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研究_第1页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研究_第2页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研究_第3页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研究_第4页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研究

《汉书艺术文化志》(以下简称《汉志》)和《隋唐佛经志》(以下简称《隋志》)是中国古典书目艺术史上的两部里程碑著作。它在了解唐朝以前的文献、编纂、传播、真实性、消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班固在刘向、刘歆父子《七略》的基础上编写《汉志》,其总序指出:“今删其要,以备篇籍。”体例上的变化不大,主要是把《辑略》拆散分解到各书目之后,将《术数略》改为《数术略》。内容上亦有变化,如把《七略》各书目的题解和说明进行删减,并引为小注放于书目之下,以对作者的姓氏、生平等进行简要介绍,或著述书籍的内容、流传等情况。又如对一些篇目的调整、改动和标注:《七略》中没有而在《汉志》中增加的篇目,注明为“入”,例如:“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刘向《稽疑》一篇。”一、创部分类历史随着古代书籍的增多,学术水平的提高,社会思潮的动荡等等原因,《隋志》吸收荀勖四部分类法又兼取《七略》、阮孝绪《七录》的分类法,创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为目录学之集大成者,影响深远,由此开始了图书官修目录的四部分类的历史。其体例仿《汉志》有总序、类序、子类序,但也更进一步表现了目录学的发展和变化。主要有:(一)对于记录对象,选择原则意味着更明确分类原则《隋志》总序所云:“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二)学术流派的著作《汉志》除去绪论《辑略》外,其分类是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其中《六艺略》收入“六经”和《论语》《孝经》《小学》。《论语》《孝经》《小学》三种为解经之作,是经学的入门之书,故收入其类;《诸子略》著录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及流变脉络;《诗赋略》著录赋和歌诗的作品,未收文。《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三类注重技术的实际运用,与诸子注重伦理道德有别,故班固将其另立门类。《汉志》还未设史部,历史著作附于《六艺略》之“春秋”。而《隋志》的分类是四大类四十小类,分类更为细致。经部分为十类,其中九类与《六艺略》同,另设纬书一类。史部已单独列出,并在部下分十三小类。子部是将《汉志》的《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合而叙之为十四类,前九类与《汉志》同,后五类并入兵书、数术、方技后按科学技能归类。集部分楚辞、别集和总集三类。另在其后附道、佛两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更为细致科学。(三)著录书籍的数量增多《汉志》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隋志》著录书籍的数量远远多于此,著录书籍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八卷。其著录之书与亡佚之书的总数为四千一百九十一部,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七卷。(四)著录书籍的内容真实性《隋志》在著录体例上更为详细明确。著录方式或以书名为先,或以卷数为先,对著录之书附注亡佚残缺、内容真伪等情况,此为其著录书籍的重要特点。如著录已经亡佚的典籍,例如:“《庄成子》十二卷,梁有《蹇子》一卷,今亡。”从《汉志》到《隋志》,显示了目录学在发展中的变化和更新,学术概念、源流及发展、各类学科的演进亦可从中探其渊源和流变。下面以小说为例,探究其从《汉志》到《隋志》的发展流变。二、基本上,对小说的分类和理解是基本相同《汉志》和《隋志》对小说的分类与认识大致相似。(一)《务成子》十一篇《汉志》的《诸子略》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小说等十类,小说列于末位。《隋志》子部分为十四个类别:儒、道、法、纵横、名、墨、杂、小说等,同样也把小说归入子部。子部重立言,两部书目对小说的归属体现了认为小说乃是一家之言的观点。《汉志》对小说类书籍的著录如下:《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陇),[号]黄车使者。《百家》百三十九卷。其后统计云:“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隋志》对小说类书籍的著录如下:《燕丹子》一卷丹,燕王喜太子。梁有《青史子》一卷;又《宋玉子》一卷、录一卷,楚大夫宋玉撰;《群英论》一卷,郭颁撰;《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杂语》五卷《郭子》三卷东晋中郎郭澄之撰。《杂对语》三卷《要用语对》四卷《文对》三卷《琐语》一卷梁金紫光禄大夫顾协撰。