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1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2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3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4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高职全套完整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昆虫的识别与分类园林植物病害的识别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园林植物常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常见病害的诊断与防治全套可编辑PPT课件

项目一园林昆虫的识别与分类(1)掌握常见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2)掌握昆虫附属器官的构造、类型及与害虫防治的关系。(3)了解昆虫体壁和内部器官的构造及与害虫防治的关系。(4)了解昆虫的生殖方式、变态类型,掌握昆虫各个虫态的特点。(5)了解昆虫的行为及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6)掌握环境对昆虫发生的影响及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知识目标

项目一园林昆虫的识别与分类(1)认识昆虫,能熟练区分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2)熟悉昆虫的行为,能在害虫防治中有效利用。(3)能熟练操作体视显微镜。技能目标

项目一园林昆虫的识别与分类目录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4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3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2任务一认识昆虫1

在地球上生活着大约200多万种形形色色的生物,这些生物被划分成六大类群: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昆虫属于动物界。任务一认识昆虫任务一认识昆虫一、昆虫的特征1.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3)有些体节上生有成对的分节附肢。(4)体腔即为血腔,背血管位于身体的背面,心脏在消化道的背面。(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头内消化道背面的脑及位于身体腹面的腹神经索。任务一认识昆虫一、昆虫的特征2.昆虫纲的特征(1)体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3个体段。(2)成虫的头部具有口器和一对触角,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通常生有3对足,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一般还生有2对翅。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任务一认识昆虫一、昆虫的特征2.昆虫纲的特征(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腹部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器官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

任务一认识昆虫二、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的区别(1)蛛形纲[见图1-2(a)、(b)]。蛛形纲动物多为陆生,用气管或肺叶呼吸,体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头部不明显,无触角;有4对行动足,无翅。常见的蛛形纲动物有蜘蛛、蝎子、蜱、螨等。任务一认识昆虫二、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的区别(2)甲壳纲[见图1-2(c)]。甲壳纲动物主要栖憩在海洋里,其主要表征是体节数及与之相关的附肢对数都较多,特别是低等甲壳动物,其全身的体节数多达40个。高等种类如日本沼虾等一般只有20个体节,即6个头节、8个胸节和6个腹节。任务一认识昆虫二、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的区别(3)多足纲[见图1-2(d)、(e)]。多足纲是唇足纲和重足纲的合称。其中,唇足纲动物有1对触角,每个体节有1对行动足;重足纲动物的体节除前部3、4节及末端1、2节外,其余各节均由2个体节合并而成,所以多数体节具有2对行动足。任务一认识昆虫二、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他纲的区别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1.昆虫的头部

头部是昆虫最前面的一个体段,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外壁坚硬,形成头壳。头壳上着生有口器、复眼和触角,有的还有2~3个单眼;头壳内部有脑、消化道前端及肌肉和神经等。昆虫头部的正面和侧面如图1-3所示。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1)昆虫头壳的构造

昆虫的头壳见不到划分体节的痕迹,头部是一个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外壳,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头壳上沟缝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下口式头式后口式头式前口式头式2)昆虫的头式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头部的附属器官(1)触角。

触角是昆虫头部的第1对附肢。大多数昆虫都具有1对触角。触角一般着生在头部的额区,有的位于复眼之前,有的位于复眼之间。但多数若虫和若干种类成虫的触角均前移到头部的前侧方。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头部的附属器官(2)眼。①复眼。昆虫的成虫和不完全变态的若虫及稚虫一般都具有1对复眼。如图1-7所示。复眼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也有的呈肾形(如天牛),着生在头部两侧。低等昆虫、穴居昆虫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常退化或消失。复眼由若干个小眼组成。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头部的附属器官(2)眼。②单眼。昆虫的单眼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强弱,不能看清物像。背单眼一般有1~3个,若有3个,则按倒三角形排列。侧单眼是完全变态类昆虫幼虫的眼所具有的类型,一般有1~7对。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头部的附属器官(3)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一般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其中,上唇和舌属于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和下唇是头部的3对附肢。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头部的附属器官(3)口器。

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不仅具有吮吸液体食物的构造,还具有刺入动植物组织的构造,因而能刺吸动物的血液或植物的汁液。昆虫刺吸式口器的外形如图1-9所示。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头部的附属器官(3)口器。·嚼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具有咀嚼固体食物和吸食液体食物两种功能,为一些高等蜂类所特有。·锉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能吸食植物的汁液或软体动物的体液,少数种类也能吸人血。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头部的附属器官(3)口器。

虹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的外观是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可吸食花蜜、水分和果汁等。喙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而成,上颚退化,下唇为三角形小片,下唇须发达,喙夹在两须之间。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胸部1)胸部的构造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各具足1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大多数昆虫在中、后胸上还各具有1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因此中、后胸又称为具翅胸节。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胸部2)胸部的附肢和附属器官(1)胸足。

