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三中高一下学期月考卷(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三中高一下学期月考卷(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三中高一下学期月考卷(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三中高一下学期月考卷(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三中高一下学期月考卷(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云南省玉溪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卷(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材料三: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之所以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因为它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B.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是有限的。C.“不写之写”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自觉引进绘画技法”,在作品中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写之写”如果只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就会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B.作家的“不写之写”是有限与无限、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C.“不写”让文本具有了开放性,读者可以凭借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文学创作中让人物的性格丰富起来。D.空白的艺术手法,可以让文学作品创造出更广阔的意境,增强作品的空灵之美,因此不必叙述细微之事。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D.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4.材料一第二、三段分别从哪个角度进行论述“不写之写”的?5.材料三中写了众人的“笑”的场面,非常经典。但宝钗、李纨、迎春虽然也在场,但作者并没有对这三人的神态进行描写,这样的“不写之写”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答案】1.A2.B3.D4.(1)第二段是从美学修辞的角度论述“不写之写”;(2)第三段是从作家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角度论述“不写之写”。5.宝钗、李纨、迎春三人此处神态的“缺席”,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①薛宝钗是一位封建正统教养所陶铸的“冷”美人,时时处处以礼教道德来规范和压抑自己,少言寡语,稳重平和,冷静克制,随分从时,自守身份。②贾迎春在贾府中的几乎没有存在感,温柔沉默,懦弱无能,才华上平庸无能,处世上懦弱怕事。“二木头”的诨名和“懦小姐”的定评生动准确的道出了迎春的性格特点。③李纨是性格随和、心如槁木的寡妇,恪守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平时不苟言笑,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是循规蹈矩,越表现的越端庄持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红楼梦》之所以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因为它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不写之写’如果只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就会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错,原文是“‘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见,选项的假设关系在原文不成立。C.“在文学创作中让人物的性格丰富起来”错,原文是“‘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可见,“不写”在阅读理解中让人物的性格丰富起来,而不是“在文学创作中”。D.“因此不必叙述细微之事”错,原文是“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可见,原文并没有说运用空白艺术,就不必叙述细微之事;且强加因果关系。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可知“不写之写”是艺术的空白。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况且空白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A.“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有“师”不知在何处,形成了艺术空白点,故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前句写到庄生梦蝶,属于想象之景,故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C.“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体现出对场景之外景的想象,故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D.“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象真实存在,不存在模糊的境地,故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可知,第二段是从美学修辞的角度论述“不写之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可知,第三段是从作家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角度论述“不写之写”。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可知,《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三人此处神态的“缺席”,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①薛宝钗:她受封建正统教养,稳重平和,冷静克制,自守身份。