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_第1页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_第2页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_第3页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

服装和服装是社会变革和社会时尚的阳光。作为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耳衣的发展和变化揭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观念的信息。系统研究一个地区的耳饰文化,是我们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方面。古代龟兹地区曾经有过丰富的耳饰文化,今人可以通过保存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耳饰形象了解其样式和特点。据笔者所见,目前学界对其研究较少笔者在系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形象加以分类,并阐述其随时代而发生的流变。本文还试图探讨不同的耳饰与佩戴者的身份和性别的关系,力图发掘耳饰的社会文化意义。同时尝试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形象与周边文化进行对比,力求探明它的来源。一克孜尔石窟中耳饰的命名难点古代服饰的研究,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其定名问题。“文物研究首先就会遇到器物名称问题。……中国很早就有名物的学问,……都有通过器物的名称阐释而对重大问题做出贡献,但这种必要的基础学问做起来很难。”的确是这样,对克孜尔石窟中出现的耳饰定名也是如此。具体说来,其难点有二:一,文献的缺失。古代龟兹语文献留下得很少,对其研究的人也是凤毛麟角;此外,汉文史料中对于古代龟兹的记载也很少,且多为政治军事方面。二,二维图像的局限。克孜尔石窟的塑像大多不存,留存最多的是壁画。受二维空间的局限,调查壁画中耳饰的形制和佩戴方式是件困难的事,需要大量查看图像,多角度进行比对才能对其名称进行确认。为了确保本文中出现耳饰名称的准确,笔者在认真考察石窟壁画的基础上,主要参考了相关著作中有关耳饰的研究成果根据调查和参照文献,笔者把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出现的耳饰形象分为四类:玦、耳珰、耳环及耳坠。下面分别加以介绍。(一)耳饰的制作及数量玦是一种开口的环形装饰物。一般呈扁平体,圆形,中心有孔,其形状与璧相似,惟环身锯断,形成缺口。其佩戴方式是把玦的缺口穿过耳垂处并卡在上面,使其内环与耳垂贴服(图一)。根据表面的纹样和下坠装饰物的差异,克孜尔石窟的玦可分为素面(图二:1)耳珰是指嵌于耳垂上的饰品圆柱形耳珰一般为圆柱体,两端为平头形,直径略有不同,一端大一端较小,中间收腰,呈腰鼓形,分有孔、无孔两个类型(图三)。圆柱体两端为素面或阴刻花瓣(图二:2)。中部穿孔的耳珰,在孔洞上系上配饰垂于耳垂下方,饰件类型有圆锥状、麦穗状(图二:3、图四)、宝珠和串珠四种。佩戴耳珰,须得穿耳,先在耳垂上扎一小洞,再将耳洞逐渐撑大,扩至几近耳珰直径。如此,才可以把耳珰较细一端塞入耳孔中,戴上之后正好卡住圆环形耳珰两端粗大呈圆环状,腰部明显凹陷,也分为有孔和无孔两种类型(图二:4、图二:5)。佩戴时,先将耳珰的一端贯入耳孔中,细腰部分卡在耳洞上,另一端卡在耳垂后面,因为两端粗大,所以不易脱落。最大的圆环形耳珰,直径在5厘米以上(图五、图六)。耳环形制为环状,一端略尖,一端扁平,两端汇合处留有缺口。佩戴时以尖锐的一端穿入耳孔与扁平端相交(图八)。耳环表面有的为素面(图七:1),有的阴刻环形纹或花瓣(图七:2、图九),有的镶嵌两排宝珠。耳坠,“是在耳环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半部分是圆环形耳环,在圆环形下方再悬挂一枚或一组坠子。”根据圆环下方坠物的差异,耳坠可分为挂穗形、尖锥形(图一〇:2、图一一)、桃心形(图一二)和宝珠形四类。上方圆环部分分为素面、阴刻环形纹或花瓣纹三种。挂穗形耳坠的穗状装饰物,有极少数在中间绑扎一束带或蝴蝶结(图一〇:1、图一三);尖锥形两侧挂珠耳坠的上方圆环和下方的尖锥形配件相接处两旁各坠一颗宝珠(图一〇:3、图一四);宝珠形耳坠所坠宝珠分为一颗或三颗宝珠两种(图一〇:4、图一五)。克孜尔石窟初创期(3世纪末至4世纪中,两晋十六国时期),人物耳饰种类不多,主要为圆柱形无孔、圆柱形挂穗及圆环形无孔耳珰、素面耳环和宝珠形耳坠。发展期(4世纪中至5世纪末,南北朝时期),耳饰种类有所增加,圆环状穿孔耳珰成为主要耳珰类型,圆柱形无孔和圆环形无孔耳珰仍然使用,但数量不占优势,而前期流行的圆柱形挂穗耳珰已不见。