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①于是,就②总是,经常③专擅,独断专行)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于)礼部(状语后置句)。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官员,又可转指科举主试官,文中指后者)欧阳修惊喜,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在殿选举办,由皇帝主持)中乙科。后以(用)书见(谒见)修,修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使之)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之后)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还朝,以(凭借……身份)判官告院(任职)。第1页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一每天地)下,轼于其间,每因(凭借)法方便(使……便利)民,民赖(之)以安。徙(调任)知密州。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有关事务)行手实法,不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诏令)论(论罪)。(附:诏、制、敕区分:只有一点就是圣旨因详细内容而采取不一样措词所体现内容不一样:1.“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2.“制曰”是皇帝体现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凡是圣旨中体现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一般百姓。3.“敕曰”有告诫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第2页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①跪坐②座位③因犯……罪或错误又:入罪,定罪④由于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判断句)。”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很快),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凭借……身份)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银印红绶),迁(升任)中书舍人,三年权知(代掌某官职。权:①秤,秤锤又:秤量又:衡量②权势,权利③权变,灵活④权且,暂且又:暂代官职)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①闭口不说话引:关闭②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之)得尽技(使技尽,充足发挥)巡铺(①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没有舞弊情事。②防盗防火哨所)内侍每(①每一,每个又:每次,每逢②经常③虽然)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含糊)单词(单一言辞)诬(之)以(之)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指官处于主要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当权官员)者所恨(被动句)。轼恐不见(①表被动②放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译作“我”,宾语前置③通“现”,出现)容(被动句),请外(外调),拜(授予)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发生)。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文书),易米以救饥者。来年(第二年)春,又减价粜(tiào卖。注:籴dí,买)常平米,多作饘(zhān,第3页内侍每(①每一,每个又:每次,每逢②经常③虽然)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含糊)单词(单一言辞)诬(之)以(之)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指官处于主要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当权官员)者所恨(被动句)。轼恐不见(①表被动②放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译作“我”,宾语前置③通“现”,出现)容(被动句),请外(外调),拜(授予)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发生)。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文书),易米以救饥者。来年(第二年)春,又减价粜(tiào卖。注:籴dí,买)常平米,多作饘(zhān,稠)粥药剂,遣使挟(带着)医分坊(城中住宅区)治病,活(救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判断句),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①聚集②减少③bāo衣襟宽大)羡(①希望得到,羡慕②剩下,有余③超出引泛滥④yàn延请,邀请⑤yán通“埏,墓道”)缗(mín成串铜钱)得二千,复发橐(tuó一种口袋又用口袋装)中黄金五十两,以作(建造)病坊,稍(①小引稍微,略微②逐渐,渐渐地③稍食:官吏俸禄④通“梢”,树枝末第4页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①聚集②减少③bāo衣襟宽大)羡(①希望得到,羡慕②剩下,有余③超出引泛滥④yàn延请,邀请⑤yán通“埏,墓道”)缗(mín成串铜钱)得二千,复发橐(tuó一种口袋又用口袋装)中黄金五十两,以作(建造)病坊,稍(①小引稍微,略微②逐渐,渐渐地③稍食:官吏俸禄④通“梢”,树枝末端)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①变化②通过,经历③抵偿④gèng另,另外引:再如:更上一层楼⑤愈加⑥夜里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大敖,遂提举(①提而举之②提拔,荐举③掌管)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岁课:①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考试。②一年赋税。③一年劳绩。课:①试验,考评②督促又学习或专家③征收又赋税)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很快)得之(写文章本事)于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他文章)浑涵(博大深沉)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①鲜鱼,活鱼引新鲜,新宰杀②夭折,早死③xiǎn少④xiàn献)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第5页未尝以岁课(岁课:①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考试。②一年赋税。③一年劳绩。课:①试验,考评②督促又学习或专家③征收又赋税)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很快)得之(写文章本事)于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他文章)浑涵(博大深沉)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①鲜鱼,活鱼引新鲜,新宰杀②夭折,早死③xiǎn少④xiàn献)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第6页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①聚集②减少③bāo衣襟宽大)羡(①希望得到,羡慕②剩下,有余③超出引泛滥④yàn延请,邀请⑤yán通“埏,墓道”)缗(mín成串铜钱)得二千,复发橐(tuó一种口袋又用口袋装)中黄金五十两,以作(建造)病坊,稍(①小引稍微,略微②逐渐,渐渐地③稍食:官吏俸禄④通“梢”,树枝末端)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①变化②通过,经历③抵偿④gèng另,另外引:再如:更上一层楼⑤愈加⑥夜里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大敖,遂提举(①提而举之②提拔,荐举③掌管)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岁课:①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考试。②一年赋税。③一年劳绩。课:①试验,考评②督促又学习或专家③征收又赋税)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很快)得之(写文章本事)于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他文章)浑涵(博大深沉)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①鲜鱼,活鱼引新鲜,新宰杀②夭折,早死③xiǎn少④xiàn献)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第7页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6页关键突破三鉴赏古诗体现技巧——妙在何处?“法”“情”合一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专项九古诗词鉴赏Ⅲ关键突破落实比办法更主要第17页关键内容导图概览第18页理解必备知识