在薛宝钗看来,笑话之所以说得好,关键并不仅仅在当场效果,还在经得起事后回味,或者说,那种说笑而当场出效果的浓烈气氛,让人无礼失态的场面,虽然也好笑,但毕竟是浅薄的,是不雅的,是发乎情而失去礼仪的(事后,凤姐和鸳鸯连声向刘姥姥赔礼道歉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众人笑态的场面中,薛宝钗神态描写的“缺席”才更符合宝钗为人特色。②贾迎春:她在贾府中几乎没有存在感,温柔沉默,懦弱无能,才华上平庸无能,处世上懦弱怕事。因为当作者写薛姨妈把茶喷到探春裙子上,探春则把饭碗扣到迎春身上时,其实已经写了迎春,所以接下来写仆人“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姊妹”一词,应该暗示了探春、迎春两人。至于作者回避直接写迎春的神态,未必说明迎春没有笑,一方面,作者在刻画众人无法控制的笑场中,有主动与被动行为的层次区别,而让“二木头”迎春充当被动角色正合适;另一方面的可能是,如何让一贯木讷的迎春身处这样的语境,写出她的特殊的笑或者不笑,还有被饭碗扣身上的尴尬,也许是作者颇费斟酌的,所以干脆把她的神态描写略过了。③李纨:李纨是性格随和、循规蹈矩、端庄持重的寡妇,当李纨知道了凤姐和鸳鸯打算捉弄刘姥姥时,就笑劝说:“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这样,先写李纨的笑劝而没写后来笑闹中的反应,是说明了她的笑已经在劝阻时提前释放,后来果然不笑了,还是依然忍俊不禁?如果她没笑,在群体性笑场中,把她安置在怎样的位置、构想出怎样的神情才妥贴?如果她也笑了,一个已被剧透过的人,她的笑,和其他人的失控之笑有怎样的区别?诸如此类的问题,与其说是令作者棘手,还不如说是更能引发读者想象。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雨之夜王统照黄昏过了,阴沉沉的黑幕罩住了大地。虽有清朗月光,却被一层层灰云遮住,更显得这是一个幽沉、静美、萧条的春夜。灯影被窗隙的微风拂着,只在白纱帏上一来一往地颤动。我正自拿了一本现代的英文新诗集,包桃林所作的一首,名“悲哀之夜”,里面有几句是:我听见落叶松林中如流水的声相近,发出了耸动啊、静止啊,和那种摇音。在寂寞的夜里,未眠之前,我尽能听闻。我口里重复念着,正在咀嚼那“寂寞之夜,未眠之前,我尽能听闻”几个字,仿佛这种文字里有浓厚味道一般。我便想寂寞之夜啊,今夕。……想到这里,不觉得便把很厚的一册洋装书掉在床上,原来有一种细微凄凉的声音,冲破了这个静境。那种声音打在窗纸上,流在树叶上,点滴在门外的菜畦边软而轻松的土壤上,都似奏着又静又轻妙的音乐,一声一声打着人们的心弦。起初还滴答滴答地散落作响,后来被阴夜的东风催着,一阵阵淅淅潇潇,却完成了这个寂寞的春雨之夜。有这等轻灵凄咽的雨声,似是冲跑了寂寞;然而使人听了比静守着寂寞还要恐怖,还要感动!和美的声音,容易触发人的深感,而幽凄的音响却难给人以愉乐的同情。幽凄的音啊,你怎么这样容易使人回思,使人想到那些微小的事实上去?这些事实,是深深地埋在人们的心深处,永远,永远用血花包住没有雕萎的日期,一得了幽凄音响的滋润,便开了蓓蕾,放出悱恻醉人的芳香,不过这等思想的芳香却使人如嚼“谏果【注】”,从辛涩中得出甘苦的味道。一阵阵细雨声,使我重回到几年前的梦境。那夜是三月末的一夜,在一辆火车里,惨惨乱摇的灯光,映着这一连十数辆的客车,在荒郊中慢慢行去。那时不过晚上十点多钟,虽是春夜,却因在日落前下了一场雨,料峭东风,吹得车中人都打几个寒噤。车中的旅客也不多了。我那时靠在窗下,闭着眼睛,只是恨这天火车的轮机转动得太慢!雨中的汽笛声也非常沉闷,像哑了喉咙的老人拼命呼喊一样。越听得出车外雨声的清响。使人虽觉得精神沉闷,却只怨车开的慢。我正想入睡,只是睡不着,忽有种亲切声音,由对面传来道:“哦!你起来,……起来呀!看看有星星在天上了。”我不自主地睁眼向对面望去,原来是两个旅行的女子。一个大一些的,一身淡素,一看便知是个在中学的女学生。那个小姑娘也不过十三四岁,梳着两个辫子,右手持着一张时下流行的画报,左手却垫着腮颊,俯在那个女学生的身上,她肩窝一起一伏的,像在那里哭泣。那个大几岁的,聪慧的面目上,也带着凄惶的样子!手里拿着没有织成的墨绿色绒织物,一边用手抚着小姑娘的柔发道:“妹妹,……你不听见雨声小些了吗?今晚上,……待一会星光有了。明日啊,……我们就躺在母亲的床上。你忘了吗?母亲叫你画的那张水彩画,……我和你钉在母亲的镜台上面。……唉!你笑了吗?”那位小姑娘果然站起来拭了拭泪痕,两只明黑的大眼望着姊姊。一会隔着车上的玻璃窗子,听听外面的雨声,便又似有什么欢喜的大事一般,两只手搭在她姊姊肩上,有自然的笑容。但是那位大几岁的女学生,浅灰色的衣襟前却已润湿了一大片。她只是呆望着摇动的灯光,弯弯的眉痕时而蹙起,时而放开。雨声只是零零地不住。我看她们那样天真,忘了车轮转动的快慢,心头上有一种纯洁的感动!至于她们各人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烦恼,只有轻妙的雨声能知道吧?雨声没停,车轮却转得快了。到了最后一站,我们便冒着雨,挟着行李,下了车。各人都带着冷缩疲倦的神情。这个站是个乡村商业的市镇,除了几十家工厂和铺店外,却没有什么人家。道路上石子沙土被雨水胶合在一起,又没有什么车辆,委实难行。我们这时只望有个屋子休憩,因为那时已近半夜,一日的旅行,加上春雨中的苦闷,确是疲劳不堪。于是我们这一个客车上的同行人,便被一家栈房邀去。他们有些人扛着行李急急地走去,我只是缓步寻思。半夜的冷风,挟着雨丝从斜面里往人脸上打来。我在前面时时回头望那两位姑娘,还在后边。小几岁的紧紧倚在姊姊身侧,她姊姊挟着一个旅行用的皮囊,举起迟缓无力的脚步,紧蹙双眉,随着我们走来。这时去站不远,电灯光还可照见。栈里的房子很多,我便同好多作工的人住在一间大屋子里。十二点了,一点了,雨声渐渐停止,唯有门前大树叶子上面的雨水时而流下来的微响,可以听得见。我翻来覆去兀是睡不宁贴,又觉得身上微微有点痛。屋内还燃着油灯,看看旁边那些工人都呼呼地睡得非常沉酣。雨后的夜里,愈显寂寞,窗外水道里听得出流水潺潺的声音,马棚中的蹄声过一会还蹴踏不已,我竭力想睡去,总睡不好。喔喔的鸡声啼了,天快晓了,荒村中的春雨之夜也将终了,方朦胧睡去。第二天仍然阴云密布,没一线儿阳光。清晨的冷空气,使人有新鲜的感觉。我不能再迟延了,雇好马匹,要践着泥泞的道路走去。我正在院子里徘徊着,看竹篱里萱花的绿长叶子,红黄花蕊,着了昨夜一场时雨,非常娇美。忽听得隔室里有女子呻吟的声音。那边室门开了,昨晚在雨中同车的那位大几岁的女学生,微蓬着鬓发,立在门口。我看她的眼圈却红肿了。她一边望着阴沉的天色,一边带着吁气的口气向室内喊道:“你不要着急,今天到家了!……到家了!母亲见我们回去就好了!你不要急得发烧,……啊!”一九二一年初春(有删改)【注】谏果:橄榄的别名。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夜的雨声“轻灵凄咽”,让人既悲伤又高兴,类似郁达夫《故都的秋》对秋天“清静悲凉”的感知。B.夜晚火车窗外寒意逼人,“我”因雨中的汽笛声而精神沉闷,姐姐却在为透过车窗发现星光而惊喜。C.火车上的姐妹俩返乡看望母亲,两人都感到很难过,但姐姐强忍着眼泪,耐心地安抚、开导妹妹。D.火车上姐妹俩的对话让“我”感动,于是半夜下车后,“我”没有离去而是放慢脚步,留心关注她们。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故事开始前用大量的篇幅描摹了“我”在春雨之夜的思绪,给故事笼罩上一层凄清的纱幕。B.文中画线句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刻画雨声,描写生动,写出了春雨之夜窗外的风雨交加。C.