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格特质理论_第1页
第四章-人格特质理论_第2页
第四章-人格特质理论_第3页
第四章-人格特质理论_第4页
第四章-人格特质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人格心理学之特质理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赵小云博士内容概述(一)特质理论概述(二)重要的特质理论家及理论奥尔波特特质理论卡特尔特质因素理论大五因素模型(三)特质流派的贡献与批判特质理论的基本假设两个重要的假设:人格特征具有明显的跨时间的稳定性。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如奥尔波特所言:如果可以证明,一种行动通常与另一种行动相关联,那么,就有证据证明这两种行动底下有某种东西在支撑着,即某种特征…….。特质理论的特征特征1:特质论并不是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是把个体置于某一人格特质曲线上相对于他人的某个位置。特质流派研究使人格的比较变得容易。如:女性化特质。特质曲线每一点上的人数极低平均极高特征2:

特质理论家常常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而不是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陷于循环推论。(打人攻击性)特征3:它的研究大都采用人格测验和因素分析的统计技术。人格研究量化。什么是特质特质特质指人的行为上的规律性或广泛的行为上的一致性。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人以特质来组织经验。人格是由诸多特质构成的。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什么是人格特质人格特质的特点人格层次分类机能自主性统我与人格发展健康人格理论简评奥尔波特高尔顿•奥尔波特

(GordonW.Allport)1897~1967人格特质理论的先驱奥尔波特生平

奥尔波特1879年生于美国印地安纳州的蒙地如满。家里四兄弟中他排行最小。奥尔波特形容他的家庭是一个清苦、勤劳、充满相互信任与关爱的家庭。奥尔波特从小就表现出了学术上的天赋,学习成绩突出但运动能力一般。他与同伴相处得并不愉快,班里的一位同学甚至用轻蔑的口气嘲讽他说,“瞧,那小子吞下了一部字典”。虽然高中时,奥尔波特在他同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排名第二,他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不具有超出一般青少年的卓越的创造性”。继他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哥哥之后,奥尔波特通过了人学考试,并于1915年进人哈佛大学学习,据他所说,在哈佛的时光是具有刺激性和启发性的,他沉浸在哈佛的学术氛围之中,在聆听由著名心理学教授主讲的课程的同时,他还参加了很多自愿服务项目(Allport,1968,p.381)。奥尔波特生平

在1919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奥尔波特随即任教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罗伯特学院,讲授英语和社会学。翌年回到哈佛大学,归国途中他大胆地给弗洛伊德去信,不久后竟然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他的接见。在奥尔波特抵达弗洛伊德的办公室时,弗洛伊德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这出乎奥尔波特的意料,短暂思索后,他给弗洛伊德讲述了此行旅途上的一则见闻。在旅途上他看到一个有洁癖的4岁男孩。这个男孩不断地告诉母亲:“我不想坐在那里……别让那个肮脏的男人坐在我旁边。”因为男孩的母亲看起来十分洁净高雅,奥尔波特料想弗洛伊德很快就能看出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这个男孩对脏东西的厌恶来自其母亲对洁净的着迷。与其猜想相反,在他讲完后,弗洛伊德犹豫着以温和的口吻问道:“那个小男孩就是你自己么?。这使得奥尔波特大吃一惊,他随即认识到弗洛伊德是如此习惯于精神分析的思维方式,以至于连故事中再明显不过的用意都没有注意到。后来奥尔波特说这一经历使他明白了深度心理学常常对于人类心灵的挖掘过于深人,导致了对明显的意识动机的视而不见。奥尔波特生平

