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颐和园》说课稿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1.gif)
![2023年《颐和园》说课稿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2.gif)
![2023年《颐和园》说课稿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3.gif)
![2023年《颐和园》说课稿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4.gif)
![2023年《颐和园》说课稿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6433a17a33b2e3be1ae1579108182ac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颐和园》说课稿《颐和园》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漂亮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根据巡游的依次记叙。全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语言生动美丽、详细形象,到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簇新事物新奇,但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相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打算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实力和自主学习的实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运用。
我安排支配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终一段。其次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其次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和课文美丽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爱好。
3、学习按巡游依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纳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纳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漂亮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加语言感受力。
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特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其次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长,激发情感。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横槛神清气爽屹立建筑金碧辉煌葱郁掩映气魄宏伟堤岸雕刻姿态不一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开学生把全部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老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支配。并且老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阅读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阅读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老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宏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丽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漂亮景色;)
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爱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
点,还特殊讲解“滑”字,从中品尝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巡游”,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阅读依次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找寻:作者是按怎样的依次巡游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漂亮,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巡游览依次。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依次,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育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实力和概括实力。)
6.拓展延长,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加民族骄傲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观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学问,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增加民族骄傲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18颐和园
长廊长、美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高、宏伟壮美
(大、美)排云殿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整堂课我采纳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漂亮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加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依据学情的改变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沟通,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欢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欢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指责指正。
《颐和园》说课稿2
教材分析:
《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根据巡游的依次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丽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漂亮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漂亮,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相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隐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和课文美丽的语言。
4、学习按巡游依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打算: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
课前沟通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先来聊会天。
你们的家乡沂南是个漂亮的地方,我曾经到过泉水环绕的竹泉村,坐过惊慌刺激的汶河漂流,你们能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沂南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吗?
一沟通导入,进入学习
师:同学们,颐和园是北京的一处旅游景点,那里历史悠久,景色怡人,今日我们就去看一看。留意看老师板书课题。强调颐的书写,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
二检查预习
课件:1长廊柱子横槛
2佛香阁排云殿画舫堤岸
师:先指读,佛是个多音字,谁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让我们一起读
二朗读感知理清依次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中告知我们走的依次,走的路途的句子有许多,比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沟通画的句子,课件出示齐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巡游依次板书巡游依次
师:作者都到了哪些地方?
师:作者先到了哪,又到了哪,最终到了哪呢?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深化感知,品读文本
1长廊
长师:作者说,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现在就让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长廊去看一看它究竟因为什么才出名?课件请同学们专心地读读这段话。生读
师:说说吧。他觉得是长廊的长让它出了名。你觉得呢?你呢?
(你也有相同的感受,课文里是怎样写的,a你能来读读吗?
画多师:你能告知大家横槛上画着什么吗?
师: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那就细致来看吧!课件
师:你觉得长廊内还可能画什么?
师:a你知道的可真不少,读一读吧。b想象力真丰富,带着这种想象来读读吧。c把你的想象送到文中读读吧。图句子
师:a这么多的画绘在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该是怎样的美景啊,谁来读一读?
景美师: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透过这个满字,(课件)你能感受到什么?
师:a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师:七百多米的长廊啊,两旁都栽满了花木,可见花真的不少,所以作者说,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6生接读,(生只答另一种)
师:总结美读同学们,站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看着绿色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头顶着五彩画卷,闻着扑鼻的花香,该是怎样的感受啊,谁能连起来读一读?配乐
师: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此时此刻就是你站在这红绿相间,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里,任花香一阵阵扑来,你的心情怎样?
a你能通过读也让我们感受到吗?
师: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这就是它的出名所在。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老师读蓝色部分,找同学读黑色部分。红色部分我们一起读。
2昆明湖
师:走完长廊,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说说吧,你都看到了什么?课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正前面。谁来读读这句话。课件
师: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呀?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那么轻,那么慢,说明它们?
a能不能来读一读呢?
b感受到他们的想法了,但没那么剧烈,谁再来?
c他们滑得那么轻,那么慢,说明它们不想?请你来读读吧。
d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有谁忍心打破它呀,谁再来?
