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我国历史教学案(下册)_第1页
部编七年级我国历史教学案(下册)_第2页
部编七年级我国历史教学案(下册)_第3页
部编七年级我国历史教学案(下册)_第4页
部编七年级我国历史教学案(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案姓名:李长俊职称及职务: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电话:单位:XX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新屯学校真正的伟大并非一定出自杰出人物之手,很多充满正能量的事,是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造就的。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分析:隋朝是继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建立及完成统一的过程。隋朝开凿大运河,并在制度上首次实施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在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到清末。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对隋朝的评价。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枯燥,因此,为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在讲授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把握重难点,然后进行必要的拓展,尤其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及科举制度等知识点,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要进一步进行讲解。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图片及教材的讲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国家统一是历史反正的必然趋势。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常的运河,它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进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对隋朝大运河及隋朝统治的评价。教学用具:图片、课堂练习题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片展示法、课堂提问等教学过程:一、隋朝的建立及统一1.隋朝的建立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子宣帝继位。周宣帝昏狂暴虐,诛杀宗室和大臣,用法苛刻,北周的统治阶层被削弱,统治基础实际上也被动摇。次年,宣帝传位于子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号所居为"天台"。580年,宣帝病卒,时静帝还是小孩,大臣郑译、刘等遂奏请皇太后杨丽华,以外戚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是北周关陇统治核心的"八柱国"之一。杨坚承袭父爵,并且将长女杨丽华嫁给周宣帝为皇后。杨坚在北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特别是周宣帝死后,杨坚利用外戚身份,辅政大臣的地位,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逐步树立党羽,最终篡夺了外孙周静帝宇文阐的皇位。公元581年,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国号大隋。2.隋朝的统一陈后主荒淫骄侈,政治腐败,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自恃"长江天堑",疏于防务。589年1月20日,陈后主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对贺若弼军发动白土冈之战。他仓促的派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与萧摩诃率军出战,於白土冈南北列长蛇阵20里,首尾进退互不相知。贺若弼军初战不利,然后集中攻破薄弱的孔范军。陈军全线溃退,贺若弼从北掖门攻入台城〔建康宫城。韩擒虎军占领秦淮XX岸石子冈〔今XXXX雨花台后,陈将任忠请降,开北岸朱雀门迎韩擒虎入城。当时陈后主身边大臣只有尚书左仆射袁宪一人。袁宪建议如同梁武帝见侯景故事,庄严的向隋军投降。但是陈后主畏惧而不从,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躲到井里面。最后被韩擒虎俘虏,陈灭亡。3.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大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各地建立粮仓,如长安的太仓、XX的含嘉仓、洛口仓〔粮食藏量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人口从3000多万锐增到4600多万。垦田1900多万顷增加到5500多万顷〔1顷等于100亩。二、大运河的开凿1.杨广即位太子杨勇好学,善于写词赋,性格宽仁和后,率意任情,没有虚伪作假的行为。杨勇曾给自己的蜀铠装饰花纹,隋文帝见了不高兴,恐怕导致奢侈风气。杨广得知这些,更加自我伪装,侍妾只是凑够数量,却只和萧妃起居在一起。皇后因此轻视杨勇,称赞杨广的德行。杨广每次来朝,车马侍从都俭约朴素,恭敬的应对朝臣,礼节极其谦卑,因此名声在隋文帝的儿子诸王里是最好的。杨广又向独孤皇后诬告杨勇要陷害、屠戮。从独孤皇后的回答中,杨广知道了皇后已经改了主意,便设计夺取储君的地位。杨广与张衡等人定策。杨广、杨素、独孤皇后不断陷害杨勇。最终,开皇十二年〔600十月,隋文帝废杨勇,十一月,改立杨广为皇太子。2.大运河的开凿605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阳渠故道、汴渠故道为通济渠,同年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大业四年〔608年,又征发XX民工百万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代XXXX到达会稽〔现代XXXX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代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朝大运河以会稽、XX、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汴河、永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元、明、清时期,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绍,不再绕道XX。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隋唐大运河以XX为中心,南至余杭,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XX、XX、XX、XX、XX、XX、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世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京绍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以前官位世袭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孝廉举荐制度。隋唐科举制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科举开放了证券,摈弃了出身、地域、年龄等外在因素,只考量个人的学识,允许所有人自由竞争,所有想做官的人,只要通过统一的考试就能入仕。相反,即便是王侯子弟,通不过考试也只能做一辈子的平民百姓。这就排除了权力因素的干扰,限制了既得利益集团,在理论上实现了公平公正。科举制度设计秉承的公平公正原则和择才而用的做法,相对之前各项入仕制度有着巨大进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补充知识:童试:秀才。科试:进省赶考。