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盐铁会议之儒家与法家之争_第1页
西汉盐铁会议之儒家与法家之争_第2页
西汉盐铁会议之儒家与法家之争_第3页
西汉盐铁会议之儒家与法家之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汉盐铁会议之儒家与法家之争

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2月,著名的盐铁大臣西汉时期举行了一次。出席会议的政府官员有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史及御史等;民间代表有“文学”鲁万生及中山刘子雍、“贤良”茂林唐生、及九江祝生等共60余人。会议围绕着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政策,并涉及到王朝的指导思想,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同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是继汉景帝以后,儒、法二家的又一次思想交锋。在汉宣帝时,儒家学者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进行“推衍”和“增广”,写成了《盐铁论》一书,并评其是“巨儒宿学”与“摄卿相之位”之间的“或上仁义,或务权利”一以德治目的反对严格的政治判断众所周知,《盐铁论》记述了西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六年文学、贤良和大夫、御史之间关于王霸问题的一次激烈的争论。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上,表现为贤良文学与桑弘羊的“术”与“德”之争,也即“刑”与“德”之争。盐铁政策的实质是封建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实施这一政策必然需要以法制作保障。桑弘羊承袭了先秦法家的人性论,认为“司马子曰:‘天下穰穰,皆为利往。’……商人不愧耻辱,戎士不爱死力,士不在亲,事君不避其难,皆为利禄也”。桑弘羊一派的重刑思想是武帝以来密织法网、严刑酷罚治国方针的延续,也是西汉当政的统治者坚持君主专制的政治本质与阶级本性之流露。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则反对严密而繁琐之法,他们从“进本”和重义的认识出发,认为政治的目的不是追逐眼前之利,而是实现儒家的理想政治,他们选择礼制德政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贤良文学向往儒家传统的德治理想,“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同时,他们对法律的简繁、宽严问题之争论还包含着这样的分歧:社会的治理仅仅是社会层面的问题,还是与人紧密联系起来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前者,那么就可以将法律看成与人无关的一种手段;如果是后者,就必须考虑法合乎道还是悖于道的问题。历史证明,依靠强力、权势和权术而求治是根本不可能的,社会的治理必须合乎人道。怎样理解法的作用?是德主而刑辅、先德后刑还是只认刑力?这是双方辩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夫认为:“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故刑所以正民,锄所以别苗也。”然而,贤良文学力主德治却也不排斥刑罚,他们认为教与刑都是“治乱之具,存亡之效也,在上所任”,因而,贤良文学与大夫争论的焦点并不是需不需要法的问题,而是何者为本的问题。在盐铁会议议论中,文学举秦朝的例子可谓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秦朝刑网甚密,严刑峻法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但又是极其短命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废礼义而任刑罚。秦朝法律的严密与烦琐并不是治的结果,而恰恰源于不治。社会基本道德丧失,法律就成为惟一可用的手段,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文学指出:治民之道,务笃其教而已。不笃其教而只信刑罚,则根本起不了作用。不教而杀为之虐,其违道最甚。法律过于繁琐,则百姓根本无法了解,有可能出现不违背礼义而犯法的情况,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并不能维护公正,只是沦落为一种形式,失去了其本质。二关于“法”与“术”在盐铁会议中,对于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的刑、德之争,其焦点应该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法”、“术”为本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各自的哲学价值观。御史、大夫强调的是驾御术,君主专制是桑弘羊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支撑点。而贤良、文学则强调“治道”,认为如果废纲纪、坏礼义而以刑法为本,实际上是陷民于网,根本不可能达到治的目的。争论双方对“治”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对立,一方将“治”理解为力与势的产物,必须依靠吓阻才能得来,“治”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在他们看来,“法”和“术”是联系在一起的,“法”是“术”的表现,而“术”正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根本不存在“治道”。而另一方则认为存在“治之本”与“治之法”的区别,纲纪、礼义为本,刑法为末,二者是统一的。从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御史、大夫虽然强调法,但更接近现代人理解的人治,因为将刑法绝对化它就必然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而不是“治”的工具。