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1.gif)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2.gif)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3.gif)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4.gif)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beb76774aebe5d1c7ba30652aab212e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掌握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了解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掌握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乘数效应。第一节城市经济活动分类一、城市经济的部门划分农业和非农业是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类型。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目前中国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各业都属第三产业,其中又可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在大的产业部门下面,国民经济又分成若干行业。各国的行业分类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的行业分类目前分为13个门类:
(1)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2)工业;(3)地质普查和勘探业;(4)建筑业;(5)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6)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7)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9)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11)金融、保险业;(12)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3)其他行业。
每个物质生产部门可以用产值或净产值来衡量它们的经济活动量,非物质生产部门可以用纯收入来计量它们的经济活动量。货币形式的城市各部门经济活动量的资料常常不容易收集。考虑到所有的经济活动无不通过劳动力来进行,城市劳动力的数量大小是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劳动力在各经济部门的数量是更加常用的衡量城市各部门经济活动量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指标。城市按各经济部门本身的特点而进行的部门分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种分类只说明城市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不能说明这些产品和劳务消费在什么地方。另一种城市经济活动的分类包含了城市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区位因素。这是研究城市经济活动更重要、更有效的一种概念。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它服务的对象来分,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基本部分的服务对象都在城市以外,但细分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心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另一种是向心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或接受医疗、教育。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细分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下图)。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城市经济活动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构成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然而不应该把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非基本部分和基本、非基本部门等同起来。
一个城市,如果它的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的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这是一切城市成长发展的机制。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第二节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一、普查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和单位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到整个城市的B/N比。这一方法虽然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但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冗长和乏味。当城市规模较大时,工作量浩瀚异常。如果想同时对比研究几个城市,简直就无法靠个人的力量得到第一手资料。二、残差法这是霍伊特为了简化直接调查的程序而提出的一种间接方法。他先把已经知道的以外地消费和服务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作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不再过细的区分内部可能包含的非基本部分。然后从基本活动不占绝对优势的部门职工中,减去一个假设的必须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霍伊特具体假设这部分职工中基本和非基本的比例为1:1。例如一城市有100000劳动力,其中20000名明显属于以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门,那末余下的80000名按假设对半分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这样,这个城市的B/N比为60000:40000=1:0.7。这一方法的缺点是比较粗略,1:1的假设比率是主观确定的,有时也和相关部门讨论估计该比率。三、区位商法(也称宏观法)这个方法的实质是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行业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低于这一比重的部门,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当城市某部门比重大于全国比重时,认为此部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的比重,把各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累加,就是城市总的基本部分。
马蒂拉(J.M.Mattila)和汤普森(W.RThompson)首先提出这种方法,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ei——城市中i部门职工人数;
et——城市中总职工数;
Ei——全国i部门职工人数;
Et——全国总职工数;
Li——区位商。Li大于1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式中Bi为剩余职工指数。当Bi小于0时,i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当Bi大于0时,Bi就为i部门从事基本活动的职工数。式中B——城市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
区位商法大大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适宜于对若干个数量不多的城市进行经济结构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也可推广到省区级地域单元的城镇研究,用省区的平均结构作为标准来揭示省区内各城镇的经济基础的差异。但是,区位商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对于重要的出口部门,用全国比重去衡量城市满足本地需要的部分,显然标准就偏高了。城市之间在同一部门生产率的实际差别和消费习惯的不同也会影响计算的准确性。一些更尖锐的批评者认为,全国平均比重是一个非常容易变动的数,但大多数城市的经济结构,并不会随着全国平均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且全国的平均百分比数,从理论观点来看,是一个很难解释的统计学上的抽象。四、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在1956年研究美国城市经济结构时企图为各部门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基本部分的标准。低于这一标准的部门,只为本地服务,在这标准以上的部分,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阿历克山德森收集了美国864个10000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料,按36个部门计算了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分别把每个部门的864个城市按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他经过大量的对比,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五个百分位(第43位)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36个部门的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意味着美国城市当时为本市服务的“正常的”职工比重应该在37.7%左右,即B/N比约为1:0.6。阿历克山德森在大量的城市中寻找一个所谓“正常城市”的思想颇有新意。然而,尽管他在研究中曾尝试使K值分别取用第一个百分位(即第七个城市)和第五个百分位城市的职工比重,经过大量对比,最后选用了第五个百分位,但这仍然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决定。接近于37.7%的标准结构城市,都是1-5万的小城市。
