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南京城的脚步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南京专业知识讲座_第1页
追寻南京城的脚步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南京专业知识讲座_第2页
追寻南京城的脚步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南京专业知识讲座_第3页
追寻南京城的脚步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南京专业知识讲座_第4页
追寻南京城的脚步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南京专业知识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朱自清南京,别称金陵、江宁,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之一,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扬子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业经济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朝代名称所居帝王建都时间东吴建业孙权-孙皓,共5帝229年-280年东晋建邺晋元帝-晋恭帝,共11帝317年-420年南朝宋建康宋武帝-宋顺帝,共9帝420年-479年南齐建康齐高帝-齐和帝,共8帝479年-502年南梁建康梁武帝-萧方智,共3帝502年-557年南陈建康陈武帝-陈后主,共5帝557年-589年南唐江宁前主-后主,共3帝937年-975年明应天明太祖-明安宗,共4帝1368年-1403年1644年-1645年太平天国天京洪秀全-洪天贵福,共2王1853年-1864年中华民国南京蒋介石1927年-1937年1946年-1949年南京城的城市规划发展第一个时期:原始村落时期第二个时期:城市初现时期第三个时期:大发展时期第四个时期:近代化时期第五个时期:现代化时期第一个时期:原始村落时期

南京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6000年前南京就出现了原始村落:北阴阳营文化、点将台文化、湖熟文化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第二个时期:城市初现时期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东吴建邺图东晋都建康图南朝都建康图第三个时期:大发展时期

首先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明朝的南京城更为繁荣,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明代的南京城,可称为古代第一大城。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城市建设主要为加固明代城垣、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王府南唐江宁府图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隋蒋洲(南京)图宋建康府(南京)图元集庆路(南京)图明城墙皇城及外郭图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明代两京之一,府部犹存,地位重要南京丝织业、造船业、印刷出版业居全国首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多为今下关三叉河附近“宝船滩”的龙船厂所造设立在鸡笼山南麓的国子监,中外学生多达万人第四个时期:近代化时期

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从1919—1949年的30年间,共进行了大小深浅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7次。为1919年的《南京新建设计划》、1920年的《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1926年的《南京市政计划》、1928年10月的《首都大计划》、1929年12月的《首都计划》、1930—1937年的《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和1947年的《南京市都市计划大纲》。清末江宁府图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27年南京地图《首都计划》——最重要1929年编制完成的《首都计划》,是南京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正规的设计文件。按照该规划进行的道路建设,构成了今天南京城市的基本框架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首都计划国都界限图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首都计划道路系统图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以美国矩形路网为道路规划的理想模式1942年出版的《南京市市街图》第五个时期:现代化时期

建国后,从1950—2000年共进行了深浅不同的总体规划7次,为1954年《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草案》、1957年的《南京城市初步规划草图(初稿)》、1960年的《南京地区区域规划》、1975年的《南京城市轮廓规划》、1980年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1992年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1998年的《南京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999—2001年)》建国初期的南京城市规划“一五”时期,以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布局形式进行规划,采用功能分区理论分七种用地,追求平面构图形式,此规划过于迁就现状“大跃进”时期,1960年编制的《南京地区区域规划》是大跃进时代产物,存在“规模过大、占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的“四过”现象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城市建设布局混乱文革时期的南京市街道图《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城市性质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布局为在"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为了达到"城市要控制,事业要发展"的目的,规划提出以利用现有城镇基础为前提,有所控制,有所发展,互相配合,互相依存,分工协作,使大、中、小城镇和郊外广阔的"绿色海洋"有机地结合,以圈层式城镇群体的布局构架进行规划建设的思想南京城镇群体规划1981圈层式城镇群体的结构:以市区为主体,围绕市区由内向外,把市域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有机联系的五个圈层,被概括为"市-郊-城-乡-镇"的组合形式南京市区规划1981核心区主要由党、政、军领导机关、重点大专科研单位、大型商业设施和质量较高的居住区组成;核心区外围3至4公里半径的环带地区,主要是机械加工、仪表、轻纺工业及相应的住宅区;它的外侧是市区对外交通枢纽;市区东部为风景游览区;西侧是沿江沿河主要蔬菜副食品基地之一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1984充分发挥南京气度恢弘的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城市特色,保护中华路、御道街、中山路三条历代都城遗存的中轴线;保护明代四重城郭;继续保留民国时期形成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的以浓郁的绿化相间隔的三块板式道路形式和若干有代表性的环形广场《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规划的地域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区--都市圈--主城城市性质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规划修订的重点内容是:优化市域城镇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都市圈布局,合理分布产业和人口;优化主城用地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古都特色;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南京城镇布局1992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的都市圈为主要发展空间,多元一体,带动长江南北,逐步实现市域的城镇化南京都市圈规划1992都市圈包括主城和沿江重要的外围城镇、以“山、水、城、林”为主体构成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沿江和跨江的交通枢纽及主要基础设施用地南京主城规划1992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5个片区:以第三产业用地为主的中片,以河西生活居住区为主体的西片,以中央门外工业区为主体的北片,以钟山风景区为主体的东片,以纪念风景区、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体的南片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城又迎来了近期建设规划(1999-2001年)如今,南京已经成为华东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中心,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