师:难怪乾隆皇帝曾这样赞扬它:师课件“何处燕山最畅情,无边风月属昆明”
3桥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昆明湖,去看一看他的别样风光,老师想请3位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指名读,3个好的中间边上)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风光
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看!这就是十七孔桥,古老的栏杆,整齐的桥洞,在这座汉白玉石桥上,还有544只小狮子呢。
师:你们看,它们有的?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几只小狮子,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呢?齐读。
师:作者还告知我们,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岸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里的桥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师:你觉得这里的桥有什么特点?
师:这些桥几乎汇合了中国古典桥梁的全部形式,单看桥就这么引人入胜了,更不用说其他景色了,难怪作者会说课件颐和园到处有漂亮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说究竟就是要告知我们:课件起先说究竟还是想告知我们:课件结束
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下课文,大家看看这两个句子都在课文的什么位置?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这两句话里都用了一个什么词?板书漂亮
师:这种方法即可以突出事物特点,又可以加深印象,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着用上它。
四畅游园林,延长作业
师:品读着静静的文字,感悟着作者的写法,我们一起巡游了颐和园。课下,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
《颐和园》说课稿3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依次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4.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2学情分析
从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仿照、留意力不集中。从学生基础实力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肯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但在创新实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3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2.理清写作依次,学习作者按巡游地点改变,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按巡游地点改变,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学时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时难点
1.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活动
活动1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你们回去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以“我知道的颐和园是……”这个话题来简洁地介绍一下我们的颐和园。
活动2二、学问梳理
(一)识颐和园
(课件出示)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她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包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概。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
(二)识字词
(课件出示)颐和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屹立、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画舫、远眺、堤岸、姿态不一、狮子、栽树、隐隐隐约、气魄宏伟、雕刻
1.男生读。评价,订正错音。
2.女生们,你们觉得你能读得能比男生好吗?看你们一副信念十足的样子,我知道你们肯定能读好。女生读。
3.全班读,巩固读音。
4.点出易错字:颐、栽、魄
5.教写易错字:颐、魄
6.依据意思在文中找四字词语。
形容建筑物异样华丽,光芒耀眼。(金碧辉煌)
形容人头脑醒悟,精神爽快。(神清气爽)
活动3三、趣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篇游记,随着作者的巡游依次去观赏漂亮的颐和园。
(二)读句。
(三)图文比照读课文。
(四)自由选读,品读文中的美。
(五)竞赛背诵课文段落。
4.2其次学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依次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学时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2.理清写作依次,学习作者按巡游地点改变,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按巡游地点改变,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学时难点
1.学习作者按巡游地点改变,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一、读文导入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是《颐和园》,打开书本,读起来吧,《颐和园》起。(学生齐读课文。)
活动2二、热身活动
选一个词儿说一说。
()很重要。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漂亮的大公园”中的“漂亮”一词很重要,概括了颐和园的总特点,与文章的结尾首尾呼应。
活动3三、选几个句子读一读
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读一读,什么句子呢?留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当是能概括文意的。老师找出了第一句,你们依据我的提示找其他句子吧。
(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
这就是文章的大意,也是文章中的过渡句。同学们,都把这些句子画起来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句子)
(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同学们,这些句子都有一个特点,用了许多动词。请你们把句子中的动词圈起来吧。作者用动词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个景点联系起来。我们写游记介绍景点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将动词把景点串联起来。我们再把句子读一读吧。
(出示:女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
男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女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
男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样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楚、有条理。
生读:(课件出示:“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根据巡游地点的转移把所看到的事物描写下来。)
请大家把这种方法记一记:移步换景。
活动4四、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一)好,我们再选一个段落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画出你觉得第四自然段中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说缘由。
(三)沟通汇报。
(四)课件出示: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个句子写得奇妙,抓住了颜色的对比,写出了古建筑颜色的明丽、丰富。同时,句子中“掩映”一词也用得妙,写出了树丛、琉璃瓦屋顶和宫墙之间的相互映照衬托。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个句子写得奇妙,这既是一组对称句,又是一对比方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安静和晶莹碧绿的特点。
“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个句子中的“滑”字用得妙,它与上文镜子相呼应,精确生动地写出了昆明湖湖面的安静;也写出了游船行驶速度慢,感觉不到其在动和游人想在游船上渐渐地观赏颐和园的留恋之情。
“向东远眺,隐隐隐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个句子中的“隐隐隐约”一词写得妙,写出了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在远处若隐若现的朦胧美。)
(五)牛刀小试,试背美段
()万寿山,()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树丛,掩映着()琉璃瓦屋顶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游船、画舫(),()。向东远眺,()可以望见()。
活动5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在感受颐和园的美的同时学习了写游记的一种方法。在写游记时,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点按依次细致地写出来。在写一个详细景点的细微环节特点时可以加上适合的形容词或用修辞手法等,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眼前美妙的景物在纸上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你所写景物的美。
活动6学法迁移
请小挚友们运用“移步换景”法写一写自己漂亮的校内!
《颐和园》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根据巡游的依次,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精确的词汇、恰当的比方、贴切的过渡,呈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漂亮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爱好,感受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根据巡游依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育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漂亮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漂亮景色,学习作者根据视察依次,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和课文美丽的语言,培育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供应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育学生语言表达实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育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绽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巡游依次、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究竟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爱好,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会“佛香阁”壮丽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屹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相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识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屹立)闪闪发光
4、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屹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屹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爱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探讨来绽开合作学习。