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或候补进士。殿试:进士。朝试:做官。随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这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管理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多年。四、隋朝的灭亡1.隋炀帝的暴政炀帝登基后,束缚全无,本性毕露,开始任意奢侈起来。由于隋文帝统治期间国家安定富强,隋炀帝认为国家财力完全够自己任意挥霍。他羡慕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业,于是大量兴建宫殿,并派出使者出使外国,别的国家来朝见,他都送出贵重的礼物,有不听他号召的,他就马上派兵去打,搞的穷兵黔武,民不聊生。他在玉门关之外搞屯田,向天下富人征收钱财,还大量购买战马,一匹马价值十几万,被摊派的富人十家有九家破产。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联系,同时为了自己去南方游玩方便征发了100多万的人开凿大运河,一共开凿了4条河道出来,最后将他们连贯起来,成为一条贯穿南北,长达4000多里的大运河。虽然这条河为我国紧急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旦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无数的老百姓都在开凿过程中死去。隋炀帝喜欢四处游玩,但是又不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行踪,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在几条不同的道路上设置休息的地方,每个地方都准备山珍海味,为了准备这些东西,当地的官员费劲脑汁,花费巨大,最后还是要摊到老百姓的头上,但实际隋炀帝只经过一个地方,其他地方的东西都浪费了。从东都到XX的大运河刚刚开凿完毕,隋炀帝就迫不及待的去巡游。他带领20万人、上万条大船,浩浩荡荡的从东都出发。这么庞大的船队,靠风力行驶是不可能的,为了他们能够游玩,沿途的官员早就准备好了。他们在河边修建了御道,征发了8万多民工来拉纤,让军队夹道护送,真是说不尽的豪华。炀帝还命令沿路的百姓为他们准备久酒食,当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逼迫百姓倾家荡产也要准备上好的酒食,往往一次就要好几百桌,隋炀帝那里能吃的了这么多,他身边的王公大臣也吃不了,剩下的菜都就地挖个坑埋掉,奢侈浪费到极点。这次隋炀帝玩的心满意足,从此几乎每年都游玩一次,每年当地的老百姓都要经历一次生死浩劫。隋炀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还动用100万多人修建长城,限期20天完成,为了完工又活活累死不少人,隋炀帝这些暴政把老百姓压的喘不起气来,但他还是不满足,又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公元611年,下令对高句丽宣战,他亲自指挥。他下令全国军队全部到涿郡集合,造东莱造兵船300艘。造船工人日夜泡在水里,许多人下半身被泡烂,死了好多人。接着他又下令各地督造大车数万辆,征发了几十万人,不分白天黑夜的将物资运到北方,许多人都累死饿死。沿路都是倒毙的尸体。2.隋朝的灭亡隋朝末年,统治者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成蒿莱。加之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馁交加。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农民揭竿而隋朝统治,计当时约百余支,遍及全国。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反隋主力:一支是XX的瓦岗军,一支是XX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岗军。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作业:课堂练习PPT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材分析: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通过历史上三个著名人物的不断推进,将唐朝推向封建社会的顶峰。本课内容主要按照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历史线索进行讲解。学情分析:学生对线条式知识讲解在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平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课堂注意力分散,因此,要想通过讲述法来推进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学案,吸引学生主动和全员参与。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记住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和唐玄宗李隆基治国的基本史实,掌握"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知道他们对唐朝的贡献。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方法。过程和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对唐太宗和武则天作简单的评价,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体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梳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教学方法:讨论法、答题法、讲述法教具准备:学案、课件教学过程: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隋朝的统治,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在反对隋朝的大军中,有一支由镇守XX的李渊领导,并摧毁了隋政权。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618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2.贞观之治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3.大唐名臣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4.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在67岁时登上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囝、囡、圀、曌]三、开元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改革。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制订新的经济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大力发展农业[人口8000多万,人俊土地9亩,远超现在的1.4亩]。唐玄宗还对兵制进行改革,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提高军队战斗力,扩张疆域。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XX、XX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第3课盛唐气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唐朝自贞观之治之后,今后逐年的发展,进入到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主要体现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民族关系〔交往与交融、社会风气、文化等方面。涉及内容较多,因此,本课擢取了典型的成就简单介绍给学生。