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院传染病学教研室精_第1页
中山三院传染病学教研室精_第2页
中山三院传染病学教研室精_第3页
中山三院传染病学教研室精_第4页
中山三院传染病学教研室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三院传染病学教研室高志良

第1页中山大学第三医院传染病科第2页学习意义及主要性

第3页Historyreview14世纪发生在欧洲鼠疫,死亡2000万人,占欧洲人口总数1/4;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天花,造成1.5亿人死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亚欧美三大洲流行鼠疫,造成1000万以上人死亡;1923年全世界大流行流感,使4000万人死于非命。第4页Historyreview

1674年荷兰人Leeuwenhoek用自制显微镜观测到了微生物。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微生物。

1796年,英国一位乡村医生Jenner为一8岁男孩接种了牛痘,从此发明了牛痘疫苗,使人类免于天花侵害。今天,天花已成为世界上第一种通过免疫接种消灭传染病。第5页1923年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取得者RobertKoch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Koch发觉了结核杆菌,说明了肺结核病因。第6页1945年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取得者

AlexanderFleming1928年,苏格兰医生Fleming发觉了青霉素,从此开创了抗生素时代第7页Actuality

传染病控制和预防取得了辉煌成就▲WHO1980年5月28日正式宣布全球消灭天花,这是人类通过预防接种消灭第一种传染病▲1988年WHO提出2023年12月31日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现已推迟至2023年)第8页Actuality人死因顺位发生了由传染病为主转向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等为主重大变化第9页传染病威胁并未消除,某些老传染病已卷土重来,新发觉传染病不停出现。WHO报道:

★每年世界死亡人数5200万,其中1700万死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32.7%;★

在发展中国家,半数死因是由传染病导致;★

全球每小时约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第10页Re-emergenceofoldinfectiousdisease◆结核病(Tuberculosis)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

◆性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

◆其他霍乱、炭疽第11页Re-emergenceofoldinfectiousdisease全球每年200万人死于TB全球每年700~800万人感染TB每年3月24日为WorldTBDay第12页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

根据WHO公布报告,近30年在全球范围内新发觉30余种传染病,称为“新发觉传染病”。

第13页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至2023年终——★全世界现有HIV感染者/AIDS患者4000万。★HIV新感染率是16000人/每天,600万人/每年,11例/分钟。★2023年新增感染者500万,约300万死亡。★HIV感染者中,约95%是在发展中国家。★全世界HIV流行率最高国家是非洲次撒哈拉沙漠16个国家,其感染率达10%。★这些感染绝大多数发生在25岁下列者。★每年12月1日为WorldAIDSDay第14页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中国第一例AIDS患者是在1985年发觉,是一例来华旅游美国人。2023年终全国报告现有HIV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AIDS患者约8万例。中国HIV感染人数以每年30%速度增加,实际感染者估计超出100万。第15页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冠状病毒(SARS—CoV)所引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2023年11月16日发觉首例病人到2023年7月,短短数月,SARS蔓延至全球六大洲32个国家或地域,累积病例数达8437人,死亡916人。疫情以中国大陆、香港为重,统计表白,中国大陆病例数5327人,死亡349人。SARS是21世纪第一种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新传染病。第16页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禽流感由H5N1病毒引发2023年12月,韩国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2023年1月越南、泰国也出现直接感染人情况。第17页第18页传染病学感染与免疫发病机制流行过程及影响原因

传染病诊断

传染病治疗

传染病预防

传染病特性

第19页

传染病概念与分类

一、传染病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病原体感染人体而产生疾病统称为感染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和动物与人之间进行传输一组感染病称为传染病。第20页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输和防治规律科学。第21页

二、传染病分类

(一)按病原体类别分类:按病原体类别能够对应分为同名传染病,如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等。第22页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分类:

1.按传输途径及特性,可分为接触传输、水传输、食物传输、空气传输、生物媒介传输、围生期传输、医源性传输等七类。2.按其病原体在自然界主要储存宿主或借居体进行分类。这将有助于通过阻断对病原体暴露来预防疾病流行。受感染人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受污染土壤、水和食品。第23页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第24页一.感染概念感染infection,即传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一种互相作用过程.组成传染必备条件第25页共生状态(commensals)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感染谱(infectionspectrum)感染(传染)第26页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感染过程体现(感染谱)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

