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校读订补_第1页
《隋书》校读订补_第2页
《隋书》校读订补_第3页
《隋书》校读订补_第4页
《隋书》校读订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书》校读订补

最近读《隋唐》时,我发现现有的阅读文本中的单个文字和短语仍有疑问。现在对《隋唐》进行分类、出版和适应。为便于同好翻检审视,行文以中华书局本页码先后为序。考订所引史籍均为中华书局刊行本,不再一一注明。1.《隋书》卷三《炀帝上》:大业五年五月丙戌,“吐谷浑主率众保覆袁川,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中华书局修订本,2019年1月版,第81页)按:“内史元寿”,诸本及《北史》卷一二《炀帝纪》、《通鉴》卷一八一《隋纪》大业五年五月本条记载皆同。然检本卷前文、《北史》卷一二《炀帝纪》、《通鉴》卷一八一《隋纪》皆载:大业四年正月壬申“以太府卿元寿为内史令”,其间官职未见变动。又《隋书》卷六三与《北史》卷七五《元寿传》亦载:“(大业)四年,拜内史令,从帝西讨吐谷浑。寿率众屯金山,东西连营三百余里,以围浑主。”均载其担任内史令一职。再者,隋炀帝时确有“内史”一职,据《隋书·百官下》,隋炀帝于诸郡各加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京兆、河南,则谓之‘内史’”,但如此官位之“内史”不可能在史文叙述中列于“兵部尚书”段文振前。故此条“内史”应为“内史令”之脱文。2.《隋书》卷六《礼仪一》:永定元年,陈武帝受禅,“北郊为坛,高一丈五尺,广八丈,以皇妣昭后配,从祀亦准梁旧”。(第125页)按:《陈书》卷二《高祖下》、《南史》卷九《陈本纪上·武帝》、《通鉴》卷一六七《陈纪》永定元年十月辛巳条,皆载陈霸先追赠其前夫人钱氏谥号为“昭皇后”,而“皇妣”乃“董太夫人”,追谥为“安皇后”。又据郊祀礼仪,前文云祀南郊“以皇考德皇帝配”;此祀北郊确当“以皇妣配”。故此条“以皇妣昭后配”之“昭后”似当为“安后”。3.《隋书》卷一○《礼仪五》:“初齐武帝造大、小辇,并如轺车,但无轮毂,下横辕轭。梁初,漆画代之。后帝令上可加笨辇,形如犊车,自兹始也。”(第210页)按:《说文·竹部》云:“笨,竹里也。”竹里亦称竹白或竹黄,此指辇车之上以竹里所制篷盖形装饰物。同卷隋大业时辇制即云:“副辇,加笨,制如犊车,亦通幰,朱络,谓之蓬辇。自梁武帝始也。”以“笨”装饰之车,史籍中称为“笨车”,《宋书》卷九三《刘凝之传》载:“(刘凝之)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卷七三《颜延之传》载:“(颜延之)常乘羸牛笨车。”故此条标点改为“后帝令上可加笨,辇形如犊车”似更妥。4.《隋书》卷一○《礼仪五》载:“(隋初)玉辂,……左建旗,十有二旒,幓旒皆画升龙,其长曳地。”(第219页)按:天子五辂所建之旗帜各有专名,玉辂建旂,金辂建旟,象辂建旌,革辂建旗,木辂建旐,此处“旂”“旗”二字不通用。如本卷所载后周之制:“凡旗,太常画三辰,旂画青龙(原注:皇帝升龙,诸侯交龙。),旟画朱雀,旌画黄麟,旗画白兽,旐画玄武。”检《说文解字》旂、旟、旌、旗、旐确为五种不同旗帜。隋初虽废毁周、魏舆辇,然五辂旗帜似仍沿用后周之制。《隋书·礼仪五》所载隋初五辂制度,除上引玉辂外,其他四辂完全与后周同,即金辂“左建旟”(原注:旟画鸟隼),象辂“左建旌”(原注:旌画黄麟),革辂“左建旗”(原注:旗画白兽),木辂“左建旐”(原注:旐画龟蛇)。而此条玉辂旗帜所画为升龙,亦与后周同。隋初玉辂沿用自后周,故左建之旗帜当为“旂”,而非“旗”。另,本段后文亦载“旂首金龙头”,亦可证隋初玉辂左建者为“旂”。综上,此条玉辂“左建旗”之“旗”应为“旂”。5.《隋书》卷一○《礼仪五》载开皇十四年诏:“五辂皆朱斑轮、龙辀、重舆,建十二旒,并画升龙。左建闟戟。”(第221~222页)按:左建闟戟,《通典》卷六四《礼二四·五辂》载隋代五辂皆“右建闟戟”。本卷它处所载后周及隋代五辂之制亦均为左建旌旗,而右建闟戟,唯此作“左建闟戟”。