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群与大陆交通教育_第1页
王伯群与大陆交通教育_第2页
王伯群与大陆交通教育_第3页
王伯群与大陆交通教育_第4页
王伯群与大陆交通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伯群与大陆交通教育

王伯群:1885年出生于贵州兴义市。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1911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获硕士学位。同盟会元老,组织参与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追随孙中山倡议南北议和。曾担任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交通大学校长等。1924年创办上海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担任董事长和校长。保志宁:1911生于江苏南通,蒙古族。1927年9月从南通女师考入沪江大学,一年后转入大夏大学社会系。1931年6月与王伯群结为伉俪。曾任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贵州分会会长、大夏大学校董。1951年移居美国。电子基础上的我我是元朝蒙古族宰相脱脱氏之后。早岁有一部分脱脱氏的家属在南通任职,我家祖先遂迁居于此,以后子孙延绵下去,就是江苏南通人。我祖父保釐东,和当时国务总理孙宝琦先生交谊甚笃。他目睹清廷政治的腐败,饱受外人欺凌,因而深感外交的重要。他教导自己的儿女要学好外语,勿以个人利益为图,要为国尽忠,为社会谋福利。在祖父的教导下,我父亲保君皡、二叔保君征、三叔保君建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国外,父亲和三叔分别任总领事和驻外大使。后来我的三个弟弟,也都继承父业,从事外交工作。我生于1911年,从小开始,父亲就盼女成凤,要我将来为国家社会服务,成为有用之材,一直鼓励我要上大学。17岁那年,我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考取了上海沪江大学。沪江是所很有名的教会学校,校长是美国人。开学的时候,父母亲自送我到上海入学。沪江的学生,感觉都非常洋派,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初到上海,又进了这洋派的大学,各事都未成习惯,常自惭勿如,所幸有老师同学多方照应,我才慢慢适应。那时,三叔保君建任上海市教育局长。每到周末,他常常叫他的汽车夫来接,到他们家度周末。三婶是位美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喜欢中国文艺,为人慈祥,视我如女。我的英文基础是她教给我的,英文名也是她替我起的。我大半周末就在他们家里,常随他们去参加晚会或听音乐会,因此我过得相当充实,使我没有思家之苦。到了寒暑假,我就乘轮船回南通,探望祖母、母亲及弟弟们。那时父亲已奉外交部令任惠灵顿领事,母亲因为祖母侍奉无人,弟辈幼小,所以未随父亲上任。沪江大学学习一年结束后,我感觉功课繁重,尤其是英文。因为我在南通女师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每堂功课几乎都是英文,我感到学习有些压力。有一天,我偶遇前女师同学,她说她正在大夏大学读书,学校设备充实,师资优良,她对于学校功课和环境都非常满意,希望我转学去那里。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我遂有转学之意。暑假回南通时,就将此意禀告母亲。母亲素来爱我且尊重我的意见,叫我写信禀告父亲大人。于是,我就马上写信告父亲,表达要转学大夏的意思。他很快回信,说:虽然不大赞同你转学,但你已慢慢长成,各事应当尊重你的主张,虽然我还是希望你在沪江完成学业,多读英文,预备将来我带你们出国深造,成为国家有用之材。