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_第1页
2023年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_第2页
2023年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_第3页
2023年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_第4页
2023年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互联网保险行业研究报告2023年4月目录TOC\o"1-4"\h\z\u一、政策红利、客群叠加和险企推动是我国互联网保险兴起的推手 PAGEREFToc395909625\h41、解决目前传统销售体系成本较高而利润较低的发展瓶颈 PAGEREFToc395909626\h72、中小型保险公司寻求市场突破的有效途径 PAGEREFToc395909627\h83、与互联网交易相关需求激发创新需求 PAGEREFToc395909628\h9二、至2023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有望达到3000亿元 PAGEREFToc395909629\h9三、传统价值链最受益环节: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营销模式创新的销售中介 PAGEREFToc395909630\h131、官方网站(CompanySite) PAGEREFToc395909631\h142、产品网站 PAGEREFToc395909632\h163、分类销售网站 PAGEREFToc395909633\h174、信息总汇商(Aggregators) PAGEREFToc395909634\h17四、发展制约因素 PAGEREFToc395909635\h191、产品和服务的复杂性和标准化 PAGEREFToc395909636\h192、互动频率Vs.次均保费 PAGEREFToc395909637\h193、信息安全 PAGEREFToc395909638\h194、监管风险 PAGEREFToc395909639\h20五、产业链相关公司简介 PAGEREFToc395909640\h201、中科软:中科院软件所技术研究及开发主体转职结果,保险核心业务处理系统提供商 PAGEREFToc395909641\h202、邦讯技术:B2B类批发商模式切入新颖 PAGEREFToc395909642\h233、中国平安: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探索早而全 PAGEREFToc395909643\h254、焦点科技:旗下2家子公司以产品网站涉足互联网保险,今年有望贡献业绩 PAGEREFToc395909644\h265、泛华集团:旗下保网成为腾讯保险直接投保的转接方 PAGEREFToc395909645\h28六、全球互联网保险发展简介 PAGEREFToc395909646\h301、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史 PAGEREFToc395909647\h30(1)萌芽期(2023-2023年):有限范围内起到企业门户资讯作用 PAGEREFToc395909648\h30(2)探索期(2023-2023年):电商平台兴起促使市场细分 PAGEREFToc395909649\h31(3)爆发期(2023年-):监管规范和政策支持下有望有序爆发增长 PAGEREFToc395909650\h322、海外互联网保险发展简介 PAGEREFToc395909651\h32一、政策红利、客群叠加和险企推动是我国互联网保险兴起的推手依据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互联网保险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相关业务。业界一般认为涉及投保、承保、核保、保全和理赔等经营管理活动,主要分为在线销售、在线营销和信息服务三个部分。此外,英美等成熟保险市场将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视为全球十大新兴风险之一,并开发设计了相关责任险产品,业界也泛指为互联网保险。海外互联网保险起步早、发展快,成熟市场如美国和英国,美国10%左右客户通过网络在线购买保险,61%消费者使用互联网进行相关保险产品信息的搜索,而英国2023年车险和家财险网销比例就已经分别达到41%和26%,新兴市场如韩国,寿险网销占比约10%,非寿险网销占比10.9%,特别是在线车险(始于2023年)保费占全部车险保费的25%以上。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76家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约占全行业主体数的60%,其中寿险公司约占70%左右,中资公司为主。互联网保险规模保费从2023年32亿元增至2023年的291亿元,CAGR202%,同期全行业保费CAGR约为9.6%,渠道占比从2023年的0.2%提升至2023年的1.7%;投保客户数从2023年的815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5437万元,CAGR158%。寿险人均保费128元,财产险人均保费1990元。虽然各个国家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时效性、经济性、交互性和灵活性是共有的特征和优势,即便是处于互联网保险起步阶段的中国,这些特征也同样刺激各方力量大力发展互联网保险。具体地讲,我国互联网保险兴起源于三方面的推动:政策红利、客群叠加和险企推动。从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到后续对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主体资质条件、经营规则、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经营区域等方面加以规范,再到2023年年内或将实施的促进人身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发展的相关文件,均体现监管层对互联网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持,尤其是《关于促进人身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提及“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短期意外险和健康险、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产品,经保监会审批为‘网销专属产品’的,可以将经营区域扩展至未设立分支机构的法人机构经营范围”以及“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可以通过赠送保险,或与保险直接相关物品和服务等形式开展促销活动。除本通知有关规定外,赠送保险的保费、及与保险直接相关的物品和服务的成本,累计不得超过对应保险产品总保费的5%。保险公司不得以现金或以同类方式向投保人返还所交保费。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可以在定价所用的附加费率范围内以保费折扣、赠送保险、提供与保险产品直接相关的物品或服务的形式进行促销,相关成本累计不得超过对应保险产品保费收入的10%。”均充分尊重了互联网保险销售与传统销售模式的差异性。此外,保监会项主席也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互联网保险未来的潜力以及可能对行业行为方式和市场格局的改造。互联网保险的目标客群是网络消费者与保险消费者的交集,客群的成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叠加,其一是庞大的互联网人群和快速普及的网络消费习惯,其二是这部分人群正进入保险产品主力购买人群年龄区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2023年来迅速提升,网民数从2023年的5910万人上升至2023年中的5.64亿人,复合增长率24.5%,互联网普及率从2023年的4.6%提升至2023年中的44.1%。从CNNIC2023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可以看到,年龄集中在20-39岁,占比约为55%,呈现出高知、易接受新事物、高收入和年轻化的群体特征,这批由75后到90后组成的网络主流消费群对车险、意外保障等保险需求非常旺盛,崇尚便捷和省时,而且此年龄段也是保险行业的主力消费人群。