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类教育硕士(Ed.M)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1页
2023年研究生类教育硕士(Ed.M)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2页
2023年研究生类教育硕士(Ed.M)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3页
2023年研究生类教育硕士(Ed.M)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4页
2023年研究生类教育硕士(Ed.M)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研究生类教育硕士(Ed(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图式2.试论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3.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大作用?4.教学5.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6.中华职业教育社7.有人说:“德育是教师的指导下能动的道德活动。”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8.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9.论述杜威的主要教学方法。10.评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11.简述德育的基本途径。12.什么是课程?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如何?13.结构主义教育14.课程15.重视观察学习和榜样模仿的学习观点,属于______。A.操作性反射理论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C.社会认知理论D.认知派学习理论16.社学17.简述教师的素养。18.自我效能感19.班级上课制20.学园21.简述几种代表性的教育起源理论。2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23.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24.素质教育25.评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26.郡国学27.结合实际,谈谈教师的素养。28.最近发展区29.狭义教育30.三舍法31.苏格拉底法评述。32.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33.班34.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3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36.试述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37.简述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措施以及意义。38.结合实际论述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39.结合今天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论述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40.当人们谈到天才,马上就会想到爱因斯坦。195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享年76岁。他的儿子授权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保存一些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用于科学研究。随后他将大脑切片分发给了至少18位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后来陆续有几位研究者发表相关研究,试图说明爱因斯坦大脑中某些部分的与众不同是如何转化为爱因斯坦惊

人的思维能力的。

你认为天才来自于何处,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能找到天才的因子吗?由此分析一个人的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各起怎样的作用?对上述的天才研究你作何评价?41.皮亚杰针对儿童认知发展提出的四个概念:______、同化、______和整合。42.小先生制43.自我效能感44.最近发展区45.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46.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47.试析书院的教学特点。48.简述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9.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50.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1卷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把图式这一概念作为最基本的概念。皮亚杰认为,图式(或基模)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2.参考答案: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应对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任务。

(1)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研究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造福人类的愿望、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等,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科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和涉足学生个性发展各种需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原因如下:

①科学精神所体现出来的客观性,可以矫正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克服偏见,使人们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共同追求真理;

②科学精神不承认任何终极性的结论,这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这同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背道而驰的;

③就人的社会生活而言,科学精神蕴涵的相对性和辩证思想可以培养人的民主思想。

(2)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性的相互依赖、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的倾向日渐明显,“地球村”的概念日渐被普遍接受的时代,所谓社会责任感无疑不仅意味着对人类自身命运负责,还要对环境负责。然而在实现大同社会之前,社会责任感应该主要指作为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曾经说过,教育作为一个实践的领域,其真正的本质在于地方性和民族性。因此,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的差异,更不能消除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的矛盾和斗争,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在信息社会时代,未来的一代不仅要捍卫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而且还要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捍卫并拓展国家的信息疆域,这同样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教育,必须要在思想、知识、能力、情感、意志诸方面为学生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富有成效的工作做好准备,为将来他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社会变革、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做好准备,真正把握好人类自身的命运。3.参考答案: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人,成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教育从自然人逐步生长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无论哪一种教育,都会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作用体现在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正确的教育方式能引导人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在影响人的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处于主导的地位,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社会,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控制和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障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使人们能明辨是非对错,朝着好的、正确的方向发展。

(2)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教学、育人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根据教育的目的和职能,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教学、育人的作用。

①教育在传授基础的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中教给人基本的生存技能。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之中通过教育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从一个简单的自由人向与社会联系的社会人转变。

②教育能加速或延缓人的心理发展内因变化的进程,合理而良好的教育措施是适合心理发展条件的,正是这个主动而积极的条件,不断调节教育与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教育的作用和功能。

③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语言符号及其负载的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发展的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

(3)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够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影响人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的、全面的和系统的。

①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②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体、精神、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系统地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这就避免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片段性和偶然性等缺陷,使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有效。

③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把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比其他形式的教育更加有效。

④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既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也保证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校教育有系统的学习内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综上所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所以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4.参考答案: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5.参考答案:学生认识有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学为青少年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属于间接的经验,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和已有的经验,才能认识尚未知晓的知识。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在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即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感性知识的积累;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即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二者都违反教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6.参考答案: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主要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人士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国内外职业教育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它的主要工作有:

(1)面向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培训,促进就业。

(2)面向农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3)资助贫困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实行教育扶贫。