学情分析:学生下午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本节课尽管相当有趣味性,但是上课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应多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大唐时期的盛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盛唐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掌握唐朝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成就。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丝织品、瓷器的欣赏,培养美感和历史情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赏析唐诗,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初步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认识礼拜、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感受热爱祖国、关心民情的爱国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又发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教学重点:了解盛唐经济的繁荣,知道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知道唐诗。教学难点: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现金的农业生产工具,了解它们的结构原理;明白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礼拜、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色及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教具:PPT课件、图片、视频教学方法:展示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强劲的发展,并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今天,我们就来粗略地了解一下唐朝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也可以唐朝时的诗歌、书法、绘画作为课文讲解的切入点。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XX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2.手工业: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之一,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唐朝手工业比前朝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3.商业:唐长安城,隋朝称之为大兴城,其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首都,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宏伟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XX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此后几千年间,她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独孤元贞皇后是鲜卑族,也是胡人,唐朝时历朝君主拥有高度的自信。唐帝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集大成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国人称汉族为"汉人",海外国人则无论出身统统以"唐人"自称,可见,唐帝国对各民族人民影响之深。唐帝国鼎盛时期,若将各个藩属、羁縻州包括在内,在疆域上,东至大海,西到中亚乌浒河流域,北方囊括蒙古高原直至西伯利亚平原,南方越过秦岭,在今天中南半岛诸国中具有极深的影响力。这个大帝国中,包括回鹘、渤海、南诏这样经过唐朝皇帝册封的属国,也有吐蕃、新罗这样的唐朝藩国,更有如波斯、昭武九姓国、阗国这样自愿纳地成为唐朝府州。唐中前期,北方各民族以"天可汗"称呼唐天子,这个称呼不仅仅是表现出对唐天子的敬畏,在更深的含义中,有视唐天子为北方各民族之共主、这些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唐帝国的地方政权的重要意义。而且,唐帝国也册封统治者为帝国的官吏,将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版图,成为不改他们传统习惯的羁縻府州,总数多达800多个。首先,在唐帝国统治集团中心就存在一个与汉化的鲜卑人通过婚的汉人。作为皇族的李氏集团,就是一个拥有鲜卑血统的家族。李氏为陇西大贵族,在北周、隋时期都受到重用,如李渊的父亲就李虎在北周建立之初就是得势权贵,甚至还在宇文泰恢复鲜卑旧姓的"运动"中分到一个鲜卑姓氏——大野氏,成为北周亲信贵族,当然,这个姓氏单念还没有什么,与李虎的名字一连读就出笑话了。这个似乎适合生活在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名字也不能说明李氏的祖先就是鲜卑族或者非汉族,但是,李虎的妻子独孤氏〔独孤氏出自汉、李渊的妻子窦氏、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都是胡族出身,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此一来,入主中原的李氏家族自然对看待胡人的眼光就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当然李氏家族确实为百分百的汉人,大唐也是汉人王朝,改变的仅仅是当权者的态度。文臣武将多胡出身不仅如此,在李唐起兵之初的谋臣、武将圈子里,也有不少是胡族出身:阿史那大奈,突厥族;刘宏基,匈奴族;窦抗,匈奴族;宇文士及,匈奴族;党仁弘,出身西羌;丘行恭,鲜卑人;刘政会,匈奴族;屈突通,奚人;……。高仙芝为高句丽族出身,为大唐征战,立下汗马功劳。华夷身份隔阂淡化其次,在唐前期,亦即唐帝国扩张时期,史书上也留下许多其他民族武将的名字。而这些名留青史的外族名字,也正是这个时期唐帝国民族政策的现实反映。从南北朝到隋唐,是一个入侵游牧民族汉化刚刚完成的时期,作为皇族的杨、李二氏都是数代与胡姓通婚,如独孤氏、窦氏、长孙氏虽然都已成为汉姓,但他们原来均属胡姓,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统治者〔个别者除外,像隋炀帝心目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就大为淡薄了,‘严夷夏之防’的思想亦不十分严重,这就为减少民族隔阂、增加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创造了气氛。唐朝番臣、番将殷庭,《新唐书》特置《诸夷蕃将》类传,就是证明。唐太宗所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确实是时代的产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2.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唐朝的建立是在推翻隋朝,并进一步剪平各地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唐朝的政治意图扩展到征服全国之时,唐就与突厥人的战略发生了冲突。后者的意图是趁隋末大乱,分割中原各地势力并使之互相争斗,自己则从中控制,如同早期对待北周和北齐那样。唐朝的战略打破了突厥人的幻想,双方由同盟者转变成为对手。自从唐朝建立以后,突厥就对中原展开持续进攻。唐高祖当政的9年,中央政权的主要任务就是削平各地的武装势力,而这些势力恰恰受突厥人的支持。太宗即位的当月,突厥颉利可汗就率领10万大军向唐进攻,这对唐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逐一剪平各地割据势力之后,唐朝便将其中心任务转向对付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唐朝趁东突厥内部矛盾激化、暴风雪灾害频仍之机,派大军并联合回纥、薛延陀等势力,将东突厥征服。这是唐朝建国以来对外战争取得的空前胜利。随后,唐朝又征服了漠北的薛延陀势力,在东北和西域两地展开攻势。公元640年,唐军消灭高昌国,在此地建立西州,由唐人直接控制。唐朝以此为契机,进而又征服了西突厥势力。而在东北,唐太宗也数次调派大军东征高句丽,直至高宗即位后,唐终于将高句丽制服,从而完成了自隋文帝以来中央王朝对东北区域的战略目标。