我们从成熟市场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数据也可以看到,年轻的、中等收入的消费者是网络消费者与保险消费者的完美交集。注:LifeNet生命保险株式会社在日本是影响最大的、以网络销售为唯一销售渠道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重视互联网保险主要源于三个方面考虑:1、解决目前传统销售体系成本较高而利润较低的发展瓶颈美国、英国及德国等国家的行业经验表明,财产险公司的成本中赔款占比最大,约占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则用于产品销售、管理和理赔;寿险因为其高储蓄性,理赔成本占已赚保费的15-20%,比财产险的比重小,销售成本占总成本的50-75%。通过分别构建我国财产险和寿险的全行业利润表,我们观察到目前我国情况类似,财产险和寿险赔款分别占已赚保费的65%和15%左右,销售成本分别占已赚保费的11%和8.5%左右(绝对值480亿和800亿左右),业务及管理费占已赚保费的24%和11%左右(绝对值均在1000亿左右),代理人渠道人力成本提升和增员困难以及银保渠道几乎无议价能力推升成本和业管费用,由于能免去部分机构网点的运营费用和支付代理人或经纪人的佣金以及压缩投保流程时间,网上销售可以直接减少销售成本,而且业务流程自动化也可以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和理赔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寿险产品复杂需要大量的专家咨询,所以只是部分产品适用于纯粹的网上销售,尽管如此,由于保费体量大,2023年全行业已赚保费9540亿元,约为财产险行业的2.2倍,成本节约的绝对值仍较为可观。2、中小型保险公司寻求市场突破的有效途径截至2023年底,我国寿险CR7市场份额80%(全行业60家寿险公司),财产险CR3市场份额64.8%(全行业64家财产险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小型保险公司如果想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必须实现产品和渠道的差异化竞争,而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现阶段主要是靠短期高收益率理财型产品,又需要低费用渠道的配合。相比较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的代理人体系及电销中心和受银行大幅挤压利润空间和渠道空间的银保渠道,目前看互联网渠道可能是中小型保险公司寻求市场突破的有效途径。3、与互联网交易相关需求激发创新需求现阶段保险产品同质性较强,随着互联网交易规模和频次的快速提升,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的需求激发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比如退货运费险、为P2P网贷提供贷款保证保险等。二、至2023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有望达到3000亿元我们主要讨论两类互联网保险的市场空间,其一仅是以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其二是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责任险产品。与其他适合在线销售的金融产品类似,标准化、不要求商家详细解释、可迅速、简单地完成交易、价格相对较低是共有属性,具体到保险产品,是否适合通过互联网销售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需要多少咨询服务,因此适合在网上进行销售的保险产品一般是那些只用少量参数就可以描述和定价的保险,如车险、家财险、短期高收益率理财型产品、短期意健险、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等。假设:1)行业财产险和寿险保费2023-2023年CAGR分别为12%和10%(不考虑重大政策影响);2)基于2023年前三个季度全行业车险电销、网销渗透率分别为18.2%和4.3%,假定至2023年车险网销渗透率为8%;3)考虑寿险公司意外险和健康险多为附加险,假设10%的意外险和20%的健康险附加在网销传统寿险或单独销售(主要是重疾险);4)传统寿险(主要是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50%、家财险、短期意健险至2023年以网销为销售渠道。不考虑短期高收益率理财型产品销售,我们预计至2023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渠道渗透率为8.5%,其中网销财产险1461亿元,渠道渗透率10.2%,网销寿险1538亿元,渠道渗透率7.4%,略低于麦肯锡到2023年中国保险业电子自助渠道占比将从2023年的0.16%上升到10%的估计。此外,美国寿险行销调研协会也对美国网民未来的购买行为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判断,成熟市场非财产险分产品在线购买的比例为11%-15%。短期高收益率理财型产品规模难以估计,且受政策影响较大,如果是早期的资产导向型产品,如新华保险的“精选系列”等,规模受制于合适基础资产的获取,单家保险公司年保费规模最高在百亿左右且提供此类产品的保险公司有限。但随着监管套利导致纯通道业务的开展,由于险企通道收费较低,通常为0.5‰-1‰,而且是所有通道中唯一能拆成千元每份销售的,会承接一定规模原以信托、券商资管或是基金子公司作为通道的业务,但我们预计政策有收紧趋势,据媒体报道,保监会近期内部下发“关于征求对《万能保险精算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涉及降低收费上限、增加风险保额及加强准备金监管等,预计将倒逼险企结合自身成本调整产品结构,适度控制包装成短期高收益率理财型产品的万能险销售规模。而作为以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责任开发相应产品的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是典型代表,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三个方面,但从目前保费情况看,此类产品的销售规模短期仍然较小。我们注意到2023年3月7日经保监会批复,众安保险业务范围新增“短期健康、意外伤害保险”传统意义险种。三、传统价值链最受益环节: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营销模式创新的销售中介传统保险公司承担价值链中所有创造价值的过程,费用上升的压力和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促使传统保险公司重新审视一体化商业模式,部分独立环节既可以在公司部门中得以优化,也可以外包,非一体化的业务流程使保险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在价值链中优势环节,同时专业供应商通常有明显的费用优势。价值链的重构过程中,离不开业务系统集成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无论是内部优化还是外包,尤其是应对互联网保险的销售、流程、结算等管理,均需要对原有保险系统或是外包方与保险公司的对接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原有价值链环节的增强,比如平安、太保等移动展业的开展,当然,也会比较容易带来价值链中营销环节的转型,主要是网络营销模式的创新。互联网作为新的技术,对于不一定适合在线销售的保险价值链也有增强作用,包括前期的营销及后续的跟踪服务。目前国内主要险企已经完成无纸化阶段,即将纸质保单转换为电子保单,部分险企通过移动终端等实现了产品销售、保费支付、移动营销及客户维护服务等业务的简易规范操作,比如将既往3-5天的投保流程缩减至30分钟-1小时内。此外,通过“在线聊天室”为客户提供咨询协助投保以及适时跟踪保单管理和理赔等。而作为新的营销渠道,也正在倒逼保险行业进行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我们大体归结为七种模式,即官方网站、产品网站、分类销售网站、信息总汇商、网上B2B保险、网上风险市场和反向拍卖,目前国内涉及较多的是前四种。