但各人有各人的主张,我不能勉强你,照我的主张去做。听说大夏大学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如你一定要转学该校,也很好。接到回信后,我随即赴沪办理转学手续,一切顺利成功。1928年秋季开学,我就进了大夏大学二年级文学院社会系。我以前常常听祖父告诫“你们长大要为国家社会服务”,我想,我要先研究社会学,才能明瞭社会切实需要的情形,以便将来为国家社会服务打好基础。当时大夏大学校长是王伯群先生,副校长是欧元怀先生,教务长是鲁继曾先生,文学院长兼社会系主任是吴泽霖先生。吴教授是一位学贯中西、教学不倦的先生,在这三年之中,我受他的教导熏陶很多。欧副校长与三叔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我入校的时候并不知道,后来听三叔谈及,方知他俩的关系。那时大夏大学校舍,是在上海胶州路。我的同房是一位广东人,加拿大的华侨,长得很漂亮。她常常有广东女朋友来看她,她们讲广东话,后来我也慢慢听得懂。我在大夏大学求学三年,除读书以外,我担任过大夏女子部部长,还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如学习音乐、演剧等。有同学组织京剧昆曲社团,并请有名票友来教导,我对京昆颇感兴趣,就加入了这个社团,参加过几次表演,皆算成功。后来因为学业渐渐加重,功课太忙,就退出了这个社团。王伯群校长是一位革命先驱,政治家,又热心教育,一手维持创立大夏大学,堪为教授和学生们所敬重。他常到学校参加纪念周活动,对学生们训话。我几次参加听讲,在我心目中,王校长是一位英俊潇洒、神采奕奕、身材壮大、才识深远、诲人不倦的长者。听了他的训话,产生敬佩和尊敬之感,我身边的教师家长同样的景仰。那时并听说,1929年大夏大学学生已达千余人,胶州路的校舍不能容纳,于是由王校长自斥巨资,并多方劝募,购定梵王渡中山路附近三百余亩地为校址,开始建筑,期年而成。1930年9月,大夏大学新校舍落成,全体师生开始迁入。那时我毕业还有数月,当然也随同迁入。新校舍群贤堂即教室和行政办公室,群力斋为男生宿舍,群英斋为女生宿舍。后来,又继续添建机械工程系、实验室、大礼堂、体育馆、疗养院,及中学部校舍。教职员宿舍就建在丽娃河边,当时学生人数已增至二千余人。新校址除西面有丽娃河外,东面由群英斋起,经群力斋侧直到北端开辟了一条小河,环绕运动场,学生们常常步行其间,如到了世外桃源。新校舍规模宏大,风景美丽,大夏大学一跃而为沪上名校。当事人的婚姻为王校长作主、坚持生活1930年暑假,我放假照例回南通探望祖母、母亲和弟弟们,享受天伦之乐。七月中旬,忽然接到三叔来信,要我即刻回上海,说有要事相商。我于七月底返回上海。三叔对我说:“欧副校长前数日来看我,说王校长现年四十五岁,元配于1928年去世,又无子嗣,现因内助无人,欲再续娶。彼前在月周训话时,在学生听讲中,见到令侄女志宁,深为钦慕,欲请我代为介绍。”王校长与三叔本亦相识,但为此私事,未便启齿,故请欧先生代表此意。三叔认为王校长是民主革命家,热心教育,当时又适掌交通部,为国家建树颇多,且相貌堂堂,实不可多得之人才。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将来成立美满的家庭,方不负父母家长的期望。我觉得此意很有道理,而王校长也是我素所景仰的人,心里想,先做一个朋友也不要紧。于是,就由欧副校长和欧师母在华安饭店请王校长与三叔婶和我吃晚饭。当晚晤谈甚快乐,宾主尽欢。第二个星期,三叔就接到王校长电话,要来三叔处拜望。因此,我们就成了好朋友。经过几次长谈,王校长就直接向我求婚。我因他的家庭不大清楚,尚存犹疑。后来,经三叔托人一再调查,才明白他的夫人确已在两年前去世,并无子嗣。因此,经双方同意,就于9月在华安饭店订婚,双方皆有亲友参加,而决定我们二人结合的婚姻,事前我曾将此事函告父母。父亲闻讯后,专门回信道:“王校长虽为国家政治元勋,教育领袖,惟生长于旧式家庭,思想与习惯,已有成见;而你年方少艾,茅庐处世太浅,二人年龄又相差二十四岁,恐将来婚姻,不能圆满,故我就此事仍宜不成为妥。但我又要尊重你的主张,仍应由你自己作主,我不过是建议而已。”母亲很爱我,仍以我意为然。而三婶是美国人,对于此婚姻非常赞成,她说,王校长身体康健,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为国尽忠,实为不可多得之人才。