唐帝国对人才持开放的策略,在唐帝国前期,不单是突厥、匈奴、鲜卑、西域、高句丽、吐蕃等这些民族人才为帝国所用,连日本大食的人才也可以在帝国的政府做官,这些人才使用政策之开放性、开明性都是其他王朝所不能比拟,似乎现今的中国也没有外国人在政府做官的现象。也正是这样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人才策略,将当时东亚以及中亚地区的人才引进到唐帝国的庞大统治机构中来,使得唐帝国前期能够在其辽阔的疆域里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塑造出一个疆土广阔、民族众多,世界上最富足、强盛的大帝国,与后来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对峙于东西方。也只有唐帝国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一种只论能力,毫无民族歧视的人才政策,才能够创造出中国古代史尚最为辉煌、壮丽的盛世帝国。渤海郡王〔渤海国、怀仁可汗〔回纥、XX王〔南诏、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天山南北〔历史联系:班超在公元60年设置西域都护3.唐与吐蕃的关系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贞观十年〔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率领20万军队入侵吐谷浑,唐朝派5万军队,由侯君集、牛进达指挥,击退了吐蕃的攻击。唐太宗决定安抚吐蕃,把一个远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虽然唐军击退了吐蕃军,但是唐朝也见识到了吐蕃的力量。此后唐太宗在位期间,唐朝与吐蕃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三、开放的社会风气①武则天登基成为皇帝②唐三彩的生产③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④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诗歌成就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民间:"停船且住问,或恐是同乡"自然景色:"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酒:"将进酒,杯莫亭,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国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书法、绘画等艺术书法: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绘画:阎立本、吴道子新屯学校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单元测试学校班级姓名座号课时同步练习基础训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谁,昼夜不息,并能把低谁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A交通运输B纸张印刷C农业生产D陶器制作2.先进工具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右图的生产工具产生于〔A隋朝B唐朝C两晋D三国3、唐朝的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业的珍品的是〔A青花瓷B冰裂纹瓷器C唐三彩D白瓷4.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描述,错误的是〔A在长安城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人B城内街道整齐,树木成行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5.文成公主远嫁XX发生在〔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唐高宗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6.中国古代名画〔步辇图描绘的场景是〔A汉武帝会见匈奴使者B汉光武帝会见倭奴使者C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D唐玄宗会见南诏使者7.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什么地方〔A阿尔泰山一带B青藏高原C松花江流域D苍山洱海一带8.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首演誓师大会在XX举行,该实景剧主要讲述了文成公主客服艰难险阻入藏联姻,促进汉藏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故事。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是〔A松赞干布B尺带珠丹C呼韩邪单于D铁木真9.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够花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们称呼为"诗仙"的〔A李白B白居易C柳宗元D韩愈10.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是〔A韩愈B白居易C李白D杜甫11.光耀千古的唐朝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是〔A词B小说C诗歌D戏剧12.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图中反映的皇帝接见使者后,成就了民族关系上的哪次和亲〔A汉高祖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B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D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13.唐代擅长人物画的画家是〔A展子虔B阎立本C吴道子D顾恺之14.在一次鉴宝节目中,某持宝人持有某碑〔局部书法名篇,专家鉴定组介绍它的特点是"方折峻丽,笔力劲健"。若鉴定结果该作品为真迹,其作者是〔A王羲之B柳公权C颜真卿D米芾15.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的建立者是〔A杨坚B李世民C武则天D朱元璋16.隋朝实现国家统一的局面是在〔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17.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BXXC涿郡D余杭18.正式设置进士科以选拔人才的皇帝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19.下列制度中,由隋朝开创的事〔A科举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20."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诗人杜甫的这首诗称颂的是〔A开元盛世B光武中兴C康乾盛世D贞观之治二、判断题〔每题4分,共32分15.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1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翻车,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错误改正〔2唐朝时,丝织品品种繁多,但丝织技术一般〔错误改正〔3唐朝XX规模宏伟,布局对称,是以座国际性大都会〔错误改正〔4唐玄宗因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崇为"天可汗"〔错误改正〔5唐太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统一了青藏高原〔错误改正〔6秦汉时期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错误改正〔7杜牧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风淳朴厚重〔错误改正〔8白居易的诗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具有浪漫情怀,人称"诗仙"〔错误改正三、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柳宗元材料二松赞干布说:"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旧唐书吐蕃转》材料三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请回答:材料一中的"天可汗"是谁?