昆虫的胸足是胸部行动的附肢,着生在各节的侧腹面,基部与体壁相连形成一个膜质的窝,称为基节窝。成虫的胸足一般由6节组成,自基部向端部依次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如图1-10所示。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胸部2)胸部的附肢和附属器官(2)翅。①翅的基本构造。昆虫的翅通常呈三角形,具有3条边(前缘、内缘和外缘)和3个角(前缘与内缘间的夹角称为肩角,前缘与外缘间的夹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内缘间的夹角称为臀角),如图1-11所示。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胸部2)胸部的附肢和附属器官(2)翅。②翅的类型。翅是多数昆虫的飞行器官,由昆虫胸部的侧背叶演化而来。昆虫在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其翅的质地发生了许多变异,翅的质地类型是昆虫分目的重要依据之一。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胸部2)胸部的附肢和附属器官(2)翅。③翅脉和翅室。翅脉。翅脉是翅的两层薄膜之间纵横行走的条纹,由气管加厚形成,对翅起到支架的作用。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胸部2)胸部的附肢和附属器官(2)翅。③翅脉和翅室。翅室。翅室是翅面被翅脉划分成的小区。翅室四周完全为翅脉所包围的,称为闭室;有一边没有被翅脉封闭而向翅缘开放的,称为开室。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2.昆虫的胸部2)胸部的附肢和附属器官(2)翅。④翅的连锁。在昆虫种群中,前翅发达并用作飞行器官而后翅不发达的昆虫(如同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等)在飞行时,后翅必须以某种构造挂连在前翅上,用前翅来带动后翅飞行,两者协同动作。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体躯的第3个体段,腹部里面包藏着主要的内脏器官,如消化、循环、排泄和生殖系统等,腹部末端还生有生殖器——雌性的产卵器和雄性的抱握器。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的腹部1)腹部的基本构造

昆虫腹部的原始节数应为12节,在现代昆虫中,较高等的昆虫大多有9~10节腹节。腹部多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扁平形或细长形。在多数种类昆虫的成虫中,腹部的第8、第9腹节常保留有特化为外生殖器的附肢。

任务一认识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3.昆虫的腹部2)腹部的附肢(1)成虫腹部的附肢。成虫腹部的附肢主要有外生殖器和尾须。(2)幼虫腹部的附肢。完全变态类的广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长翅目和膜翅目等一些幼虫的腹部都具有可行动的附肢,称为腹足。任务一认识昆虫四、昆虫的体壁和内部器官1.昆虫的体壁

体壁是昆虫体躯最外层的构造,具有皮肤和骨骼两种功能,因此,昆虫体壁也称为外骨骼。昆虫等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长在身体的外面,而肌肉着生在骨骼内侧。任务一认识昆虫四、昆虫的体壁和内部器官1.昆虫的体壁1)昆虫体壁的构造

昆虫的体壁由里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如图1-14所示。任务一认识昆虫四、昆虫的体壁和内部器官1.昆虫的体壁2)昆虫体壁的外长物

昆虫体壁的外长物有细胞性外长物和非细胞性外长物。细胞性外长物是由皮细胞参与形成的外长物,如鳞片、刚毛、毒毛、刺和距,如图1-15(a)、(b)、(c)、(d)、(e)所示。非细胞性外长物没有皮细胞参与,仅由表皮层外突形成,如小毛、小棘[见图1-15(f)、(g)];或仅由外表皮形成,如固毛等。任务一认识昆虫四、昆虫的体壁和内部器官任务一认识昆虫四、昆虫的体壁和内部器官2.昆虫的内部器官

昆虫体壁包围着整个体躯,体内形成一个相通的体腔,所有的内部器官都位于体腔内。昆虫的体腔不同于脊椎动物的体腔,其背血管是开口的,血液循环是开放式的,体腔中存在着血液,各器官都浸没在血液中,因此这样的体腔被称为血腔(所有的节肢动物都具有血腔)。雌性蝗虫体躯的纵剖面如图1-16所示。任务一认识昆虫四、昆虫的体壁和内部器官任务一认识昆虫五、昆虫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

人们要防治有害昆虫,就要了解和认识昆虫,当昆虫的个体及部位比较小,用肉眼无法判断和识别时,就需要利用仪器辅助观察。目前用于观察虫体的主要仪器是昆虫解剖镜。昆虫解剖镜又称体视显微镜、立体显微镜或实体显微镜等。任务一认识昆虫五、昆虫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1.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及各部分功能

下面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及各部分功能。22XB-01型解剖镜的构造如图1-17所示。任务一认识昆虫五、昆虫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任务一认识昆虫五、昆虫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2.昆虫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取用昆虫解剖镜时,必须用右手握持支柱,左手托住底座,小心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手取用或移动。(2)使用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缺少及镜体各部位是否有损坏;转动调焦手轮,看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应及时处理。任务一认识昆虫五、昆虫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2.昆虫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取下防尘罩,换上目镜,再将眼罩放在目镜的上端。注意用完后将防尘罩放回目镜筒上。(4)将所观察的昆虫先置于玻片上或蜡盘中,再放到载物盘上待观察,尤其是浸渍的标本,不能直接放在载物盘上。任务一认识昆虫五、昆虫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2.昆虫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5)拧开锁紧螺钉,将镜体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锁紧镜体。(6)观察时,可先转动目镜筒,使2个目镜间的宽度适合于两眼间的距离;然后转动调焦手轮,使没有视觉圈的目镜成像清晰,另一目镜若不清晰,则可转动视觉圈,直至两眼同时看到清晰的物像。任务一认识昆虫五、昆虫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2.昆虫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7)在调节焦距时,转动调焦手轮不能太快。如果有微调装置,应先用粗调装置找到物体,再用微调装置使物像清晰。若发现目镜或物镜上有异物,千万不能用手、布、手绢、衣服等去擦,而应用吸耳球吹或用擦镜纸轻轻擦拭。任务一认识昆虫五、昆虫解剖镜的构造与使用2.昆虫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8)观察完毕后,先将载物盘上的昆虫拿走,松开锁紧螺钉将镜体放下并锁紧,再取出目镜,换上防尘罩,并用布把镜身擦干净,放入镜箱内,锁紧镜箱。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一、昆虫的繁殖方式1.两性生殖

