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七中认识地球_第1页
福鼎七中认识地球_第2页
福鼎七中认识地球_第3页
福鼎七中认识地球_第4页
福鼎七中认识地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阳当我们遥望天空时,看到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月亮球体太阳和月亮都是球体。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第1页/共45页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6—18页和地图册7—8页,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第2页/共45页想象:古老的“盖天说”由“天圆地方”发展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天像一个斗笠,地像覆盖的盘,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盖天说”当时受活动范围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主要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大胆猜测第3页/共45页推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为代表的“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浑天说第4页/共45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验证: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请学生在投影片(或地图)上指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第5页/共45页目睹:我们日常生活中,有那些例子可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图片日全食图片第6页/共45页现代精确测量第7页/共45页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好比一个梨)第8页/共45页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探测→现代精确测量2.地球的真实形状: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地球的基本数据1.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千米2第9页/共45页【地球仪】教学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需要了解地球。但地球太大了,要把握它的全貌很难,也过于抽象,怎么办呢?解决的方法就是把地球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通过模型再去了解地球的全貌就非常形象,也方便了许多。第10页/共45页一、地轴和两极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北极第11页/共45页活动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南极各相差多少度。②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和180°经线,算一算这两条经线相差多少度。第12页/共45页二、纬线与纬度1、什么纬线圈?

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纬线的特征:

圆;相互平行;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指示东西方向。第13页/共45页基多的赤道纪念碑3、认识赤道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它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第14页/共45页4、纬度

(1)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2)纬度的标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第15页/共45页北纬

N

南纬

S纬度的划分0o30oN60oN90oN60oS30oS90oS第16页/共45页越向北度数越大越向南度数越大(3)纬度的变化规律:0°30°N60°N90°N0°30°S60°S90°S第17页/共45页0o10o10o20o20o30o30o90o90o赤道(北纬)(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越向南度数越大纬线度数规律第18页/共45页纬线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圆圈)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逐渐缩短,到极点时成一点。东西方向起点度数划分半球划分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0o

)向北、向南各分为90o第19页/共45页(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N60°N90°N0°30°S60°S90°S低纬度低纬度中纬度中纬度高纬度高纬度北极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第20页/共45页90o低纬度中纬度中纬度高纬度高纬度0o0o30o30o30o30o60o60o60o60o90o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第21页/共45页23.5o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0o0o23.5o23.5o23.5o66.5o66.5o66.5o66.5o90o90o几条重要的纬线第22页/共45页纬线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逐渐缩短,到极点时成一点东西方向经线起点赤道(0o

)度数划分向北、向南各分为90o半球划分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互相垂直的弧线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西两边相等的半圆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0o

)向东、向西各分为180o(

20oW,160ooE)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个半球第23页/共45页三、经线与经度1、什么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2、经线的特征:半圆;相交于极点;长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第24页/共45页SNWE15o15o60o45o30o30o45o60o0o本初子午线第25页/共45页3、经度(1)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2)经度的标定: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从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经和西经最大度数为180°。第26页/共45页0o10o10o20o20o30o30o180o180o本初子午线(西经)(东经)越往西度数越大越往东度数越大经线度数规律第27页/共45页(3)认识本初子午线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始线,即0°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第28页/共45页

英国首都伦敦东南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有一座子午宫,一条宽10多厘米、长10多米的铜质子午线镶嵌在地面上,笔直地从宫中伸出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本初子午线”。第29页/共45页0°(4)经度的变化规律30°E60°90°120°150°180°30°W60°90°120°150°180°西经度向西递增←→

东经度向东递增第30页/共45页

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

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

相加等于180;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第31页/共45页(5)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写作20°W)和东经160°(写作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第32页/共45页20°W160°E东半球西半球西半球0o60o60o120o120o180o180o练一练把下列经度和所属的东、西半球连接起来。15°W17°E34°W150°E170°E175°W东半球西半球第33页/共45页四、经纬网1、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经纬网中的经线和纬线各有什么特征。第34页/共45页要素纬线经线形状纬线都是圆圈(除极点)经线都是半圆长度纬线长度有长有短,最长的是赤道,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相互关系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构成网状。第35页/共45页2、了解经纬网第36页/共45页方向、位置、哪个半球、哪个纬度范围WE15o15o60o45o30o30o45o60o本初子午线0o15oN30oN45oN60oN90oN60oS45oS30oS15oS90oS75oN75oSNS0oABCDEF经纬网第37页/共45页DCBA0o30o30o60o90o0o20o20o40o60o40o60o图中A点的经纬度书写正确的是:A(40oE

60oN)B(40oW60oN)C(40oE60oS)D(40oW60oS)

√练一练第38页/共45页DCBA0o30o30o60o90o0o20o20o40o60o40o60o请书写出B点的经纬度,找出位于赤道上的点、本初子午线上的点、位于北极的点。第39页/共45页1.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是:

A180oB20oWC0oD160oE√2.中、低纬度的分界线是:

A0o纬线

B30o纬线C60o纬线D90o纬线√3.有关纬线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C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D纬线的长度都相等√本初子午线经过所有的经线又称为南北线或子午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第40页/共45页4.南回归线的度数是:

A23.5oB23.5oSC0oD66.5oS√5.下列纬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