若为隋文帝开皇十四所改,此为变更古制之大事,炀帝大业改制当提及。又本段后文载王、五等开国、第一第二品及刺史辂皆为“右建闟戟”。可知此处“左”应为“右”传刻致讹。6.《隋书》卷一○《礼仪五》:“革辂,……三品已下。并乘革辂,朱色为质。”(第226页)按:五辂通常为皇帝及高级官员所乘,三品以下为中下层官员,当无资格乘坐。检《通典》卷六五《礼二五·公侯大夫等车辂》云:“(隋)侯伯及二品、三品革辂。”故此“已下”当为“已上”。7.《隋书》卷一一《礼仪六》:“尚书,秘书著作郎,……朝服,进贤一梁冠,腰剑。”(第244页)按:检本书卷二六《百官上》,南朝梁尚书省置吏部等六尚书,位十三班,乃高官,不应与秘书、著作郎同列。南朝梁尚书省官位自高及低依次为尚书令、仆射、诸曹尚书、尚书左右丞、尚书郎、尚书令史等。本卷前文已载尚书令、仆射、尚书“铜印墨绶,朝服,纳言帻、进贤冠,佩水苍玉,腰剑,紫荷,执笏”,此处“尚书”不应重出。又本条前一句为“尚书左、右丞,秘书丞”之服制,按行文,此句当叙尚书郎之服制。故此“尚书”之后用顿号,与后文相连指“尚书郎”似更妥。另,本书卷二六《百官上》亦载:南朝梁“秘书省置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国之典籍图书。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国史,集注起居”。则秘书郎与著作郎应为两个官职,中间亦应用顿号。故此条中“尚书,秘书著作郎”标点为“尚书、秘书、著作郎”。8.《隋书》卷一一《礼仪六》:“直阁将军、诸殿主帅,朱服,武冠。”(第246页)按:此条上句为“直阁将军,朱服,武冠,铜印珪钮,青绶,兽头鞶”,则此条不当再叙“直阁将军”,“直阁将军”与“诸殿主帅”中间不应点断,指“直阁将军诸殿主帅”。检本书卷一二《礼仪七》南朝梁警卫之制云:“梁武受禅于齐,侍卫多循其制。正殿便殿阁及诸门上下,各以直阁将军等直领。”此“直阁将军诸殿主帅”即直阁将军所领诸殿之主帅,中间不加顿号。9.《隋书》卷一一《礼仪六》:“殿中内外局监、太子内外监、殿中守舍人,铜印环钮,朱服,武冠。”(第247页)按:此条“太子内外监”与“殿中守舍人”之间不需点断。检本书卷二六《百官上》南朝梁官品,三品蕴位有“东宫内监殿中守舍人”,三品勋位有“东宫外监殿中守舍人”。《隋书·百官上》原标点有误,见本文第19条。东宫内外监的殿中守舍人南朝宋已有设置,《宋书》卷二九《符瑞下》载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七月,东宫玄圃园池二莲同干,即由“(东宫)内监殿守舍人宫勇民以闻”。故而此条材料中“太子内外监、殿中守舍人”为“太子内监殿中守舍人”与“太子外监殿中守舍人”之合称,中间可不用顿号。10.《隋书》卷一一《礼仪六》:“太子太傅五官功曹、主簿,皁朝服,进贤一梁冠。”(第252页)按:检本书卷二六《百官上》南朝梁官制:“(太子)二傅及詹事,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知五官、功曹、主簿为太子太傅府并列属官,故标点为“太子太傅五官、功曹、主簿”。11.《隋书》卷一一《礼仪六》:“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斜却,乃直下,铁为卷梁。”(第254页)按:本书卷一二《礼仪七》引三国魏人董巴《舆服志》云:“(通天冠)冠高九寸,形正竖,顶少邪却,后乃下直为铁卷梁,前有高山。”则“正竖”者乃冠形,“斜却”者乃冠顶,冠后直下为铁制卷梁。又《隋书》此条文字与《后汉书·舆服下》几乎相同,中华书局本《后汉书·舆服下》标点亦为:“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故此条标点“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斜却,乃直下铁为卷梁”似更妥。12.《隋书》卷一一《礼仪六》:“皇后之凶服,斩衰、齐衰,降旁期已下吊服。为妃、嫔、三公之夫人、孤卿内子之丧,锡衰。为诸侯夫人之丧,缌衰。为媛、御婉及大夫孺人、士之妇人之丧,疑衰。”