绝大多数昆虫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卵受精后产出体外,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繁殖方式通常称为两性生殖或卵生。绝大多数昆虫雌雄异体,主要进行两性生殖。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一、昆虫的繁殖方式2.孤雌生殖

有些昆虫的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的个体,这种繁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方式在环境和遗传的影响下,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1)偶发性孤雌生殖2)经常性孤雌生殖3)周期性孤雌生殖。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一、昆虫的繁殖方式3.多胚生殖

一个卵细胞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每个胚胎又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繁殖方式,称为多胚生殖。这种现象多见于膜翅目的一些寄生蜂类。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一、昆虫的繁殖方式4.卵胎生

有些昆虫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完成的,由母体所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卵胎生不同于高等动物的胎生,因为两者的营养供给方式不同。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1.昆虫的卵1)卵的基本构造

卵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细胞,昆虫的卵外包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卵壳,卵壳下面为一薄层卵黄膜,其内有营养物质(原生质和卵黄)。卵的前端有1个或若干个贯通卵壳的小孔,称为卵孔。卵孔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因此也称为精孔或受精孔。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1.昆虫的卵2)卵的外部形态及产卵方式

卵的外部形态及产卵方式因昆虫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用于昆虫种类的鉴别和害虫的防治。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2.昆虫的胚后发育

昆虫自卵内孵出开始,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不同昆虫种类、不同季节,胚后发育所需的时间不同,如蚜虫只需几天,天牛、金龟子需要1~2年,美洲十七年蝉需要10余年。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2.昆虫的胚后发育(1)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的各目昆虫具有的变态类型。其特点是昆虫个体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和成虫3个虫态。幼虫期的翅在体外发育。这类昆虫的幼虫期和成虫期在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大体相似,不同之处是翅未发育完全、生殖器官尚未成熟。图1-19为绿盲蝽的不完全变态过程。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2.昆虫的胚后发育(2)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内生翅类各目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其特点是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幼虫在化蛹蜕皮时,各器官芽形成的构造同时翻出体外,因此蛹已具备有待羽化时伸展的成虫外部构造。图1-20为舞毒蛾的完全变态过程。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2.昆虫的胚后发育1)孵化

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称为孵化。初孵化的幼虫,体壁的外表皮尚未形成,身体柔软,色淡,抗药能力差,随即吸入空气或水(水生昆虫)使体壁伸展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2.昆虫的胚后发育2)变态

昆虫自卵中孵出后,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现象称为变态。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2.昆虫的胚后发育3)幼虫期

昆虫幼虫或若虫从卵内孵化、发育到蛹(完全变态昆虫)或成虫(不完全变态昆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或若虫期。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2.昆虫的胚后发育4)蛹期

蛹是完全变态类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由幼虫转变为成虫时必须经过的一个虫态。蛹的外部相对静止,但其内部却进行着器官的剧烈变化。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二、昆虫的生长发育2.昆虫的胚后发育5)成虫期

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虫态,成虫期是性成熟并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是唯一具有飞行能力的虫态。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三、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1.昆虫的世代

昆虫自卵或幼体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为一代或一化。一个世代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及成虫等虫态,习惯上常以卵或幼体产离母体作为世代的起点。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三、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2.昆虫的年生活史

昆虫的年生活史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卵、幼虫、蛹或成虫)开始活动(越冬后复苏)到翌年越冬结束时止的全过程。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1.休眠和滞育

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一定的日照等)下暂时停止活动,以安全渡过不良环境,这种停育现象是物种得以保存的一种重要适应性。从生理方面讲,昆虫的停育又可分为休眠和滞育两种状态。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1.休眠和滞育1)休眠

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因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常出现形态变化上和生理机能上的相对静止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休眠。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1.休眠和滞育2)滞育

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在自然情况下,在不良环境到来之前,昆虫在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停止生长发育,即使给予最适宜的环境也不能恢复生长发育。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2.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交配、取食和飞翔,甚至孵化、羽化等都与白天和黑夜密切相关,其活动期、休止期常随昼夜的交替而呈现一定节奏的变化规律,这种现象称为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即与自然界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3.昆虫的食性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取食以促进其生长和器官成熟,不同种类的昆虫或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取食的种类和范围各不相同。昆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食物形成的选择性,称为食性。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4.昆虫的趋性和假死性1)昆虫的趋性

趋性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湿度和某些化学物质等)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趋向活动称为正趋性,背向活动称为负趋性。昆虫的趋性主要有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和趋湿性等。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4.昆虫的趋性和假死性2)昆虫的假死性

假死性是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而突然停止活动、佯装死亡的现象。例如,金龟子、象甲、叶甲、瓢虫和蝽象的成虫及黏虫的幼虫,当受到突然刺激时,身体蜷缩,静止不动或从原栖息处突然跌落下来呈“死亡”状,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5.昆虫的群集性1)临时性群集

临时性群集是指昆虫仅在某一虫态或某一阶段时间内群集生活,过后分散。例如,天幕毛虫和一些毒蛾、刺蛾、叶蜂等的低龄幼虫群集生活,老龄后即分散生活。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5.昆虫的群集性2)永久性群集