构建体现技巧网络掌握关键能力(一)辨别四组易混体现技巧掌握关键能力(二)精确判断技巧,精确分析效果第19页体现技巧也称艺术手法,是指作者为了强化某种效果,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采取多种积极伎俩,包括多种修辞手法、体现手法、体现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技巧。四者间尤其是前三者分界并不鲜明,部分技巧或手法有着归属上交叉。构建体现技巧网络理解必备知识第20页一、修辞手法鉴赏修辞手法,包括两个重点:一是识别出修辞手法,二是说出体现效果。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主要有比方、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双关、互文等。1.比方“以彼物喻此物也。”比方一般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类。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详细,化深奥为浅显。回答时无须分清是哪类比方,但在判断时要用心辨别。明喻较好判断,暗喻、借喻则需要结合语意判断。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关联,扣住相同处罚析,可用“将……比作……”句式。第21页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古诗主要使用前者。(1)拟人。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人行为特点,使被描写对象愈加鲜活,意蕴愈加丰富。赏析时,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何种特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可能详细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句式。(2)拟物。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被描写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回答比拟手法时能够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惯上是要分,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第22页3.借代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有关人或物来替代。借代主要方式:(1)部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2)特性代本体(如用“旌旗”代指军队)。(3)详细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借代能够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某一方面特性。赏析时能够采取“用……代指……”句式。第23页古诗常见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第24页4.夸张夸张是指利用丰富想象,在客观现实基础上有目标地放大或缩小事物形象特性,以增强体现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其作用是突出、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衬托气氛。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事物本来面目与修辞后状态差异,可用“作者夸张/缩小了……景象/情感,带来了……效果”句式。5.对偶对偶是指用两个构造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词组或句子来体现相反、相同或有关意思。它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其作用从形式上看,语言简洁,整洁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赏析时,应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他场所只要是对偶,就能够答成对偶;应详细指出对偶双方是什么,并说明其在体现作用上好处。第25页6.双关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语音或语意条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取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含蓄、风趣。赏析时,应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句式。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一种修辞手法。古语对它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详细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其作用是文存意省。赏析时,应注意点明互文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应表白语义。第26页(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①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③终岁不闻丝竹声。
(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⑤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⑧主人下马客在船。
(
)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拟人拟物、夸张借代比方、夸张比方、夸张设问、借代对偶、双关互文对比、借代比方、夸张教材助解1第27页(2)杜甫《登高》一诗,四联全用对仗(对偶),堪称“七律第一”。试以首联、颔联为例,说说你体会。答案(示例)首联、颔联都属于工对。首联每句都有三层意思,每层说一种事物状态(包括声、色、形、动作等方面),合起来组成一幅画。颔联“无边”对“不尽”,诗境界显得广阔深远。落叶“萧萧”之声对长江“滚滚”而来气势,更让人以为气象万千。第28页二、体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体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体现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特殊表情达意方式,与修辞手法、体现方式之间有交集。常用体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联想想象、用典等。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感情抒发得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感人。它有三种形式。①寄情(融情)于景: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替代感情抒发。②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交互共生、相映成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触景生情(缘景明情):从景入手,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最后点明作者思想。第29页判定这种手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所写景物须为实景,假如写虚景,一般叫想象;二是当情景一致时才叫“借景抒情”,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三是“借景抒情”虽有三种形式,那是专业视角,在平时赏析、考试中统称“借景抒情”。赏析时应注意辨别用何景抒何情,可用“借对……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抒发了……感情,……景物与……感情相交融”句式。第30页教材助解2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上阕主要利用了什么体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借景抒情。词人借对秋天里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描写,抒发了登赏心亭北望而产生无法收复失地怅恨、对家乡怀念以及无人理解孤单感。第31页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将个人之“志”依靠在某个详细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抱负寄托者,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艺术效果。也可叫作象征。赏析时,应指出物本身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联系,可用“作者借……(物品)……(特点)体现了自己情感”句式。第32页教材助解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第33页鉴赏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慨人生失意坎坷;赞梅精神又体现了青春无悔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自许。词上片着力渲染梅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情形。陆游曾经夸奖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备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采取拟人手法,写梅花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怀,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会其神韵。野梅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是由于白天,它尚残余着一线被人发觉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小幻想也彻底破灭了。第34页不但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时辰,因此,除了心灵痛苦之外,尚有肢体上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写照,倾注了作者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上片集中写了梅花困难处境,它也确实尚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常用比方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衬托。上片四句能够说是“情景双绘”,读者能够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心绪——愁,也能够逐渐踏入作者心境。第35页下片写梅花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花容月貌,也不愿媚俗于招蜂引蝶,因此在时间上躲得远远,既不与争奇斗妍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单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不过这样仍挣脱不了百花嫉妒,也许会被以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同样,对他物欺侮、误解也一概不予理会,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同步,无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升华与纯洁,虽然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品格仍像它香气同样永驻人间。