(4)对残障人员等特殊群体实施职业培训,为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7.参考答案:这句话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出品德,他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活动与交往的范围。最初,儿童生活在家庭里,接触父母和亲属,然后渐及邻人,稍大便与同伴游戏,上学后又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并逐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和世界,认识和了解现实、历史和未来。他们正是在与外界社会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他们上学后,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完全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是能动地吸收与选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具有自已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吸取家庭、社会和教育的影响,都需经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都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

(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等。这些活动都可能具有德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但要使这些活动具有德育意义,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如果德育过程基本处于静态,学生对教师的说教不但毫无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相反,若把德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进行的活动过程,那么情况则大不一样,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这些活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外显的实际活动;二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人们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一经发动和开展起来,又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指导和促进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总结道德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注意调节个人的行为,更加自觉地进行社会活动和道德实践,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综上所述,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品德能动地得到发展。8.参考答案: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其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并因此受到了20世纪美国社会及其他社会人们的连续不断的批判。9.参考答案: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20世纪对东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杜威的主要教学法为五步教学法。

(1)教学的五个要素

由于思维起源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提供合适的情境,杜威认为经验、活动性的课程恰恰能提供这种情境。他将思维的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

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②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③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④学生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⑤学生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2)五步教学法

根据教学的五个要素,五步教学法具体如下:

①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在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提出疑难,并将学生置于欲解决疑难的境地;

③教师提供学生要解决问题的必要资料,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通过资料去自我发现历史的真相;

④儿童发现足以吸引自己的问题,并根据现有资料,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想法,大胆推论、猜想、提出假设性的答案;

⑤按照确定的方案,验证解决问题的想法,看它是否有效,形成结论。

这五个阶段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五个阶段并不是按一定的次序一个接一个地现,有时两个阶段可以合二为一,有时“谋求结论的重担也可能主要地放在单一的阶段上……在这里,不可能建立一些固定的规则。完全凭靠个人的理智的机巧和敏感性”。杜威作这种强调旨在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使之不至于像赫尔巴特教学法那样成为呆板机械的程式。总之,五步教学法有较强的实用性。由各个方面的验证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了哲学观与心理学观,重视发展人性,激发智慧。10.参考答案:“生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指导了当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现实启示。

(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①“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

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

这是指生活决定教育,即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

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

这是指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

“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a.“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他们受到教育。

b.“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

③“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是教。“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b.“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c.“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d.“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2)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评价

①意义

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生活教育要培养自觉追求真理,能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能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团体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能为实现真理去创造,去探索,去奋斗的人。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②局限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11.参考答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这是有条件的:

①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并付诸行动。

②在教学中,既有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象活动关系,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也会潜移默化地积淀为学生品德。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其特点在于要实际地做,实际地交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交往中学。有意义的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而形成学生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好的品德。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尊重规则等良好品德。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自己的组织,组织得当的团队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

(5)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个别谈心、咨询、讲座等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各方面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人。

(6)班主任工作

通过班主任工作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7)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长方式。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在情感体验上的深化,在实际情境中的行为上的应对操作,需要通过实际的活动与交往才能实现,校园生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12.参考答案: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关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大教学小课程: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这种看法的突出代表是前苏联的一些教育学著作以及我国的一些教育学、教学论著作。在这种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中,课程往往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

(2)大课程小教学:与前者相反,这种看法认为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是课程的实施与设计。这种看法在北美较为普遍。

(3)课程与教学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西方一些研究者在意识到课程与教学两者需加以分离的前提下,提出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则是指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它们分别侧重于教育的不同方面。从课程与教学涉及范围,以及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研究的不同对象上来看,这种目的一手段论似乎更为适宜一些。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学是课程的实施途径之一,除了教学之外,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也是课程的实施途径。13.参考答案:结构主义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现代欧美国家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主要观点有:(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4)提倡“发现学习法”;(5)认为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互相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对现代西方课程论影响很大,并成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但是,结构主义教育的某些观点带有片面性,有的想法也过于天真和理想主义,致使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偏难,也引起了人们不同的评论和争议。14.参考答案: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15.参考答案:C16.参考答案:社学是指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地方文教机构。17.参考答案:教师劳动的特点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严肃性,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现代教师应符合时代的新需求,具备应有的素质,具体包括:

(1)高尚的师德

①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③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④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促进其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①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②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它包括: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等。