永久性群集是指昆虫终生都群集生活在一起。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昆虫的整个生育期,一旦形成群集后,很久不会分散,趋向于群居型生活。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6.昆虫的扩散和迁飞1)昆虫的扩散

扩散是指昆虫个体经常的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2)昆虫的迁飞

迁飞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7.昆虫的拟态、保护色和伪装1)拟态

拟态是一种动物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其他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敌害、保护自己、便于取食的现象。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7.昆虫的拟态、保护色和伪装2)保护色

保护色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非常相似,从而躲过捕食性动物捕捉的现象。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四、昆虫的行为和习性7.昆虫的拟态、保护色和伪装3)伪装

伪装是指昆虫利用环境中的物体伪装自己的现象。伪装多见于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的幼期。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1)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温度不仅能直接影响昆虫的代谢率、分布、活动、生长、发育、生殖、遗传、生存和行为等,也能通过影响昆虫取食的植物或其他寄主,对昆虫起间接影响作用。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2)湿度和降雨对昆虫的影响

湿度对昆虫发育速度的影响,只有在湿度过高或过低且持续一定时间后才比较明显。水分是昆虫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也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环境因素。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3)光照对昆虫的影响

在自然界,光和热是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两种热能状态。昆虫可以从太阳的辐射热中直接吸收热能。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1)土壤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热,所以土壤温度随气温的高低而发生变化,白天土壤温度升高,夜晚土壤温度下降。土层越深,土壤温度变化越小,在地下1m深处,昼夜温度几乎没有变化。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2)土壤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湿度主要取决于降雨量和灌溉。土壤含水量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相当大,因为许多昆虫的卵和蛹需要在土壤内吸收环境水分,才能完成其发育阶段。例如,蝗虫卵、金龟子卵如果不吸收水分,就不能完成发育。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3)土壤理化性质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结构、酸碱度等,该性质对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影响。土壤的结构与地下害虫的分布及活动关系密切。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4)土壤中的生物与昆虫的关系

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其中动物的数量最多。生活在土壤内的昆虫,有的以植物的根系为食料,有的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料。所以,昆虫密度在多肥的土壤中要更大。土壤中的有机肥料施用得多,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就会多。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通过取食来补充有机物质,从而完成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食物的数量和质量极大地影响着昆虫的分布、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从而影响种群密度。昆虫对食物的适应性是昆虫长期进化的结果,一般在食料充足的情况下,昆虫生长发育较快,繁殖力较高;如果食物匮乏,昆虫的生长发育将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4.天敌因素对昆虫的影响1)病原生物病原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等。2)天敌昆虫天敌昆虫一般可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3)食虫动物食虫动物是指除天敌昆虫外的一些捕食昆虫的动物,主要包括:蛛形纲动物,如狼蛛、微蛛、跳蛛、猫蛛、球腹蛛等和蜱螨目植绥螨科中的捕食螨;任务二了解昆虫的发生原因五、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5.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

人类活动包括农事操作、品种交流和商品运输等。人类活动使昆虫的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如通过植物品种的输入和输出使某种或某些害虫从一地传播到另一地。人类还可以通过农事操作直接营造出对昆虫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一、昆虫分类概述1.分类阶元

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纲以下的单位采用一系列的阶元,首先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若干目,目以下又依次分成科、属、种;为了详尽分类,在纲、目、科、属下设“亚”级,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也有在目、科上加“总”级,如总目、总科等。例如,舞毒蛾的分类阶元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一、昆虫分类概述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一、昆虫分类概述2.命名法1)双名法

一种昆虫的种名(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即“双名”;在分类学著作中,一般在种的学名后面还附有定名人的姓,如菜粉蝶(Pierisrapae

L.)。但是,定名人的姓氏不包括在双名内。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一、昆虫分类概述2.命名法2)三名法

一个亚种的学名由3个拉丁词构成,即“属名+种名+亚种名”,也就是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一个亚种名,构成“三名”,如东亚飞蝗。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全部小写,种的学名中的属名、种名一般用斜体书写,定名人的姓名用正体书写。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1.直翅目

直翅目昆虫为渐变态;头式为下口式,口器为咀嚼式;前胸背板发达,成虫前翅为革质复翅,后翅为膜质;足的类型有步行足、跳跃足、开掘足等;多数种类的产卵器发达,有刀状、剑状、矛状、凿状等;两性生殖,卵多产于土中或植物中;图1-24直翅目的代表昆虫——蝼蛄。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2.缨翅目

缨翅目昆虫为过渐变态;体微小至小型;口器为锉吸式;翅狭长,膜质透明,翅脉退化,最多有2~3条纵脉,缘毛长;产卵器呈管状或锯状;多数为两性生殖,少数为卵胎生或孤雌生殖,卵产于组织内或植物表面;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捕食性;喜干怕湿;有害方面大于有益方面。缨翅目的代表昆虫棉蓟马,如图1-25所示。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3.同翅目

同翅目昆虫多为渐变态;生殖方式多样;口器为刺吸式;触角呈刚毛状或丝状;前翅质地均匀,为革质或膜质,后翅为膜质;有些种类的雄虫具有发音器,雌虫具有发达的产卵器;不少种类具有蜡腺或蜜腺;体小至大型。图1-26同翅目的代表昆虫——棉蚜。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4.半翅目