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人格宣言。这两句体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片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第36页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碾”字显示出摧残者无情,被摧残者承受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成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梅花命运很是悲惨,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目标决不是单为写梅花悲惨遭遇,引发人们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词意推向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灰尘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变化不了。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地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做出生命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自信。作者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了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到处传出“梅”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对梅赞咏中,显示出作者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崇高品格。第37页该词是一首咏梅晓志之作。想一想作品描写了梅花哪些特点,表白了如何君子人格。答案
特点:独立荒野、无人赏识、争春无意、成泥作尘、香犹如故。君子人格:不屑媚俗邀宠、性格傲岸,即便处境艰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坚持气节、操守。第38页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是指把抽象述说与详细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实象、实景、实境;“虚”是指假设之象、想象之景、回忆之境。虚实结合,能够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内涵丰富。赏析时应注意指出“实”是什么,“虚”又是什么,二者组成了如何对比衬托效果。第39页教材助解4回忆一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说说它是如何利用虚实结合手法。答案下阕先写虚景虚境,通过想象,展现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立下不朽功业英雄形象;再写实景实境,作者由想象转入现实,自嘲多情,感慨人生如梦。虚实结合,用想象中周瑜反衬了现实中自己壮志难酬。第40页4.对比对比是指为了充足显示事物矛盾,突出被体现事物本质特性,加强诗歌体现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显著差异、矛盾和对立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体现手法。其作用是突出强调,使事物愈加鲜明。赏析时应指出对比双方及对比目标,可用“把……与……对比,突出了……”句式。第41页教材助解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第42页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中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同情,同步体现了昭君对故国怀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香溪。杜甫写这首诗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荆门山及其附近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伴随险急江流,奔赴荆门山雄奇壮丽图景。他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首句,起势很不平凡。不过,诗下一句,却落到一种小小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料,因而引发评论家某些不一样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第43页当适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也。”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地方才合适,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清人吴瞻泰《杜诗提纲》则又是另一种见解,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因此才借高山大川雄伟气象来衬托她。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悲剧。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不过,有神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生活。第44页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艺术匠心。在日常语言里,“黄昏”二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是那和无边大漠连在一起、笼罩四野黄昏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不过,独有一种墓草长青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深入写昭君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珮”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事实上就是主线不识昭君,因此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悲剧。“环珮”句是写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父母之邦。第45页“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主题。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国乐器,经常弹奏是胡音胡调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昭君“怨恨”尽管也包括着“恨帝始不见遇”“怨思”,但更主要,还是一种远嫁异域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对乡土和祖国最深厚共同感情。杜甫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身世家国之情。杜甫当初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家乡,处境和昭君相同。虽然他在夔州,距家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不过“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地方。他寓居在昭君家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家乡心情。第46页颔联和颈联主要利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
对比(答反衬也可)。颔联有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故国,留在了不该留荒漠;颈联有生与死对比——生时能够“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了昭君出塞悲惨命运。第47页5.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体现、突出主要人或物,作者经常用另一种或另某些与之相同、有关或相反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衬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深厚友谊。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背面衬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没有相衬等。其作用是突出、显著。赏析关键点在于点明两个事物间衬托与被衬托关系,可用“将……与……相对比,衬托出……”句式。第48页教材助解6试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衬托手法利用。答案衬托是该词利用主要手法之一,有正衬与反衬两种。正衬:一是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衬托“周郎”英雄形象;二是用“小乔初嫁了”衬托“周郎”春风得意。反衬:用“早生华发”词人自己反衬“雄姿英发”周郎;或者说用“年轻有为”周瑜反衬“中年失意”词人自己。第49页6.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两种主要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主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范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丝带。想象是依靠已知形象进而发明出新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主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魅力,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种想落天外典型例句。联想、想象经常与夸张连用,创设意境,拓展内容,深化主旨,体现异乎寻常情感,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用,如李白、李贺等。