至于年龄相差太远的问题,现在欧美人士夫妇年龄相差很远的很多,他们的婚姻都不计较年龄相差多少,而以有深厚的爱情及个性的相合为标准。当时,我觉得父亲的意见很有道理。经过我与王校长数次的谈话,觉得他为人诚恳体贴,性情温和,是一个标准的丈夫,我就生了爱他的心,而决定了我的终身大事。订婚以后,他做了几首诗寄给我,记得有这么一首:吾今与汝形虽离而神已聚,精诚亲爱永不渝。在天愿汝共翱翔,在地愿汝共驰驱。君不见人生上王时百年耳,立功立言贵即时。又不见社会进步日千里,应用学术须精深。切莫少壮不努力,坐令老大徒伤悲。神州无净土,浩劫挽者谁?匹夫有责天下事,勿负昂藏七尺躯。1931年春,我在大夏大学学成毕业,与伯群先生订好了6月18日为结婚日。在举行婚礼以前,伯群先生为慎重起见,在各报纸登载他的家世、元配夫人的去世、与我订婚的经过,及已定结婚的日期。他说如此可以免得小人物妄议加攻击。那时家父特地请假返国,与祖母、母亲在我结婚前几天,抵达上海。父亲买了一套原木雕刻人物的卧房家具、一个金钻(上面用许多宝石镶成)和衣服等送给我。他说:“你结婚我没有许多东西送给你,这些微物,和你的大学文凭,就是我和你的母亲送给你的贺礼。希望你们百年偕老,终身恩爱。”祖母也赠我一条金链和一个翡翠鸡心作为纪念。6月18日,是我最幸福的一天。那天天气清明,阳光普照,又值百花盛开之时。早餐后,父母即告我,嫁后应如何相夫持家,侍奉老母,如何善处诸姑姊妹,并教我处世接物之道,要以互爱互助为主,这些教训我——记在心里。但是,我觉得我从小就依靠父母,入学以后,有亲戚朋友时常照应,现在要去一个新的环境,要学习去适应许多人。新的丈夫,现在虽然很爱我,但是我们相处只有几个月,他的为人,我实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将来婚后的生活能否像我所想象的安祥快乐?这是我最担心的一件事。然而我又想到,校长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将来一定有快乐美满的家庭,我能得到这样的伟人做我的丈夫,真是三生有幸,决无可虑之处,想想也就变得快乐起来。下午四时,伯群先生与我在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徐园结婚,双方亲友来参加的有二三百人。来宾有虞洽卿、王晓籁、李仲公、蔡子平、贺耀组、庄智焕、许修直、杜月笙、张啸林、钱永铭、陈希曾,及交通部同仁,外宾亦到数十人。结婚典礼由张群、许世英二先生证婚,何辑五、张我华二先生为介绍人,伯群先生的母亲和我的父亲为主婚人。伯群先生穿的是中国礼服,我穿的是白色西式礼服,女嫔相四人穿的是粉红色西式服装,祖母也参加了婚礼。结婚仪式中,先是伯群先生和我亲自盖章,再由证婚人、介绍人盖章,最后由主婚人盖章。然后交换戒指,由证婚人张群先生与许世英先生致词,就此礼成,我随即换了粉红色的旗袍准备招待客人。晚宴期间,伯群先生与我到每桌敬酒致谢,直到十时余,宾主尽欢而散。伯群先生随即带我到静安寺路张家花园他的母亲处,先祭拜祖先并向其母礼拜。伯群的母亲是一位极慈祥和蔼的人,她看见了我们,非常高兴,赐给我们一对金如意,并赠给我一副漂亮的金手镯,祝贺我们吉祥如意,百年偕老,多子多孙。很晚,我们才回到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200号的新住宅中。致满意实为社会事伯群先生和我在上海,大约只有三天的蜜月。伯群先生因身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部务待理,所以就带我回南京,住在南京交通部公署。他每天很早就去部办公,中午回来午餐,稍休息又去上班,下午五六点钟才回来。没有回来以前,就有许多宾客等待他谈话,真是忙得日无暇时。晚饭后,政余宾退,我们才能稍话家常,或同读诗词,或打兵兵球以消遣。伯群先生每日为国辛劳,很少有时间去运动,打兵乓也是帮助他活动的一种运动。伯群先生的嗜好,是爱读书、研究欣赏碑贴字画和写篆书。每天都有人送宣纸来请他写字,伯群先生再忙皆须写好送给他们。他常说,平生虽已读过无数的书籍,但终觉知识不足,希望在这十年之中,能将古今有价值的书籍读完,就心满意足了。