1、官方网站(CompanySite)本质上就是保险公司的网络店面,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采取此种商业模式,为了更好地展现自身品牌、产品和服务,以及与客户互动,采用的是独立策略,缺乏平台架构或者产品联盟,因而一方面产品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网站流量,另一方面缺乏一次填写个人信息获取多家公司相关产品的报价导致耗时和不便捷,我们认为除极少具有品牌优势的公司能够持续提供真正增值的专属产品维系此种模式外,绝大多数官方网站都会从这种过度商业模式向其他模式转变,以额外获取交叉销售收入或广告收入。2、产品网站保单的购买通常是非经常性的,客户如果每次购买都要花费较多时间去熟悉某个保险公司网站,网销的吸引力就会大幅下降,产品网站具有平台架构,与保险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囊括丰富的保险产品和信息服务,为其提供标准化的网站,有稳定的流量和客户熟悉的界面,刺激客户重复访问。比较常见的产品网站有电商平台,如淘宝保险等,以及垂直门户(VerticalPortals,部分以门户网站的专属区域/频道形式存在),如网易保险、和讯放心保等,此外,一些保险中介也以产品网站的形式对外发布产品和信息,如新一站、慧择网等。3、分类销售网站通过不同的主题网站销售保险达到选择性营销的目的,以与保险相关的主题、事件或链接吸引客户注意力,主动产生购买保单需求,譬如汽车购买和房产交易等,此类分类产品销售入口是保险公司有效圈定潜在客户的好机会,通常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但近来中国平安也逐步切入此种模式,提供平安好车、平安好房等,通过分类销售网站的模式带动相关金融产品的销售,如车险、家财险、定期寿险(可用于对冲房贷产生的财务风险)等。4、信息总汇商(Aggregators)是指搜集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并将其公布在某一网站上的网络公司,通常扮演网络保险经纪人的角色,通过转介费和销售费用盈利,依托这一聚合型商业模式,消费者得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保险标的情况进行报价选择和独立价格比较。信息总汇商考虑网上客户通常收入较高、粗略了解产品和价格敏感的特点,力图成为保险产品的搜索器、网上保险超市或保险购物中心,相对于产品网站,信息总汇商能一次填写个人信息获取多家公司相关产品的报价,而不是对同类产品的罗列对比,部分信息总汇商与产品网站和保险公司合作为后者提供技术和内容支持,由于信息总汇商收取的费用通常要少于传统代理人或经纪人,提供给终端客户的报价有一定的折扣。短期而言,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度,扩展现有互联网保险险种和服务,减少基础设施和服务架构成本,受市场集中度提升逻辑支撑,但中长期发展来看,仍无法摆脱客户留存率低、利润空间有限等缺陷。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总汇商。比较典型的信息总汇商是2023年被美国著名个人理财网站Bankrate收购的美国保险电子商务站点InsWeb,公司创办于1995年2月,其主要盈利模式是为消费者提供多家合作保险公司的产品报价,帮助消费者作出购买决定,从中收取费用;为代理人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和投保意向,并向代理人收取费用。公司曾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是全球最大的保险电子商务站点,业界声誉很高,被福布斯称为是网上最优秀的站点,但公司主要销售的是相对简单的车险和意外险,而仅靠这个规模难以维持生计。四、发展制约因素1、产品和服务的复杂性和标准化剔除前文提及的简单易标准化的产品外,其他保险产品由于自身复杂性以及用语专业晦涩导致投保人在购买前通常需要听取专业建议,而且健康告知及风险评估繁琐、反洗钱审查以及理赔过程中需要尽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赔付均导致此类产品投保和理赔流程难以标准化。2、互动频率Vs.次均保费除非重新购买保险、修改保单或提交索赔材料外,消费者很少与保险公司接触,尤其是保险产品购买(除车险等)是不频繁的,隔几年或一生才购买一次,而互联网销售特别适合频繁购买商品销售,即便有能频繁购买的产品,如短期交通意外险、退货运费险等,但次均保费较低。3、信息安全对信息安全的担忧限制大型交易的确认以及不敢通过网络传递机密信息,而保单的确认和机密信息传送是保险交易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保险行业整体形象仍在缓慢改善中,需要多方面努力提升敏感数据的安全性。4、监管风险互联网保险是新兴事物,涉及到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探索,部分存在边界不明或监管缺失,行业发展面临一定的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五、产业链相关公司简介1、中科软:中科院软件所技术研究及开发主体转职结果,保险核心业务处理系统提供商中科软科技股份源于北京中科软信息系统,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实施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产物,是研究所技术研究及开发主体转制的结果,是一家集行业解决方案设计、自主软件产品研发、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服务、技术支持和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其中“保险核心业务处理系统”一直在国内保险行业的信息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保险行业系统集成和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优势显著,被评为保险行业IT应用解决方案国内市场排名第一,公司业务涵盖保险、银行、政府、媒体、邮政、公共卫生、能源、民航等领域,目前已成为Microsoft、IBM、HP、BEA、Oracle、SUN等战略合作伙伴。目前,中科软作为国内保险核心业务处理系统提供商,承接了大量保险公司应用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项目,凭借过往项目经验和对保险公司系统的渗透程度,有望成为保险传统价值链被打破后为内部部门优化或是潜在专业供应商提供系统集成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最先受益者。公司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北京,2023年经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国科学院批复改制成为股份,现有注册资本2.12亿元,是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新技术企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火炬计划北京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和“AAA级信用企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持股26.05%,为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新三板2023年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料冠军”,转板可能性非常大。2023年中科软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其中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和定制软件分别占53.6%、40%和6.4%,归母净利1.35亿元,2023-2023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CAGR分别为29.9%和30.9%。2、邦讯技术:B2B类批发商模式切入新颖公司是一家国内领先的无线网络优化系统提供商和设备供应商,专业从事无线网络优化系统的设计、实施和代维服务以及无线网络优化系统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2023年底以来,公司通过变更IPO募投项目以及定向增发等方式涉入智能家居(上海邦讯技术)、手游(北京点翼科技)、可穿戴式设备(厦门凌拓科技)及互联网保险(汇金讯通网络科技,网站“宝720”等领域。