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联想、想象分开,有时也可叫“虚写”手法。赏析时应注意指出联想想象什么事物、境界,有什么体现效果,可用“作者由此联想(想象)到……,体现了……”句式。第50页教材助解7(1)“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其他事物。下列诗句中,没有利用联想一项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B.去年今天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解析全是实写。√第51页答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遥想,有对“五丁开山”论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利用了夸张手法,夸张险情,令人触目惊心;另外,还用飞鸟猿猱来陪衬,写它们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艰难。丰富想象和独特写法发明出了一种“奇之又奇”艺术世界。(2)与李白同步代诗评家殷璠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能够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第52页7.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包括表白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立场和态度、个人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导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标是加深诗词中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另外,根据用典目标,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使用典故,能够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赏析时应熟悉常见历史文化典故,要精确点明利用是什么典故,用典真正意图是什么。第53页教材助解8(1)下列诗句中,没有利用典故一项是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解析A项利用了谢安典故。B项“燕然未勒”利用了窦宪典故。D项利用了楚霸王项羽典故。√第54页(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助宋武帝刘裕和宋文帝刘义隆这两个历史人物,分别体现了什么情思?答案
作者借助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业绩,既体现了对英雄仰慕,又体现了自己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作者借用刘义隆好大喜功、贸然出兵而仓皇败阵史实,借古喻今,警告当局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第55页常见典故含义投笔——弃文从武楼兰——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地方长亭——送别地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气氛或思归心情鹧鸪——衬托处境艰难或心情惆怅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射天狼——打击入侵异族第56页8.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内容。有“兴”兼有发端与比喻双重作用,因此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作用。第57页教材助解9请写出《诗经·氓》中用比兴诗句。(任写两句)答案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第58页9.对写对写就是不直接由本身说起,不是从眼前写起,而是换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对方写起艺术手法。多见于思乡、怀人、送别类诗词中。对写都是虚笔展现,是主客换位、背面敷粉一种特殊体现形式,特殊就特殊在它反宾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描绘对方情景,使自己情感体现更为深婉。其好处于于,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去写想象中对方情景,取得实写手法所收不到独特艺术效果,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赏析对写手法,除了要立足篇章整体,先弄清抒情主体外,还要着重分析“对面”详细指涉为谁,“对面”与抒情主体、与论述者之间是如何关系。第59页答案前两句为“直接写法”,后两句是“对写”。诗人遥想远在家乡弟兄们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突然发觉少了一位弟兄——自己不在内,仿佛遗憾不是自己未能和他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弟兄们深感怅然;似乎自己独在他乡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弟兄们缺憾更需体贴。诗歌因此衬托出怀念之情,更浓郁,更曲折有致,耐人寻味。教材助解10分析下面诗中对写手法利用。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王维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弟兄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第60页10.点染点染本是工笔画一种染色技巧,指用接近写意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一样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后借用到古诗词技巧中。所谓“点”,指是点明情感内涵;所谓“染”,指是用景物来渲染衬托点明情感。利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艺术效果。第61页教材助解11请写出柳永《雨霖铃》中用点染法词句。(任写两处)答案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第62页三、体现方式体现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体现方式与体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一)描写1.描写技巧概述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重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用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结合等。描写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有时包括修辞手法。第63页教材助解12判断下列诗句利用了哪些描写技巧。(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8)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侧面描写反衬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神态描写第64页2.重点描写技巧(1)诸觉结合诸觉结合是指诗歌描写时,从调动感觉不一样角度写。包括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感人多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便于从景物不一样角度入手体现景物不一样侧面。赏析时应指明诗歌调动了多少种感觉,并说明体现了各个侧面如何效果。第65页教材助解13试赏析《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是如何描写蜀道。答案使用夸张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气氛,衬托了蜀道难与险。第66页(2)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一样描写角度,有着不一样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往互相结合,但也会有所侧重。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状态直接详细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衬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描写来体现所要描写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赏析时应点明诗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如何效果。第67页答案正侧结合。从首句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为正面描写,诗人调动比方、通感、想象等手法,使用了形象感极强拟声词,充足描写出琵琶女弹奏音乐旋律起伏跌宕、感人至深以及自己内心复杂多变情感。最后两句为侧面描写,通过写周围环境寂静,来体现音乐美好动听、引人入胜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教材助解14阅读《琵琶行》节选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几句是如何描写琵琶声?第68页(3)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现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有关,动态和静态互相结合,互相映衬。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宁静。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第69页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回绕高大山峰,为壮美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气势。赏析时应指明诗中“动”是什么,“静”是什么,二者结合有如何效果。第70页边练边悟1(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利用动静相衬手法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第71页(2)下列诗句中,没有利用化静为动手法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解析A项是以动衬静,并非化静为动。