清除

频度/百分比

第27页二、感染过程体现

感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被清除,定植(colonize)或致病。

主要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免疫力。第28页根据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是否引发临床症状和疾病,可将感染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根据感染连续时间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根据感染范围,又可将其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细菌全身感染又包括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第29页菌血症:病原菌或病毒由局部侵入血流并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而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侵袭性酶等毒性物质引发严重全身中毒症状。第30页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产生外毒素通过血液或神经轴索播散到特定靶细胞,产生特殊中毒症状。内毒素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播散到其他脏器,产生新化脓性病灶。

第31页㈠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第32页㈡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发临床症状与体征。第33页㈢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引发病理变化和临床体现。第34页㈣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

按病原体种类不一样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健康携带者。第35页㈤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被局限化但又未能将其清除。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发临床体现

如:单纯疱疹、疟疾、结核

上述感染五种体现形式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变。第36页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㈠侵袭力(直接入侵、粘附、抗阻力、结合)

㈡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

㈢数量(伤寒.菌痢)

㈣变异性第37页传染病病原体,根据其组成构造,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和朊粒等。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均归于广义细菌范围。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原虫、蠕虫等。第38页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

㈠非特异性免疫

⒈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内部屏障(血-脑,胎盘)

⒉细胞吞噬作用

⒊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多种细胞因子第39页㈡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

是指由于反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免疫第40页⒈细胞免疫

抗原致敏T细胞,再次相遇同一抗原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细胞(结核,伤寒)

⒉体液免疫

致敏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第41页第二节传染病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发生与发展

1.入侵门户(口,皮肤,血液,呼吸)

2.机体内定位(亲和力)

3.排出途径

第42页二、组织损伤发生机制

㈠直接侵犯

病原体籍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酶可直接破坏组织细胞、细胞病变(HIV,阿米巴,脊髓灰质炎)

㈡毒素作用

病原体可通过度泌外毒素或释出内毒素而致病(霍乱,白喉,菌痢)第43页㈢免疫机制

抑制细胞免疫(如麻疹)

直接破坏T细胞(如艾滋病),通过变态反应而造成组织损伤(出血热,结核,血吸虫)第44页二、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㈠发热

常见,但非传染病所特有

适度发热是机体自卫体现

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免疫复合物、异性蛋白、大分子化合物、药品等)进人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1L-1)、TNF、IL-6、干扰素等。内源性致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整中枢,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PGE2)第45页(二)急性期变化acutephasechanges1.蛋白代谢: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主要标志、负氮平衡与消瘦2.糖代谢:葡萄糖↑3.水电解质代谢:氯和钠↓抗利尿素↑4.内分泌变化ACTH→糖皮质激素和酮固醇↑、醛固酮↑、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甲状腺素↑第46页第三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原因

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输途径

人群易感性第47页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第48页㈡传输途径

呼吸传输

饮食传输

接触传输

虫媒传输

血液、体液传输

垂直传输第49页㈢人群易感性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百分比决定该人群易感性。第50页二、影响流行过程原因

㈠自然原因

季节,气温,雨量,洪水,

河湖,生活环境,等。

㈡社会原因

安定,生活水平,文化水平,

卫生知识,计划免疫,等。第51页疾病描述

一、常用测量指标

(一)率和比:1.率:率是说明某事物发生频率或强度2.比:常用比为组成比,它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达。第52页(二)常用测量指标:1.发病率:是指一定期期(一般用年)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频率。2.罹患率:也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指标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期间内观测人口中某病病例数所占百分比。

第53页4.感染率:是指在调查时受检查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率5.续发率: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测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百分率。6.死亡率:或称粗死亡率,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第54页

7.死亡专率:按疾病种类、年纪、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分别称疾病死亡专率、年纪别死亡专率等8.病死率:表达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频率。9.累积死亡率:是将各年纪组死亡专率相加,用百分率表达,用以说明在某一年纪组此前死于某种慢性病累积概率大小。第55页疾病流行强度(一)散发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域人群中呈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二)流行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某时发病率显著超出同一病种散发发病率水平。(三)爆发在一种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称为爆发。