6、最终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殊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9、现在,让我们观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观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致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很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漂亮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终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长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漂亮的景色吧。(图片观赏)观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傲慢、骄傲……)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共享,谁情愿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观赏漂亮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巡游。今日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快乐。
……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实力。
3、
(五)、总结:
今日,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奇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会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奇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傲慢骄傲。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注意突出重点,所学的景点和景点的特点一目了然。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屹立昆明湖
长壮丽排云殿金碧辉煌静、绿
《颐和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文其次篇课文——《颐和园》第
二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组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支配教材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之情。《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根据巡游的依次,用生动美丽的语言,呈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漂亮的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爱好,感受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根据巡游依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它在本组文的读写训练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三)课时划分:
针对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依次。
其次课时:品读美文,观赏美景,激发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学目标:
依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文段。
2、学习按巡游依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感受景色美和语言美,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爱好和民族骄傲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漂亮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纳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法。“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以老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形式组织教学,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爱好。
2、朗读法。本节课预设以读为本,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丽,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联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和老师美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等形式,感受颐和园的美,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驾驭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
三、教学打算:
一张“导游证”,一顶太阳帽,一面小旗子和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老师以导游员的装扮)“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巡游颐和园的路途,大家还记得吗?”(板题)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信任大家肯定会不虚此行!”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新课伊始,老师以导游员的角色出场,又以充溢激情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既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依次,又充分激发了学习的爱好,让学生主动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细致观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其次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沟通。(先指名谈谈自己的巡游后的感受,老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A、当学生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B、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竞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绚丽和能工巧匠的才智。
C、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沉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依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观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读美文,想象画面,观赏长廊的美景,从而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同时初步驾驭学习方法,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巡游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观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沟通: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沟通。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巡游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悟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屹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屹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白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简单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方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
依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佛香阁:屹立大半收在眼底
万寿山
排云殿:金碧辉煌一排排
湖水:静绿滑
昆明湖
……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5、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指名读、想象画面读、竞赛读、配乐读),读出观赏、赞美、沉醉的情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悟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沟通中,观赏品尝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丽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宠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已经巡游完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漂亮)接着因势利导:“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才智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许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傲慢。”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巡游的依次,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今后我们写巡游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在总结课文的同时让学生领悟作者按巡游依次,用不同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体现特性。
本课时的作业设计如下:(其中1、2为必做题,3、4为选作题)
1、背诵自己喜爱的文段。
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巡游活动。
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歌、对联、图片、故事、传闻等),放入资料袋中。
4、选取颐和园中一处景点,结合课文描写,绽开想象,画一幅画。
[学生间有着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体现学生的特性差异,因而本节课的作业我支配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不但体现了特性,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创建思维的发展。]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巡游依次抓特点
长廊:长美
佛香阁:耸立
万寿山
大公园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漂亮
湖水:静绿
昆明湖……
《颐和园》说课稿6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和课文美丽的语言。
2、学习按巡游依次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肯定的阅读实力和习惯,课前布置预习和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学生对于本课的写作依次——移步换景的方法有些生疏,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依次,知道这种巡游依次,并运用到学作中。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颐和园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课题。
1、师:孩子们,你们喜爱旅游吗?都去过哪呢?今日,谭老师也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玩,猜猜是哪?