奥尔波特进人研究生院主修心理学,于1922年在他24岁时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对人格特质感兴趣,因此在博士论文中首次对人格特质进行了论述。在拿到学位后不久,奥尔波特经历了一个对他今后的生活与事业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那就是在他受邀参加克拉克大学召开的实验心理学会议的时候,会上讨论了感觉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在为时两天的讨论结束后,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铁钦纳给在场的每位研究生留了三分钟时间阐述其各自的研究课题。在奥尔波特报告了他对人格特质的研究后,场内一片寂静,大家惊讶于他的研究。铁钦纳强烈反对他的研究并质问其导师,“你为什么让他去做那个课题?”受到这样的打击,奥尔波特的心情十分郁闷,但后来当他回到哈佛之后,他的导师安慰他说:“你不必在意铁钦纳怎么想。”奥尔波特也发现其实他自己并不在意这些。这一经历使他认识到在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时不必在意外界的非难与轻视。从那时起,奥尔波特坚持搞自己的研究,深人思考,坦率表达自己的研究见解,而不管别人对自己的研究怀有怎样的争议。奥尔波特生平

除了1926年到1930。年在达特摩斯学院任职四年外,奥尔波特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哈佛度过的。从1930年开始到1967年去世,他撰写了许多理论文章与研究报告,这些成果涉及到偏见、行为表达、谣言、态度以及价值观诸方面的问题。他还出版了许多著作,包括《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个人及其宗教:心理学的解释》(1950),《生成:人格心理学的基本考虑》(1955),《偏见的本质》(1958),《人格的类型和成长》(1961)。他的著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并受到广泛赞誉。1939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得杰出科学贡献奖。在1963年华盛顿召开的第1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他已毕业的55个博士将自己的成果汇总成整整两卷献给他飞在卷首的扉页上,他们这样写到:“感谢导师对我们个性的尊重—您的学生敬上。"(Allport,1968)这是他最引以自豪的事情。一、什么是特质阿尔波特认为:

特质是人格的构造单位。是真实存在于人内心的一般倾向。特质具有相对持久性和动力性,能引导行为,并造成行为的一贯性,是个体独特性的来源。人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人以特质来组织经验。尤其强调是特质而不是环境因素决定着行为。他举例:“火既可以熔化黄油,也可以固化鸡蛋”。(环境条件一样,但结果却不同)二、特质的特点(8点)奥尔波特做了如下归纳:(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刷牙、洗手、保持衣服整洁与爱清洁)(3)特质具有动力性。特质支撑行为,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正直”(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特质不能直接观察到,

行为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人格是一种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叠的特质结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情景左右)三、人格特质的类别阿尔波特指出,特质之间是相对独立而又彼此重叠的,一系列特质相互交织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格。然而,对于不同人来说,不同特质在人格中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并不相同。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s)中心特质(centraltraits)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s)每个人的特征都是以一种层次结构的独特配置集中在一起的。在顶层:首要特质在中间:中心特质

在下面:次要特征。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s)又称核心特质、枢纽特质。这种特质主导着整个人格,渗透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使所有的行为都反映出它的影响。如“吝啬”就是“悭吝人”的根本特质,他的所有行为都反映出他吝啬的品质。中心特质(centraltraits)具有概括性、弥散性的行为倾向,最能描述某个体的人格特质。(推荐信)其渗透性逊于根本特质。阿尔波特发现,描述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人的主要特征,平均只需要7.2个特质(5~10个)。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s)是指对于描述一个人来说显得并不很重要,或者在一个人身上并非经常、一贯性地表现出的人格特质。(情景)这些特质常常因人的习惯、态度、趣味以及环境刺激因素而改变或转换。四、机能自主性Allport动机理论的概念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原因。换言之:指健康成人的过去动机和当前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因此,人对某些目标的追求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现在。上一门专业课为了期末考试迷恋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读书而读书五、统我与人格发展阿尔波特认为,各种特质并不是散乱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他假定存在一个人格组织者,叫“统我”(Preprium)。统我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先后经历了8个发展阶段。1.躯体“我”的感觉(1岁)一岁时婴儿逐渐地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2.自我同一性感觉(2岁)指儿童从18个月起认识到虽然他们的身体在长大,经验在变化,但自己仍然是同一个人,即认识到自我在时间上的延续性。3.自尊的感觉(3岁)指3岁时,儿童知道独立地做一些事情,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到自豪感,进一步产生自尊、自爱。4.自我扩张的感觉(4岁)大约儿童在4岁到6岁时,这一阶段儿童典型的表现是自我中心。5.自我意象的感觉(4~6岁)

