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_第1页
黑龙江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_第2页
黑龙江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_第3页
黑龙江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_第4页
黑龙江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3-20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2006年为你打开一扇门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②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与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与情感的结晶。③她计录历史,也憧憬未来。④步入她那神圣的殿堂,你可以随着梁山英雄去伸张正义;与鲁滨孙一道游历大人国小人国想像世界;从保尔身上,你可以看到英雄的成长;而简·爱的生活则告诉我们捍卫尊严是一种美丽……⑤大量阅读文学佳作,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

⑴这段文字第①句中有一个标点运用不恰当,应将改为。

⑵第②句与第⑤句中均的语病,请将错处划出,并在下面横线上修改:

第②句

第⑤句

⑶第③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应将改为。

⑷第④句中有一项表述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某部文学名著的内容有冲突,应将

修改为。【参考答案】⑴将顿号改为逗号(1分)⑵第②句“是这个时代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中删除“肺腑”一词。(1分)第⑤句改为: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1分)⑶“计”改为“记”。(1分)⑷“与鲁滨孙一道游历大人国小人国想像世界”修改为“与格列佛一道游历大人国小人国想像世界”或“与鲁滨孙一道体验荒岛生活的艰辛”。(意同即可)(1分)(2006年黑龙江中考试题)核能①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②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推测: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③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

1.第①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明以“中子或质子”来“原子核里的核子”的。[1分]

2.本文第①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第②段说明了核能,第③段则说明了核能。[3分]

3.第②段中,“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是与文中作比较而言的。[1分]

4.第②段划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和,这样写,是为了着重说明。[3分]

5.第②段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3分]