2、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颐”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两个意思,看看选哪个?(颐和园是皇家园林,过去是皇亲国戚养息 身体的地方)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板书游记)既然是游记,肯定会告知你作者阅读参观的依次,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出名的长廊。)像这样告知你走的依次,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许多,默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1、出示5句。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
A出示地点转换的词,生重读红色词,看看有什么发觉?根据地点的转移,把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下来,这种方法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叫巡游依次。
B我们再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都到过哪些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现在我们就跟着作者的阅读线路。我,谭导游,简称谭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二、深化感知,品读文本。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长廊。第一句话中,平常的字眼中却有一个词很关键(出名)。真厉害,一下子捕获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请孩子们专心地读读第2自然段,想想长廊因什么而出名?
3、出示句子。
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A、哪儿是柱子,哪儿是栏杆?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全部房间的5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板书长)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抽读,齐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B、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横线。
②每一间的橫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抽读)出示图片:哪儿是横槛?
横槛上都有(),画着(),可能有哪些人物呢?(生先说,再观赏图片)这五彩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知道有多少幅吗?谭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把你的感叹读出来(齐读)。
③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板书美)
B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红绿相间,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里,任花香一阵阵扑来,你的心情怎样?用课文里的词来说就是---。让我们捧起书本,带着兴奋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吧。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知我,你们望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理解“屹立”,体会高。板书:高。读句子。
1、游客们,接着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最终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对下望,又望见了怎样漂亮的景色呢?
2、师范读,生听,想:都看到了什么?
3、最美的地方要数------昆明湖了。
4、出示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齐读)
①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那么轻,那么慢,说明他们……(想渐渐观赏美景,柔柔地读)
②他们滑得那么轻,那么慢,说明他们不想?(打破湖面的安静,轻轻地读、齐读)
③大家读得好,说得好,都是因为课文中哪个字用得好?(滑)
④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绿了,让人回味无穷,真是用得奇妙啊。板书:静绿,
⑤我们感觉到昆明湖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两个什么句子来描写的呢?(比方句)生说比方句的好处。轻轻地美美地再读这句话。(四)学习十七孔桥(6)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昆明湖,去看一看它的别样风光,自由读第5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哪些风光。
2、生说,适时出示十七孔桥图片。
3、同学们,看!这就是十七孔桥,古老的栏杆,整齐的桥洞,在这座汉白玉石桥上,还有544只小狮子呢。
4、你们看,他们摆布着不同的造型,孩子们打开丰富的想象力,它们都有些什么姿态呢?(生自由说,引导说完整并朗读: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五、总结课文结构,学习写法。(4)
1、孩子们,我们跟随作者的阅读线路,观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莫非颐和园的美景只有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最终一段话)
2、是啊,颐和园到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一个——漂亮的大公园。(出示两个句子,男女竞赛读)
3、那这两句话在课文的什么位置?并说说这两句话里都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板书:漂亮)
4、像这样开头讲,结尾又讲的方法叫什么?(板书:首尾呼应)这种课文结构我们把它叫做——总分总(板书:总分总)
5、这种方法即可以突出事物特点,又可以加深印象,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用上它。
师:品读着静静的文字,感悟着作者的写法,我们一起巡游了漂亮的颐和园。课后,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自己到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
板书18颐和园游记
长廊:长美移步换景
万寿山:高漂亮
昆明湖:静绿首尾呼应
总分总
《颐和园》说课稿7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漂亮景观,全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语言生动美丽、详细形象,到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漂亮景色,使学生受到酷爱祖国的思想教化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巡游依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爱好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探讨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爱好,主动来参加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化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沟通供应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殊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开心,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加了勃勃朝气。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变更了老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主动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老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老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需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加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探讨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漂亮风光,经验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沟通颐和园的漂亮风光时,老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化。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比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加,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漂亮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专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也使学生更深化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漂亮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巡游依次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索,作者重点巡游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望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颐和园》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漂亮景观。全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语言生动美丽、详细形象,到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根据巡游的依次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没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看到的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漂亮景色;三写昆明湖: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了颐和园的漂亮,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安排支配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其次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科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和课文美丽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爱好。
3、学习根据巡游依次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收到情感的熏陶。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写作当中。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纳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纳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美语言美。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巡游了皇家园林颐和园,想一想当时的场景,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沟通活动,老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间,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现在有许多国外的友人来参观,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漂亮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探讨、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尝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实力。