③教育研究素养

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

(4)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它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善于自我维护,要经常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保持健康的心理。18.参考答案: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①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②替代性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别人的成败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③言语说服。这种方法效果不持久。④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解析]所有的动机理论都需要掌握,对自我效能感的阐述也包括它的四个影响因素。19.参考答案: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已有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且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班级授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但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20.参考答案:学园是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城外纪念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的墓地建立的讲学授徒的场所。柏拉图主持学园40年,直到去世。柏拉图的著作,包括《理想国》,大都是在学园时期写成的。柏拉图创建的学园曾延续达900年之久,直至公元529年才被迫关闭。柏拉图的“阿卡德摩”学园作为学院或科学院的名称已沿用至今、广为流传。21.参考答案: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2)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却也与生物起源说相似。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但是孟禄却没能指出这种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

(3)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实践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教育起源论和民族文化起源论。科学教育起源论认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民族文化起源论认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22.参考答案: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选择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功能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一直发挥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文化只有通过教育的传递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扬光大。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文化过分庞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通过教育进行“简化”,吸取其基本的内容;文化环境中存在丑陋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净化”,清除其不良的东西,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东西;为了使人们突破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必须通过教育以“平衡”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以便和更广阔的文化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当今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国教育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向导,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功能

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深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教育发展文化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进而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23.参考答案:中国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任务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也就是说,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级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24.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25.参考答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①内容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d.鼓励学生用探索发现式方法学习。

②评价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掀起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而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①内容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该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具体如下:

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做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法案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②评价

1957年至1965年的这些教改措施对促进美国现代教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小学教育法》的指导思想仍是强调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明确指出中学应为向高校输送人才作准备,这一指导思想是与战前由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指导思想迥然不同的。

(3)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①内容

60年代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的拨款,提高教学质量。

②评价

高等教育法的制定对美国战后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和战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总之,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为其在世界上称霸奠定了基础。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动摇,二年制初级学院发展较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26.参考答案:汉代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发韧于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文翁治蜀郡时,首先在成都市中设立郡学。此后,汉武帝下诏建立郡国学,教师称郡国文学官,学生称文学弟子或郡学生。至东汉,地方官学大都设在郡、国一级,极少数的县亦开始建立县学。郡国学校的办学目的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其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27.参考答案: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养是指身为教师的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这就要求教师要: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另外,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要关怀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教师的劳动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集体性。所以教师和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因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2)宽厚的文化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其能力,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一、教育理论素养,即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二、教育能力素养,指的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其包括课程开发能力,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教育研究素养,即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

(4)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础。教师的教育素质还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广大教师要根据社会需要、教育特点和自身水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8.参考答案: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他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我们称为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这是指一定的已经形成的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独立演算习题的水平;另一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的引导和帮助下演算习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29.参考答案: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的社会需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的人。30.参考答案: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主张的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它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1.参考答案:所谓的“苏格拉底法”就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这一方法主要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当然,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32.参考答案:(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是指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之间的联系是合乎逻辑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2)罗杰斯根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划分为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能增长知识,还与个体的经验融合在一起,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有意义学习等同于经验的学习;而认知学习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与完人无关,因而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3)两者虽然都强调有意义学习,但后者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前者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按照罗杰斯的划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一种认知学习,等同于无意义学习,而他的有意义学习则是一种经验的学习。[解析]重磅推出这道题。这两个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含义是不同的,考生阐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时,请分析清楚所谓的“非人为”和“实质性”的含义,否则将扣分严重。阐述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时,一定说清楚学习涉及一个人的情感因素或者非智力因素,才能够真正答出该题的核心。33.参考答案:班是教育体系的最基本单位,也称班集体,一个班的学生不是一群孩子的偶然汇合,而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一个真正的班集体,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34.参考答案: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三大文教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独尊儒术

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于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这一文教政策规定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通经致用的儒学治术人才,用“三纲五常”维系人心,以确保汉王朝的长久安宁。

(2)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以培养贤士和进行教化工作。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并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土方案,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

这三项建议成为汉代的三大基本文教政策,其中“独尊儒术”是其核心。文教政策的实施,使得封建社会的国家真正控制了学校教育,中央皇权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和选拔知识分子,不仅影响了汉武帝的文教政策,而且影响了汉以后及后来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35.参考答案:[解析]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来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学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36.参考答案: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在近代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要想改革旧教育,就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谓“适应自然”,按夸美纽斯的看法,包括两层涵义:①遵循自然界的“秩序”。②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夸美纽斯以适应自然、合乎自然的秩序(顺序)来论证自己教育改革的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他力求摆脱神学,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的良好愿望。尽管其中有些片面、机械,但他的这些真知灼见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实践不无启发意义。