①;②;说它是“未来的”,

文中的依据是

6.第③段划线句,是用“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比喻。[1分]【参考答案】1.解释说明2.核能的种类威力巨大开发利用的前景大(或:地球上蕴藏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数量可观)3.需要300多万吨原煤4.列数字作比较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大5.①反应过程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②资源蕴藏量大(或:资源消耗少,或可利用的时间长)依据是:“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6.核能(2006年黑龙江中考试题)吴江船余秋雨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是闻名千年的美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弦的至高享受。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70年代初,张岱死后280余年。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丽,写得无可匹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带上母亲打点的行囊和自己整理的书籍去了,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文人。此地不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吴江县城也叫松陵镇,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那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在为遗忘仟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上面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已面黄肌瘦,母亲打点的那些衣服,哪禁得住每天水泡泥浸?衣衫全都变得褴褛不堪。为了劳动方便,每人找一条草绳系于腰间。一天,有几个松陵镇上的居民,不知为了何事来到农场,见到这个情景,以为遇到了苦役犯,赶紧走开。棉衣只有一件,每次干活都浸得湿透:外面是泥水,里面是汗水。傍晚收工,走进自搭的草棚,脱下湿棉衣,立即钻进被窝,明天一早,还要穿上湿棉衣出发。被窝是温暖的。放下帐子,枕头下压着好看的书,赶紧抢住时间神游一番。与浮士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旅馆里逛上一圈,再与曹雪芹磨上一会。雨果的《九三年》撼人心魄,许国库的英语课本扎实有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么玄深又那么具有想力。此时此刻,世界各国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在中国的可能的竞争者们现在正在苦思着一个旷古难题:湿棉衣哪一天才能干?帐子里的秘密终于被发现,发现者们真正地愤怒了。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污七八糟的书,而且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不顾白天干活的劳累偷偷地看!很快传下一个果断的命令:收缴全部与“文革”相抵触的书籍。箱子一只只打开,上千名大学毕业生的书,堆得像小山一般。一个负责人绕着小山威武地走了一圈,有一个问题让他有点犯难:这堆书算什么呢?如果算是毒品,应该立即销毁;如果算是战利品,应该上缴领导。沉思片刻,他挥手宣布:装船,运到松陵镇,交给领导看一看,然后销毁!书,满满地装了三大船,让大学毕业生自己摇船启航。临行前负责人以亲切的口气对大学毕业生们说:烧书的火,也要请你们自己来点。火是当夜就点起来了的。书太多,烧了好久,火光照亮了松陵镇上的千年古松。没书了,闲得发闷。好在已到了夏天,收工后可以消遣的事情多了起来。最有诱惑力的是游泳,一天干下来浑身臭汗,总要到太湖里洗一洗,何不乘机张开双臂,松松爽爽地游一阵呢!清凉的湖水浩阔无比,吞到嘴里都是甜津津的。夏天傍着个太湖不游泳,太说不过去了。湖水轻抚着我,我把自己消融在湖水中。我们这一代命贱,干了那么重的活,一入水仍然满身精力充沛。游得很远了,双眼贴着湖水环顾,这儿只有我一人,赤条条的,自由自在。不是洗澡,不为锻炼,不在比赛,只是玩乐。此时此刻,四肢全属自己,连生命也掌握在手中。像青蛙,像蝴蝶,像海豚,却又什么都不像,只像人。真正像个人了,以自由和健康,与山水和谐。在这个时刻,我才可怜起古代文人,平时,我只是缅怀和羡慕着他们。今天我敢于与他们打赌称胜:我们才是与太湖最亲热的文人。游泳当时正提倡,负责人不反对,他们自己也游。为数不少的女大学生们,先站在岸上看,终于她们忍不住了,三五成群地跑回了宿舍。当她们从宿舍出来的时候,全换上了游泳衣。女子游泳,在城市游泳池里屡见不鲜,但在这里却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她们平时穿着破旧衣衫下田,繁重的农活使他们失去了性别。每天,在田埂上,当她们挑着绝不比男学生轻的稻担迎面走来的时候,男学生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一些青春灿烂的姑娘。现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略带腼腆的生命杰作。风撩了撩她们的散发,她们的步子轻轻盈盈,如踏着音乐,向太湖走去,走进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里边。男学生们被震慑了,刹那间勾起了遗失的记忆,毫无邪念地睁大双眼。他们和她们都20余岁。此后的日子,渐渐过得暧昧。男女学生接触得多了,有几对明显地往来频繁。一个晚上,几个男学生走过女宿舍门口,正好突然下雨,女学生们热情地挽留他们避雨,还倒了热水让他们洗脸。几天后的一个星期天,所有的男学生出动,在女宿舍门口挖了一口深深的大井,还用小石子在井沿上垒出三字:友谊井。但是很快传来消息说,这里出现了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阶级斗争有了新动向。事情说到这个份上,也就好办了。当时正好全国又在兴起什么运动,大学毕业生原来所在的大学向农场派出了好些战斗组,大多由工人宣传队率领。太湖边的草棚子里热闹起来了,夜夜灯光都很晚才熄。青年们第二天一早上工,都头重脚轻,晃晃悠悠。挖思想、排疑点、理线索、定重点,炊事班每天打出的饭菜,开始有了剩余。好几个小集团被清查出来了,大会上,报告者的口气越来越凶。后来,终于点出了一些名字。罪行最严重的是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她在下农场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中,被几个男同学戏称为“外交部长”。她竟然笑了笑,没有拒绝,也没有向领导揭发。“这样的反动小集团连职位都分好了,不为夺权为什么!”报告者的推断极其雄辩。一天傍晚,传来警报,正在受审查的她失踪了。上级命令全体人员分头追寻,几个男学生在湖边找到了她的纱头巾……不知什么原因,两年之后,突然通知我们回城。实在不知上级出于什么考虑,一定要把出发的时间定在夜间。天刚擦黑,大学毕业生们整队上路,从农场步行到松陵镇。满箱的书已经烧掉,带来的衣服大多已穿破扔了,行李变得很轻便。夜航船行进在夜的土地,夜的河港。岸边的村庄黑森森地后退,惊起的水鸟掠着翅膀低飞几圈又回巢了。这条河流淌的是千年波涛,吴地历来文化繁盛,文人的夜航十分平常。明代盛大无比的虎丘山曲会,参赛文人大多是坐船去的,唐寅他们的人生故事,好大一半发生在船上,直到柳亚子先生为南社奔忙,也不得不经常坐船夜航。今天是我们在船上,从千古吴江到千古苏州,去干什么呢?不知道。一群没有了书的书生,茫茫然,昏昏然,一个个打起了瞌睡。

