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史4讲_第1页
政治制度史4讲_第2页
政治制度史4讲_第3页
政治制度史4讲_第4页
政治制度史4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结构国家结构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结合组成关系。一、先秦国家结构(一)夏商西周的国家结构1、分封制夏、商、西周三代大体是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封诸侯、建藩卫”的地方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是以分封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其国家结构具体表现为王朝与诸侯国的关系。夏通过分封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侯国建立起统治,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建立在依仗武力使之臣服和迫令其交纳贡赋之上的,对不服从王朝的部族,则采取强硬的手段。商也通过封邦建国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嫡长子以外的王子、庶出的王子,以及王族、国王姻亲均享有不同等级的分封权。商代的疆域由两部分组成:商王朝直接控制的王畿部分和诸侯方国的领地。内服是属于中央王朝的职官,外服职官指商王所封的诸侯或臣属于商王朝的方国。诸侯封地散布于王畿之外,有自己的职官和军队,是独立性较强的政治实体。周在商朝实行分封的基础上,确立以宗周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周初大分封。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周天子根据爵服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子弟、异姓功臣、古帝王之后,以爵定位次尊卑。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土地分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三等。诸侯实行世袭制,诸侯把土地分给卿大夫作封地,卿大夫又各分子弟以采邑,给士以禄田。西周的天子、诸侯、大夫、士之间存在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按照与周天子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为一种严格的等级关系。分封制下,周王室可以算是中央政府,诸侯的国和大夫的家可以说是两级地方政府。外服诸侯的义务,按时按量纳贡,定期朝见天子,随天子出兵征战,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西周中后期,西周中央王朝的日益衰落,地方诸侯势力发展扩张。诸侯国日益强大,导致了西周灭亡和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2、地方建置商基层行政区划有“邑”,基层社会组织是宗族。西周的地方基本行政区划有国、都、邑。王畿和都畿之内实行“乡制”。王畿和都畿之外及边远地区实行“遂制”。(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结构1、春秋时期的国家结构春秋前期,诸侯国对地方的统治沿用西周所确立的世袭采邑制度。春秋中期开始,大诸侯国灭掉小国后,改为县,成为本国的地方行政区划。郡出现比县晚,地理位置和条件比县差,后来郡的规格不断提高,列于县上。县的行政长官为县大夫,下设县师、司马、司寇。郡的长官称为“守”或“太守”。郡县制与采邑制的区别:郡守、县大夫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有独立处理军、政、财事务的大权,但是要接受中央统一指挥。2、战国时期的国家结构各国国君纷纷自封为王。国王以下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文武百官之长的封建官僚机构。战国时期进一步确立郡县制度,郡县通过玺符制行使国君赋予的权力。还通过上计制来实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监督、考核政绩及行政得失的监控。郡设郡守或太守,直接管县,郡设都尉、主簿、御史。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下设县丞、县尉、县司空、县司马、县令史、治狱令史。县下逐渐建立起乡、里基层组织。乡有三老,里设里典。居民按什伍编制。二、秦汉时代的国家结构(一)秦朝的国家结构1、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多郡。京都设特别区,称内史,属吏有廪牺令、都水长、铁长等。郡守的职权相当大,用人权,自订治郡方略,,管辖各县民政、司法、税收、教育等事务,执掌郡内兵权。副职为郡丞,属吏有功曹、主簿、议曹等。郡尉有自己的属吏县的长官,万户以上称令,万户以下置长,管辖民政、讼狱、财政、治安、兵役等。佐官有县丞、县尉,辅佐官吏主要有主吏、令史、厩司御、仓吏、狱吏等。县下划分为乡,乡下划分为亭。乡置三老、有秩、游徼,亭设亭长。2、秦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郡县长官由皇帝控制。郡守、郡尉、郡监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中央在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同时,也给予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的权限。