根据公司《互联网金融保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宝720定位为独立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交易平台,可以为市场上所有的保险中介机构和个人代理人提供线上交易、培训及管理服务。该项目计划分三步:B2B模式为保险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另建B2C电商平台为终端客户提供保险服务→丰富产品线,为终端客户提供保险、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基金等。项目计划建设期为3年,第T年1-3月:完成团队组建,第一版平台系统开发上线,保险中介公司完成并购,至少3款金融产品上线;第T年4月-12月:合作商150家,平台销售人员5000人;第T+1年1月-第T+1年12月:合作商300家,建立5个合作商样板商,平台销售人员8万;第T+2年1月-第T+2年12月:实现盈利,产品覆盖保险、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基金,实现真正的金融平台。我们认为公司互联网保险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两个方面:1)B2B类批发商模式切入点新颖。现阶段大多数保险中介愿意开展电子商务以便降低展业成本以及增强服务客户的便利性,但单一中介机构开展电子商务存在诸多门槛障碍,包括资金、技术、规模和产品等,而且单一中介机构因其保费规模受限,与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得到保险公司适销对路的产品和费用政策支持。公司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自身平台将大量的保险中介联合起来,集腋成裘,提升整体的议价能力、产品获取能力以及便捷的线上管理和服务能力。2)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打造“互联网化”的医疗、健康管理整合平台,加强和保险公司联系的同时缔造健康险销售的入口。3)高管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资源。3、中国平安: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探索早而全中国平安是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控股关系最紧密的个人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旗下共有24家子公司,涵盖金融业各个领域,构建了以保险、银行、投资为支柱的传统业务体系,坚持传统金融和非传统金融业务共同发展。传统业务方面,积极落实“金融超市,客户迁徙”两项核心工作;非传统业务方面,大力推动创新工程,已布局了陆金所、万里通、车市、支付、移动社交金融门户等业务,将金融服务融入客户“医、食、住、行、玩”的各项生活场景,打造“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公司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布局较早,并不仅限于保险。我们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互联网思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司已经开始从纯粹的公司官网模式向产品网站(24money,提供其他金融机构产品信息、报价汇总和转介服务)和分类销售网站(平安好车和平安好房,为车险、家财险和定期寿险引流)逐步转变,通过产品网站选择性补充产品线的同时获取转介费和广告收入,通过分类销售网站提供场景入口,带动金融产品的消费;2)平台化战略背景下,由于对接平安集团的客户、产品和服务等资源,能相对容易地完成从渠道引流到产品留客,并完成“一鱼多吃”的客户资源变现。4、焦点科技:旗下2家子公司以产品网站涉足互联网保险,今年有望贡献业绩公司成立于1996年1月9日,专注服务于全球贸易领域,在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应用互联网络开展国际营销、产品推广方面拥有超过十年的成功经验,是国内领先的综合型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其开发及运营的中国制造网(Made-in-China)位列国内B2B电子商务领域前三甲,该平台现已成为全球采购商采购中国制造产品的重要渠道。2023年,公司成功收购台湾本土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文笔国际股份,成功整合两岸B2B行业资源。除中国制造网外,公司还自主开发运营新一站保险网、百卓采购网、领动企业在线管理软件、商聚园商务社区、爱聘才求职招聘平台、百分百物流网等多项产品。公司旗下与保险行业相关的子公司有2家:1)新一站保险代理系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保险代理,为焦点科技全资子公司,获准经营境内保险相关业务,其核心产品新一站保险网()为广大中小企业及个人提供专业、高效、优质的在线保险服务,提供从保险产品的咨询、购买到理赔、保全等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2)深圳市慧择保险经纪诞生于2023年,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保险电子商务平台,可为中国广大个人和企业提供包括保险垂直交易、风险评估、理赔协助等在内的一站式保险综合服务。目前公司旗下运营有三个专业品牌:以个人及家庭为服务对象的慧择网(hzins)、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保运通(baoyuntong)和以保险代理人为服务对象的聚米网(jumi18)。注:新一站为2023年财务数据,慧择保险为2023年财务数据随着国内客户意识、市场环境的积极变化,新一站和慧择保险努力打通与各大保险公司的系统对接,为用户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开发触屏版网站、APP应用等,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其中新一站2023年内完成系统对接的保险公司超过20家,对接产品数量超过300种,上架货运险、产责险等并开展专题运营。与此同时,建立并扩大网站联盟数量,通过运营手段增加平台的流量以及用户粘性。焦点科技保险佣金收入从2023年的44万左右提升至2023年2319万,但相较整个保险电子商务市场,仍有非常广阔的成长空间,市场集中度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毛利率从2023年的9.55%提升至2023年的30.42%,此外,由于涉及保险电子商务试点等,公司从2023年起享受财政补助,截止2023年底,财政共拨款累计625万,公司已经逐年结转损益467万。虽然新一站和慧择保险目前仍略亏,但我们预计随着前期成本的摊销以及网销保险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新一站和慧择保险有望扭亏为盈。5、泛华集团:旗下保网成为腾讯保险直接投保的转接方公司是亚洲保险中介行业第一家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拥有国内金融服务中介行业最大的销售及服务网络,20世纪90年代在广东开始保险代理服务,至今已经发展成为融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保险公估、保险经纪、消费者金融、个人财富管理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保险领域与60多家国内保险公司在财险、寿险、公估、经纪等业务方面展开合作,28家保险公司与泛华集团展开总对总的全面深入合作,截至2023年9月30日,泛华的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3个主要经济省市,拥有四万多代理人、一百多万客户、4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金融领域,泛华与国有大中型银行展开合作,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签署了“总对总”的战略合作协议。