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危机,极大地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开辟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类解放的崭新道路。对于中国来说,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总之,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拓展深化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主题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陷入内战。(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3)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4)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开始时间:1921年3月。(2)内容①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思维点拨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苏联模式”(1)背景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2)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4)特点①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5)评价①积极性: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②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图解历史苏联模式视角1新经济政策材料在当代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中,对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争论激烈,提出了很多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视角,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复杂而又发人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狭义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有人认为它是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两者的混合物。评述材料中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观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物。评述:新经济政策是在内战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因此它是一种应急性的反危机纲领和措施;同时,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因此新经济政策又是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途径。综上所述,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物。拓展深化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灵活性(1)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妥协、退让和灵活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如列宁所说: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3)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视角2苏联模式材料图一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图二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图三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向共产主义前进你从上述图片中分别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利用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信息:图一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图二反映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重工业增长很快,农业、轻工业增长较慢。图三反映了苏联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拓展深化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022·湖南卷)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命题设计]聚焦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情境设置借助学者的观点作为情境设计,分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原因[解题指津]易错排查正确理解题干学者的观点。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该学者认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国内战争的需要”,不是评价其做法是否符合实际,排除A项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B项“否认”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学者的主张有助于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的原因,也就有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排除C项关键能力正确理解学者的观点。学者指出的是,布尔什维克党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可以解决国内战争问题,也可以用于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所以这有助于解释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什么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方法点拨]历史概念是对某一历史事物或现象高度的抽象描述,对于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描述若出现概念的扩大或缩小,则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在高考中,经常出现此类选择题,考查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题干主旨是指对某一历史事物或现象描述的中心思想,若在选项中出现偏离题干中心思想或以偏概全的,则是错误的。具体解题方法:①要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把握历史时代、阶段特征。②要准确提取题干核心信息,选项中偏离题干中心思想的或以偏概全的选项,排除。③要不断地总结感悟此类选择题的解法与技巧。1.(2022·湖北卷)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A.输出了革命文化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C.打破了外交孤立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烧制的瓷器中,既有革命的标记、也有专制的标记(尼古拉二世的标记),说明政治对现实的妥协,故选B项;“输出了革命文化”表述片面,排除A项;瓷盘的出口只是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并不能打破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排除D项。2.(2022·6月浙江选考)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A.“布尔什维克速度”B.推行“新经济体制”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答案C解析列宁认为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即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由此可知,列宁关注的重心就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列宁并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关注技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排除B项;列宁认为当时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即重工业并不发达,而“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3.(2022·广东卷)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工业化能够促进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A项正确;提升国防实力并不能挖掉国内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发展农业不会“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C项;恢复市场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D项。4.(2021·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答案A解析根据“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5.(2021·山东卷)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优先发展重工业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答案B解析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材料看不出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关系,排除D。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太原高三模拟)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论述()A.成为俄国新制度建立的依据B.揭示了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C.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民众希望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这是俄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基层百姓不是俄国建立新制度的依据,排除A项;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材料体现的是基层百姓对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基层百姓对革命的态度,体现不出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排除D项。2.(2023·琼海高三模拟)有观点认为:1917年的形势下,十月革命并非政变……考虑到俄国特殊的国情,让临时政府去发展资本主义,至少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苏联模式的苏联那么高的成就。上述观点()A.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民心B.论证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C.全面正确地分析了苏联模式D.说明布尔什维克政治号召力强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1917年国际国内形势和俄国特殊的国情,明确临时政府代表的资本主义道路,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苏联模式那么高的成就,从生产力层面揭示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关注的并非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得民心,排除A项;材料并未“全面”分析苏联模式,排除C项;材料并未比较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的政治号召力,排除D项。3.1917年1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2-3月,首先在莫斯科建立,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苏俄这一历程体现了()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辛B.协约国武装干涉产生的影响C.独特革命政权道路的创建D.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苏俄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创新,是独特社会主义政权道路的创建,C项正确;当时苏俄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协约国武装干涉是在一战后才开始的,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年协约国武装干涉以及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排除D项。4.(2022·天津红桥区高三期末)1920年,列宁认为,在必须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列宁意在号召()A.无产阶级必须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B.国际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支持苏俄革命C.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D.各国无产阶级要与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即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运动,故选C项;列宁未强调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由谁领导的问题,只是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排除A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资产阶级的作用,排除D项。