初创期出现的素面耳环成为主要的耳环样式,同时新出现刻纹耳环。宝珠形耳坠继续使用,新出现尖锥形耳坠成为主要的耳坠类型,同时又出现了挂穗形耳坠。繁盛期(6至7世纪,南北朝至初唐时期),是克孜尔石窟耳饰种类最多的阶段。新出现了玦这种耳饰类型,种类多样,但数量不多。所有种类的耳珰都已出现,发展期出现的圆环状穿孔耳珰成为流行的样式,圆柱形不穿孔耳珰也为数不少。耳环的所有种类均已出现,但素面耳环最多,刻纹耳环也有一定的数量。所有种类的耳坠皆已出现,前期流行的宝珠形和尖锥形耳坠继续沿用,宝珠形耳坠数量最多,同时挂穗形和桃心形耳坠也有一定的数量。衰落期(8至9世纪中,盛唐至中唐时期),克孜尔石窟中耳饰种类大减,仅有圆环状中心无孔耳珰、素面耳环和宝珠形耳坠等有限的几类。由上述四期可以看出,克孜尔石窟中素面耳环和宝珠形耳坠始终存在,且在繁盛期成为最主要的耳饰种类。其他种类的耳饰则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流行趋势。二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人物佩戴耳饰特点耳饰属于服饰的一部分,其款式、佩戴方式、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深刻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尚。根据对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耳饰调查,笔者发现该石窟壁画中不同身份和性别的人物佩戴耳饰有一些明显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个特点,首先对克孜尔石窟主要洞窟壁画中不同性质、身份和性别人物佩戴耳饰的情况进行梳理(表一、表二)。通过对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不同身份人物佩戴耳饰形象资料的梳理,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克孜尔石窟中佛教神话人物佩戴耳饰种类繁多,类型多样;而世俗供养人佩戴耳饰种类少,仅有耳环和耳坠,类型也不多,并且与佛教神话人物中出现的同类型耳饰完全相同,反映出这一地区佛教服饰文化对世俗服饰文化的强烈影响。其二,世俗供养人中,大多数龟兹供养人是不佩戴耳饰的,只有王公贵族佩戴耳饰,而且地位越高佩戴的耳饰越复杂,说明佩戴耳饰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其三,无论是对佛教神话人物,还是世俗供养人而言,尖锥形的耳坠仅有女性佩戴。这种情况可能反映出龟兹地区耳饰还具有区分性别的作用,或者说某种耳饰仅能为某种性别佩戴。三克孜尔石窟耳饰的种类、种类及使用特点克孜尔石窟中出现的圆柱形各类耳珰以及圆环形无孔耳珰,在古代犍陀罗地区均有发现,而且十分流行。如圆柱形无孔耳珰见于白沙瓦博物馆藏犍陀罗国王得神谕祥梦(2至3世纪)石雕像中的大臣圆柱形系尖锥状饰件的耳珰,在白沙瓦博物馆藏犍陀罗地区的般遮迦和诃哩帝夫妇石雕像里中的诃哩帝(2至3世纪)出现上述耳珰形象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就绘画风格而言,均明显受犍陀罗艺术影响。在犍陀罗地区还有一种圆柱形耳珰的变体样式。它的整体呈圆柱形,一端呈平面,腰部内收,另一端呈蘑菇型,体形较扁长。它们的佩戴方式是竖向贯入耳孔中,平面一端朝上,蘑菇型一端穿过耳孔朝下,坠在耳垂下方。从克孜尔石窟耳饰的调查情况看,这种款式并未在克孜尔石窟出现,但在龟兹地区其他石窟群中属于犍陀罗画风的洞窟中有所发现。圆环形穿孔耳珰出现在克孜尔石窟第83、84号窟,其年代为4、5世纪(相当于南北朝时期),所有的人物只佩戴这一种耳饰。与其相似的耳珰出现在阿旃陀石窟壁画中。而且这两个石窟在人物造型和画法上也与阿旃陀石窟十分接近,如人物的眼仁部分都会提白。由于阿旃陀壁画年代较晚,而印度6世纪以前的壁画发现很少,所以这种耳珰与印度耳珰的关系还有待新的材料发现。素面耳环是克孜尔石窟中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耳饰类型。它在印度阿玛拉瓦蒂的石雕造像中也有大量发现。阿玛拉瓦蒂出土的兜率天上的菩萨(2世纪)和佛传浮雕(3世纪)中的听法天人阴刻花瓣纹耳环来源于犍陀罗地区,如白沙瓦博物馆藏犍陀罗地区般遮迦和诃哩帝夫妇石雕像中的般遮迦(2至3世纪)像上可以见到这类耳饰耳坠也是克孜尔石窟中大量出现的耳饰。根据目前的研究,耳环和耳坠是我国新疆、北方地区游牧民族佩戴的耳饰,但没有发现他们佩戴耳玦和耳珰综上所述,古代龟兹人民面对印度中亚传入的耳饰,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文化策略:一方面,对于佛教神话壁画中的耳饰种类,尽可能保留其原貌;另一方面,在现实世俗的生活中,则结合自己的民族习惯有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