深圳市保网电子商务,系2023年由留美海归的精英人士在深圳创办的高科技软件企业,属国家“863”、“火炬”计划重点扶持项目,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荐的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设备软件供应商(全国仅3家),主要经营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等业务,是中国保险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7月29日,泛华集团斥资4.74亿收购中国领先的保险网络公司—深圳保网,并宣布成立泛华保网电子商务公司,并计划在3年内投入5亿元,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准的一站式在线保险比价、交易平台,国内最大网上保险用户群落和最齐全保险产品网上展示平台。在此基础上,同时建造一个国内最大、最专业的保险第三方呼叫中心,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标准化、7*24小时全方位业务咨询和售后服务。目前,腾讯理财下保险频道保险产品在线投保将直接转接至保网。六、全球互联网保险发展简介1、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史中国互联网保险在过去20年里不断成熟,按照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划分,大致分为萌芽期(2023-2023年)、探索期(2023-2023年)、全面发展期(2023-2023年)和爆发期(2023年-)四个阶段。(1)萌芽期(2023-2023年):有限范围内起到企业门户资讯作用997年底,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建成,成为我国最早的保险行业第三方网站,并促成第一张网上投保意向书,正式开启了互联网保险的探索。2023年8月,太保和平安各自开通全国性网站。2023年9月,泰康人寿在北京宣布了“泰康在线”的开通。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颁布。(2)探索期(2023-2023年):电商平台兴起促使市场细分以保险中介和保险信息服务为定位的保险网站纷纷涌现,如慧择网、优保网和向日葵网等。2023年4月,保监会下发《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资质条件和经营规则。2023年9月,保监会下发《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中国互联网保险逐渐规范、专业。全面发展期(2023-2023年):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百花齐放2023年,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突破百亿元,在售互联网保险产品有60多种,主要集中在交通意外险、综合意外险和境内外旅行险。2023年起,各保险公司依托官方网站、保险超市、门户网站、O2O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中小型保险公司倾向于借助其他平台,而大型保险集团则更青睐于成立自有的电商公司。2023年,国华人寿、生命人寿等保险公司销售以万能险为代表的短期高收益理财型保险引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市场,2023年“双十一”当天寿险产品总销售额超过6亿元。2023年,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成立,开始互联网保险责任和模式新的探索。(3)爆发期(2023年-):监管规范和政策支持下有望有序爆发增长2023年,保监会下发《关于促进人身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成为保险监管部门首部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内容涉及规定保险公司经营区域、认可赠险或服务赠送行为和强调对网销的严格监管。电子商务、互联网支付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保险行业的电商化奠定了产业及用户基础,保险电商化时代已经到来。麦肯锡预计到2023年,保险业电子自助渠道将从2023年的0.16%上升到10%。2、海外互联网保险发展简介

2023年IPTV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 3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 3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 4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 6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7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 7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 8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 9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 9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 9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 11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 12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我国“三网融合”方案提出、试点已有多年,从目前三网融合进程中来看,电信系更占优势,IPTV是电信系进入视频领域重要的成功战略。电信系网络运营商在现有网络上开展IPTV视频业务也非常平滑。我国拥有超过4亿多电视用户,网络用户近2亿,宽带网络用户为IPTV的潜在客户。三网融合试点的第一阶段(2023-2021年)已经收官,即将迈入推广阶段(2022-2020年),第二批54个试点城市已经包括全国大部分重要省市,覆盖人口超过3亿。在电信、视频网站、广电等各利益方的参与下,我国IPTV用户数已从2022年的470万户发展到了2021年底的2300万,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国家。预计未来两年仍将有40%-50%的增速,2022年底用户数有望达到3400万的规模。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带宽决定着IPTV是否能够实现高清内容的传输,进而决定IPTV的用户体验。今年四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22专项行动的意见》:目标2022年新增光纤入户覆盖家庭3500万户,同时宽带接入水平将有效提升,使用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70%。各省级网络运营商也反应迅速积极,出台相关规划。IPTV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推动宽带升级服务的重要卖点。运营商的推广积极性高。例如2020年上海电信发布的"二免一赠一极速"的"城市光网"计划,与百视通联手推出IPTV3.0视频业务,共同发力高清IPTV业务。电信与百视通的合作使得此次宽带升级实施顺利,上海IPTV用户也发展到了百万规模。而带宽约束被打破后,高清点播也将成为IPTV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从IPTV存量的广度上来看,我国IPTV当前的区域性明显,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仅江苏一省就已经发展了430万的客户规模,占比18.9%。这种情况与中国电信在发达地区宽带基础建设优异相关。西部和北部地区市场依然广阔,有待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发力。宽带及光纤业务作为中国电信目前最为核心的一块领域,其市场领先的优势由来已久,相比而言,覆盖了大部分北方省市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积极性是行业的最大变数。2021年以来,两家公司都在宽带业务方面积极发力,以中国移动为例:2021年中国移动新增FTTH覆盖家庭超过180万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超过50%;新增宽带端口320万个;新增固定宽带接入家庭超过120万户。