〔2分材料二中吐蕃赞普娶的大唐公主是谁?〔2分材料三中,吐蕃赞普上书的内容说明了什么?〔4分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材分析:本课虽然说的是中外交流,实际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是与日本、朝鲜和天竺的关系,涉及到日本派遣的遣唐使、朝鲜半岛新罗王朝和玄奘西行。内容简单,分类清晰,便于教学和认知。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始终贯穿着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因此,如何吸引学生提高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工作的中心,本课内容简单,更适合采取启发式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唐与新罗的关系、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过程与方法: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主要原因,知道对外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了解日本与遂让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了解佛教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唐朝政府所起的作用,总结处唐文化的世界意义。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唐代的枪声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贡献值得后人称赞。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教学重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教具准备:图片、课堂练习题教学方法:学生答题法、讲述法、图片展示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唐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国力大增,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同时开明的民族政策等综合因素,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帝国,吸引不少外国使节和商人到唐朝开展各种活动,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日本学习中国的原因日本于661年趁百济叛乱发兵朝鲜,663年8月28日白江口之战中日本—百济联军被唐—新罗联军击溃。白江口之战的失败,使日本统治阶级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从信心百倍与唐王朝抗衡的亢奋心态,一下子堕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也促使以日本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进行了深刻地反省。他们认识到,当时的唐王朝,是东亚和世界强国,日本想要和唐朝抗衡,必须不断向中国学习。因此大量派遣遣唐使,来华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实现国富民强的目的。事实表明,此后的三十八年间,日本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日本受中国影响的表现日本的建筑风格颇具唐风汉气,讲究中国的风水及阴阳学,并且保留至今的不比大陆少。大量引用汉字,为以后日本自创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文字打下牢固的基础。服饰上学习唐朝服饰,后经过改造形成具日本特色的和服,成为日本人喜爱的传统服装。饮食上发扬中国的茶艺,在此基础上创出茶道。经济上日本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日本是与大唐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国家之一,民间交往也空间高涨。由于中国在经济上对日本强大的影响,所以以至于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还依然保留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中国是唯一还与日本保持联系的亚洲国家。政治上仿效中国制度。日本效仿中国最大的政治举措是实行"大化革新"。3.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是指僧人鉴真前往东瀛传授佛教。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二、唐与新罗的关系新罗与中国唐朝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来唐商人很多,北起登州、莱州〔今XX掖县,南至楚州、XX,都有他们的足迹。当时往来于中朝日本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金、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

新罗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最多。不少新罗学生还参加唐朝进士科考试,从长庆元年〔821年至唐末,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中举后,有的留在长安做官。

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巨大。贞观十三年〔639年至天宝八载〔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漏刻博士,以研究唐朝医学、天文、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之中书省,地方设州、郡、县、乡,与唐相似。上元二年〔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贞元四年〔788年也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仿唐设"读书出身科"。还根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做音符来标主仪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大和二年〔828年新罗使者带回茶种,朝鲜开始种茶。唐末五代,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唐玄宗认为"新罗号为天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可见,在唐朝影响下,新罗文化相当发达。三、玄奘西行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XXXX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唐僧其取经事迹为原型。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3]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基础梳理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1.概况: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多人。2.来华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3.影响〔唐对日本的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典籍等传回,对的发展产生了的影响。4.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5.概况:是XX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次猜成功抵达日本。