妹妹发烧的情节早有铺垫,如风“吹得车中人都打几个寒噤”,下车后人们冒雨投宿,“冷缩疲倦”。D.“我”对“她们各人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烦恼”的疑问到故事结尾也未解开,更能勾起读者心中的感触。8.几年前的故事似乎有些平淡,并不会让人记忆深刻,但“我”为什么会“重回几年前的梦境”呢?请简要分析。9.散文化倾向是王统照小说的一个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倾向。【答案】6.A7.B8.①包桃林的诗句中所描写的意境与“我”几年前的情况相似,引起了“我”的回忆。②“我”被小姐妹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一直将这份感动埋在心底,如今被春雨之夜所引发,引起了“我”的回忆。9.①虚化人物。小说对人物着墨不多,无论是“我”还是两姐妹,对其描写都不是太多,所以人物形象不立体、不典型。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小说的故事性不强,只是描写了“我”在火车上看到姐姐安慰妹妹的场景,几乎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本篇小说更加注重对环境和心理的描写,如对车站环境的描写和对“我”当时心境的描写,通过环境、心理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情感。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等。⑤语言散文化。小说语言典雅幽美,语言有诗化的倾向。如文中“这些事实,是深深地埋在人们的心深处,永远,永远用血花包住没有雕萎的日期,一得了幽凄音响的滋润,便开了蓓蕾,放出悱恻醉人的芳香”等描写。【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A.“让人既悲伤又高兴,类似郁达夫《故都的秋》对秋天‘清静悲凉’的感知”分析错误。从文中“有这等轻灵凄咽的雨声,似是冲跑了寂寞;然而使人听了比静守着寂寞还要恐怖,还要感动”可知,“轻灵凄咽”并不让人高兴,这与郁达夫《故都的秋》对秋天“清静悲凉”的感知并不相似。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文中画线句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刻画雨声”分析错误。文中画线句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文中“包桃林所作的一首,名“悲哀之夜”,里面有几句是:我听见落叶松林中如流水的声相近,发出了耸动啊、静止啊,和那种摇音。在寂寞的夜里,未眠之前,我尽能听闻”“原来有一种细微凄凉的声音,冲破了这个静境。那种声音打在窗纸上,流在树叶上,点滴在门外的菜畦边软而轻松的土壤上,都似奏着又静又轻妙的音乐,一声一声打着人们的心弦。起初还滴答滴答地散落作响,后来被阴夜的东风催着,一阵阵淅淅潇潇,却完成了这个寂寞的春雨之夜”等内容可以看出,包桃林的诗句中所描写的意境与“我”几年前的情况相似,引起了“我”的回忆。从文中“和美的声音,容易触发人的深感,而幽凄的音响却难给人以愉乐的同情。幽凄的音啊,你怎么这样容易使人回思,使人想到那些微小的事实上去?这些事实,是深深地埋在人们的心深处,永远,永远用血花包住没有雕萎的日期,一得了幽凄音响的滋润,便开了蓓蕾,放出悱恻醉人的芳香”可知,“我”被小姐妹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一直将这份感动埋在心底,如今被春雨之夜所引发,引起了“我”的回忆。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本篇小说与王统照的大多数小说类似,都有着散文化的倾向。首先是小说人物的虚化。在这篇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不多。对我只是有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一点很像散文。而对小说中重要人物两姐妹则只是有简单的语言和外貌描写,人物形象不立体、不典型。其次,这篇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重点描写了我看到火车上姐姐安慰妹妹的场景,全篇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显得非常平淡,就像一篇叙事散文。再次,小说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如“在一辆火车里,惨惨乱摇的灯光,映着这一连十数辆的客车,在荒郊中慢慢行去。那时不过晚上十点多钟,虽是春夜,却因在日落前下了一场雨,料峭东风,吹得车中人都打几个寒噤”,这样的描写就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犹如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再次,小说的主旨只是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突出一种情调。这与传统小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有着很大的不同。通篇小说并没有反映什么社会问题,只是对我的寂寞情感的抒发。最后,小说的语言非常散文化,里面有大量的抒情性语言。同时语言典雅幽美,语言有诗化的倾向。如文中“这些事实,是深深地埋在人们的心深处,永远,永远用血花包住没有雕萎的日期,一得了幽凄音响的滋润,便开了蓓蕾,放出悱恻醉人的芳香”“那种声音打在窗纸上,流在树叶上,点滴在门外的菜畦边软而轻松的土壤上,都似奏着又静又轻妙的音乐,一声一声打着人们的心弦。起初还滴答滴答地散落作响,后来被阴夜的东风催着,一阵阵淅淅潇潇,却完成了这个寂寞的春雨之夜”等,这些语言更像是散文中的抒情部分,而不太像小说中的语言。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朕虽不明A幸诸公B数相匡救C冀凭直言D鲠议E致天下F太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B.“陛下开圣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的“虑”意思不同C.“比有上书奏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D.谏议大夫,秦时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有君主正直,大臣忠直相处共事,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他希望臣下刚直,协助自己治理国家。B.唐太宗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让谏官跟着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对臣下的意见他一定虚心采纳。C.魏征为唐太宗分析了大臣们因为存在不能进谏、不敢进谏、无法进谏的情况,因此导致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D.