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慕藏前燕宫廷前燕皇帝
《隋唐志》第65卷记载了慕容三江的传记(以下简称《隋传》)。他是个燕人,是传统文献中属于鲜卑人的明显特征。慕容原本是指具体的人,据《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鱼豢《魏书》记载:鲜卑大人檀石槐不受汉桓帝诏令,自“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后转化为部落之名称。值得注意的是,三藏的墓志铭也存留至今,且保存完好,铭题为《隋故金紫光禄大夫淮南郡太守河内公慕容府君墓志铭并序》(以下省称《墓志铭》或墓志)。唐人李延寿纂修的《北史》卷五十三也有三藏的传记(省称《北史传》),但只有233字,不及《隋传》之半。《北史》是对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隋朝的整体记述,不能像《隋书》那样只记载一个王朝,所以具体的事件、人物的详细程度不如《隋书》,这也是自然的。由于李延寿也参加了《隋书》纪传的撰写,《北史》的史料价值同样珍贵。现就三者(尤其是前二者)比勘校正,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论证。一《隋书》卷五十三《慕容-尚远传》唐北魏,第20e《隋传》只说三藏是燕人,而《墓志铭》则称:“其先昌黎棘城人也。前燕文明皇帝之第四子太原王恪之七代孙也。”前燕系鲜卑慕容据《晋书》卷一一一《载记·慕容恪传》记云:“从《隋传》和墓志对三藏先人记载的情况可以看出,前者关于他的先人不再被提及而仅有“燕人”一说,原因可能限于全书的体例,特别是对三藏官职与地位的考量,不能过多地涉及;而后者属于私家碑铭,其记载的内容有更多的发挥空间。《隋传》对三藏的先人只具体讲到了他的父亲,即慕容绍宗,仕任北齐尚书左仆射、东南道大行台。据墓志可知,三藏的曾祖慕容郁,被封为北魏昌黎郡公、岐州刺史;祖慕容远,并州大中正,袭爵昌黎公,恒州刺史。慕容郁和慕容远,旧史无专传,但《北史》卷五十三有《慕容绍宗传》,且较详细。除郁、远之外,还提及郁之父慕容腾,传云“归魏,遂居代”,说明他脱离了慕容集团而转归北魏,东迁至代地,慕容郁和慕容远因此而在北魏做官。《北史·慕容绍宗传》所记郁、远的官职不如墓志多,但已有记载的则没什么差别。这也证实墓志记载不虚。三藏的父亲慕容绍宗,《北史》卷五十三有传。绍宗承袭祖、父而任职于北魏,封索卢侯,充当北魏后期权臣尔朱兆的长史。二周武帝及北魏东南角成帝时期的相关记载以下是关于三藏本人的情况。《隋传》记载,三藏任职之初是北齐的太尉府参军事,寻迁备身都督;武平初(570),袭爵燕郡公。根据墓志,三藏在释褐太尉府参军事之前,就被北齐擢为孝昭帝挽郎,时年十七岁,因他于大业九年(613)卒,68岁,所以17岁那年即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562)。按挽郎是指送葬队伍的一个部分。《通典》卷八十六《礼四十六·凶礼八》大唐元陵之制:“挽郎二百人,皆服白布深衣,白布介帻,助之挽两边,各一绋。挽歌二部,各六十四人,八人为列,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本节开头计算的三藏年龄武成帝河清元年(562)时是17岁,可是这一年已经是武成帝即位的第二年了,孝昭帝卒于皇建二年(561)十一月。同月,孝昭帝异母弟高湛即位,改元为大宁,闰十二月将孝昭帝葬于邺城。东魏定都邺城,权臣高欢盘踞太原遥控邺城,自此形成(事实上的)二都体制。再看下文。《隋传》说:武平初年(570)“败周师于孝水,又破陈师于寿阳,转武卫将军。又败周师于河阳,授武卫大将军。又转右卫将军,别封范阳县公,食邑千户。周师入邺也,齐后主失守东遁,委三藏等留守邺宫。齐之王公以下皆降,三藏犹率麾下抗拒周师。及齐平,武帝引见,恩礼甚厚,诏曰:‘三藏父子诚节著闻,宜加荣秩。’授开府议同大将军”。(《北史传》略同)这样的内容在墓志里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墓志用了许多虚悬语句,如“以公武侯之胤,见委兵戈,真将之师,累彰戡获,以军功授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大将军”,这段与《隋传》所记三藏率军与周军交锋是相似的。但关于周军入邺以及三藏先抗拒后投降的事情无记载,然而墓志里有这样的话:“由其□□公之圣善,魏东平公长公主,即周武之中表姊也。帝往居西土,乃怀东顾,既申契阔,便委□□况复义切表闾,情深顿纲,亲贤之重,公实兼焉,特授大将军,寻迁晋州刺史。”这里面提及东平长公主(周武帝中表姊)与三藏是什么关系,不明确。但从“亲贤之重,公实兼焉”之语判断,似乎三藏与这位长公主有某种亲属关系。