6.贡献:它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文学、等,为做出卓越的贡献。二、唐与新罗的关系1.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大批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商人到中国经商。2.新罗仿照唐朝建立政治制度,采用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成就。朝鲜的音乐也流入了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中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三、玄奘西行1.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是。2.时间:初年。3.目的:前往天竺。4.过程:从长安出发,不畏险阻,历经磨难,经过年的跋涉到达天竺。5.在天竺的成就:他遍访天竺的,研习,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师。6.回国的贡献:他携带大量的回到长安,此后主持工作,为中国做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笛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他游历国的个国家和地区的及社会,是研究的珍贵文献。预习思考1.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C加强两国之间的友谊D求取佛教经义2.隋唐时期,日本与之交往密切。日本的遣唐使规模庞大,最多的一次有〔A200多人B500多人C1000多人D5000多人3.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高僧是〔A玄奘B戒贤C鉴真D释迦牟尼4.下列内容是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是〔A鉴真东渡日本B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国C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5.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了唐朝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这里的西天指的是〔A朝鲜B日本C天竺D波斯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的式微。二是黄巢起义成为唐王朝倒下的最后一根稻草。三是唐王朝衰亡后,随之出现的五代十国的乱象。学情分析:通过前段时间让学生分组学习,课堂即问即答,学生反映一堂课有一定程度的收获,根据学生的反馈的信息,本节课内容不多,且知识梳理没有多大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继续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时间、发动者、性质和以你共享。了解黄巢起义的原因,结果。知道唐朝灭亡的标志和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过程与方法: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历史教训的能力。思考唐朝由盛转衰,最终灭亡的原因。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史实,体会腐败亡国的道理,由此认识当今反腐败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及其影响。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经过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用具:图片、PPT课件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现场答题、自主评价教学过程: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王朝将封建社会的发展推向巅峰时期,但由于唐王朝统治机制和皇帝本身的原因,唐王朝开始走向没落。一、安史之乱1.朝廷内部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6]。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局势紧张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3.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中国唐朝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的开始,安史之乱前后持续达八年之久,是中国自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又一次大规模动乱局面。中国人口损失3600万也并非耸人听闻,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也就是公历760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同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相比,当时人口损失大致也就是3600万这个数字。《旧唐书》中记载"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二、黄巢起义1.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XX、XX、XX、XX、XX、XX、XX、广西、XX、XX、XX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2唐朝灭亡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即后梁太祖〔907年—912年在位,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砀山〔今XX砀山县人,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乾符二年〔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XX、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义军。因镇压义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XX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他以XX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XX,不久将他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三、五代十国的乱象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XX〔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基础知识梳理一、安史之乱1.原因:开元末年以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和于一身。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的局面。边将一身兼任范阳等三低的节度使,担负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2.时间及发动者:年,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一起发动叛乱。3.过程:安史叛军从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又攻下,逼近。唐玄宗仓皇逃往,太子李亨北上,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4.影响:安史之乱,对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各种矛盾越来越。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节度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二、黄巢起义1.