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科教兴国》教学_第1页
《28科教兴国》教学_第2页
《28科教兴国》教学_第3页
《28科教兴国》教学_第4页
《28科教兴国》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祖国伟大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土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致理名言是谁强调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靠什么?——教育培养人才。第28课科教兴国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他们在做什么?——参加考试。参加的是什么性质的考试?——在十年文革后,国家于1977年举行的第一次高考。很巧,今天是2007年高考的第一天。到今年,我国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有多少年了?——30年整。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布置下,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惟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有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招生比例29∶1,冬夏两季共招生录取了40.1万多名大学生。按照一些82届毕业生的说法,当时的考题其实并不太难,一个现在的合格中学生都可以轻松地考个好成绩。但是,对于当时一些中国青年来说,这却无疑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都难的事情。10年间,他们的手上,过早被镰刀,工厂的机器打满了老茧,考卷对他们很明显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事物,有很多人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报名参加这一考试的,而对于满身疮痍的中国来说也别无他途,只能降格以求,以便尽快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大学生,用以替补这台庞大的机器身上严重稀缺的零部件。文革结束后,我国在发展教育事业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1977年,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实施希望工程;1995年,中央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它的提出表明了中央政府对优先发展教育必要性的高度认识,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数据(1)2006年,全国小学招生1729.36万人,比上年增加57.61万人,是连续3年下降以来的首次明显回升。招生人数增长主要体现在农村,全国有23个省份农村小学招生规模均有所增加。全国初中招生1929.56万人,超过小学毕业生人数,这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2)2006年,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为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27%。全国有7个省农村初中寄宿生所占比例超过50%,全部为中西部省份,其中西藏、广西和云南3个省份该比例超过70%。“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宗旨: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从社会集资,建立希望工程基金,以民间救助方式,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范围: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重点是国家、省级贫困县。目前希望工程工作的重点是我国的西部地区。目标: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失学现象,配合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自1989年推出希望工程至今,10年来希望工程共救助失学儿童230万名,援建希望小学8000所,接受海内外捐款18亿元,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当今中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简介希望工程实施10年来,先后有1亿多人次捐款,募集资金累计17.8亿元人民币,已经救助200多万因贫失学少年儿童重返校园,为贫困地区援建7000多所"希望小学",为农村小学捐建1万套"希望书库"、2000套"三辰影库"少儿音像制品系列及配套录放设备,培训和表彰了6000余名乡村小学教师。希望工程实施十年来,已经累计资助了200余万名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希望简史

由于政府扶贫、普九力度的加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失学儿童的绝对数和失学儿童的比例都在逐年下降,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对社会的资助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青基会提出了希望工程的重点转移。具体内容是:①调整捐款结对救助失学儿童项目。一是青基会系统不再面向社会就救助失学儿童进行大规模的动员募捐;二是不再直接接受社会救助失学儿童的捐款;三是在社会与受助儿童中间,青基会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不再承担助学金中介管理机构的责任。②继续接受社会各界向希望工程的深化项目,如"希望之星"、"教师培训"等项目的捐款。同时,鉴于贫困地区对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还有较大需求,中国青基会和省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仍奖积极筹集希望小学捐款。托起明天的太阳

希望工程的基本任务有:1、设立助学金,为农村贫困地区因家庭贫困从未上学、已经失学或就学困难的学龄儿童提供书本费,资助其完成小学学业;2、设立希望小学建设发展基金,资助农村贫困地区新建、改建或扩建小学校,并统一命名为“希望小学”;3、设立奖学金,资助农村贫困地区考入大学、中学、家庭贫困,有培养前途的大中学生继续深造;4、设立奖励基金,奖励农村贫困地区的优秀小学教师;5、其他符合希望工程宗旨的资助奖励项目;希望工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上海的“希望工程”1994年3月21日,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成立,自此正式启动上海希望工程。八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好心人的热情参与下,上海希望工程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止2000年6月,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共接受海内外捐款一亿三干万元,援建希望小学766所,结对救助失学儿童4万名,捐赠希书库546套,捐赠三辰影库10套、结对资助本市大中小困难学生6千余人次。上海希望工程援助项目遍布除港、澳、台及天津以外的所有省、区、市,充分体现了“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服务全国”的指示精神。教育优先发展相互促进科技进步“神舟”号我国是第三个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我国的下一个航天科技的发展目标是“奔月”计划。神舟1号至7号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99年11月20日发射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