《笑林》三卷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笑苑》四卷《解颐》二卷阳玠松撰。《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世说》十卷刘孝标注。梁有《俗说》一卷,亡。《小说》十卷梁武帝敕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小说》五卷《迩说》一卷梁南台治书伏挺撰。《辩林》二十卷萧贲撰。《辩林》二卷席希秀撰。《琼林》七卷周兽门学士阴颢撰。《古今艺术》二十卷《杂书钞》十三卷《座右方》八卷庾元威撰。《座右法》一卷《鲁史欹器图》一卷仪同刘徽注。《器准图》三卷后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撰。《水饰》一卷其后统计云:“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二)小说“则道”《汉志》小说之类序云:“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但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隋志》把小说归入子部,在子部序云:“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三、不同种类植物的治疗前后血压分布较之《汉志》与《隋志》著录的小说,有所不同。其差异主要体现了《隋志》对《汉志》所赋予小说独立文体概念的进一步认同、关注以及对小说内涵的把握。(一)收之内容不同《隋志》著录的小说书籍多于《汉志》。按照两部书目自己的统计,《汉志》著录小说十五家,《隋志》著录小说二十五部。《汉志》所收的多为野史、传记、古事等,而《隋志》所收的范围远远大于此,诸如《郭子》《世说》《小说》等轶事作品;《笑林》《笑苑》等笑话作品;还有《鲁史欹器图》《器准图》《水饰》等各类作品,内容庞杂。《隋志》著录书目的增多体现对小说的重视,进一步认同小说的文体概念,著录种类及范围的扩大亦体现小说创作逐渐兴盛。(二)著录方式为:“注考周事也。”或《青史子》五十七篇注,又有“史省”或“周事”注《汉志》对小说类书籍的著录方式大多为:书名、卷数、附注。以附注的方式对书籍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如“《周考》七十六篇。”注:“考周事也。”又如“《青史子》五十七篇。”注:“古史官记事也。”《隋志》对小说类书籍的著录方式也多为:书名、卷数、附注。附注注明撰(注)者姓名及亡佚情况。如:“《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采用附注的方式对小说类书籍的亡佚情况进行说明,其关注点与《汉志》附注关注书籍内容不同,这加强了对小说源流的把握。(三)不同的理解《汉志》指出小说家是稗官之流,“稗官”下注:“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四、古典目录学的小说观念从对《汉志》与《隋志》著录小说类书籍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目录学上的小说观念与叙事学上的小说观念有异。桓谭最早指出目录学上的小说的文体意义:“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至于《隋志》,把一些志怪作品收入史部,史部之“杂传”类、“杂史”类、“旧事”类等著录多部志怪作品,如“杂传”类著录《列异记》《古异传》《述异记》《灵鬼志》《志怪》《灵异录》等。这表明把志怪小说视为史书一类的观点。可见,目录学上的小说观念表明小说是依附于史传的,所以史传文学对叙事学上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说与杂传合流,或者说把杂传归并入小说,就更多地发扬了传记文学的传统。”古典目录学上的小说观念强调“实录”,认为小说能补史之阙,可视为史书的组成部分。这体现了目录学的小说观念与实际创作的矛盾性。目录学还在传承延续班固的小说观,认为小说乃是“实录”,与史参行,故而把此类作品归入史部,却没有注意到魏晋时期志人志怪作品搜奇记异,内容离奇,已有虚构意识的倾向。这说明两部书目对小说的文学特征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与认可,没有把握小说内涵的发展变化。而实际创作的小说已经向今天叙事学上的小说观念逐渐演进。叙事学上的小说注重结构框架的完整、情节内容的曲折、人物形象的鲜活、语言的生动具体、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而完成这些特征的关键在于作者的主观创作意识,其中的重要创作因素就是“虚构”。作者根据个人生活体验与社会体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触动点,有意识地创作作品,并进行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结构构思等各方面的虚构。叙事学上的小说观念注重“虚构”,认为小说充分体现作者的主观创作意识,小说具有虚构人物情节、运用想象幻想、艺术再现生活等特质。开始具有这种创作意识的作品当推唐传奇。小说发展“至唐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小说观与目录学的“虚构”与小说观的转变从《汉志》与《隋志》对小说的分类,可以看出目录学上小说观念及内涵的渊源和流变,使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