婚后的几个月,我们在甜蜜、快乐的爱河中度过。我觉得伯群先生是一个身怀大志,为国家、为乡里、为教育鞠躬尽瘁的人,并且是一个孝子。他对他的母亲有超人的孝顺,每以为国工作,不能晨昏定省为疚,但一有暇时就回上海去看望母亲。要怎样才能使老人的生活快乐无忧,这一念头常在他脑海之中。他的孝顺,非常人所可及。他对我爱护体贴、无微不至,对我抱有莫大的希望。他常说:“我少壮已逝,精力就衰,事业未能满意,而学问则旧者全荒,新者难求。希望你求得最新之学术,继余志而发扬光大余业也。”可惜我是个不喜参与政治而爱好一个美满家庭的人,婚后又生了许多孩子,没有能再求高尚学问,致负其望。这是我到现在还疚心的一件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朝野震惊。伯群先生整天出席中央政治会议、中央常会商讨对策。恰好彼时我生病,九月底我回沪就医,忽然看见报纸登载,伯群先生胞弟王文华上将在杭州的墓庐被杭州高中生捣毁。王文华曾任黔军总司令,跟随孙中山、蔡锷发起“护国运动”,担任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军委常务委员,被孙称为“西南后起之秀”,可惜1921年在上海被敌人暗杀。伯群先生来电话和信告我经过,叫我不用担忧。随即,他向各报申明,谓:“我已有数日未去杭,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犹列席中央国府各种会议,岂有赴杭赏月之奇事,且余无别墅,余弟文华灵庐原在杭州,弟媳于春秋扫祭之时,不时赴杭扫墓,事诚有之。杭州报纸陷称余携眷游杭,实无此事,而杭州高中学生不问事实真相,遂往毁亡弟墓灵,殊为遗憾。”当时浙江省主席张难先及教育厅长张道藩先生均以事发仓卒,未及预防,来电致歉。后伯群先生以为此事纯系报纸误载所激化,且学生等出于爱国热忱,事虽可愤,情尚可原。随即电发二张,请免于置议。致宣帝时期上海节林的前引1931年底,王伯群先生辞交通部长,但仍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33年初,黄郛先生任北平政务整理会委员长,坚邀伯群先生相助。先生给予了诸多建议,提出:(一)要政务委员会有成绩,须国民政府有威信,地方政治清明,先要中央政治清明。(二)平政整委会须职与权相当,有名无实的组织,决不能应付目前北方之危机(日本侵略)。(三)平政整委会与—中央各部,权限宜早划清,勿陷过去地方与中央常起纠纷之旧弊。(四)北方党派复杂,须各方面顾到,不可以国党自封,使异党离心,则为渊驱鱼。黄郛先生闻后,甚以为然,坚请伯群先生任委员,先生谢辞数次,方允任。是年5月,伯群先生偕我携母子赴杭州为王文华先生扫墓。文华先生的坟,在西湖孤山,旁有墓庐三椽,备扫祭之用。我们就住在墓庐之中。文华先生的坟,为伯群先生葬其弟所建。坟墓上有何应钦上将及伯群先生亲撰之墓志铭。我们拜祭后,先生很是悲痛,他说回溯文华遇害,迄今已十二年,我如鸟之断翼,车之折轮,为乡为国感慨万千。因黄郛先生之邀,伯群先生北上当时,何应钦上将为驻平军事代表团团长,何夫人在沪就医,医毕,遂与同赴北平。但在七月底,我们忽接电报,惊悉文华先生的继配段氏夫人病故于上海。闻讯后,我们马上返沪,处理后事。伯群先生侍母至孝,回沪第一要省视慰问他的母亲,第二要为文华夫人治丧。吊客来得很多,远来的也不少,如谷正纲夫妇、叶再鸣、何朝宗等。段夫人丧事完了,何应钦夫妇恐太夫人悲伤过度,特请她到北平游览。伯群先生恐老人年高乘车不适,然而母亲一定要去看看她的女儿和女婿。她到了北平以后,接到何夫人来电报说,报告她老人平安抵平,伯群先生才安心。他是一个至孝的人,如他的母亲有小病,他就急得深夜不安枕,担忧不止,一直等她老人家病好了,才能放心。我们在上海的时候,他每天都要去看他的母亲,常恨不能接他的母亲和我们同住,以便晨昏定省,视膳侍奉。所幸愚园路新屋即可落成,他可以将他母亲接来同住,以了此愿。但天道无知,伯群先生接他的母亲与吾等只同住了数月,老太太即因病逝世,致伯群先生遗恨无穷。1934年9月底,经过三四年断断续续的建设,我们愚园路住宅总算落成。10月3日,我们正式搬进新宅。搬家那天,我记得伯群先生令人先到张家花园搬他的母亲和其姐王文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