就这样,我终于坐了一次夜航船。算来,也有20年了。(选自余秋雨的《吴江船》有改动)

1.结尾处“我们在船上,从千古吴江到千古苏州……茫茫然,昏昏然,一个个打起瞌睡”一句与开头那三个字照应?[1分]

答:

2.文章第二部分由“事情还得从吴江说起”引出话题,自然转入对“吴江往事”的回忆,写了、、三个生活片断。[3分]

3.本文写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深秋季节,成百上千的大学毕业生,响应毛泽东发出的“”的号召,告别校园生活,浩浩荡荡地涌向太湖,去掏泥筑堤,改造太湖,其目的是:(用文中原句答)[2分]

4.文中“秦始皇们”下令让大学生自己点燃烧毁自己书的火,为什么要烧掉自己的书?(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焚书坑儒”的一幕,使你明白了什么?[2分]

①为什么烧书:

②你明白了什么:

5.“一个漂亮热情、善于交际的女学生”在斗争中投进了太湖的怀抱,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只略知是一场文化大灾难而已,但读到这里,你会感受“文革”不仅仅是文化劫难,更是对的扭曲,更是对的催残。[2分]

6.文末为什么写明代文人为“虎丘山曲会”而奔忙,清代柳亚子为“南社”而奔忙。(要求从写作手法和内容两方面答)[2分]

答:①写作手法:

②内容方面:

7.用简短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2分]

【参考答案】1.三个字是:“本应该”2.砍芦苇烧书(焚书)游泳3.发出的号召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或:上山下乡)其目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4.“收缴全部与“文革”相抵触的书籍。明白了二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大灾难、大浩劫,这场“焚书坑儒”,烧掉的不仅仅是书,而是一代青年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追求。5.人性生命6.写作手法是对比内容是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奈、苍凉与忧患,从而深刻揭示了“文革”的荒谬。(内容上可扩展答案,有此意即可给分)7.本文截取了砍芦苇、烧书、游泳三个生活片断,叙写了一群青年学子“文革”期间的吴江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表现了他们爱太湖而去毁太湖,爱读书却亲手焚书,珍爱友谊却因友谊而死的茫然与痛苦,从而揭示“文革”对青春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2006年黑龙江中考试题)文化的附加值①由于将自己定位于文化研究的领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所做的这一切有什么用呢?②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只有我才能碰到,据报载,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正高谈国学,一位年轻学子却站起来问:“先生,你教我们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③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多了,迫使人不得不认真对待。记得一位学经济的朋友很推心置腹地对我说:“你说在文化上投那么多资干什么呢?文化又不能创造效益,或者说,创造的效益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是计算不出来的,不符合黄仁宇所说的“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黄仁宇先生认为一切都应可换算成“数字”,否则既不科学也无功效。④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老让我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到的一句话:你把那些睡在屋子里的人喊起来,又有什么用?回答是总得有人去做,或者,真有效果也未可知。当然,鲁迅先生的问题与我说的这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类似。⑤前两年,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发起“振兴从文精神”的大讨论,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陈思和先生所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陈先生说,我们目前认为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实并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但为什么它们后来衰落了呢?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英、意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所谓的“大英帝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繁荣发达,使之更有生命力、活力。并在全世界留下了如今仍为人迷恋的所谓“绅士”的文化形象,而非荷兰等的那种没文化的野蛮的“海盗”形象。在当代,美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大举扫荡是举世闻名,防不胜防的,以至人们哀叹“好莱坞文化”迷住了几代人。其实,“好莱坞”借助了全世界之力,荟萃了各国精英,才占据上风。⑥当然,上面的说法还只是针对国家、民族而言,那么,对个人呢?近来我读到经济学家高希均的一些文章,引起了我的联想。⑦高先生分析说,为什么新加坡、瑞士这样既没什么资源、国土又小的国家如此发达?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这个附加值来源于它们较高的科研水平、文化素养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些比什么都重要。高先生举例说明,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而它人口仅六百万。为何会这样?以巧克力为例,做巧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东西,一个是牛奶,一个是糖,瑞士既不出糖,也不出牛奶,都是从临近国家法国、意大利来的,但它输入了牛奶和糖,加在一起,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巧克力,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高希均先生并因此写过一本书,书名即《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在书中,高先生主张要做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人,既应当有社会学家的热情,经济学家的冷静,还应当有文化人的情怀,而文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人的附加值。以此联想,我就认为,文化有什么用呢?文化就是那个使一个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的东西,就是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东西,就是增加了一个附加值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对不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绝非一个呆子,恰恰相反,正是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使他超出常人,而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研,也使他们脱颖而出。⑧所以我想,文化就是那个增加人的附加值的东西,是使人更聪明、智慧的东西。