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IPTV最直接的竞争者是各地的有线电视。价格上来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公益属性导致其价格相对较低,这也成为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化程度低、升级换代困难,“三网融合”中竞争能力弱的原因。IPTV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而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或VOD网络体系,基于DVDIP光纤网传输,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但带来的问题是如要实现视频点播和双向互动则必须将广播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从技术角度看,IPTV成本较高,难以与有线电视比拼价格。但IPTV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而与宽带的捆绑销售能够大大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在各地网络运营商的支持下,IPTV与宽带捆绑营销,对于用户来讲,更像是宽带赠送的增值业务,收费模式则可以订制,包月、按频道等,灵活而更有针对性。而“三网融合”进程中的电信系宽带接入商的强势,使用户在互联网光纤一线入户后,较为自然的选择IPTV作为电视方案。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由于电视内容播控属于国家宣传范畴,监管较为严格。根据广电总局43号文规定,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牌照由中央电视台持有,而分平台牌照由省级电视台申请。广电总局要求通过IPTV集成播控平台及各地分平台来达到“可管可控”的方针。与央视的合资公司正式落地将解除市场对百视通IPTV业务政策性风险的担忧。过去拥有IPTV全国性运营牌照四家分别是:上海文广(百视通)、央视国际、南方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5月18日,百视通和央视IPTV合资公司“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中央级集成播控平台。其中百视通股权占比45%。合资公司同时减少了与地方台和有线网运营商的沟通成本。IPTV的发展对地方电视台和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冲击最大,43号文再次强调IPTV总分二级播控平台的落实,城市台丧失了内容的运营主导权,收入分配权掌握在省平台手中;而IPTV是网络运营商直接抢占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客户。CNTV在广电系统内有良好的关系,能够有效降低沟通成本。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公司一方面与CNTV合资成立全国集成播控平台,另一方面在与中国电信为主的网络接入运营商的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市场经验。长期的市场运营环境使电信运营商在产品推广、业务计费、系统维护、客户服务方面有相对广电系统比较显著的优势。百视通合作心态开放,在与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市场经验。从历史上看,在IPTV市场的第一轮抢占中,机制灵活的百视通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迅速地抢占了市场;而具有显著资源和内容优势的CNTV却受体制制约,用户开发非常缓慢;IPTV市场最终形成了以百视通用户为主体的局面,为统一播控平台合资公司中具体条款方案的商定创造了条件。百视通与其它牌照商也有较多合作,如2021年5月,百视通与国广东方宣布启动互联网电视业务全面发展合作,利用其国际资源加快自己的国际化策略。百视通与终端制造商的合作:1)一体机:2020年4月,百视通联合海尔推出卡萨帝电视。此外,公司与康佳、三星、夏普均有智能电视方面的合作。2)互联网电视机顶盒:2021年1月,百视通与联想共同推出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随着产业竞争的激烈,最终影响用户选择的还是内容之本。百视通注重在影视内容上的投入,每年在内容上的投入约为3-5亿,持续的投入建成了较大的网络视听版权库,节目总量超过40万小时,其中高清节目总量超过5万小时,覆盖了70%的热播剧和国内外强档电影。以美国的Netflix为例可以看到精品内容的重要性,2022一季度年Netflix业绩大幅超预期,自制剧和独播剧是重要推力,根据Netflix的统计,平台上最为热播的top200部剧中有113部为独有,尤其是2月1日独家上线13集的自制内容“纸牌屋”受到热捧为网站吸引了大量流量。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百视通7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IPTV业务,2021年该项业务营收达到14.2亿,同比增长73%。截止2021年末,公司IPTV用户数已达1600万,同比增长60%;ARPU值增长8.3%,达88.62元/年。不同于网络视频用户,电视用户转换成本高,客户粘性大。根据CSM和艾瑞的调查,IPTV用户有较高的忠诚度,基本养成了较为稳定的收视习惯,优酷和PPS一周之内所有访客平均使用天数均不如IPTV。而IPTV丰富的点播内容和互动性,更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电视机前,存量客户的价值效应即将凸显。IPTV的收入模式包括:用户基本收费、高清、广告、按部点播(PPV)、增值服务等方面。过去,用户基础收费一直是IPTV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外IPTV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协同效应的增强,将实现收入模式由基础服务费向多样化增值业务转型,有利于整体提升IPTV业务ARPU值。宽带提速和智能终端推动增值业务的发展。随着带宽约束逐渐被打破,高清点播将成为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年报显示,百视通2021年已在上海等地发展50万高清用户。而OTTTV等智能终端的引进,也增强IPTV的服务扩展能力,有助于多样化的增值业务的引入。增值服务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用户认可,开始贡献收入。在业务开展前期,直播功能延续了用户的传统收视习惯,所占比例较高;但随着活跃用户比例的提升,用户对IPTV操作熟悉程度越来越高,点播模式成为最主要的收视方式,且所占比例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用户使用电视的习惯能够随着熟悉程度的提高逐渐转变,特别是高清、按部点播等功能发展潜力巨大。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将有广泛的发展空间。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OTT((OverTheTop,泛指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是2021-13年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中最热门的概念。2021年6月,百视通在7家互联网电视牌照方中率先发布自主研发,具有高清、智能、3D功能的OTT机顶盒“小红”;11月份,百视通宣布获得国内200万端、国内最大规模OTT牌照序列号审批;12月份,百视通OTT获得放号,首批规划突破100万。目前国内机顶盒市场产品丰富,乐视盒子、小米盒子、百视通小红、华数彩虹等产品充分竞争,Tplink、PPTV等厂商也在不断推出产品。大多数电视盒子、一体机制造商和视频网站着重抢占入口,期许只通过用户规模来吸引资本或者谋求广告收入,缺乏有差异化的独有版权内容,繁华过后必然大浪淘沙。我们认为,在平台端拥有内容优势的乐视盒子和百视通小红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与乐视盒子、小米盒子主打互联网营销不同,我们预计百视通小红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推广,在用户订阅费用落实上会较有优势。