(二)两汉时期的国家结构汉承秦制,沿袭郡县制。汉初,分封了一批王和侯,建立了一些王国和侯国。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1、封国制异姓王,同姓王。王、侯是世袭的,郡县长官是随时可被调整和任免的。王侯是半独立的割据者。汉初各诸侯王国官制与中央一样,太傅,相国、丞相,中尉,御史大夫,内史,郎中令,卫尉,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太仆,将军等。景帝时开始削减封地,平叛后裁减王国官员,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又颁行“左官之律”和“附益之法”。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刺史任务之一就是考察王国的国王,又规定各王国以“相治民,如郡太守”。2、郡县制西汉时期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汉代太守对于一郡之事无所不统,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等。郡府官吏:佐官(尉、丞),属吏(督邮、主簿、功曹史)。县(邑、道)大县(万户以上,县令),小县(县长)。佐官(尉、丞)。乡(三老,有秩,游徼),亭(亭长)3、属国制内附少数民族典属国(成帝时并入大鸿胪)九译令,都尉,丞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结构(一)州郡县制州(汉代监察区演变而来),设刺史,佐属官吏有:别驾从事、治中从事、主簿、功曹、西曹书佐、录事、省事、记事、学官等。司隶校尉(司州牧)领兵都督将军府,刺史府郡太守(大多加有将军名号,西晋末年开始加都督)郡僚佐有:郡丞,功曹,五官掾,主簿等郡军府僚佐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咨议参军,记室参军,录事参军,中兵参军等。县县令,县长。县丞,县尉。功曹,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史等属吏。县下置乡(三老),乡下置里(里吏)北魏,宗主督护制,三长制(邻、里、党)(二)封国制三国时,郡县与封国并行。(有封地,无封地—“虚封”)西晋推行分封制。(郡—王、公、侯,县—王、公、侯)王府,公府,侯府,王、公、侯掌兵权(“八王之乱”)(三)侨州郡县制遥领制少数民族内迁世族南迁东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侨州郡县制度,北方州郡长官仍旧担任原来的官职。几个地方侨置相同的州郡,一个地方同时侨置几个州郡,造成地方行政混乱。侨置州郡增加了地方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土断”(四)镇戍组织晋北、陕北、关陇一带:北方六镇,统万、高平、上邽等军镇山西境内:吐京、离石、六壁三镇甘、陕境内:上封、安定、抱罕、李润堡四镇设镇都大将、都将、大将、镇将、都副将、副将、监军、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较强的分权都督、刺史与中央分庭抗礼世族势力把持地方官吏的用人权州刺史逐渐形成地方分权势力分封诸王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四、隋唐时代的国家结构(一)隋代的国家结构1、郡县制隋初,州郡县三级制开皇三年,裁并州县,改为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中央直接任命地方长官属吏郡太守不得过问军事,都尉专管军事,不过问民政地方官定期轮换制,三年一换炀帝改州为郡,郡县两级制地方官朝集制(述职)京兆尹,河南尹太守佐属:郡丞、通守、东西曹掾、主簿、司功、司仓、司兵、司法、司土等。县令,县丞,主簿。乡正,里长。2、行台尚书省行台尚书令管理大区军政事务3、设刺史巡察地方炀帝设十四刺史巡察地方司隶台大夫(二)唐代的国家机构1、州县制与上下统属关系州县两级制州刺史府设牧,府尹,少尹。府的机构有司录曹、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参军曹、府学等辅、雄、望、紧刺史佐官:长史、司马、别驾。“上佐”下有录参军事、判司。县分赤、畿、望、紧等。县令下有县丞、主簿、录事、县尉等县下有乡(耆老)、里(里正)、保、邻等组织2、道的设置及其上下统属唐初十道道是中央的派出机关巡察使、按察使、按察采访处置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监察州县官员3、节度使的设置及上下统属唐睿宗设河西节度使玄宗设十节度使节度使统帅军队,称“方镇”安史之乱后,内地陆续设节度使节度使集辖区军权和政权于一身藩镇有军事系统和行政系统两套机构4、都督府与都护府的设置唐初总管府,武德时改都督府,州以上的军事单位,都督府长官兼任驻在地州刺史唐太宗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先后设八个都护府玄宗时六个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安史之乱为界,内重外轻,内轻外重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子孙世袭,兵将拥立五、宋代国家组织(一)路、州、县三级行政设置1、路级机构太宗时十五路,仁宗时十八路,神宗时二十三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2、州(府、军、监)级行政组织府,权知府事州分八等,权知州事军(军事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