4-6岁,自我意象包括两种成分,要求儿童扮演习得角色的期待和寻求获得对未来的某种期望。自我意象的进化使得道德感也随之慢慢产生。6.自我理智调适(6~9岁)

6-12岁,儿童认识到“思维”是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7.自我统一的追求(12岁~青年期)从12岁起,儿童形成了未来目标,开始以未来目标组织自己的生活,即显露出统我追求。8.作为认识者的自我(成人4期)成年时代,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自我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而所有8个方面整合起来,就是统我。阿尔波特实际上在试图说明人格(而不仅是统我)的发展过程。六、健康人格(成熟人格)具有六个特点:(1)自我扩展的能力(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4)具有现实性知觉(5)具有自我客观化(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1)自我广延的能力参加活动的范围广泛,有许多朋友和爱好,并且在政治、社会或宗教活动方面也颇为积极。(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健康成人与别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但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他们具有同情心,能够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

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他们对自己具有积极的意象,即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对自己乐观的态度。(4)具有现实性知觉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在情况,而不是根据自己希望的那样来看待事物。这种人看待情境及顺应情境都极为明白,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健康成人对自己的所有优点和所有缺点都十分清楚和明确。他们理解真正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知道自己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的差别。(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健康成人需要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哲学”并不是专门的学说,是个人的生活信条、生活目标,独特的人生观。

能对人的一切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七、理论简评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其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行为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使得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置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这种探讨使他运用客观观察、主观问卷等方法,在一定客观性的前提下直接从量上了解和研究个体本身的行为特点,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他用纸笔测验对“支配—顺从”和价值类型的测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他还创立了动机的机能自主理论,并率先摆脱了精神分析论者病态取向而企图建立健康人格理论。七、理论简评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也遭到不少批评。首先,它常常被人指责是不科学的理论。一切科学都必须寻求普遍规律,用一般归纳的方法,而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则强调个体研究,探讨个别例子。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批评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斯金纳实际上是在动物身上用个体研究的典型,而他却被看作是一个十分严格的科学家。其次,奥尔波特的理论不易于进行实证性研究,它割裂了人类与动物、儿童与成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的联系。再次,特质理论还被指责为以损失潜意识为代价而过分注重行为的意识层面,注重内部原因,从而忽视外部原因。最后,也是特质论受到抨击最激烈的地方,那就是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性”概念。“机能自主性”否认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认为动机只与现实有关而与过去无关。

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理论人格特质及其分类16PF/CAQ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影响人格特质的因素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Cattell,1905-1998)特质因素分析的先驱1905年出生于英国的斯塔福郡,9岁时,英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件事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921年考入伦敦大学,主修化学。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创立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整个科学实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1924年获得化学学士学位以后,卡特尔转读心理学,并一直担任斯皮尔曼的研究助手1929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应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邀请,来到美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克拉克及杜克等大学担任教职。1944年进入伊利诺斯大学,在这里度过了他大部分学术生涯1973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退休1998年2月2日去世卡特尔人物简介他写过300多篇学术论文和20多部专著。他于1928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时是23岁,在此后的50年工作时间中(1973年退休),平均每隔1个月就出版一部专著或一篇论文。他的著作,不仅数量惊人而且质量极高,堪称世界公认的人格理论家。卡特尔一共找到了16种根源特质,并编制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aire,简称16PF)。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在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的个性特征的研究,对人才选拔和培养也很有参考价值。奥尔波特开创的特质理论发展到四十年代,面临着两个问题:(1)决定人格的是哪些特质?(2)用什么方法来获得这些特质?卡特尔在这两个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麦独孤的本能说和情操说,门捷烈夫的化学元素分类说。一、人格特质及其分类人格特质:“在特定情境中促使个体将要干什么的内部倾向性。“(Cattell)特质是构建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单元),就像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构成宇宙万物一样。这些特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人格特质分类(3类)(一)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二)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三)动力特质特质分类(一)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卡特尔从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将人格特质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某个人才具有的特质称为个别特质(uniquetraits)。一个社区或一个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称共同特质(commontraits)。(二)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卡特尔从特质层次上区分出“表面特质”(surfacetraits)和“根源特质”(sourcetraits)。表面特质就是指由每个具体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特点。根源特质是整体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制约着表面特质。找出了16种根源特质,是人格的真正构造物。(三)动力特质动力特质(dynamictraits),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