半翅目昆虫为渐变态;多数为两性生殖;生活环境有陆生、水生和寄生等;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如捕食其他小虫);口器为刺吸式;前翅为半鞘翅,基半部坚硬,端半部柔软膜质,膜质区上有翅脉;体小到中型,个别大型,触角呈线状或棒状,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多数体有臭腺,通称蝽象、蝽或臭板虫。半翅目的代表昆虫蝽,如图1-27所示。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5.脉翅目

脉翅目昆虫为完全变态;头式为下口式;口器为咀嚼式;两对翅的形状、大小和脉相都很相似;前、后翅均为膜质,翅脉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多分叉;幼虫主要捕食蚜虫,俗称蚜狮;陆生种类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等害虫。如图1-28所示。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6.鞘翅目

鞘翅目昆虫大多为完全变态,部分为复变态;幼虫体形变化较大,有蛃型、蛴螬型、象甲型等;成虫体壁坚硬,前翅角质化,通称为甲虫;口器为咀嚼式;触角形状多变,通常为丝状、鳃片状、膝状等;多数种类为雌雄异型;食性杂,有植食性(多数)、肉食性、寄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尸食性);多具有假死性。如图1-29所示。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7.双翅目

双翅目昆虫为完全变态;体微小至大型;体上多细毛和鬃;口器为刺吸式或舐吸式;触角多变;有一对前翅,翅脉简单,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幼虫的头式有全头式、半头式和无头式;生殖方式多样,有卵生(一般昆虫)、胎生(蝇、寄蝇等)、孤雌生殖(部分摇蚊和毛蠓)和幼体生殖(部分摇蚊和瘿蚊);如图1-30所示。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8.鳞翅目

鳞翅目的昆虫为完全变态;体形变化大;口器为虹吸式;触角呈线状、栉齿状、羽状、棒状等,很多蛾类雌雄触角的类型不同;翅两对、膜质,其上被有鳞毛。鳞翅目的代表昆虫尺蛾,如图1-31所示。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任务三昆虫类群的识别二、园林植物主要昆虫类群的识别9.膜翅目

膜翅目昆虫为完全变态;口器为咀嚼式;触角呈膝状;成虫具有两对膜质的翅,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钩列相连接(后翅前缘有一列小钩与前翅后缘连锁),翅脉特化,有不同程度的合并和退化;腹部第一腹节并入后胸,称为并胸腹节,第二腹节缩小成“腰”,称为腹柄;雌虫具有针状的产卵器,有的种类具有刺螫能力。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一、预测预报的类型1.按预测预报的内容划分(1)发生期预测。发生期预测是指对害虫的卵、幼虫(若虫)、蛹、成虫等某一虫态或虫龄出现或发生的初盛、高峰和盛末期进行的预测。(2)发生量预测。发生量预测是指对害虫可能发生的数量或虫口密度进行的预测。通过预测,可以了解虫害是否有大量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以此确定是否开展防治工作。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一、预测预报的类型1.按预测预报的内容划分(3)分布蔓延预测。分布蔓延预测是指对测报对象可能分布和蔓延为害的地区进行的预测。通过预测来确定所要采取的控制其扩展、蔓延为害的措施。(4)为害程度预测。为害程度预测是指在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预测测报对象可能造成的为害,以轻、中、重表示。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一、预测预报的类型2.按预测预报期限的长短划分(1)短期预测。短期预测通常根据害虫前一两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和数量预测后一两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及数量;预测期限较短,仅在一个世代或半年以内。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一、预测预报的类型2.按预测预报期限的长短划分(2)中期预测。中期预测通常根据上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预测下一个世代的发生情况;预测期限随虫种而异,一年发生一代的虫种为一年,一年发生几代的则为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一、预测预报的类型2.按预测预报期限的长短划分(3)长期预测。长期预测通常在年末或年初预测下一年或全年的发生动态和为害程度,一般根据越冬后或年初测报对象的越冬虫口基数及气象预报等资料进行预测,供防治参考。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二、害虫发生期预测1.有效积温预测法

有效积温预测法参照前文所述的有效积温法则。2.物候预测法

昆虫某一虫态的发生期常常与其他生物的某一发育阶段同时出现。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三、害虫的数量及分布预测1.诱集法

利用园林害虫的趋性,人为设置引诱物,诱集虫体并记录,统计分析害虫种群发展趋势的方法,称为诱集法。任务四园林植物害虫预测预报三、害虫的数量及分布预测2.排泄物预测法

用落粪对高大树木上的害虫进行监测,始于21世纪初。最初阶段,人们只是通过虫粪出现与否,判别有无林木害虫为害;后来则运用多种方法建立落粪数量与害虫数量的相互关系,通过落粪数量推测害虫数量,该方法称为排泄物预测法。谢谢观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项目二

园林植物病害的识别(1)通过学习,认识植物病害的症状,了解病状和病征各自的类型。(2)了解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特点,并能对两类病害进行判断。(3)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各自的致病特点,能对典型和常见的病害进行正确的诊断。知识目标

项目二园林植物病害的识别(1)认识植物常见的病害,能熟练区分病状和病征。(2)熟练地进行侵染性病原的观察,熟练地进行临时玻片的制作。(3)了解病原菌的形态,能够根据病原菌的特征确定病害类型。技能目标

项目二

园林植物病害的识别目录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4任务三植物病害的诊断3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2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1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