如果是这样,那么《隋传》记载的抗拒周军如此坚强的三藏被武帝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大将军,就不仅仅出于“诚节著闻”的因素,《隋传》只提及这一点而未涉及长公主之事,显然回避了这种关系,其原因要么就是撰写者依据的材料没有这方面的记述,要么就是为篇幅而省略。三气初的人,从子到一国以下是三藏在隋朝的任官情况。关于北周至隋官员的转任形势,《隋传》和《北史传》没有任何反映,径直记载三藏于开皇元年(581)被授吴州刺史。墓志虽有“俄而苍灵告谢,彤历受终,精受揭日之才,共荷龚天之业。开皇元年,命以旧官从事”的记述,这与前二书记载的没有差别。看来,周隋嬗代在当时的政治中并没有引起过分的反映。杨坚控制北周政权并取而代之已经被多数人所默认,除了尉迟迥等少数势力以军事行动短时间对抗外,朝廷上下跟从杨坚的力量占据主流。三藏入隋后,《隋传》和《北史传》径直记载他于开皇九年(589)奉诏持节凉州道黜陟大使,以副总管的身份协助韦又据《隋传》,开皇十二年(592),三藏任廓州刺史。该州与吐谷浑接界,是隋朝犯人流放之地,情况颇复杂。三藏至州后,“招纳绥抚,百姓爱悦”,获得了高祖的称赞。这件事情不见于墓志。墓志只提到了十五年授三藏叠州总管一事,具体是“洮、旭、芳、宕、扶、岷、叠等七州诸军事叠州总管”,但是因为什么升迁,墓志就不如《隋传》详细,《隋传》说“党项羌时有反叛,三藏随便讨平之,部内夷夏咸得安辑”,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此看来,三藏仕任隋朝,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为王朝征战或抚慰边疆地区度过的。隋朝立国,它在稳定本土核心之地后,迅速地向边疆地区拓展,尤其在征服陈朝并统江南,边疆(特别是北部地区)成为王朝统治集团关注的焦点,对南方、西方边地的经营也同时进行,三藏参与的就属于这样的行动。三藏在此后的任职据《隋传》(《北史传》)略同有:仁寿元年(601),改封河内县男;大业元年(605),授和州刺史;三年,转任淮南郡太守、金紫光禄大夫,七年(611)卒。墓志与此记载大致相同,只是三藏的封爵不是县男,而是县公,其具体的卒年是在九年六月十一日,终年68岁。墓志记载清楚明确,家人对自己的丈夫或父亲的卒年不会轻易搞错,《隋传》所依据的三藏材料在对三藏卒年的问题上不如墓志来得更可靠,所以三藏应卒于大业九年,而不是七年。关于三藏的夫人与后人,《隋传》只记载他的从子慕容遐,任澶水(今河南濮阳西)县丞,隋汉王杨谅反,遐不从。按《隋书》卷四十五《文帝四子传》记载,杨谅于开皇元年被立为汉王,十七年出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五十二州尽隶焉”。慕容遐所居任的澶水县隶属汲郡,墓志较《隋传》多出的是三藏两任妻子的情况:“夫人叱李氏,齐武威王国妃;后夫人虞氏,隋河内郡夫人。”叱李氏系高车十二姓中的泣伏利氏的省译,又作叱利氏,后改为汉姓利氏、李氏等。三藏的第二任夫人虞氏,姚薇元《北朝胡姓考》无载。据《元和姓纂》卷二虞氏条记载,该氏是中原古老的姓氏。如此,则三藏的继室就是汉人了。虞氏被封为河内郡夫人,当系三藏在仁寿元年(601)封河内县公的缘故。三藏的后人,墓志里只提到其孙慕容知廉,任唐雍州泾阳县尉。知廉之父是否就是上文中的慕容遐,不好断言,因为慕容遐只是三藏的儿子之一,知廉与遐的关系是父子还是叔侄,现有的材料还不能确定。四注意和甄别藏本文献所记的资料及资料的提供以上是对《隋书》、《北史》中慕容三藏的传记与三藏墓志铭内容的比较。墓志的文字比《隋传》多出近一倍,更多出《北史传》四至五倍,墓志与正史文献记载各有所重,比较起来我认为有如下特点:第一,墓志的文字虽然较多,但有很多修饰性词句,占据了墓志的大部分。这是墓志的一般体例,无可厚非。但就遗存给今天的价值看,墓志的水分比较多,这是我们在研究时应加以注意和甄别的。正史的记载简明扼要,信息集中,所记的事情也都比较重要。这在慕容三藏的文献中再次得到体现。第二,三藏墓志所记的内容经过上述比证,基本上是可信的。提供的新信息也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三藏的籍贯、先人任职、三藏本人任职、夫人及家室、卒年的具体日期等,特别是周齐嬗代之时,墓志所记的情况为正史所无,揭示出三藏受任北周的部分内情。第三,三藏的正史文献和墓志很具体地刻画了一个鲜卑皇室后裔如何从前燕到隋、唐仕任变迁的过程。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考察,则展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的个体辗转反复、从游牧到农耕的发展变化。从前文记载可知,三藏有具体记载的先人是他的第七代祖慕容恪,恪是前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