能(erg)、外能(metaerg)和辅助

(subsidization)。(1)能可以把卡特尔的能看作为本能的同义词。滥用,希腊文(erg)。能是一种具有动力性质的素质根源,它与内驱力、需求或本能极其相似。(2)外能能与外能的区别主要是来源不同,两者都是趋向于事物的动机性倾向。前者为先天,后者是习得。外能又可分为情操和态度。(3)辅助按照卡特尔的理论,动力特质是层层从属的,它们之间有附属补助的作用,这种关系即辅助。情操是能的辅助者,态度是情操的辅助者。能的欲望不是直接获得满足的,它通常通过发展多种技能、从事多种活动间接地得到满足。情操与态度情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重要的动力特质结构

,它使个体注意某种或某类事物,以固定的感受对待该事物并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情操是广泛而复杂的态度。如一个人对家庭的情操可以见之于他对妻子、孩子的态度,对婚姻的一般看法,他对家庭环境和室内外布置的装饰和修缮等态度由情操衍生而来,而情操则由能衍生。态度是在特定情境下对特定的事物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倾向。二、16PF/CAQ卡特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16种根源特质:(A)乐群性

(B)聪慧性

(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O)忧虑性(Q1)激进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人格特质量的差异导致结构上的差异。16PF/CAQ

在16PF中被应用的根源特质或初级因素主要是针对正常人格的,但极端的高分可能暗示了一些人格失调的存在。无论如何,16PF并不能测量异常行为的所有方面,也不能评定精神病患者的所有特征。在常态和变态人格领域,卡特尔把因素分析应用到表面特质上从而得出了测量精神病理学的12种更深层次的因素。这12种因素同前面16PF中包括的那些因素共同被用来创建一种新测验—临床分析问卷(ClinicalAnalysisQuestionnaireCAQ)中。临床心理学家对临床分析问卷(CAQ)相当感兴趣,认为这个问卷具有应用价值。因此,卡特尔相信他已鉴别出了常态和变态人格的主要根源特质。三、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卡特尔工作的中心目标是要发现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人格特质。人格心理学家已经揭示出了数以百计的人格特质,其中许多特质是相关的(好交际与外倾)

卡特尔推断:通过组合那些相关的特质,分离出那些独立特质,我们能够找出人格中最基本的特质构成。卡特尔采用了一种复杂的统计技术--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的程序是:(1)以多种方法对大样本进行指定内容的测量;(2)求出每个测量结果与其它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列出一个相关矩阵;(3)求出每个测验与各因素的相关系数,即因素负荷。一般认为,负荷在0.30以上者为显著因素,可将此确定为人格某一特质。因素负荷每个表面变量与其潜在因素的联系程度称为因素负荷。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压抑、多疑、内疚都显著地负荷于标记为“焦虑”的因素上。高度相关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测量同一实体或因素。因素分析的基本要点是“相关”相关系数数值范围在1.00和-1.00之间。它离两个极值越近(也就是离0越远)说明两个测量之间的关系越大。两种变量一起变化的趋势越大

,它们之间的相关也越大。

如下图示。孤独和抑郁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第一种结果:相关系数可能在.60左右,表明孤独和抑郁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正相关关系。(在一个测量中的高分表示在另一个测验中也得高分)第二种结果:相关系数接近0.00,表明两个变量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第三种结果:可能得到-.60的值,表明两个变量之间有比较强的相关关系。注意:这是一种负相关关系,它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不如一个绝对值相同的正相关关系。它可用一高分预测另一低分(例如,孤独量表Vs善交际量表)。如何分离出16种根源特质早期奥尔波特,近