褚遂良认为谏诤之臣一定要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行劝谏,如果事情做完了,劝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2)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14.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答案】10.ACE11.C12.B13.(1)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2)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14.①善于纳谏;②励精图治;③是个明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刚直的议论,以实现天下太平。“朕虽不明”,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A处断开;“幸诸公数相匡救”,“数相匡救”作“诸公”的谓语,C处断开;“直言鲠议”作“凭”的宾语,E处断开。故在ACE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思路;担心。句意:陛下开拓思路/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C.“意思相同”错误,近来;等到。句意:近来有人上书奏事/等到三年。D.正确。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错误,原文为“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谏议大夫王珪是表忠心,没有建议,一切是太宗自己的决定。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称善”,称赞说得好;“平章”,商量处理;“预闻”,参与处理。(2)“开怀抱”,敞开胸怀;“无劳怖惧”,无须害怕;“极言”,把想说的话说出口。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原文中唐太宗的语言描写“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以及行动描写“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可概括出他善于纳谏。根据唐太宗的自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以及他经常历览前事思己得失等内容可以看出他励精图治。由上述两个特点以及日常学习中对唐太宗的了解,可得知唐太宗是个明君。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就像鱼得到了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刚直的议论,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主。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鄙陋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制作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自古帝王州①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②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③。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注】①此词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帝王州,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②佳气:产生帝王的一种气,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③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古丘:坟墓。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怀古赞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王安石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B.下阕写登楼览胜,抒发往事似水的愤懑之情。作者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心情难平。C.王安石推行新法而受到阻挠,“绕水游”是借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D.末句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名句,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16.在这首词中,王安石以金陵为题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词与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在风格上有何不同?【答案】15.A16.(1)《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2)风格上:①此词情感充沛,情调悲凉,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以诗入词,上下片结句两用唐人诗句入词,俨然己作。②《桂枝香·金陵怀古》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意思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王安石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说法错误,结合“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可知“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不是王安石看到的景象,而是金陵城昔日的景象。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情感和艺术风格的能力。《南乡子》上片怀古,盛赞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下片写登楼览胜,抒发往事似水的惆怅。王安石看到金陵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词人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风格上:本词的情绪是深沉厚重的,颇有杜甫的沉郁之气。这首词的语言质朴自然,无所雕饰。