第56页疾病分布(一)疾病人群分布:1)年纪。2)性别。3)职业。4)种族和民族。5)社会阶层。6)行为。第57页(二)疾病地域分布: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 2)疾病在国家内分布。 3)疾病城镇分布。 4)常用描述疾病地域分布方法。第58页(三)疾病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变动。第59页三、传染病三级预防工作㈠一级预防:一级预防为病因或初级预防,在传染病没有发生和流行前,主要是针对病因及其影响原因,如受病原体污染环境是许多传染病危险原因,性混乱、吸毒是艾滋病高危原因。

第60页㈡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发觉、早诊断、早治疗,即传染病发生后避免其传输、蔓延,传染病还要强调早报告、早隔离。第61页㈢三级预防:积极治疗,预防伤残,做好康复工作;对于已转为慢性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要登记、建档,对其进行管理,定期随访、检查、治疗,避免其作为传染源再传输。第62页传染病流行情况及其防控工作

面临挑战

(一)传染病流行给人类带来灾难(二)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三)传染病流行趋势及目前我们所面临严峻挑战。第63页第四节传染病特性

一、基本特性

㈠有病原体(pathogen)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某种病原体引发。第64页㈡有传染性(infectivity)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主要区分

传染病:登革热

感染性疾病:伤口感染

非感染性疾病:枯草热

(hayfever)第65页㈢有流行病学特性

(epidemiologicfeatures)

传染病流行过程体现出多种特性首发病例,传输途径,发病率,连续时间,人群免疫力

散发性发病(SPORADICOCCURRENCE)

流行(EPIDEMIC)

大流行(PANDEMIC)

爆发流行(EPIDEMICOUTBREAK)第66页㈣有感染后免疫

(postinfectionimmunity)

人体被病原体感染后产生特异性免疫。

免疫力强弱与连续时间长短可因病原体、人体不一样有较大差异。第67页二、临床特点

㈠病程发展阶段性第68页⒈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时期

⒉前驱期(prodromalperiod)

从起病至症状显著开始为止时期称为前驱期第69页⒊症状显著期

(periodofapparentanifestation)

患者具显著症状与体征

⒋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

临床体现缓和、消失。多种试验室检查成果亦逐渐恢复正常

第70页4.Characteristicofinfectiousdisease第71页5.Characteristicofinfectiousdisease

再感染reinfection

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通过一定期间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反复感染superinfection

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复发relapse

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原症状再度出现。伤寒最为常见。

再燃recrudescence

临床症状已缓和,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逐渐加重者。见于伤寒。

第72页⒍后遗症(sequela)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常第73页㈡常见症状与体征

⒈发热

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原因引发

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①体温上升期(effervescence)

②极期(fastigium)

③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第74页常见热型:

①稽留热(sustainedfever)

高热、24h体温相差<1℃

②弛张热(remittentfever)

24h体温相差>1℃,但最低点未

达正常

③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24h体温波动于高热于常温之下第75页④回归热(relapsingfever)

骤起高热,连续数日,消退后高热反复出现

⑤马鞍热(saddletypefever)

发热数日,退热1d,

再发热数日第76页sustainedfever第77页remittentfever第78页intermittentfever第79页relapsingfever第80页undulantfever第81页⒉出疹(rash,eruption)

类型:斑丘疹、出血疹、疱疹或脓疱疹、荨麻疹

出疹时间水猩天麻斑伤

123456

部位

⒊毒血症状

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第82页macula第83页papule第84页herpes第85页pustule第86页㈢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型、典型、重型、爆发型等第87页第五节传染病诊断

一、临床资料

起病方式,症状,体征。

二、流行病学资料

接触史,疫苗接种史,年纪,性别,职业,季节,地域,周围人群发病情况等。第88页三、试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㈠一般试验室检查

包括血、大、小便常规和生化检查

㈡病原学检查

⒈病原体直接检出

⒉病原体分离培养

第89页

⒊免疫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

2)特异性抗原检测第90页⒋

分子生物学检测

1)分子杂交(DNA,Southern

blot;RNA,Northernblot)

2)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

3)原位聚合酶链反应

(in-situPCR)

第91页㈢其他检查

⒈内镜检查

⑴纤维结肠镜检查

⑵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⒉影像学检查

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⒊活体组织检查

(biopsyexamination)第92页第六节传染病治疗

一.治疗标准

“四早”: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注意“三结合”: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病原治疗与支持、对症治疗相结合,中西医治疗相结合。第93页

二、治疗办法

㈠一般及支持疗法

包括隔离、护理、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