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6《散步》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6《散步》
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嫩芽(nèn)调皮(tiào)分歧(qǐ)
B.霎时(sà)熬过(áo)鱼塘(táng)
C.蹲下(dūn)背起(bèi)强壮(qiáng)
D.粼粼(lín)拆散(chāi)取决(jué)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调”应读“tiáo”,“歧”应读“qí”;B项,“霎”应读“shà”;C项,“背”应读“bēi”;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下列各句中的“熬”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了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多年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月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B项中的“熬”是“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的意思,其他三项中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B.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入融融春光中。
C.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现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D.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和课程,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排。使用正确。
B:“妙手回春”用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此处用来形容画作,用错了对象。
C: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使用正确。
D:五花八门:变幻多端或比喻花样繁多。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为回馈广大顾客,本店打折销售部分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还能看电影,看直播,因此深受用户欢迎。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主题活动”;B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亲子运动会不仅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也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C项,语义重复,可删去“具体”;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3)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答案】(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知识点】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结合语句,(1)“蹲”“背”可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2)“高大”“瘦”属于对人物的外貌描写(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属于语言描写,“笑”属于神态描写。
故答案为:⑴动作描写⑵外貌描写⑶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描写方法,结合语句进行辨析和判断。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B.②①⑤④③C.⑤③②④①D.④⑤③①②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⑤句承接语段提出的“家风”对家庭或家族的影响这个话题,③句进一步说“家风”对社会的影响,②句由“家风”说到“家教”,④句中“这”指代②句中的“家教”,①句说明“家教”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下列对课文《散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课文中祖孙意见产生分歧后,重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
C.课文结尾的那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课文中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设置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关系的融洽。
【答案】A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课文并非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的也不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而是通过散步这件小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尊老爱幼。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意,掌握文章的内容、主题、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结合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8.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亲情是,。让我们拿起笔来,抒写我们的亲情吧!
【答案】一缕拂面春风;温暖舒心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首先要找准仿点,注意主题的把握:颂扬“亲情”,例句运用的比喻的修辞,结构特点:数量词+名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的特点。如亲情是一缕拂面春风;温暖舒心。
故答案为:一缕拂面春风;温暖舒心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9.综合性学习。
(1)“百善孝为先。”尽孝就应该孝顺老人,尊敬长辈。学校正在开展以“弘扬孝道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就“中学生如何尽孝”提出具体建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三条建议。
(2)从课文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温馨和睦、美满幸福的家庭。下面是一副对联,请根据下面的图画和课文内容把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
下联:风雨人生相依偎
【答案】(1)示例: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④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按摩,帮他们消除疲劳;⑤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祝福。(答出三条即可)
(2)互关爱;祖孙三代
【知识点】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围绕“尽孝”展开,提出建议尽快。如: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④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按摩,帮他们消除疲劳;⑤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祝福。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联知识的运用能力。首先要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语句对仗,词性相同,平仄相合。注意修辞运用,主题一致。结合语境可知,上联“一家四口”,下联对应的是“祖孙三代”;上联“早春散步”,下联可用“风雨人生”相对;下联“相依偎”揭示主题,上联可用“互关爱”对应。
故答案为:⑴: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④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按摩,帮他们消除疲劳;⑤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祝福。⑵互关爱祖孙三代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紧扣主题,联系生活,写出合理的建议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图案,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对联的知识进行作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台前面有棵树
方华
①那段时间闲在家,每日清晨,见妻子上班、儿子上学出门后,母亲就走到阳台,在那晃动身子。我心里想,母亲年岁大了,不用我们讲,也自己注意锻炼保养身体了。
②母亲就那么轻微地扭晃着身子,毕竟是古稀之人,扭扭脖子晃晃腰活动活动筋骨也就够了。有时见母亲停下来,站在那不动,或侧着身子或扭着头专注地看着外面。因为阳台下面就是喧嚣的大街,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情景剧,怕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吸引了母亲的目光吧?
③冬去春来,夏往秋至,我发现母亲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偶与妻子提起,她笑道:“这人上了岁数,生怕身体不行呢。”
④那天,见母亲在阳台上身子倾斜的幅度越来越大,头也老是歪着伸向一边。如是几天,忍不住,就过去问母亲:“你在干什么呢?”母亲皱着眉头,说:“真想砍了这棵树!”