1.第③段“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是什么样的问题?[3分]

答:

2.第⑤段运用了论证方法,作者在这里证明的观点是[2分]

3.作者认为,做一个高“附加值”的人的条件是:[3分]

答:

4.分析加点的词语的不同含义:[2分]

①那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个附加值:

②这就是“附加值”的作用:

5.在本文中,作者认为文化的作用是:[2分]

答:

6.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本语段运用的事实论据有:[2分]

答:

【参考答案】1.①研究文化有什么用?②讲国学有什么用?③文化上投资有什么用?

2.第⑤段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观点是注重文化建设的国家更有生命力、活力、才可能持续发展3.条件是:①社会学家的热情②经济学家的冷静③文化人的情怀

4.①指科学水平、知识含量②作用是科学水平创造的价值5.文化的作用是使人超出机械、平庸生活,使人更有教养、想象力与创造力,能增加人的附加值,使人更聪明、更智慧。6.事实论据有:①英、法、意等国注重文化②美国的好莱坞文化③新加坡、瑞士的高附加值④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人的文化素养(答对两项即可)(2006年黑龙江中考试题)2005年有一年,在香港教书。港人非常尊师,开学第一周校长在自己家里请了一桌席,有十位教授赴宴,我也在内。这种席,每周一次,务必使校长在学期中能和每一位教员谈谈。我因为是客,所以列在首批客人名单里。这种好事因为在台湾从未发生过,我十分高兴地去赴宴。原来菜都是校长家的厨师自己做的,清爽利落,很有家常菜风格。也许因为厨师是汕头人,他在诸色调料味中加了一碟辣酱,校长夫人特别声明是厨师亲自调制的。我嫌那辣酱稍甜,但还是区用了一些。因为一般而言广东人怕辣,这碟辣酱我若不捧场,全桌粤籍人士没有谁会理它。广东人很奇怪,他们一方面非常知味,一方面却又完全不懂“辣”是什么。我有次看到一则比萨饼的广告,说“热辣辣的”,便想跟朋友一试,朋友笑说:“你错了,‘热辣辣’跟辣没有什么关系,意思是指很热很烫。”我有点生气,广东话怎么可以把辣当作热的副词?仿佛辣本身不存在似的。我想这厨师既然特意调治了这独家辣酱,没有人下箸总是很伤感的事。汕头人是很以他们的辣酱自豪的。那天晚上吃得很愉快,也聊得很尽兴,临别的时候主人送客到门口,校长夫人忽然塞给我一个小包,她说:“这是一瓶辣酱,厨师说特别送给你的。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在旁边巡巡看看,发现只有你一个人欣赏他的辣酱,他说他反正做了很多,这瓶让你拿回去吃。”我其实并不十分喜欢那偏甜的辣酱,吃它原是基于一点善意,不料回收了更大的善意。我千恩万谢受了那瓶辣酱——这一次,我倒真的爱上这瓶辣酱了,为了厨师的那份情。大约世间之人多是寂寞的吧?未被击节赞美的文章,未被赏识的赤忱,,无人为之垂泪的剧情,徒然的弹了又弹却不曾被一语道破的高山流水之音。或者,无人肯试的一碟食物……而我只是好意一举箸,竟蒙对方厚赠,想来,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生活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他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文/张晓风)11、在下面的选项中,任选两项,揣摩加点字“辣”的含义。(多答不加分)(2分)(1)辣酱()(2)辣妹子()(3)他的手段真够辣的()12、结合语境,给划横线处补充一个句子,写在下面。(2分)13、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2分)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生活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14、结合“尝”字,体会“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这句话,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2分)15、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1分)【参考答案】11、任选两个,意思对即可。(1)像辣椒等有刺激性味道,或用辣椒做成的。(2)指从四处或湖南来的女孩子,或泛指性情波辣、伶牙俐齿的女孩子。(3)很毒12、未被赞赏的美貌/未被发现的才华等(内容与前后项并列、结构相近,即可得分)13、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揭示出对生活很少的付出总能得到丰厚回报的生活哲理。(意思对即可)14、“尝”是“尝试”(付出、肯定、欣赏)。揭示了作者热爱生活、肯于付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15、示例:《一碗辣酱》《生命的厚礼》《付出与回报》(2005年黑龙江中考试题)华语情结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无意识创造出来的无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样伟大。————EdwardSapir:《语言论》说得真好,语言像山岳一样伟大。不管哪一种,堆垒到20世纪,都成了山。华语无疑是最伟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延绵的历史那么长,用着它的人数那么多。一度与它一起称雄于世的其他古代语言大多已经风化、干缩,唯有它,竟历史不衰,陪伴着这颗星球上最拥挤的人群,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就是这种声音,就是这种语汇,就是这种腔调,从原始巫觋(xi2古代指男性巫师)口中唱出来,从孔子庄子那里说出来,从李白杜甫苏东坡嘴里哼出来,响起在塞北沙场,响起在江湖草泽,几千年改朝换代未曾改掉它,《二十五史》中的全部吆喝、呻吟、密谋,死誓、乞求都用着它,这么一座语言山,还不大吗?