(第270页)按:此句“吊服”二字应断入后句。北周推崇古制,车服器用多依《周礼》。凶服指服丧之服,《周礼·春官·司服》云:“凡凶事,服弁服。”东汉郑玄注:“其服斩衰、齐衰。”《周礼·春官·司服》又云:“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旁期,指旁系亲属之凶服,《周礼·春官·司服》唐贾公彦疏:“天子诸侯绝旁期,正统之期犹不降,故兼云齐衰,其正服大功,亦似不降也。”此条凶服应指斩衰、齐衰。吊服为吊丧之服,《周礼·春官·司服》云:“凡吊事,弁绖服。”其制有三,“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故《隋书》此条所载锡衰、缌衰、疑衰乃皇后之吊服,故“吊服”二字应断入下句。又本卷前文北周皇帝服制云:“皇帝凶服斩衰。其吊服,锡衰以哭三公,缌衰以哭诸侯,疑衰以哭大夫。”亦可资佐证。综上,此句标点似作“皇后之凶服,斩衰、齐衰,降旁期已下。吊服,……”更妥。13.《隋书》卷一二《礼仪七》:“今准《尚书》:‘予欲观古人之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第288页)按:絺绣指在服饰上刺绣,乃工艺手法,不应与十二章并列。此与前句“作会(绘)”,即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绘画于服饰之上同理。故“黼、黻、絺绣”仍当点作“黼、黻絺绣”。14.《隋书》卷一二《礼仪七》“通天冠之制”:“四时视朔,则内单、领、襈,各随其方色。唯秋方色白,以绿代之。”(第289页)按:隋代服制内单通常为白纱所制,不随四时方色改变,如本卷前文载皇帝冕服,“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皁领、褾、襈、裾”,皇太子冕服,“白纱内单,黼领,青褾、襈、裾”。随四时方色所改者乃内单之领、褾、裾、襈等服饰缘边装饰部分。又本段前文亦云:“通天冠之制。……今制依此,不通于下,独天子元会临轩服之。其服,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皁领、褾、裾、襈,……元冬飨会、诸祭还,则服之。”故此条“领、襈”实为内单之边饰,“内单”二字之后可不点断。正因为内单为白纱制,而秋季方色用白,致使无法区分,故“以绿代之”。15.《隋书》卷一二《礼仪七》:“弁之制,……少府少监何稠,请施象牙簪导。诏许之。弁加簪导,自兹始也。”(第290页)按:《隋书·百官下》载,大业三年分太府寺为少府监,置监及少监各一人。检《隋书》卷六八、《北史》卷九○《何稠传》,未载何稠曾任少府少监。又《隋书·何稠传》载:“大业初,炀帝将幸扬州,谓稠曰:‘今天下大定,朕承洪业,服章文物,阙略犹多。卿可讨阅图籍,营造舆服羽仪,送至江都也。’其日,拜太府少卿。……魏、晋以来,皮弁有缨而无笄导。稠曰:‘此古田猎之服也。今服以入朝,宜变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导,自稠始也。……以稠守太府卿。后三岁,兼领少府监。”《隋书》卷三《炀帝上》亦载:大业二年三月,“太府少卿何稠、太府丞云定兴盛修仪仗”。则何稠变革弁制之时所任官职为“太府少卿”,后兼领者乃“少府监”亦非“少府少监”。16.《隋书》卷一二《礼仪七》:“鷩冕,……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侯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新制依此。”(第294页)按:此侯、伯服七旒用玉“八十”,恐为“九十八”之误。“旒”亦当作“瑬”或“斿”。《说文·玉部》:“瑬,垂玉,冕饰。”冕旒之旒数及垂玉《礼记》《周礼》有详细规定,《礼记·礼器》云:“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周礼·夏官·弁师》亦云:“弁师掌王之五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东汉郑玄注:“缫,杂文之名也。