(2)卢梭作为当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提出教育应回到自然、适应自然的自然教育理论。

第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第二: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第三: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其思想中也提出了有关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指出“教育心理化”的口号,要求教育活动应当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协调一致,注意个别差异,区别对待素质不同的儿童,这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在裴斯泰洛齐这里达到了更高、更深的层次。

(4)福禄贝尔其著作《人的教育》一书中也阐述了他适应自然的教育思想。他说人的天性本是完善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必须效法、遵循自然事物发展的正确道路。小心翼翼地追随儿童的本能、天性。不过福禄贝尔在理解、解释自然适应性教育原则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积极性,但其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教育思想也要求我们认真地分析,批判地吸收。

(5)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接受了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的影响,并进一步发展了对自然适应性教育原则的解释。第斯多惠把“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则列在教育的首位,进一步强调了适应自然进行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的本性,研究儿童的心理,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循着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他不仅提出自然适应性教育原则,而且还提出了文化适应性原则,并指明了自然适应性原则与文化适应性原则的关系。

由上可见,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从萌生、发展一直到19世纪,在第斯多惠的教育学中达到了它的顶峰。总之,自然适应性教育理论包含着永不磨灭的深刻的哲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会是失败的,或残缺不全的。37.参考答案:(1)19世纪60—90年代,清朝发起了洋务运动,要求向西方学习,维护封建统治。他们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有:①兴办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主要类型包括外国语(“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技术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等。②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先后启动了幼童留美和留欧教育。留美教育主要由容闳提议,选择聪慧的幼童,前后分为4批去美国学习。可惜的是由于守旧派的阻挠,这批学生大部分没有完成学业就相继回国。留欧教育是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被送往英、法、德留学,学习造船技术和驾驶技术,分为三批,学成归国。

(2)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意义:①洋务学堂的意义:洋务学堂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它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它产生之初,并未有意与以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相对抗,但产生之后,逐渐动摇和瓦解旧教育体系,实际上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历史意义重大。②留学教育的意义:洋务派的留学教育虽然规模小,人数少,但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一步,是引进西学较为彻底和开放的一个途径,除了培养人才之外,这批学生还有力地回击了守旧派“终鲜实效”的预言,改变了人们的科举正途观念,洋务留学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进之功不可磨灭。[解析]关于洋务教育,考生一定要全面学习,其中洋务学堂本身就可以考查名词解释。如果考查“洋务学堂”名词解释,一定要回答洋务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特点、种类和意义。38.参考答案: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称作对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又不属于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复杂的概念,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2)智力因素要以非智力因素为内在动力,非智力因素又要以智力因素为服务对象。(3)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39.参考答案:[解析]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以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可以依托的起步阶段,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诉求。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

(1)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

(2)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而素质教育凭借着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形成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相对保持稳定。

(3)人的素质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时代性。因而要求学校教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调整、充实和完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多方面的挑战。因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璞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40.参考答案:案例中的病理学家试图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找到天才的因子,无疑是徒劳的。这明显是一种遗传决定论,认为天才完全依赖于遗传。这种理论完全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实际上,天才是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个体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个体发展总是要以遗传所获得的生理组织和最初生命能力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2)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制约的,如果说遗传素质作为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先天可能性。而环境则是把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源泉,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社会环境影响,生物人不可能获得人的社会发展。

(3)个体的能动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不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语言符号及其负载的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虽然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只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人的遗传素质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才能发展为现实。个体遗传素质的成熟和人的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遗传素质上的缺陷还可以通过教育和个人努力得到抑制和补偿。同时,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因素会逐渐地发生变化。41.参考答案:图式

调节

整合42.参考答案: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受学生的启发而提出的方法。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匮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陶行知提出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所以提出“小先生制”,即“即知即传”,人人将自己所识的字和所学的文化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小先生”不仅教别人识字学文化,还教别人做“小先生”,由此知识不断得到推广。“小先生制”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43.参考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推测,是教育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概念。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情境条件等。44.参考答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45.参考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也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有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等特征。

(1)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全民化是指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仅仅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等,还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它是一种基本教育,要满足人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决策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2)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指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也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的培养。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都可以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的全球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且意味着民族和国家的重新定位。教育本土化的浪潮将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出现,成为人们重建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主要论题。因为全球化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均质化”和“西方化”,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形成新的依附关系。46.参考答案:(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其中,有意义学习是指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之间的联系是合乎逻辑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2)罗杰斯根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划分为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