⑤我吃了一惊,认真地瞧了一眼阳台前的那棵大樟树,枝繁叶茂的,就疑惑地问母亲:“这满眼的绿色多好,夏天遮阴,冬天挡风,干吗要砍它呢?”母亲说:“它越长越大,挡了我的视线,看不清对面的站台了。”
⑥站台?对面的马路边确有一个公交站台。我朝那边望过去,视线是被树冠挡住了。我朝左边扭扭身子,又朝右边斜过头,也无法在枝叶间将对面看得真切。在扭动倾斜身子的时候,我心里一愣,突然反应过来。原来,母亲站在阳台上不是锻炼身体,而是扭过来转过去地想看清对面站台上的车来人往呢。我心里不禁叹息,这人老了,寓居家中,甚是无聊啊。
⑦于是我对母亲说:“你看那公交站台做什么,不如看看电视什么的。”
⑧没想到母亲回答:“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⑨胸中突然暖暖的,而眼里酸酸的。那天夜里,乘着没人的时候,我削去了树冠上的几根大枝丫。
⑩再到对面站台下等公交,总是抬头朝那个熟悉的阳台看几眼,每一次,都见到母亲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
终于有一天,阳台上再也不见了那亲切的身影,只有那棵树站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有时,妻子儿子一出门,我也站到阳台上,透过树隙,看着对面的公交站台。
(选自《今日文摘》)
10.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11.母亲为什么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请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12.品读下面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深意?请写下来。
每一次,都见到母亲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
13.本文运用写作技法娴熟,请选择一种,做简要分析。
14.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概括。
【答案】10.年迈,爱孩子,默默牵挂家人。
11.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12.孤独年迈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关注和牵挂着家人,表现了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13.示例:悬念法。文章先用七个段落写母亲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以及“我”对母亲行为和话语的猜测等内容,层层铺垫,设置了悬念。第⑧段水到渠成,用母亲的话自揭谜底,自然且具有极强的情感爆发力。
14.文章通过记叙母亲坚持每天站在阳台上,透过树隙默默目送家人等公交、坐公交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牵挂和满满的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设置悬念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找准语句,进行作答。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理解,以及准确的语感。
(3)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考生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注意文章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结合关键语提炼文章的主旨。
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通读文章,找准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以及相关的事件进行概括。根据第①和②段“母亲年岁大了”“毕竟是古稀之人”可知,母亲年迈;根据第⑥段“没想到母亲回答:“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可知,母亲爱孩子,默默牵挂家人。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我”和母亲的谈话:于是我对母亲说:“你看那公交站台做什么,不如看看电视什么的。”没想到母亲回答:“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可知,母亲一直坚持在阳台晃动身子是因为: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1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赏析语句一般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句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本句是对母亲的描写,是站在“我”的角度描写母亲站在阳台看我们在上车的情形,写出孤独年迈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关注和牵挂着家人,表现了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通读文章,理解文意,理清层次,本文一个显著的写作手法是悬念法,文章先用七个段落写母亲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以及“我”对母亲行为和话语的猜测等内容,层层铺垫,设置了悬念。第⑧段水到渠成,用母亲的话自揭谜底,自然且具有极强的情感爆发力。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的思想情感。文章通过记叙母亲坚持每天站在阳台上,透过树隙默默目送家人等公交、坐公交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牵挂和满满的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自动生成1/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6《散步》
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嫩芽(nèn)调皮(tiào)分歧(qǐ)
B.霎时(sà)熬过(áo)鱼塘(táng)
C.蹲下(dūn)背起(bèi)强壮(qiáng)
D.粼粼(lín)拆散(chāi)取决(jué)
2.下列各句中的“熬”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了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多年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月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B.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入融融春光中。
C.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现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D.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和课程,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为回馈广大顾客,本店打折销售部分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还能看电影,看直播,因此深受用户欢迎。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3)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B.②①⑤④③C.⑤③②④①D.④⑤③①②
7.下列对课文《散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课文中祖孙意见产生分歧后,重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
C.课文结尾的那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课文中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设置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关系的融洽。
8.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亲情是,。让我们拿起笔来,抒写我们的亲情吧!
9.综合性学习。
(1)“百善孝为先。”尽孝就应该孝顺老人,尊敬长辈。学校正在开展以“弘扬孝道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就“中学生如何尽孝”提出具体建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三条建议。
(2)从课文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温馨和睦、美满幸福的家庭。下面是一副对联,请根据下面的图画和课文内容把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
下联:风雨人生相依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台前面有棵树
方华
①那段时间闲在家,每日清晨,见妻子上班、儿子上学出门后,母亲就走到阳台,在那晃动身子。我心里想,母亲年岁大了,不用我们讲,也自己注意锻炼保养身体了。
②母亲就那么轻微地扭晃着身子,毕竟是古稀之人,扭扭脖子晃晃腰活动活动筋骨也就够了。有时见母亲停下来,站在那不动,或侧着身子或扭着头专注地看着外面。因为阳台下面就是喧嚣的大街,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情景剧,怕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吸引了母亲的目光吧?
③冬去春来,夏往秋至,我发现母亲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偶与妻子提起,她笑道:“这人上了岁数,生怕身体不行呢。”
④那天,见母亲在阳台上身子倾斜的幅度越来越大,头也老是歪着伸向一边。如是几天,忍不住,就过去问母亲:“你在干什么呢?”母亲皱着眉头,说:“真想砍了这棵树!”