1、探究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楚,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巡游,就要与现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定出来呢,你将根据什么样的依次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探讨题,作者是按怎样的依次巡游的,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探讨沟通。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激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依次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巡游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支配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尝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范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定制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特别“妙”的词语,是游客在边看变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沟通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屹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纳指名读、竞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比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观赏、赞美、沉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你能按肯定的依次,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9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根据巡游的依次,用生动的语言、精确的词汇、恰当的比方,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宠爱之情,是一篇培育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相识,不简单理解。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化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增加民族骄傲感。
2、基础学问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巡游依次,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依据文章语言美丽,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育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阅历,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美丽,如同一幅漂亮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漂亮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育爱美的情趣,增加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特性培育,留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让学生主动主动获得学问,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子。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供应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老师细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简单理解"屹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育语言表达实力,阅读理解实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支配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依次,写字。
其次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依次的视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美丽,全文如一幅绽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漂亮景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漂亮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漂亮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会颐和园的漂亮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纳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绽开想象。
本篇课文根据“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其次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娴熟地驾驭基础学问,把握景物特点,我打算精讲其次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养教化,落实实力培育,渗透创新精神动身,我采纳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其次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终点”“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肯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驾驭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特别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比照画面详细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如(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晰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详细写的。这样很顺当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学问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其次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老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驾驭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究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育学生的概括实力。心理学表明,剧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胜利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需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索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洁,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其次个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详细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呈现,使学生很简单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相互遮掩相互衬托,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改变?(无任何改变。)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简单地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驾驭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老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相互沟通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擅长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育了学生的自学实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化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详细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美丽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肯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老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立、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立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酷爱、赞美之情。
(四)总结总结贵在升华。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详细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根据巡游依次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留意根据肯定的依次,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详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将要参与秋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细致视察,抓住公园内几个主要景物的特点,然后写下来,好吗?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学问与发展智能,老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颐和园》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漂亮景色,全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语言生动美丽,详细形象,到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根据巡游依次详细描写了颐和园的漂亮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才能。文章根据总——分——总的结构,以巡游的路途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详细生动。
2、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学习作者根据视察依次,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细读、精读,增加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观赏、品读中培育学生赏美、爱美情趣,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爱好,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爱美情趣,培育民族骄傲感。难点是学习作者根据视察依次,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美丽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副漂亮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加语言感受力。
四、说教学过程(其次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同学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引发学生的思索,然后课件播放颐和园的风景图,激发学生想了解课文的爱好。
(二)自读课文,回忆文章的叙述依次。
1、学生按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
2、回忆上节课了解的课文的叙述依次,然后问学生从哪些方面写了颐和园的美,使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有个回顾。
(三)课文赏析。
1、学习长廊部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长廊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抓住长廊的哪些方面来写的。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并随机播放课件,进一步体会长廊的特点。最终再通过播放长廊的横槛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廊的文化美。
2、学习万寿山部分。
在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都描写了万寿山的哪些景物,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宏伟。
最终,通过感受“滑”字的用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
3、观赏昆明湖。
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悟情。这一环节,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融进景文之中,在看中激趣,在读中体会。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4、最终一段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通过齐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整堂课我采纳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颐和园漂亮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加语言感受力,最终攻破教学难点。
《颐和园》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打算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颐和园)同学们,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而颐和园里,最闻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今日,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循着作者的踪迹,饱览颐和园长廊的美吧!