植物在生长发育或储藏运输过程中,常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环境的影响,导致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干扰,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受到破坏,导致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观赏性降低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一、植物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1.植物

在病害发生过程中,感病植物为病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及生存场所,被称为寄主。病原物需要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才能吸取所需的营养,而植物对于外来生物的侵入不是处于被动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和抵抗反应的。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一、植物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2.病原1)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原包括菌物界的真菌,原核生物界的细菌、植原体,非细胞形态病毒界的病毒和类病毒,动物界的线虫和植物界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一、植物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2.病原2)非生物性病原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植物所处的环境中温度过高、过低或骤然改变,光照强度或光周期的不正常变化,水分供应失调,土壤中盐分过多、营养元素不足或不均衡,环境污染和有毒气体弥漫,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等。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一、植物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3.环境

环境条件包括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气候、土壤、肥水、昆虫、其他动物、其他植物等。环境条件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寄主及病原的生命活动。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1.病状1)变色

变色是指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颜色的现象。变色是细胞内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其细胞并没有死亡。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1.病状2)坏死

坏死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多发生于局部小面积上。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各种病斑和叶枯。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1.病状3)腐烂

腐烂是指植物大块组织受病原物等的分解和破坏的现象。腐烂按发病部位可分为根腐、茎腐、枝腐、块茎和块根腐烂等。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1.病状4)萎蔫

萎蔫是指植物的整体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植物病害导致的萎蔫主要是植物维管束受到毒害或破坏,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造成的。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1.病状5)畸形

畸形是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异常生长,发生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使被害植株全株或局部形态异常的现象。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2.病征1)霉状物

霉状物是感病部位出现的由真菌的菌丝、孢子梗和孢子组成的结构。霉状物的颜色、质地、疏密变化较大,可分为霜霉、绵霉、灰霉、青霉、黑霉、绿霉等。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2.病征2)粉状物

粉状物是感病部位出现的真菌的孢子密集在一起所表现的特征。根据粉状物颜色的不同,可将粉状物分为锈粉、白粉、黑粉和白锈。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2.病征3)颗粒状物

颗粒状物是感病部位出现的由真菌菌丝体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颗粒状物主要有真菌的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菌核等,如橡皮树炭疽病的分生孢子器、花卉菌核病的菌核、白粉病后期的闭囊壳等。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2.病征4)伞状物

伞状物是感病部位出现的由真菌形成的较大型的子实体,呈蘑菇状,颜色多变,如多种花卉菌核病的子囊盘。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2.病征5)线状物

线状物是真菌菌丝体和繁殖体形成的索状结构,呈白色或紫褐色,如花木紫纹羽病。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2.病征6)脓状物

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溢出的脓状黏液,由细菌和胶质物混合组成,气候干燥时形成菌痂或菌胶粒。任务一认识植物病害三、植物病害症状的变化

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是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多数情况下,一种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一种病害后只出现一种症状,称为典型症状。大多数病害的症状并非固定不变或只有一种,而是可以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性的品种中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变化。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1.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是菌物界真菌门生物的统称,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壁,不含叶绿素,营养体通常为丝状分支的菌丝体,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一类真核生物。自然界中真菌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多数营腐生生活,少数寄生在植物、人类和动物等体上。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1)真菌的基本形态

真菌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营养生长阶段和繁殖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是真菌生长和营养积累时期;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转入繁殖阶段形成繁殖体。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如图2-4所示。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3)真菌的主要类群

目前认同的分类方法是把生物界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根据营养体的特征,真菌分类系统将菌物界分为两个门,即黏菌门和真菌门。植物病原真菌都属于真菌门。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无核膜包围,分散在细胞质中,形成一个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核质区;不含叶绿素;自身不能制造营养,需从植物、动物或有机物体中吸取养料,维持自体生命活动。原核生物一般是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组成的单细胞生物。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1)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性状

原核生物的种类多,包括细菌、放线菌及无细胞壁的植原体等。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见图2-12(a)、(b)、(c)],多数为单生,也有双生、串生和聚生。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分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原核生物有细胞壁,而软壁菌门的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也称为菌原体。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3.植物病原病毒

病毒是仅次于真菌和植物病害病原物,由病毒引起的病害称为植物病毒病。病毒又称为分子寄生物,是一类有生命特征、结构简单、非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物。病毒通常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或脂蛋白)衣壳中,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一套基因组核酸分子。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1)植物病原病毒的一般性状

植物病原病毒粒体微小,其度量单位为纳米(nm)。多数植物病原病毒粒体为球状、杆状和线条状,少数为弹状、杆菌状和双联体状;还有些病毒呈丝线状,柔软不定型。一般杆状和线条状的植物病原病毒中间是螺旋状核酸链,外面是由许多蛋白质亚基组成的衣壳。如图2-13所示。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植物病原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病原病毒分类的依据是植物病毒的形态、生理生化性质、物理性质、基因组和蛋白质情况、脂类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和特性、抗原性质、寄主范围、传播介体和引起病害的特点等特性。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4.植物线虫

线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有些类群寄生在植物上,引起植物病害,称为植物线虫病。植物病原线虫或植物寄生线虫,简称植物线虫。植物受线虫为害后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病害的症状相似。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1)植物线虫的一般性状

植物病原线虫呈圆筒状,两端稍尖,乳白色或无色透明,不分节,由头、颈、腹、尾4个体段组成。如图2-14所示。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植物线虫的主要类群