原因:唐朝后期,统治,宦官,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战争,中央又无力控制,人民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2.首领:。3.经过:转战南北,并攻入,建立政权。4.影响:给唐朝统治以的打击。三、唐朝的灭亡1.过程: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它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控制了朝政。2.标志: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衰亡。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唐朝灭亡后,北方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汉、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前蜀、后蜀、楚、闽、南汉、XX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XX的,史称"五代十国"。2.实质上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3.影响:五代十国以来,虽然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预习思考1.哪个皇帝统治后期,宠幸杨贵妃,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唐肃宗2.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场〔A农民战争B统一战争C叛乱战争D兼并战争3.安史之乱开始的时间是〔A752B753C754D7554.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A黄巢B陈胜C吴广D安禄山5.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什么政局〔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B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C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D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北宋的建立,以及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北宋的建立以"陈桥兵变"事件为标志,宋太祖赵匡胤因认识到军人掌权的危害,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并在祖训里强调重文抑武的内容。学情分析:通过前段时期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取得一定效果,本节课的内容较少,比较适合小组探讨。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理解北宋集权措施带来的不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造成影响。教具准备:地图、图片教学方法:小组研讨、讲述法、课堂练习法教学过程:晚唐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元气大伤,最终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土崩瓦解,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发展到后周时,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华历史再次步入大一统的局面。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陈桥兵变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XXXX,行军至陈桥驿〔今XX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赵匡胤统军夜宿距XX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XX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XX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XX。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XX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2.一统南北北宋统一战争,是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统一战争。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公元970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北宋并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但也基本统一古代中国。3.杯酒释兵权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局面不再出现;二是如何巩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在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某一天,他召见丞相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便提出问题之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无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5]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6]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了,并逐步付诸实施。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宋朝刚刚建立,赵匡胤就吸取了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对禁军的控制。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强中央集权。起初,太祖以为石守信等人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而赵普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历史,一定要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不久后就采取措施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公元961年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但是啊,做皇帝太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7]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显德年间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而且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罢去禁军职务,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于是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兴科举,兴词赋。少管军队,少练兵。同品级武官见到文官要行礼,并且各地钱粮都由文官掌握并且直接监督武将。1."重文教"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范仲淹、李纲、岳飞、宗泽、文天祥、陆秀夫等皆科举出身。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2.