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OTT对于IPTV来说是继承中的演进,两者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并存。IPTV、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云电视、OTT,新的概念和术语背后是不同利益方为谋求市场拓展所寻求的不同切入点产生的不同称谓。OTT目前依然处于基础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培养新用户、推动机顶盒和智能电视的销售量仍是大多数厂商的首要目标。而IPTV的增值业务已经历经多次变革,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多款应用都经过了用户考验。我们认为仅有产品的OTT,既达不到广电总局“可管可控”的要求,也难以发展可靠的付费模式,只能靠硬件微薄盈利,难以形成产业。作为最早进军OTT的企业之一,百视通团队提出“借鉴IPTV收费经验进行OTT运营”,布局“一云多屏”搭建了百视云平台。百视通的“云电视”平台采取动态码率等技术,可以同步对接IPTV专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3G/4G、NGB、WIFI等各类网络,可服务IPTV、智能电视OTT/一体机、PC、手机/PAD等各类终端,能够初步实现公司新媒体业务的集约化运营。百视通最近于电信日推出的高清IOTV版本的“小红”则是一种综合OTT与IPTV功能的新型产品,意图将IPTV的成熟商业模式和付费优势与OTT的创新能力形成互补,从电信的渠道大力推广。

2023年胰岛素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 PAGEREFToc368763251\h4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PAGEREFToc368763252\h4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 PAGEREFToc368763253\h5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 PAGEREFToc368763254\h5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PAGEREFToc368763255\h7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 PAGEREFToc368763256\h8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 PAGEREFToc368763257\h9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 PAGEREFToc368763258\h9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 PAGEREFToc368763259\h10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 PAGEREFToc368763260\h13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 PAGEREFToc368763261\h14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 PAGEREFToc368763262\h15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 PAGEREFToc368763263\h163、胰岛素国内市场容量超过200亿 PAGEREFToc368763264\h17四、基层需求推动二代胰岛素放量 PAGEREFToc368763265\h181、二、三代胰岛素聚焦市场不同 PAGEREFToc368763266\h182、二代胰岛素在定价和医保报销方面具备优势 PAGEREFToc368763267\h193、价格合理使得国产二代胰岛素进入多省基药增补目录 PAGEREFToc368763268\h204、基层放量,提前布局是关键 PAGEREFToc368763269\h21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是人体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人体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糖分用以提供能量,血糖是人体最为直接的能量供应物质。血糖的含量过高和过低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过高的血糖含量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以及视网膜等组织的病变,而过低的血糖含量则会使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产生晕厥等症状。胰岛是人体内调节血糖浓度的关键脏器,其分泌胰高血糖素用于提升血糖浓度,分泌胰岛素用于降低血糖浓度,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体内血糖浓度的平衡。糖尿病患者就是胰岛素的分泌出现异常,使得体内血糖浓度过高。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两种,I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胰岛细胞受损引起,占比较小约为5%;I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与生活习惯联系紧密,占比较高,在90%以上。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但保健意识未相应跟上,这直接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人群已达9,000万。巨大的患者人群也为糖尿病治疗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提升,国内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将推升糖尿病发病率。从糖尿病发病的绝对人口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病数量较农村略多;但是从潜在人口来看,农村患前驱糖尿病(葡萄糖代谢异常)的人口远多过城市,农村的糖尿病治疗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胰岛素最初是从猪和牛等动物脏器中获取,但是动物源性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之后会引起较强的排异反应,效果较差,这是第一代胰岛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率先体外合成人胰岛素,由于与人自身胰岛素结构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逐步替代动物源性胰岛素,这是第二代胰岛素。到2023年的时候,人们发现通过改变体外合成胰岛素的结构,能够控制其在体内发挥效果的时间,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胰岛素衍生物应运而生,这是第三代胰岛素。那么在国内这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如何?第一代动物源性的胰岛素由于疗效问题在国际上基本已经被淘汰,在国内仅在农村地区使用;第二代胰岛素由于疗效稳定,价格相对便宜,性价比较高,是目前国内使用的主力品种;第三代胰岛素目前正在国内推广,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目前主要在一线城市使用。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第一代胰岛素来自于动物,主要从屠宰场猪和牛胰腺中获取。从第二代胰岛素开始,人们首次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体外合成胰岛素,目前主要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种菌类为载体合成,通化东宝和礼来通过大肠杆菌培养体系合成,诺和诺德通过酵母合成。