⑤我吃了一惊,认真地瞧了一眼阳台前的那棵大樟树,枝繁叶茂的,就疑惑地问母亲:“这满眼的绿色多好,夏天遮阴,冬天挡风,干吗要砍它呢?”母亲说:“它越长越大,挡了我的视线,看不清对面的站台了。”
⑥站台?对面的马路边确有一个公交站台。我朝那边望过去,视线是被树冠挡住了。我朝左边扭扭身子,又朝右边斜过头,也无法在枝叶间将对面看得真切。在扭动倾斜身子的时候,我心里一愣,突然反应过来。原来,母亲站在阳台上不是锻炼身体,而是扭过来转过去地想看清对面站台上的车来人往呢。我心里不禁叹息,这人老了,寓居家中,甚是无聊啊。
⑦于是我对母亲说:“你看那公交站台做什么,不如看看电视什么的。”
⑧没想到母亲回答:“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⑨胸中突然暖暖的,而眼里酸酸的。那天夜里,乘着没人的时候,我削去了树冠上的几根大枝丫。
⑩再到对面站台下等公交,总是抬头朝那个熟悉的阳台看几眼,每一次,都见到母亲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
终于有一天,阳台上再也不见了那亲切的身影,只有那棵树站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有时,妻子儿子一出门,我也站到阳台上,透过树隙,看着对面的公交站台。
(选自《今日文摘》)
10.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11.母亲为什么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请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12.品读下面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深意?请写下来。
每一次,都见到母亲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
13.本文运用写作技法娴熟,请选择一种,做简要分析。
14.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调”应读“tiáo”,“歧”应读“qí”;B项,“霎”应读“shà”;C项,“背”应读“bēi”;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B项中的“熬”是“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的意思,其他三项中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排。使用正确。
B:“妙手回春”用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此处用来形容画作,用错了对象。
C: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使用正确。
D:五花八门:变幻多端或比喻花样繁多。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主题活动”;B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亲子运动会不仅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也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C项,语义重复,可删去“具体”;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知识点】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结合语句,(1)“蹲”“背”可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2)“高大”“瘦”属于对人物的外貌描写(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属于语言描写,“笑”属于神态描写。
故答案为:⑴动作描写⑵外貌描写⑶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描写方法,结合语句进行辨析和判断。
6.【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⑤句承接语段提出的“家风”对家庭或家族的影响这个话题,③句进一步说“家风”对社会的影响,②句由“家风”说到“家教”,④句中“这”指代②句中的“家教”,①句说明“家教”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答案】A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课文并非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的也不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而是通过散步这件小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尊老爱幼。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意,掌握文章的内容、主题、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结合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8.【答案】一缕拂面春风;温暖舒心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首先要找准仿点,注意主题的把握:颂扬“亲情”,例句运用的比喻的修辞,结构特点:数量词+名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的特点。如亲情是一缕拂面春风;温暖舒心。
故答案为:一缕拂面春风;温暖舒心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9.【答案】(1)示例: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④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按摩,帮他们消除疲劳;⑤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祝福。(答出三条即可)
(2)互关爱;祖孙三代
【知识点】诗歌对联;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围绕“尽孝”展开,提出建议尽快。如: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④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按摩,帮他们消除疲劳;⑤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祝福。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联知识的运用能力。首先要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语句对仗,词性相同,平仄相合。注意修辞运用,主题一致。结合语境可知,上联“一家四口”,下联对应的是“祖孙三代”;上联“早春散步”,下联可用“风雨人生”相对;下联“相依偎”揭示主题,上联可用“互关爱”对应。
故答案为:⑴: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④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按摩,帮他们消除疲劳;⑤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祝福。⑵互关爱祖孙三代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紧扣主题,联系生活,写出合理的建议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图案,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对联的知识进行作答。
【答案】10.年迈,爱孩子,默默牵挂家人。
11.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12.孤独年迈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关注和牵挂着家人,表现了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总则
- 畜牧业的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考核试卷
- 灯具销售中的客户关系深化策略考核试卷
- 橡胶制品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考核试卷
- 玉米种植农业转基因技术安全性评价考核试卷
- 玻璃纤维在室内装饰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拖拉机田间作业性能考核试卷
- 2025年华为认证HCIA Storage H13-611存储考试题库(含答案)
- 第3章 新媒体营销时代的用户分析
- 超市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 2019外研社王嫣演讲稿
- 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表
- 机械设计说明书-多功能自动跑步机机械部分设计
-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徐汇区世界外国语中学八年级(下)期中物理试卷
- 控制器参数确定方法
- 2023年陕西西安经开区管委会招聘160人(共500题含答案解析)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题含答案附详解
- 2023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及答案
- 钓鱼中各种氨基酸诱食剂说明书及使用方法
- 幼升小上实机考题汇总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氨气填料塔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