莫里赛特1958年在阿历克山德森研究的基础上,从864个城市中删去了123个经济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剩下741个城市再分成美国东北部、西部和南部两个区,每个地区中所包括的城市分成7个规模组,分别找出了36个部门每个规模组城市的K值,从中得出了两个重要结果:K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是有差别的。各部门的K值以及K值的和,无论在美国东北部或者南部和西部地区,都随着城市规模级的上升而提高,进一步证明了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的非基本部分一般也相应增加。五、最小需要量法1960年厄尔曼(E.L.Ullman)和达西(M.F.Dacey)提出了另一种划分基本/非基本部分的方法,叫最小需要量法。它和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的不同在于:①他们认为城市经济的存在对各部门的需要有一个最小劳动力的比例,这个比例近似于城市本身的服务需求,一个城市超过这个最小需要比例的部分近似于城市的基本部分;②把城市分成规模组,分别找出每一规模组城市中各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以这个比重值作为这一规模组所有城市对该部门的最小需要量。一城市某部门实际职工比重与最小需要量之间的差,即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把城市各部门的基本部分加起来,得到整个城市的基本部分。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假如被选择出来作为衡量某一规模组最小需要量的那个城市,经济结构恰巧很特殊,不能代表一般状况,那就会影响一大片城市计算的准确性。若按该理论,具有最小需要量比例的城市能满足自身需要,其余城市都有输出,那么就会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输出,却没有一个城市需要输入。克服缺陷:穆尔把城市按规模分成连续的14个等级,从每一个规模等级的样本中,找出每个部门的最小职工比重和中位城市规模,然后将两者进行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求到任何规模城市某部门相应的最小需要量。吉布森和沃登该用各规模组中第二位最低的城市职工比重作为每个规模组城市的最小需要量。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接近于普查结果。第三节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与城市发展机制一、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首先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比也会有差异。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比大,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B/N小。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B/N比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则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比可能较大。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部分的结构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有变化。二、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发展机制的解释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取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联锁反应的结果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也俗称为“繁衍率”。从城市就业职工的结构来看,城市总就业(E)等于基本部分就业(BE)和非基本部分就业(NBE)之和,即:E=BE+NBE则E=m·BE式中的m就是乘数,它表示基本活动职工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城市总职工的增加量是基本职工增加的m倍。显然,乘数的大小和城市就业职工的基本/非基本比率是有关系的。城市人口(P)与城市就业职工(E)和基本职工(BE)之间也有一种乘数关系,乘数大小也和B/N比有关:P=α·E
(α>1,也称带眷系数)
如果知道城市非基本职工(NBE)与它所服务的总人口(P)之间的系数β,则:NBE=βP
(β<1)
可以得到以下3个经济基础方程式,说明城市或区域的人口和职工的发展(与衰落)是由基本部分的变动来控制的:E=(1-αβ)ˉ¹BEP=α(1-αβ)ˉ¹BENBE=αβ(1-αβ)ˉ¹BEE=BE+NBEP=α·E
NBE=βP
{根据这样的原理,假如基本活动的职工数一旦确定,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非基本部分职工和城市人口。非基本部分职工被细分成为消费者服务的职工和为基本生产服务的职工。假设α、β1、β2都是不变的,只要把基本职工数量输入后,就可确定最终造成的服务职工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量。利用这个结果人们可以进行预测由于基本人口的增加,所需增加的新住宅单元数、中小学的班次、电话部数、公共交通和上下水道设施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城市中的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在部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许多城市发展的事实说明,老的以基本活动为主的部门到一定时候会衰落,原来以非基本活动为主的部门中也会成长出新的基本活动。由于分工的日益精细,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一种输出产业的基础上,会演变或分化出新的输出产业,这是一种转化。输出产业数量上和种类上的增加,扩大了对输入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扩大会吸引城市本身去发展更多种类和更大规模的服务产业,力图取代这些输入商品。这是另一种转化。第2种转化产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下册《几何图形与图文信息问题》课件与练习
- 2025年气体掺混设备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中文信息处理平台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卫星数据采集系统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EMI屏蔽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 冷链物流温度监控实施细节
- 电影制作与发行合作框架
- 2025年活性白土项目建议书
- 案场物业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 2025年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项目建议书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抗菌药物剂量调整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脑梗死临床表现护理
- 新高考英语|语法专项之括号法突破长难句 讲解课件-2025届高三英语上学期一轮复习专项
- 《光通信技术简介》课件
- 2024年广西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健康体检基础知识培训
- 【课件】Unit+6+section+B+1a~2b+课件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Unit 3 We should obey the rules.Lesson 13(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2024年平面设计师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4年农业农村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3新一代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综合应用主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