第72页(二)抒情诗歌最大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利用最多、最主要体现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等进行抒情。间接抒情手法与体现手法有重合之处。赏析时如是间接抒情,应指明是哪种间接抒情,抒是什么情。第73页教材助解15试指出下列诗句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详细抒情方式)和蕴含思想感情。(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情方式:_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情方式: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情方式:_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借景抒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用典抒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第74页(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抒情方式:_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抒情方式: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6)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抒情方式:_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方式:_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情羁旅他乡之苦借景抒情叙事(细节)抒情离别之苦、不舍之情亡国之痛直接抒情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第75页(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抒情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抒情方式:_________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情、用典抒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借物抒情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第76页四、构造技巧特点效果巧设线索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构造更严谨,内容更集中。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曲笔入题不立即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种发端,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伏笔铺垫情节发生前交代暗示,起暗示、点题、沟通诗歌、逆转人物关系作用。首尾照应指篇章间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楚、构造紧凑。第77页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结尾体现自己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以景结情诗歌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话点明主旨。第78页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守岁①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小朋友强不睡,相守夜
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来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第79页注①嘉祐七年冬末,苏轼官于歧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别岁》《守岁》三诗以寄子由。②挝:敲打。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答案本诗题为“守岁”,却从背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无须守,这是欲擒先纵。中间六句则是正面写守岁时情景,“强”字突出了小朋友守岁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心理,“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情景,
引人共鸣。末四句与第一层欲擒故纵相对照,表白守岁有理。“努力”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待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子由共勉,爱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第80页体现技巧口诀歌修辞两表加构造,体现技巧四类应。修辞三比夸借代,体现方式描议情。语行肖心细节人,动静虚实视听景。体现联想象典衬,借景托物古今讽。过渡照应景结情,线索卒显构造明。注“两表”指体现方式、体现手法,“三比”指比方、比拟、排比,“象”指象征。第81页一、借代与借喻1.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二者辨别办法。(1)怒涛卷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_____(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
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_____(3)
犯雪岭,鼓角动江城。(杜甫《岁暮》)______(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
未磨。(刘禹锡《望洞庭》)_____
辨别四组易混体现技巧掌握关键能力(一)霜雪衣冠烟尘镜借喻借代借代借喻第82页(5)自古妒
,胡沙埋
。(李白《于阗采花》)_____(6)久在
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_____(7)
侵残烛,雨声在深竹。(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_____(8)
不饿死,
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_____借喻借代借代借代蛾眉皓齿樊笼冷晕纨绔儒冠第83页二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性质却完全不一样。借代本质是“代”,是“代”而不“喻”,借喻本质是“喻”,是“喻”中有“代”;借代侧重有关性,借喻侧重相同性。借代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关系,并且这种关系还是相称密切;借喻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一样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借喻能够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一样。点拨关键第84页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2.下列诗歌中,没有利用托物言志手法两项是
A.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C.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D.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E.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解析A项为借景抒情。C项为衬托。第85页3.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诗句,其中没有利用托物言志手法一项是
A.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种菊》)B.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对菊》)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咏菊》)D.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解析A项只是论述种菊这件事。第86页二者都是通过对详细“事物”描写体现思想感情,不过托物言志描写“事物”往往是一种“事物”,且会被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即便有多种“事物”,也有主次之分。作者借助这一“事物”某些特性体现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物”要和某些“志”有相同点。而借景抒情所描写“事物”则不止一种,同步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作者对这些景物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有甚至将几个景物融合在一种画面中。点拨关键第87页三、衬托与对比4.试指出下列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二者辨别办法。(1)劳歌一曲解行舟,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__________(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______(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___________(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__________(5)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______(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李煜《浪淘沙》)___________红叶青山急水流衬托(反衬)衬托(反衬)衬托(正衬)对比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衬托(反衬)对比第88页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元素,用某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体现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种事物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区分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辨别,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点拨关键第89页答案衬托(反衬)(2)
