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_第1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_第2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_第3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_第4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01历史沿革科研成就文化传统科研条件人才培养目录03050204基本信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简称林化所)是中国唯一专业从事木质和非木质生物质资源化学加工与利用,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及工程设计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为副司局级单位,成立于1960年7月。林化所的主要研究领域有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新材料、植物提取物、林纸一体化、过程装备与控制等,包括了传统的松脂化学利用、活性炭材料、植物单宁、木工胶粘剂、油脂化学利用等。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显示,林化所占地面积420亩(其中所本部89亩、浦口中试基地62亩、科技园269亩),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专业研究试验楼平方米;共有在职职工216人,其中科技人员180人;设置8个研究室、1个设计所、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3个学术协会挂靠;截至2016年10月,研究所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历史沿革创建背景改革开放建所初期历史沿革创建背景历史照片1952年12月,林业部第十二次部务会议批准成立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中林所)。1953年1月,林业科学研究所正式设立造林系、木材工业系、编辑委员会和林产化学系等四个部门,林产化学系下设鞣料组和胶合板组。

1955年,林产化学系改为林产化学研究室,增加废材利用组。1956年,林产化学研究室设置植物鞣料组、胶合板组、木材水解组、木材热解组。

1956年11月,森林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中林所分出,林化研究室隶属森林工业研究所。1958年10月,中国林科院正式成立,森林工业研究所仍设置林产化学研究室建制。1956年10月,森林工业部上海林产化学试验室成立。

1959年,上海林产化学试验室有工作人员30人,下设栲胶、热解、水解、设备设计和行政管理5个组。建所初期1959年11月,林业部向国家科委上报林业科研机构设立方案,确定在南京成立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决定以北京中国林科院森林工业研究所的林产化学研究室和森工部上海林产化学试验室为基础,适当扩大建所。12月,在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的支持下,借用部分实验室、职工宿舍和办公用房,逐步开展科研工作,同时进行基本建设。

1960年4-6月,北京林产化学研究室和上海林产化学试验室100余名科技人员迁移南京,借助南京林学院提供的条件全面开展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的筹建工作。7月2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正式成立。1963年,林化所40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四幢宿舍、两个扩大试验室、仓库等陆续建成交付使用。12月,国家科委和林业部批准中国林科院决定将黑龙江省林科院综合利用研究所有关林化科技人员27人并入林化所工作。1966年6月,“文革”前夕,林化所发展到212人,其中科技人员155人。

1969年10开始,先后有107名职工被下放到广西砧板中国林科院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12月,绝大部分职工被分配到广东、广西和黑龙江等地区工作。1974年下半年,部分科研工作得到恢复,全所职工减至139人。

改革开放1978年3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林化所有9项科研成果获奖。5月,林化所改属恢复后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化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经过拨乱反正,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大批下放干部和科研人员归队。1979年,林化所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0年1月,林业部批准林化所为扩大自主权试点单位。

科研大楼1984年7月,林业部批准林化所作为科研改革的试点单位。实行所长负责制,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重新调整了组织机构。在此期间,林化所由建所时的5个研究室扩展到10个研究室;另外有设计室。1987年,林化所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990年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问题逐步提上日程,成为全所工作的重中之重。

1992年6月,林业部批复同意林化所在南京浦口区沿江镇建立林产化学工业中间试验基地。1993年1月,国家科委批复同意以林化所作为依托单位组建“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5年,经林业部批准成立了林业部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人员编制设施资源科研部门科研条件人员编制研究所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显示,林化所共有在职职工216人,离退休职工235人。在职职工队伍中科技人员180人,其中正高19人,副高53人,中级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硕士学位的44人,本科学位的66人;博士生导师13名、硕士生导师37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国家级政府特贴27人,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劳动模范”1人,省级“劳动模范”3人,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各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宋湛谦

、蒋剑春

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专职):房桂干

、储富祥

科研部门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显示,林化所设置8个研究室、1个设计所、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有3个学术协会挂靠,国家油茶科学中心加工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林化所。

研究室:松脂化学利用研究室、植物提取物研究室、制浆造纸研究室、活性炭材料研究室、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究室、油脂化学利用研究室、过程与装备研究室、生物质能源研究室

设计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设计所

国家级科研平台: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源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工中试基地、国家林业局林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省部级科研平台: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制浆造纸研究开发中心

挂靠学术协会: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活性炭分会、南京粘接技术协会

职能部门设施资源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显示,林化所重点实验室仪器分析中心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60多台(套),总价值约4000多万元。

科研成就学术期刊科研成果科研成就科研成果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显示,林化所共承担国家、部、省级课题644项,成果鉴定(验收)405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部省级奖励75项,授权专利87件。成果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地区200多个企业。承担国际合作项目40项,与国际上20多个国家50多个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和合作。

学术期刊研究所《林产化学与工业》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和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共同主办的学术类期刊。报道范围是可再生的木质和非木质生物质资源的化学加工与利用,包括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新材料、生物质天然活性成分和制浆造纸等,主要包括松脂化学、生物质能源化学、生物质炭材料、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胶黏剂化学、森林植物资源提取物化学利用、环境保护工程、木材制浆造纸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和林产化学工程设备研究设计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综述评论、学会园地等。《林产化学与工业》被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核心期刊、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英国《英联邦农业和生物科学文摘》(CABAbstracts)、英国《林产品文摘》(FPA)、英国《全球健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系列文摘》(RSC)、俄罗斯《文摘杂志》(PЖ)、“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来源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10》等收录,2008、2011年连续两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生物质化学工程》是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生物质化工行业的技术类刊物。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综述评论、专题讲座、技改园地、国内简讯等。人才培养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截至2016年10月,研究所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

二级学科硕士点: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应用化学、制浆造纸工程

教学建设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显示,林化所共招收培养博士67名,硕士179名,博士后进站16名。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制3年。

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奖助有国家助学金、科研补贴、学业奖学金、困难补助等。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还可以申请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林科院优秀研究生奖、中国林科院院优秀研究生干部奖、中国林科院优秀毕业生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奖、“宋湛谦奖学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