线虫为动物界线虫门的低等动物,是动物界中仅次于昆虫的一个大类群。植物寄生线虫分属于垫刃目、滑刃目和三矛目。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3)植物线虫的特点

植物病原线虫可以寄生在植物的根、茎、叶、芽、花、穗等各个部位,但大多数线虫在土壤中生活,寄生在植物的根及地下茎的最多。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5.寄生性植物

大多数植物为自养生物,能自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但也有少数植物由于叶绿素缺乏或根系、叶片退化,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以获取营养物质,称为寄生性植物。大多数寄生性植物为高等的双子叶植物,可以开花结籽,又常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1)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

寄生性植物包括全寄生和半寄生。全寄生植物是指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如菟丝子和列当等。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1)菟丝子属。

菟丝子属是世界上分布较广的寄生性种子植物,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寄主范围广,主要寄生于豆科、菊科、茄科、百合科、伞形科、蔷薇科等草本和木本植物上。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2)槲寄生属。

槲寄生属多为绿色灌木,叶肉肥厚,有叶绿素,叶柄为倒披针形或退化成鳞片,茎节明显,花极小,果实为浆果,主要寄生于杨、桑、桃、李等多种园林植物的枝和干上;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3)桑寄生属。

桑寄生属多数为常绿灌木,少数为落叶性;枝条呈圆筒状,有匍匐茎;叶为柳叶形,少数退化为鳞片状;花两性,多为总状花序;果实为浆果,种胚和胚乳裸生,包在木质化的果皮中;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2)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4)列当属。

列当属的茎肉质;叶片退化为鳞片状,无叶绿素;根退化成吸根,以短须状次生吸器与寄主根部的维管束相连;花两性,穗状花序;果为球状蒴果,成熟时纵裂散出种子;种子极小,卵圆形,深褐色,表面有网状花纹,种子落入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一、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识别3)寄生性植物的致病特点

寄生性植物中的寄生植物比半寄生植物的致病能力强,可引起寄主植物黄化和生长衰弱,严重时造成寄主植物大片死亡。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二、植物病害的非侵染性病原识别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植物生长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包括温度、水分、营养和有害气体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以及化学物质的毒害等。当这些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超过了植物的忍耐限度时,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在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通常称这种现象为生理病害。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二、植物病害的非侵染性病原识别1.温度不适

植物只有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温度过高或过低,植物的正常生长都会受到影响和抑制,当不良反应达到一定程度时,植物就会出现病理变化而发生病害。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二、植物病害的非侵染性病原识别2.水分失调

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必须有水分的参与才能正常进行,因此水分的多少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期水分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植物的营养生长受到抑制,各种器官的体积和重量减少,导致植株矮小、细弱。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二、植物病害的非侵染性病原识别3.营养失调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还需要钙、硫、镁、锌、铁、锰和硼等营养元素。营养缺乏或过剩、各种营养间比例失调,均会诱使植物表现出各种病状,这种现象称为生理病害。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二、植物病害的非侵染性病原识别4.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部分来自于环境污染,这些污染物对不同植物的为害程度不同,引起的症状各有差别。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二、植物病害的非侵染性病原识别5.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主要有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等,这些物质若选用不当,或施用方法不合理,或使用时期不适宜,或施用浓度过高,都会对植物造成药害。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1.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3部分,即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如图2-17所示。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应存放于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底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便于坐着操作。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载物台的通光孔。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同时,调节反光镜的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一定要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先用推进器弹簧夹将其夹住,然后旋转推进器调节轮,将所要观察的位置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4)调节焦距。先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载物台快速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玻片约5mm处。应注意在上升载物台时,切勿从目镜中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载物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损坏。

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像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2)转动物镜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果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从目镜中观察,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像,此时可逆时针转动细调节器,即可获得清晰的物像。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油镜的使用方法(1)在使用油镜之前,必须先经低、高倍镜观察,然后将需进一步放大的部分移到视野的中心。(2)将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光圈开到最大。(3)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高倍镜头离开通光孔,在需观察部位的玻片上滴一滴香柏油,然后慢慢转动油镜。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3.光学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镜臂、左手托底座的姿势,不能用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砸伤操作者或碰撞到其他地方。(2)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损伤镜体。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3.光学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3)保持显微镜的清洁。光学部分和照明部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切忌口吹手抹或用布擦;机械部分可用布擦拭。(4)水滴、酒精或其他药品切勿接触镜头和载物台,如果被沾污应立即擦净。

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3.光学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5)放置玻片标本时要对准通光孔的中心,且不能反放玻片,防止压坏玻片或碰坏物镜。(6)要养成两眼同时睁开的习惯,左眼用于观察视野,右眼用于绘图。

任务二植物病害的病原识别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3.光学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7)不要随意取下目镜,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以防损坏。(8)使用完毕后,必须复原才能放入镜箱。具体步骤是:取下标本玻片,转动物镜转换器使镜头离开通光孔,下降载物台,平放反光镜,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触反光镜)、关闭光圈,推进器回位,放入镜箱。

任务三植物病害的诊断一、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1.侵染性病害的发病特点(1)侵染性病害多数有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病害范围总是由小到大、由点到片,发病程度由轻到重。(2)多数由真菌、细菌和寄生性植物引起的病害,在发病部位均可观察到病征。(3)侵染性病害在病部表面或组织内能找到病原物,有些用肉眼或放大镜就可以进行区别和判断,其余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诊断。任务三植物病害的诊断一、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2.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特点