陌上桑(节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答案衬托(侧面描写)四、渲染、衬托与衬托5.试指出下列诗歌所用最主要体现手法。(1)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第90页答案渲染和衬托(3)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第91页答案渲染。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青草、满城柳絮、漫天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艺术体现力。6.请赏析贺铸名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后三句所用体现手法。第92页(1)认真理解渲染、衬托与衬托概念内涵。①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目前读者面前。②衬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显著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衬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真挚纯洁深厚友谊。点拨关键第93页③衬托:见前面“二、体现手法5”。(2)认真辨析实战中区分。①衬托与衬托衬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种(或多种)事物暗示另一种事物,只写一种(或多种)事物,但目标是写另一种事物。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反应,写周围景色,目标是写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种为主,一种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分:看是否出现:衬托是只写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要暗写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能够出现,也能够不出现。看描写事物数量:衬托能够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俗称“烘云托月”。第94页②衬托与渲染衬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事物愈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衬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利用手法很多,其中一种就是渲染手法,用满地青草、满城柳絮、满天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第95页一、精确判断所用体现技巧体现技巧赏析是从精确判断所用体现技巧开始(当然,题干已给出技巧除外),能否精确判断至关主要,由于它直接影响下一步体现效果分析。如何做到精确判断呢?(一)前提——精确理解判断对象意思诗歌答题中所有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问题都好处理,答体现技巧赏析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体现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成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对试题所给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基础上细读、品鉴。详细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精确判断所用体现技巧,赏出体现效果。精确判断技巧,精确分析效果掌握关键能力(二)第96页(二)根据——多角度思考1.根据审题体现技巧题审题尤为主要,一般而言,要审出下列几个重点:(1)审出鉴赏角度,即要明白题意要求从哪个(些)角度鉴赏。角度有两种:一是大小角度。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要求鉴赏,不明确鉴赏详细角度,常用“体现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体现手法”“体现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详细角度。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体现手法”;问“体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同概念,答错角度。二是明暗角度。明角度是指明确要求鉴赏体现技巧,甚至给出技巧名称;暗角度是指题干用“请赏析……”“如何写景/抒情……”等表述形式,这是间接问,实质上仍是鉴赏体现技巧。第97页(2)审出所答技巧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区分。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绝不能答多种;要求答多种,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突出,绝不能答次要、不突出。这样,才能确保答题规范和精确。第98页边练边悟1试根据提问角度判断下列诗句所用体现技巧。(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用体现手法是
,修辞手法是
。(2)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①这几句利用了哪种修辞手法?___________②这几句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这几句利用了哪种体现手法?_______________④这几句从意象角度看使用了哪种手法?__________想象夸张设问或比方设问、比方、排比、夸张渲染或化虚为实意象叠加第99页(3)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二分之一山。①利用了哪种体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②利用了哪种修辞手法?_____③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___________(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①利用了哪种体现手法?_____②利用了哪些体现手法?___________(5)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利用了哪些体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①利用了哪种修辞手法?_____②利用了哪种体现手法?_________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对偶对偶、拟人想象想象、衬托想象或虚写、对写法夸张侧面描写第100页2.根据写作对象假如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角度与手法;假如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映衬等手法;假如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假如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关系上判断。3.根据关系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来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关系)判断。如最常见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他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来。第101页4.根据层级所谓层级,就是所给语言材料不一样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一样,判断技巧便不一样。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体现手法考虑;如是两句(一联),判断时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种整体看。5.根据位置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构造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6.根据技巧特性凡是体现技巧,总有其体现特性。如借景抒情,体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正确内容存在;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租车司机雇佣合同
- 公司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工作流程
- 山林租赁合同
- 五金电料采购合同
- 消防水鹤安装工程协议书
- 产品摄影保密协议
- 手房购房意向定金合同书
- 游戏开发及运营授权协议
- 项目开发季度工作总结与反思报告
- 北京房屋租赁合同电子版7篇
- (房屋建筑部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版
- 《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大全》
- 仓库管理培训课件
-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6900字(论文)
- 第六章-1八纲辨证
-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 《中国古典建筑》课件
- 桥梁专业承台墩身试题及答案
- 矿山生态修复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ABB模块)》试卷10套
- 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手册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