贤良、文学始终将刑法视为“治”的工具,而非统治者的工具,反对将法律权术化,反对去本求末,强调人道与治道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贤良、文学的观点并非现代人所理解的“人治”。桑弘羊与贤良文学在刑德上的争议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根源。首先,贤良文学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神学法学观。从董仲舒起,儒学神学化,天人感应之说笼罩着学术思想界,“天灾之证,祯祥之应,犹施之以望抱,各以其类及。故好行善者,天助以福,符瑞是也……好行恶者,天报以祸,妖灾是也”。所以,盐铁会议上刑、德之争的根本,不是法治与人治之争,而是术治与德治之争,焦点是以德为本还是以“法”、“术”为本。桑弘羊强调的是驾御术,贤良文学则强调“治道”,认为如果废纲纪,坏礼义而以刑法为本,实际上是陷民于网,不可能达到治的目的。争论双方对“治”的理解存在严重分歧,桑弘羊将“治”理解为力与势的产物,“治”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法”是“术”的表现,而“术”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根本不存在“治道”。而贤良文学则认为存在“治之本”与“治之法”的区别,纲纪、礼义为本,刑法为末,二者是统一的。故双方的争论,从根本上说是儒法两家哲学思想的根本对立。三汉初黄老之学的学术影响盐铁会议是西汉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会议,统治阶级政策的调整和上层内部权力之争是这次会议的背景。盐铁会议的本质是“霍光用来打击桑弘羊从而巩固自己极度专权局面的一次政治运动”。在这次会议上,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同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争辩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政策上是重农抑商还是农工商并重;二是在治理国家的手段上是“德”治还是“刑”治。双方政治观点分歧的根源在于贤良文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代表民间商贾、地方豪强的利益;而桑弘羊以法家思想为依归,代表集权国家的利益。其实,德治与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两种表述方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两种对立或并行的治国方式。对于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御史以为应该解决法自身的问题,应该从堵漏入手。“夫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而文学则针锋相对地指出问题不是法律的小补就能解决的,它反映的是求治之道是否正确的问题。“蜂虿螫人,放死不能息其毒也。烦而止之,躁而静之,上下劳扰,而乱益滋。”我们知道,在汉初,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已呈多元化发展。惠帝四年除“挟书令”,百家之说复兴,阴阳五行、申、商、韩非以及纵横家之说皆广为流传,在帝国政治指导思想上出现过激烈的争论,但汉帝国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比较重视简而易行的黄老之学或讲求实效的刑名之学,不喜儒术。如:“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孝景“不任儒”,孝文窦后“又好黄老术”虽然,盐铁会议中的“刑德”之争,实际上是桑弘羊和贤良文学分别代表的儒家与法家的争论,但争议的最终结果则承认了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由于贤良文学与桑弘羊代表不同的政治势力,他们在王朝指导思想上的歧异有现实政治斗争的因素。由于参加会议的贤良是来自于皇家陵园所在诸县的豪富之民,文学来自郡国地方,“发于畎亩,出于穷巷”在盐铁会议上,尽管贤良文学的言论有迂腐和不切实际的一面,如反对对外贸易,恢复井田制,但贤良文学表现出非凡的才气,异常的勇敢和机智,洞悉民情世事,通晓官场底细。他们不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响应,在历史上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所表现出的知识分子“清议”所具有的正直的性格特征,以及孟子式的民本意识所具有的生气和力量,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开创了一个先例。这里深刻的原因在于儒生的言论不是孤立的,而是代表了从董仲舒以来至西汉末年广为发展的与地主阶级长远根本利益,同时也与下层利益相联系的社会政治批评思潮,从这股思潮中吸取了智慧和力量。董仲舒提出“限民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我们知道,宣帝继位时,为颂扬武帝功业,提议为武帝设庙乐。“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宜如诏书。”惟独夏侯胜批评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而夏侯胜毫无畏惧:”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另一儒士贡禹也强烈谴责武帝以来吏治的黑暗。他认为,“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亡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四百,与刑错亡异。武帝始临天下……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奸轨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崇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