5.(202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由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A.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谋划“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D.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列宁希望借鉴德国的经验,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计划经济的优点,并不是为了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这些方面,排除B项;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6.(2022·汕头模拟)1921年苏俄发生大规模灾荒,出现了3000余万饥民。作家高尔基以个人名义向各国发出求助,并得到了美国救济总署的回应。美国同意向苏俄提供粮食救助,并提出了包括苏俄必须释放美国在押人员等一系列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俄B.灾荒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冷战双方既对抗又合作D.美国援助带有一定政治目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虽然同意对苏俄进行粮食救助,但要求苏俄释放美国在苏俄的在押人员,说明美国的援助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D项正确;“不再敌视苏俄”的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交代苏俄出现灾荒的原因,排除B项;冷战是在二战后才出现的,排除C项。7.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B.旨在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C.必然导致俄国复辟资本主义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列宁“在论及商品交换时”,对自由贸易持肯定态度,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而资本主义的基础为私有制,俄国资本主义复辟不可能出现,排除C项;列宁探讨的是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并非工农联盟,排除D项。8.(2022·湖北黄冈中学适应性考试)1923年,苏维埃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法令,它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1923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它联合了4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A.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B.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C.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D.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颁布《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的法令,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与发展,这有利于增强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并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9.(2022·葫芦岛一模)1926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没有单独房间或住宅可供租赁的住户,往往将自己的住处用柜子、窗帘、屏风等隔成些角落出租。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业化的实现带动人口激增B.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持续下滑C.新经济政策向社会生活渗透D.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已完全废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激发了人民的市场意识,故选C项;“工业化的实现”不符合史实,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排除A项;“在持续下滑”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使城市居民生活有所改善,排除B项;“已完全废止”不符合史实,应为“还未建立”,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建立的,排除D项。10.(2022·重庆一模)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竟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A.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B.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C.借鉴了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D.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做法是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生产资金和生产原料,D项正确;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所述做法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学说,排除C项。11.(2022·烟台三模)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在为了国家工业化的实现而不断地积累资金,据此可知,该做法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模式之下,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格局并没有得到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模式之下,国家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排除C项;题干这种做法会扩大城乡差距,排除D项。12.1930年,斯大林加快了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但并不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939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表明当时的苏联()A.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B.经济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C.改革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的苏联急于实现向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过渡,带有明显的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故选D项;题干的主旨不是强调五年计划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的是苏联模式的冒进倾向,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B项;从题干中可看出斯大林时期急于实现向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过渡,有一致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2022·衡中模拟)(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史学界的争论:苏联解体前后,一些持右翼观点的研究者宣扬,十月革命是以列宁为首的一小撮职业革命家,利用当时俄国的混乱局势发动的“政变”,“不仅是俄国历史上,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左翼学者提出,十月革命并非偶然发生的,不仅对俄国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者亚历山大·舒宾专门著书,详尽分析了俄国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把这场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社会舆论:围绕十月革命的评价问题,俄罗斯社会舆论调查研究中心展开调查,该调查一直持续到21世纪前十年,调查结果如下。——摘编自《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列宁和十月革命》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俄国发展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观点:俄罗斯历史研究和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越来越客观和公正,肯定了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论述: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迅速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顺应了人民的要求。这些开拓性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俄国,为以后苏联的强大和俄罗斯的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同时,十月革命启发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1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当时很多人认为苏联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与资本主义少数财阀垄断的民主不同,苏联实现了一种最大多数人的民主。同时,美苏复交、苏法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加入国联等都受到中国知识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当时中国知识界认为苏联妇女地位有较大提高,并认为苏联“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充满了美满的、愉快的家庭生活”,苏联教育是“计划着去迎合苏联人民的需要的”,就连莫斯科的夜生活也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和赞誉。当时中国知识界在大力地介绍、评论苏联时,介绍评论最多的是苏联取得成功的法宝——计划经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国内兴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计划经济思潮,这体现了当时知识界希望中国迅速强大抵御侵略的愿望。——摘编自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材料二由于特殊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借鉴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调整。1956年,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关于资金的积累模式,他提出:“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1959年,毛泽东提出:“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介绍和评论苏联的角度,并分析当时中国计划经济思潮出现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择苏联工业模式的原因,并概括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8分)答案(1)角度: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社会生活;计划经济。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成就巨大;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完成“一五”计划,国力大增;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侵略日益加重。(2)原因:两国相同的社会制度背景;苏联工业化的成功示范;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或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或工业基础的落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反思与突破: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反思,提出以重工业为主,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对苏联在获取工业化资金方面对农民剥夺较重的反思,毛泽东提出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思想;对苏联管理体制中经济管理权过于集中的反思,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

第37讲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课标要求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考点定位1.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2)表现地区国家概况东亚中国①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东南亚印度尼西亚①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遭镇压而失败。②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南亚印度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第一阶段(1920—1922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