轻武事"北宋轻武政策具体表现在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这样就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轻武政策,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的拥兵自重,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因此,在对辽、西夏、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只能屈辱忍让、纳币求和。即使面对国难,皇帝对武将的猜疑始终如一,致使岳飞的精忠报国之愿未遂,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杀害。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XX久安的理想状态。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切。宋真宗咸平时,陈尧咨状元及第,名噪一时。此后,其仕途颇畅,屡迁至工部侍郎、权知XX府、翰林学士。据记载,陈尧咨不仅文辞出众,而且在射术上有名于当世,有"小由基"〔春秋时著名射士名养由基的佳号。"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保持来往,但辽使到XX后,常挟能骑善射之长蔑视宋朝。真宗为了挽回脸面,也打算在文臣中寻觅"善弓矢、美仪彩"者,以陪伴对方出入靶场。于是,有人就推荐了陈尧咨。真宗有意让陈氏转为武职,便托人给他带话:"陈某若肯改武,当授节钺〔即节度使。"按:节度使为当时武将最高军衔,俸禄甚至优于宰相。但当陈尧咨将此事禀告其母后,陈母大怒,一面杖打其子,一面愤愤地责备道:"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呼?"此事遂寝。宋仁宗天圣时,由于陈尧咨与执政大臣不和,遭到谤言。结果,"方以词职进用"的陈氏,突然被宣布改为与原官地位差不多相等的XX观察使的武职,调任知天雄军。这显然属于排挤贬逐之举,自然引起状元出身的陈氏的强烈不满。史称:"尧咨内不平,上章固辞。"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为了安慰他,特亲自加以召见,"敦谕之"。陈尧咨无奈,只得屈从。后其虽官至节钺,却终于未能像两位乃兄那样步入中书,只能抱恨死于地方衙门。值得注意的是,陈尧咨晚年性情极为暴躁,所谓"多暴怒",动辄便对属下挥舞大棒。这又很可能是其极度失意情况下宣泄积怨的一种表现。宋仁宗庆历中,左司郎中、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与文臣韩琦、庞籍及王沿共同主持西北四路对夏战事。也许是出于鼓励军队士气的考虑,宋中央突然下令,将范仲淹等四位文官统帅的文职同时改为属于武职的观察使。范仲淹接到这一任命后,上书坚决辞之。他向皇帝这样说道:"观察使班待制下,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二人均为观察使衔带兵将领为伍,第恐为贼所轻"。史称其言辞"甚切"。由此可见,即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虽勇于指挥作战,但也不愿充任武职。继范氏之后,庞籍和王沿也先后上表坚辞,"不肯拜"。基础梳理一、北宋的建立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他就是。二、北宋的统一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和的分裂割据局面。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他深知唐末以来的积弊,首先解除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的调动,使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和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政治上:〔1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权力过大,采取的办法,削弱。宋朝的往往不止一人,在他之下又设相当于的若干人,与宰相;还设立,分割宰相的、。〔2地方上,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担任各地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的制度,频繁调动;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的权力。3.经济上:下令取消收税的权力,除了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必要的外,其余一切税收由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把地方收归中央。4.文化上:〔1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提升地位的政策,使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深知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这一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的风气,杜绝了和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宋朝注重发展事业、改革和发展了。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提高地位,进士不仅从优,而且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的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的局面。预习思考1."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一典故是〔A宋太宗B宋太祖C宋神宗D宋真宗2.宋朝统治者为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用的统一方针〔A先北后南B先南后北C远交近攻D缓进急战3.北宋初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陈桥驿兵变B五代的频繁更替C唐末农民起义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4、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暴政政府的财政收入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D解决支付给辽夏岁币的财源5.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A防止武将专权B强干弱枝C加强禁军D使其互相牵制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分析:地处北方和西北方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在北宋时期分别建立了辽和西夏,辽河西夏的政权和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是本的主要内容。学情分析:根据本课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契丹建立辽,辽与北宋的关系。二是党项建立西夏,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老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分别对契丹和党项进行介绍,理清头绪,化繁为简。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和党项建立政权的名称、事件、建立者和都城。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和战的有关史实。把我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政权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澶渊之盟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背部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交融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只能从正义和非正意思的角度来分析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