然而选词用语壮阔博大,“帝王州”,“佳气浮”,“四百年”,“往事悠悠”,“长江”……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此词雄放的气势,情感充沛,“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情调悲凉,读来令人感同身受。“晋代衣冠成古丘”,上片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表达的是同样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此来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使诗歌具有一种“高古”的气象。“槛外长江空自流”,下片末句化用唐人诗句:王勃《滕王阁诗》:“槛外长江空自流。”作者在这里却别有怀抱:可以理解为,历史是无情的,就像东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许人类所为的一切只是这水的片刻停留,没有太大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不论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长江水一般,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或者联系《滕王阁诗》原文前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反问,问当今的皇帝“今何在”,表达自己期待着重回朝廷的愿望。《桂枝香·金陵怀古》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以下“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归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所无可比拟的。下片承前所述,巧妙地过渡到对昔日荣华的追忆。首三句,就史事而言,以“豪华竟逐”而转为门外楼头剧变的史实,表现了对纸醉金迷者的批判。次两句,就诗人而言,六朝皆去,王业无存,徒有兴叹。再次两句指出依然故国,只寒烟衰草而已,暗寓后人可蹈前人覆辙。而最末两句则明指前朝教训,后人尚未记取。就商女而言,犹演唱旧曲,不思亡国之恨即为明证。语极悲壮,余韵悠长。写景则悲壮至极,抒情则感慨良深,把壮丽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愁思重重,文气凝噎,自成一格。。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逐客书》中,“,”两句的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阿房宫里走廊以及屋檐的形状。(3)《游园[皂罗袍]》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的两句是“,”。【答案】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择”“廊”“缦”“啄”“姹”“颓垣”“般”。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扎根本国土壤的中国式、自主性民主。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历史文化土壤,因而,坚持什么样的民主观、选择什么样的民主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实现形式等,是各国人民的权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①。经过长期②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制度。人民至上、具有本质性规定的社会主义民主。与间歇性投票选举掩盖下的西式寡头政治、财阀当政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千篇一律

②独立自主

③截然不同1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需要、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说的是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只有一种形式,故选用“千篇一律”。千篇一律: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新意。第二处,语境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探索是考自己,是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的,故选用“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第三处,语境说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西式寡头政治、财阀当政从根本上是不同的,故选用“截然不同”。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必然联系。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部分语病有二:一是“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需要”语序不当,应改为“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需要、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二是“提供了坚实制度”搭配不当,应在句末加上“保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北京的西山风景区是很美的,①。这样,对于香山静宜园双清别墅的池水,对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我自然是一往情深的。一见到这样的水波荡漾,脸上不由得出现衷心的笑容。在乌鲁木齐与伊犁之间的天山深处,著名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曾经怎样令人眼界开阔呀!湖水一望无际,盘山公路傍湖而过,无数拉运木材、粮食、水泥、钢筋、百货的重型卡车从湖边走过,四周是长满枞树的高处终年积雪的山坡。在这里,我感觉到一种庄严,一种粗犷,一种阔大。在阿尔卑斯山的脚下,在芝加哥的北边,在布加勒斯特的市区,在高原墨西哥城近郊,②。我流连不舍,③,我太对不起上苍的得意创造与生活给予我的机缘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对赛里木湖进行了描述,突出了“我”对湖的喜爱,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2.文中首段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湖的喜爱,请从风、花、雪、月中选取一种,仿照该段写一段话。【答案】20.①但是太缺少湖水了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