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_第1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_第2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_第3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_第4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拨乱反正”转折如何建设:“固守成规”和“封闭”“改革开放”2.内容(经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78年以来)1.会议背景:“文革”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文革”结束后,

百废待兴。(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一、经济体制改革(对内改革)1.原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目的:4.内容: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农村——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4、1992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5、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豆腐票和粉票80年代的布票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地主——农民)②农业合作社:1953—1956年(私有——公有)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978年(提高公有化程度)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集体——个体)⑤流转制:(今天的农村)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启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项目改革前(人民公社)改革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形式经营管理分配方式改革试点改革作用土地公有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高度集中统一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安徽、四川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的另一创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例】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C.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例】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