合五采丝为之绳,垂于延之前后,各十二,所谓邃延也。就,成也。绳之每一匝而贯五采玉,十二斿则十二玉也。”则天子之冕前后垂旒,每旒十二就,即每旒用玉十二颗。郑玄此条进一步解释说:“衮衣之冕十二斿,则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缫九斿,用玉二百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斿,用玉百六十八。希衣之冕五斿,用玉百二十。玄衣之冕三斿,用玉七十二。”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均为每旒用玉十二颗。《周礼·夏官·弁师》又云:“诸侯(按,此为‘公’之误)之缫斿九就。……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韦弁、皮弁、弁绖,各以其等为之。”郑玄注:“每缫九成,则九旒也。公之冕用玉百六十二。……侯伯缫七就,用玉九十八。子男缫五就,用玉五十,缫玉皆三采。”说明诸公之冕前后各九旒,每旒垂玉九颗;侯伯冕前后各七旒,每旒垂玉七颗;子男冕前后各五旒,每旒垂玉五颗。据此,此条隋代“鷩冕”云“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与《周礼》相符。而侯、伯“七旒,用玉八十”,据《周礼》及郑玄注如每旒用玉七颗,应当为九十八颗。另冕均为前后垂旒,隋制云侯伯冕为七旒,前后垂则为十四旒,八十无法为十四旒均分,亦证“八十”之数记载有误。17.《隋书》卷一二《礼仪七》:“玄冕,……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第294页)按:《周礼·夏官·弁师》云:“弁师掌王之五冕。……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天子之冕每旒垂玉均为十二颗。本条前文隋制亦载:鷩冕,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毳冕,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冕,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均符合每旒十二颗玉之制,天子玄冕当不能例外。若每旒用玉十二,前后垂四旒则为九十六,此条记载有误。又考《周礼》及郑玄注,“玄衣之冕三斿,用玉七十二”,颇疑此条隋制玄冕为“天子三旒,用玉七十二”,“三”为“七”之讹。18.《隋书》卷一二《礼仪七》:“绶,……二品已上,……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阔八寸。三品,……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阔八寸。”(第298页)按:本条大业时绶制“二品已上”绶长及首数低于“三品”,记载有误。检本卷前文隋初定令绶制,“正、从一品,……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从三品已上,……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广八寸”,且“正、从一品”绶长及首数与“公”同,“从三品已上”绶长及首数与“侯、伯”同。而本条前文亦载大业绶制:“公,……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侯、伯,……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阔八寸。”疑本条“二品已上”绶长及首数恐为“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之误。