18000个词。卡特尔将之压缩为171个。171

→62→

35→16个主因素(维度)。命名为根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要素。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因素分析的条件是需要大量有关个人人格的数据。卡特尔认为可以用于因素分析的数据材料有三种类型

:生活记录材料

(L-data)问卷材料

(Q-data)客观测试材料

(0T-data)。四、影响人格特质的因素卡特尔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卡特尔以MAVA法发现

,遗传造成的差异与环境造成的差异之间成负相关。例如天生支配性强的人,环境提示他不要支配人,而对天生较服从的人,环境则鼓励他表现得自我肯定一些。影响因素量化对每种特质都努力找到遗传及特殊环境的影响程度(量化)。他理论的独到之处。“多重抽象方差分析法”(简称

MAVA),计算每一种特质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影响的变异量的多少。经过计算,卡特尔估计遗传因素贡献了智力测验分数变异的80%~90%,遗传因素对神经质的影响也相当大。此外他还估计出整个人格约有2/3取决于环境

,另1/3取决于遗传。第三节大五人格因素研究与应用每一个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都会提出一个人格结构模型。但它们所包括的因素数量和因素性质没有取得共识。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不同的研究,因素分析,相当一致的发现。五个人格维度。最好范型。一、“大五”的最初发现这五个因素最初是由Tupes和Christal在1961年发现的,Norman在1963年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些结果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为人知的刊物上)。在七十年代末,对性格词汇分类系统的研究又兴盛了起来。“大五”研究者五因素模式(FFM,Five

Factor

Model)“大五”(Big

Five)McCrae

&

Costa,1987,1992,1995;Digman,1990;John,1990;McCrae

&

John,1992;Goldberg,1990,1993等研究因素的确切命名和确切数量仍存争议。

二、什么是“大五”(TheBigFive)?所谓“大五”,是指人格的五个维度。外向性(Extraversion,E)神经质(Neuroticism,N)

开放性(Openness,O)随和性(Agreeableness,A)宜人性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C)OCEAN(海洋)。高分者特征特质量表低分者特征烦恼、紧张、情绪化、不安全、不准确、忧郁神经质(N)

评鉴顺应与情绪不稳定,识别那些容易有心理烦恼、不现实的想法、过分的奢望式要求以及不良反应的个体平静、放松、不情绪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好社交、活跃、健谈、友好、自信、乐观、好玩乐、重感情外倾性(E)

评鉴人际间互动的数量和强度、活动水平、刺激需求程度和快乐的容量谨慎、冷静、含蓄、自主、稳健、冷淡、退让、话少好奇、兴趣广泛、有创造力、不依习俗、富于想象、独立思想求新性(O)

评鉴对经验本身的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喜熟悉的事物、习俗化、讲实际、兴趣少、无艺术性、非分析性心肠软、脾气好、信任人、助人,宽宏大量、易轻信、直率随和性(A)

评鉴某人思想、感情和行为方面在同情至敌对这一连续体上的人际取向的性质愤世嫉俗、粗鲁、多疑、不合作、报复心重、残忍、易怒、好操纵别人有条理、可靠、勤奋、自律、准时、细心、整洁、有抱负、有毅力尽责性(C)

评鉴个体在目标取向行为上的组织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的程度,把可靠的、严谨的人与那些懒散的、邋遢的人作对照无目标、不可靠、懒惰、粗心、忪懈、不检点、意志弱、享乐三、对“大五”模式的批评首先,大五模型仍停留于描述水平,而非解释水平。未揭示任何与情景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间又存在怎样的交互作用、各因素任何决定个体的行为表现等关键问题。静态结构。另外,特质者内部对大五模型仍众说不一。五个,七个。还有些人格描述不能被五因素所包括:虔诚、年轻、节俭、幽默、狡猾等。选描述性词汇,排除了评价性词汇。四、“大五”的应用1、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