第三代胰岛素同样以微生物为载体合成,在第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基因修饰,即基因片段与人体内合成胰岛素的基因片段不完全一致,具备不同的功效,所以也叫胰岛素类似物。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I型糖尿病患者,只能通过终生胰岛素的注射来治疗。对于占患者大多数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的II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疗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口服降糖药来进行治疗,在治疗后期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不敏感的时候才转为胰岛素治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类口服降糖药的机理,目前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促胰岛素分泌药、胰岛素增敏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分别从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等方面来降低血糖。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有一个耐受的过程,胰岛β细胞在药品刺激下超负荷运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之后可能会逐步丧失功能,一旦体内无法分泌正常所需胰岛素,就需要外源注射胰岛素来补充,这个时候就需要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如果控制效果仍不够理想,需要逐步加大胰岛素的使用量,直至完全使用胰岛素。随着病程的推移,大部分糖尿病人在病程的中后期都会开始使用胰岛素,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使用胰岛素病人的比例处于提升的过程之中。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因此临床胰岛素的分为基础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主要用于保持体内胰岛素含量稳定,而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进餐后血糖浓度快速升高的时候,迅速降低血糖。从下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餐时间几乎同步,因此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也应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在进餐时注射起效快短效胰岛素,而用长效胰岛素维持基础浓度,理论上凌晨3-4点应该是体内胰岛素含量最低的时候。根据上图我们大概可以将外源注射的胰岛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餐后快速控制血糖的短效胰岛素,一类是用于维系体内胰岛素浓度的长效胰岛素。对于短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迅速吸收,使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在短期类达到波峰,用于降低餐后体内迅速上升的血糖,而在血糖波峰过后,又能够快速代谢掉,避免出现低血糖风险;而对于长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在体内稳定的释放,不出现明显的波峰与波谷。那么胰岛素类药品为什么会有长效和短效之分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胰岛素在体内吸收的过程。体外合成的重组人胰岛素在溶液中会以六聚体的形式存在,在体内逐步分解为单体后发挥作用。超短效胰岛素就是通过改变胰岛素部分结构,但保留有效部位,这样生产的胰岛素类似物会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进入体内后迅速分解为单体发挥作用,较短效的六聚体更快。后面科研人员又发现胰岛素与大分子的鱼精蛋白结合能够大大延缓体内释放速度,由此便形成了长效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这是在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添加大分子蛋白形成聚合物从而达到缓释的目的。在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中,科研人员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使得其释方速度变慢,形成了长效产品,详细原理请见下面表格。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目前胰岛素的注射分为胰岛素注射笔和胰岛素注射器两种,胰岛素注射器相对便宜一些,但携带不太方便,并且每次注射前需要抽取胰岛素,会造成一定不便,所以逐步被淘汰。各厂家生产的胰岛素注射笔基本区别不大,胰岛素注射笔上标有剂量刻度,每次使用能够较为精准的定量,其使用的注射笔用针头非常细小,因此能减少注射时的痛苦和患者的精神负担。此外,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由于胰岛素在脂肪组织中吸收较快,而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吸收,所以胰岛素一般需要注射至皮下脂肪组织。由于腹部脂肪较多,所以一般使用短效或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的时候优先考虑腹部;而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时候,由于希望胰岛素缓慢的释放,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脂肪组织相对较少的上臂,臀部或大腿。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接下来我们会对胰岛素的市场容量做一个测算,以便使得投资者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在测算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胰岛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群体有多大,使用胰岛素的费用有多高。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人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约占患者数量的5%,按照9200万的患者数量来计算,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大概在460万人。II型糖尿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患者约占患者数量的90%,约为8,200万人,部分II型糖尿病人需使用胰岛素,具体用量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会在口服胰岛素逐步失效的情况下,开始加用胰岛素。具体使用胰岛素的II型糖尿病人比例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数据统计,我们在走访临床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经验性的数据,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接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果按照上面我们测算的II型糖尿病患者8,200万人,那么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II型糖尿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