植物病原细菌导致的病害的病状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病斑和肿瘤等,病征表现为菌脓。受害组织在初期多为半透明的水渍状或油渍状,在坏死斑周围常可见黄色的晕圈;后期空气潮湿时,在植株表面或在维管束中有乳白色黏性的菌脓,这是诊断细菌性病害的重要依据。任务三植物病害的诊断一、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3.植物病毒病的特点

植物病毒病害的外部症状表现为寄主植物叶片不同程度的褪绿、斑驳、花叶或黄化,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矮化、丛枝、卷叶、皱叶、蕨叶等症状,以及观赏性的降低。少数病毒还能在叶片或茎秆上造成局部坏死或肿瘤等增生症状。某些植物被病毒侵染后会在细胞组织中形成内含体。任务三植物病害的诊断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3.植物病毒病的特点

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原因有很多,而且有些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与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又很相似,这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非侵染性病害是不良环境条件所致,因此在进行现场调查和观察时,不但要观察病害的症状特点,还要了解病害发生的时间、田间分布、肥水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害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在同一外界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首先要有侵染来源,病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产生繁殖体,有些病害会发生再次侵染。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1.病原物的寄生性1)专性寄生物

专性寄生物是指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也称为活体寄生物。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死亡后,病原物也停止生长和发育。该类病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大部分植物病原线虫和霜霉菌、白粉菌、锈菌和白锈菌等。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1.病原物的寄生性2)兼性寄生物

兼性寄生物是指可以从半活体或死体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又称为半活体寄生物。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2.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1)田间病株

病原物可在多年生、两年生或一年生的寄主植物上越冬或越夏。例如,病菌可以在寄主枝干的病斑内或潜伏在芽鳞内越冬,有些植物病毒可以在栽培或野生的中间寄主上越冬或越夏。保护地的病株也是病原物越冬的场所。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2.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2)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

其他繁殖材料是指除种子外的各种繁殖材料,如块根、块茎、鳞茎和苗木等。病原物有的以休眠体的状态潜伏于植物种子中或附着在种子表面;有的以菌丝体的状态潜伏于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器的状态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茎和鳞茎;也有的可在苗木上越冬或越夏。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2.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3)病株残体

植物生长后期,大量病株残体脱落,而大量病原菌存留于残体中。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枯枝、烂皮、落叶、落花、落果和死根等植株残体。病株残体对病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又可提供营养条件,作为病原菌形成繁殖体的能源。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2.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4)土壤和粪肥

土壤和粪肥是病原物重要的越冬或越夏场所。各种病原物常以休眠体的状态保存于土壤内,也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2.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5)传播介体

昆虫及其他介体是多种病毒、线虫和细菌等病原物的传播介体,也是这些病原物的越冬场所之一。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3.病原物的传播1)主动传播

病原物依靠本身的运动或扩展蔓延进行传播的方式,称为主动传播,如真菌外生菌丝或菌索在土壤中生长蔓延,真菌的游动孢子和细菌均可借鞭毛在水中游动,线虫在土壤中蠕动等。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3.病原物的传播2)被动传播

病原物依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传播的方式,称为被动传播。被动传播是病原物传播的主要方式,在自然因素中,以风、雨、流水、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的作用最大;在人为因素中,以种子和种苗的调运、农事操作和农业机械的传播最为重要。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一、病原物的原因4.病原物的侵染

原物越冬或越夏后,首次引起寄主植物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称为再侵染。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只有初侵染。有些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在田间逐步扩展蔓延,由少数中心病株发展到点片发生,进一步扩展蔓延导致普遍流行。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二、植物本身的原因

当病原物侵染植物时,植物本身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会对病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即抗逆性。抗病性是抗逆性的一种表现。抗病性是寄主植物抵御病原物的侵染以及侵染后所造成的损害的能力。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三、环境条件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常见的温度、降雨、光照等因素都与病害能否流行有密切关系。栽培条件包括肥水、营养、土壤等诸多因素。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四、病害的预测1.预测的依据

病害预测的依据主要是病害流行规律,特别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三要素(病原物、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众多复杂的因素中,要结合病害发生的历史情况和历年测报经验,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做出正确的预测。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四、病害的预测2.长期预测

长期预测是预测一个生长季节或一年,乃至几年的病情变化。长期预测通常用于指导防治策略的研究,为制订防治计划、准备物资和技术条件提供依据。任务四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预测四、病害的预测3.中短期预测

中短期预测是对一个生长季节内,十几天或几十天的病情变化进行预测。中短期预测一般用于指导具体防治措施的应用,以提高防治效率。谢谢观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项目三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1)了解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意义和原理。(2)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能将其与实际相联系。(3)熟悉各种防治方法的适用条件,能灵活运用各种防治措施。(4)熟悉化学防治方法,对农药的种类、剂型、用法和注意事项有深入了解。知识目标(1)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针对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根据昆虫和病害的发生时期,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2)能熟练地进行农药的制备和药剂的稀释,熟练使用药剂。(3)了解农药的合理使用原则和安全用药方法,对出现的药害能进行积极的补救。技能目标项目三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目录任务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法2任务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1项目三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任务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概述

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每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都形成了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把在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态美化等过程中,与人类目标植物竞争营养的生物,称为有害生物。任务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概述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1986年,将“综合防治”解释为:“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任务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