但是,山一大又容易让人迷失在里边。苏东坡早就写好一首哲理诗放着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终身沉埋在华语圈中的人很难辨识华语真面目,要真正看清它,须走到它的边沿,进出一下山门。我揣想最早进出山门的比较语言学家是丝绸之路上的客商。那时唐代强盛,华语走红,种种交往中主要是异邦人学华语。这就像两种溶液相通,低浓度的溶液只能乖乖地接受高浓度溶液的渗透。在这中情况下,华语对别种语言,不太平等。到了明清时期,华语录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往就再也不能气韵安详了。欧洲文明的崛起使曾经极为脆响的华语稍稍变得有点嗫嚅。另一种不太平的态势出现了,而且越到近代越甚,在国内外有些地方,华语简直有点“虎落平阳”的景况了。一个苍老而疲惫的母亲常常更让儿女们眷恋,于是,就从华语在国际交往中逐渐不大景气的时候开始。在中国的文化漂流者心中,一种“恋母情结”产生了。这些年在华语圈边沿上晃荡进出的人数之多,可能已达到历史之最。青年知识分子中很少有完全不理会外语的,这实在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周向未来的吉兆,一点也不应该抱怨。从趋向看,走进华语圈的人还会多起来。几乎所有大城市里的父母亲,都在关注着子女们的外语成绩。至于华语的好不好,反而已不是关心的重点。前不久听一位中年学者演讲,他讲到自己曾默默与一位外国同行作过对比,觉得除了英语,其他都可超过。“我英语不如他,但他华语不如我,扯平了!”学者说到这里引得全场哄笑。大伙儿不能不笑,他们似乎已经不习惯把华语放在与英语平等的地位上。据说,产生小的机制之一是把两个完全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比到了一起,酿发出一种出人意料的不协调感。难道华语在世界语言丛林中真已经变成了这样的角色?笑容只能在脸上凝冻,心底卷来绵长的惑叹。(文/余秋雨,有删减)16、结合具体鱼境,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三选一,多答不给分)(2分)(1)风化、干缩:(2)跌跌撞撞:(3)囁嚅:17、文中为什么说华语是一座高山,请用原文句子或自己的话来回答。(2分)答:18、作者在文中从古到今的发展状况,请用恰当的的词语(自己概括也可)完成下列表格。(2分)时期唐朝明清这些年状况走红19、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华语情结”?(2分)答:20、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自己的母语,你喜欢上语文课吗?说穿你的理由。(2分)答:21、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举一个具体事例,说说你在课外学习语文的收获。(3分)答:22、综合探究(6分,见解独到,语言精彩另加2分)请你任意组合至少两则材料(上文也可算一则),提取材料中有关信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思考,谈谈你对母语现状的认识。(60字以上)相关链接:(1)目前,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外国人中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2500万,35个国家的87个城市开设了汉语课。————《人民日报》(2)有一种声音: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应该讲究实用性,越简单越便于学习就越好,主张汉语拼音取代方块字,因为方块字太难学了。————《新华文摘》(3)很难从“bairiyishanjin,huangheruhailiu”(“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29个字母上唐诗的韵味,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与传承。————《新华月报》(4)某汉语学家说;“当前人们对汉语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已经对母语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花大量时间学习外语究竟作用何在?对此,国人应深思。————《文摘周报》(5)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学习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则是学习母语、用好母语不可或缺的参照。中国的语言大师林语堂、钱钟书就是深谙汉语、精通外语、学贯中西的典范。————王蒙《为了汉字的伟大复兴》【参考答案】16、例:风化、干缩:指一度与华语一起雄称于世的其他古代语言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萎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跌跌撞撞:用“人走路不稳,像要摔倒的样子”形容语言发展的艰难、曲折、坎坷。嗫嚅:原意是吞吞吐吐,想说又不敢说。这里与“脆响”相对,形容华语衰弱的处境。17、延绵的历史那么长,使用它的人数那么多。18、明清:“嗫嚅”“虎落平阳”“衰弱”这些年:“尴尬”“两难”“弱化”“忽视”19、文中流露出作者热爱母语,为母语未来的发展担忧,面对壶语录的尴尬境况感到遗憾。(意思对即可)20、例:喜欢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贴近生活,生动、活泼。语文又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能立足于社会等。不喜欢语文课。