又唐沿隋制,《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载百官绶制:“一品……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二品、三品……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广八寸。”似可做参考。19.《隋书》卷二六《百官上》:南朝梁官品,三品蕴位有“东宫内监、殿中守舍人”,三品勋位有“东宫外监、殿中守舍人”。(第815~816页)按:从官品角度看,“殿中守舍人”不可能既是三品蕴位又是三品勋位,“殿中守舍人”应与“东宫内监”“东宫外监”连在一起表述,此处职官似为“东宫内监殿中守舍人”或“东宫外监殿中守舍人”。东宫内外监的殿中守舍人南朝宋已有设置,前引《宋书》卷二九《符瑞下》即有“(东宫)内监殿守舍人宫勇民”。20.《隋书》卷二八《百官下》:“诸省及左右卫、武侯、领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余为外官。”(第871页)按:检本卷前文叙隋中央卫府制度:“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各大将军一人。……左右领左右府,各大将军一人。掌侍卫左右。……左右监门府各将军一人。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领左右府”与“左右监门府”为两个不同官署,故中间应加顿号,标点为“诸省及左右卫、武侯、领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余为外官”。21.《隋书》卷二八《百官下》:“幢主、奚官、内仆等局丞,……为从九品。”(第879页)按:检《通典》卷三九《职官二十一·隋官品令》“从九品下”有“幢主,奚官局丞,内仆局丞”。又《文献通考》卷六七《职官考二十一·官品》“从九品”收录隋代官职亦将“幢主”与“奚官内仆局丞”分列。“幢主”南北朝时已有设置,据《隋书·百官中》北齐诸“幢主”为从九品下阶。且史籍中未见“幢主局丞”或“幢主丞”的记载。故本条“幢主”似为单独官职,非指“幢主局丞”或“幢主丞”,“幢主”之后用逗号而非顿号更妥。22.《隋书》卷二八《百官下》:“王、二王后大农尉、典卫,为视正七品。……公国大农尉、典卫,……为视从七品。……侯、伯国大农尉、典卫,……为视正八品。”(第880~881页)按:检本卷前文,“诸王置国官。有令、大农各一人,尉各二人,典卫各八人”。又云“二王后,置国官,与诸王同”。则此条两见“大农尉”,均应点作“大农、尉”。23.《隋书》卷四二《李德林传》:“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又敕与中书侍郎宋士素、副侍中赵彦深别典机密。”(第1353页)按:“中书侍郎宋士素”与“副侍中赵彦深”如用顿号,则二者为并列关系,“副侍中”会被误认为赵彦深的官职。检《北齐书》卷三八、《北史》卷五五《赵彦深传》赵彦深于北齐任职“侍中”,且北齐官制无“副侍中”一职,因此“副侍中”并非赵彦深官衔。此处“副”为一动词,乃辅助之意,即李德林与宋士素一起,共同辅助侍中赵彦深典掌机密。类似用法可见《魏书》卷二四《邓渊附羡传》:“(邓羡)除谏议大夫,兼给事黄门侍郎,副侍中游肇为畿内大使。”故此“中书侍郎宋士素”与“副侍中赵彦深”之间应用逗号或不点断。24.《隋书》卷六六《柳庄传》:“十一年,徐璒等反于江南,柳庄以行军总管长史随军讨之。”(第1740页)按:此“十一年”为“九年”之误。徐璒为南朝陈将领,其叛乱在平陈后不久,然具体时间史籍并无明确记载。《隋书》卷四七《韦洸传》载:“及陈平,拜江州总管,率步骑二万,略定九江。陈豫章太守徐璒据郡持两端,洸遣吕开府昂、长史冯世基以兵相继而进。既至城下,璒伪降,其夜率所部二千人袭击昂。昂与世基合击,大破之,擒璒于阵。”又《资治通鉴》卷一七七《隋纪》“开皇九年二月”条亦载:“诏谴柱国韦洸等安抚岭外,陈豫章太守徐璒据南康拒之,……洸击斩徐璒。”则徐璒为韦洸擒斩当无疑,时间据《资治通鉴》在开皇九年。又本书卷四七《韦洸传》、卷六五《慕容三藏传》、《资治通鉴》卷一七七《隋纪》“开皇十年”条均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