(板书:的长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驾驭生字新词的状况。
3分小组读课文。
4读完全文,你感觉这长廊怎么样?
三、细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第1~2段。
1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中,你了解到什么?
2引导学生从第1段进行质疑。(引入第2段的设问句。)
3作者同我们一样,也产生了这个问题,他就主动地去找寻答案,他找到答案了吗?因此,作者用一个设问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胜利地引起了我们读者的新奇心,引我们随他一同去观赏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板书:长廊
(三)讲读第3~10段。
1以自己宠爱的方式朗读第3~10段。
2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依次介绍的?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了解到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建筑艺术绘画艺术
3观赏长廊的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长廊的美,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呢!
(2)长廊的建筑特别精致,它有三绝:一是造型绝,全长728米,从万寿山上看,形态像一只倒挂的蝙蝠;二是风水绝,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依山傍水,构成漂亮的图画,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改变无穷;三是结构绝,斗拱结构,全部是木头搭成,竟没用一颗钉子。相机板书:精致三绝万寿山昆明湖小结: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特别绝,既考虑了气候,又考虑了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遗,真是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造型更非比一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呀!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结晶啊!引读第4~7段,还可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方式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长廊的美,因势利导,感受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并反复感受长廊三绝的精致。这三段的中心句是——(生齐答)。过渡:长廊的美,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还体现在——(生齐答:绘画艺术)
(3)关于绘画艺术,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A快速默读第8~10段。
B第8段在第8~10段中有什么作用?
C沟通: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相机板书:赏心悦目
(4)小结:这些画来历不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颜色各异,精致绚丽,堪称艺术珍品,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绚丽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才智。
4课件、插图等再现长廊的美,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师生合作朗读第3~10段,师引读,让学生再从文字中感受一次长廊的精致。
6小结: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具体描写了长廊的美,让大家领会了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让大家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
(四)齐读最终一段,读出对长廊的憧憬。
(五)梳理文章结构:师生共同完成。
作者以总分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宗明义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闻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究竟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激发读者的爱好;接下来第3~10段具体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第4~10段是全文的重点。第4~6段具体介绍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在第9~10段写了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状况。最终一段以一个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昆明2025年云南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所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双人翻转座椅骨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广西2025年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1年中国铝合金丝编织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精密交流脉冲焊接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玻璃卫浴产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汽车前大灯镜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惠州2025年广东惠州龙门县市容环境卫生事务中心招聘编外环卫工人1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平移大门驱动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合金钢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GB/Z 43281-2023即时检验(POCT)设备监督员和操作员指南
- 吊篮检查记录
- 《我的家族史》课件
- 湖北省技能高考机械类模拟试题
- 高空作业安全方案及应急预案
- 第一部分-气排球运动介绍课件
- 世界局势与主再来课件
- 思维游戏(小孩都喜欢玩的游戏)教学内容课件
- 储能技术课后参考答案梅生伟
-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标准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