因为语文课枯燥、乏味,教师教学不生动、不形象。教材内容陈旧,距离现在年代久远等。21、例:春节晚会上,看到了一幅幅反映浓郁地方特色的的对联,我把它记下来,反复揣摩品位。并查找有关资料,对“对联”这种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在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又如:广告语、歌词、电视节目等。22、(对母语现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列举几项仅供参考)例:(1)母语的兴衰与综合国力的强盛有关。(2)方块字表意丰富,历史悠久,从表现形式看,比拼音文字更有魅力。注重汉字汉语的教学与传承很有必要,应坚持汉语学习,热爱汉语。(3)方块字不如拼音文字简单,主张字母文字取代汉字,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5)家长、学生、社会对汉语重视程度的下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如何看待。(6)重视汉语,兼顾英语学习,把英语作为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的根。(2005年黑龙江中考试题)2003年向沙漠进军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不过2500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暖,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13.选文中的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说说它们的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如果把选文中加点的“估计”、“有可能”去掉,与原文相比,有什么区别?(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结合物理学知识,解说选文中的“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这一现象.再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构想并描绘人类未来利用日光资源的美好前景.(3分)【参考答案】13.(2分)要求:答出两种说明方法得1分,答出作用得1分。答:列数字、作比较(或举例子),准确地突出沙漠地区日照时间之长(意思对即可)。14.(2分)答:去掉后,语气上过于肯定,不准确;不去掉,表明是一种推测的语气。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15.(3分)(主、客观题)要求:答出物理学知识得1分,构想、描绘前景,各得1分。答:阳光照射使盐水的温度升高,蒸发加快,水从液态变成水蒸汽,盐水析出晶体。“构想”及“描绘”略。(2003年黑龙江中考试题)珍珠与蚌莫洛①一颗珍珠!②它原来就是一粒砂,----你是知道的.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着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蜒沫洗它,浸它,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③哦,一颗珍珠完成了.④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⑤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⑥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⑦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⑧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而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成为珍珠的机缘了.⑨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它一颗珍珠,它根本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连自己也难以置信.一颗世间罕异Z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⑩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⑪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却是不多了.⑫于是我想起你来了.⑬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⑭……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16.读选文的第②段,摘录“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依次填入中。(2分)

砂:

一颗珍珠形成了

蚌:磨、舐

卷动拭擦

17.第②段,中有一个画曲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结合上下文,说说“砂”改变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第⑿段中的“你”指谁?这峨仪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第⑩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蚌”得到了哪些安慰?(2分)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