·2002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三号”无人飞船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乘风而起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5年10月12日神六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七号”飞船可能将在二00八年发射,并且要实现搭载三名航天员,而且航天员要出舱活动。神舟回眸:神舟一号

神舟回眸: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评论反应: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神舟回眸:神舟二号

神舟回眸: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评论反应: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神舟回眸:神舟三号

神舟回眸: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试验项目:“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回眸:神舟四号

神舟回眸: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回眸:神舟五号

神舟回眸: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航天英雄杨利伟杨利伟激情赋诗中秋何处月最美,塞外戈壁黑河水。共圆中华飞天梦,神箭神舟显神威。杨利伟小档案(来源:解放军报)

民族:汉出生年月:1965年6月21日

籍贯:辽宁省绥中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身高:168厘米

体重:65公斤

家庭成员:妻子张玉梅,儿子杨宁康

神舟回眸:神舟六号

神舟回眸: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

发射火箭: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

搭载物品: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

技术应用: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这种飞船像卫星一样在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飞行,飞行高度大约为300公里。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起点很高,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领域,据悉近年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上,有2000多种是来自航天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这方面有硬件设备的进步,也有软件领域的进步,比如编码技术就确保了话音质量和图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图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领域;第四是特种食品,航天员的食品研制航天英雄费俊龙

聂海胜

神六双雄当选“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费俊龙聂海胜:默契配合再次成功出征太空的英雄航天员

费俊龙,40岁,江苏昆山人,中国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

聂海胜,41岁,湖北枣阳人,中国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

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安然到家,航天员割断降落伞伞绳,轻松地跨出飞船返回舱,中国人再次征服太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潇洒的太空旅行,在浩瀚的太空中又留下了两个中国人的名字———费俊龙、聂海胜。这是继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后,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伟大壮举,再一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卓越创新能力。民以食为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经营制度发生了三次变革

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实行着封建土地制度。这是以地主为主的土地私有制,占农村人口很少数的地主占有多数土地但不从事生产活动。这种土地制度已经绵延了2000多年,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党在推翻国民党政权以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这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地主手里夺回了土地,农村一片喜气洋洋。农民高兴地把土地改革称之为"土地回老家"。铲除封建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集体化运动。党中央早就确定了土地改革之后即着手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经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到1956年全国普遍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在全国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以后叫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是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巨大的历史意义。此外,在人民公社存在的20余年时间里,广大农民群众在各级党组织的指挥下,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经过艰辛的努力,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已经和正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着长期效用。第三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许多地方的农民又自发搞起了包产到户。党中央客观评价实践效果,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肯定包产到户是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形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到1982年底,仅仅用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全国99%以上的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此,人民公社体制事实上已不复存在。1983年,中央决定,政社分设,设立乡政府,废除人民公社。我国农业20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一是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供求的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去年全国粮食

总产达到4.62亿吨,比1978年增长51.6%,年均增长2.3%,相当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而近年来中国人均占有粮食已达400公斤;在粮食储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为提高的情况下,其它农产品产量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扭转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基本平衡,部分农产品相对过剩,出现了买方市场;目前,我国人均每天摄入的热量为2700大卡,蛋白质和脂肪分别为70克和50克以上,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二是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正在向小康目标迈进。去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比1978年增长3.3倍;农业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800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了3%左右;农民的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前年农民

恩格尔系数已达52.56%。

三是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和支撑体系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去年全国有效灌溉面

积已达5385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50%,化肥施用量为4146万吨,比1978年增加5倍,农村用电量达到2421亿千瓦小时;大力实行科教兴农,制定《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搞好“种子工程”、“丰收计划”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袁隆平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