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思想隐喻到传播实践数据洞穴的嬗变
今天,人们生活在一个用标准化数据记录、衡量、评估、规划和生存的时代,以及一个用数据“武装”个人和社会的时代。据工信部的统计,“中国数据量年均增速超过50%,预计到2020年,数据总量全球占比将达到20%,成为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对大数据对社会产生的全面而又深刻的冲击,相应的传播问题随之出现:正在发生巨变的传播生态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空间;在新的传播语境中,什么样的经典思想能为当代人提供有益的理解视角;在新的视角下,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理解正在形塑的新空间等等。本文将对这些由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传播议题做出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一、算法的溢出效应和传播效应当前,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媒体“脱实(传统媒体)就虚(数字媒体)”化发展成为主流。而新的数字媒介平台发展往往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比如谷歌的佩奇算法(pagerank)和蜂鸟算法(hummingbird),它们严重地影响了什么样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见与不可见,是被受众选择理解还是被瞬间遗忘等。人们在谷歌搜索引擎上随意输入一个词,背后的算法即刻根据该词轻推(nudge)一系列搜索字符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谷歌已经先行代替了人们的思考。类似的大数据技术对媒介平台的影响不胜枚举,数字媒介平台背后的每一次算法优化都给人类信息传播带来了外在的溢出效应。可以说,大数据对人类的传播活动产生了深层次变革。(一)科技思想溯源那么,传播学如何来审视这种变革呢?换句话说,既然大数据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播行为,在数字化的生存空间业已形成的当代传播环境中,传播学对这种现象的理解该做出什么样的理论回应呢?本文认为,可以采取思想溯源的方式,回到人类媒介技术思想的原点处寻找新的理解视角和思想资源。毋庸置疑,大数据是科学技术结出的果实,而回到科学发展的源头那里去理解它或许能打开一种新视野。诚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Schr9dinge)在谈到现代自然科学与古希腊的关系时说,现代科学世界图景的基本特点可以追溯到科学的源头———古希腊思想。而面对当前大数据所产生的复杂传播现象,在众多的古希腊古典思想中,什么思想资源可资借鉴呢?如果我们把大数据时代的传播活动视为一种新媒体传播现象,那么,诚如意大利的著名传播学者博南诺(Buonanno)所言,对新媒体研究可视为是在柏拉图的洞穴喻理论框架下展开,传播研究旨在去发现媒介洞穴里的阴影。(二)洞穴喻的生存状态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七卷叙述了一个著名的洞穴喻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一群囚徒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囚徒们手脚绑缚,不得动弹,连头也不能扭转,只能向前看洞穴的后壁。洞穴内外的联系维系于一条透光进来的狭窄通道,在洞外火光与囚徒者之间,有一矮墙,就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囚徒们所见之物犹如演员所举木偶出现在屏障上的影像。柏拉图在洞穴喻中描述的生存状态是虚构的还是源自真实呢?根据哈佛大学著名的古典哲学家怀特(Wright)的研究,洞穴喻并非只是纯粹的想象,而是源自柏拉图对古希腊境内真实洞穴的观察,在亲眼所见的基础上,柏拉图结合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游历经验,将自己对政治、哲学、教育等的思考融入这个意象当中来,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阐发了洞穴式生存的内涵。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思想的考证,还是考古的实物发现,柏拉图的洞穴喻皆与真实的现实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数据洞穴:洞穴认知古典洞穴喻警示人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拟像的世界。2000多年后,这个警示是否还有它的现实意义,让我们先来简要地考察一下当下的现实社会。当前,我们的生存世界正在不断被媒介技术所重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催生人类发展史上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移动互联的智能传播社会是“基于互联网海量的‘大数据’和每时每刻与现实世界的信息交互”如果说古典洞穴喻是柏拉图所处世界的缩影,那么当前人们所处的数据生存场景也正在被建构成一个被数据包围的生存洞穴,或可直接称之为数据洞穴,它则是当代人和社会的一个缩影。概言之,传播意义上的数据洞穴指的是传播者以数据作为沟通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纽带,并将其演变为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基本传播媒介,自我与社会随之被数据化记录,从而营造了数据化的社会情境,由此建构起一个依托传播数据生存的传播生态系统。二、古典洞穴喻与数据洞穴的不同理解虽然古典洞穴喻思想启发我们以“洞穴式”的生存方式来理解当代人的数据化生存,但古典洞穴喻与本文所提出的数据洞穴毕竟是新旧两个世界的现实缩影,对它们的理解路径自然也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如下:(一)解它的党组织如前所述,洞穴喻并非只是一个虚构的意象,而是具有客观事实背景的现实升华。但由于洞穴喻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及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直将它视为超越现实的思想隐喻。作为思想隐喻,人们是如何理解它的呢?柏拉图思想研究权威杰克森(Jackson)认为,洞穴喻中的太阳是柏拉图后期理念论的雏形,光、太阳与理念都不存于人的感觉世界,只存于人的理智世界或精神世界,后者是人与世界的本体。能够揭示感觉世界背后真理的只有具备理性智慧的哲学家,在拟像(意象)与本源(真理)之间,是可以通过可见之物解释不可见之物的,意象就是二者的桥梁,但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方式,才能揭开意象象征背后的真相。这些经典的思想解读路径为人们理解柏拉图的理想精神世界提供了非常好的启发,但这些观点基本是在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框架内进行相关的阐释,较少结合现实世界来理解洞穴喻。(二)数据洞穴中的思想隐喻如果说前文所提出的数据洞穴能够形象且恰当地描述当前大数据时代人的生存空间,那么我们自然应该结合具体的传播语境,将数据洞穴这一概念置入当代的现实生存世界来理解。在今天无数个体被激活的传播时代,传播者已不再被单纯视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数据洞穴中的传播意象也不再只是真理掌控者单方面塑造的,而是众人参与构建的,精英引导并启蒙大众的时代正在远去。因此,以洞穴喻的思想隐喻方式来解读当前的媒介社会缺乏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支撑。媒介社会本身的发展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域,这些问题既不能与传统社会的问题相提并论,也不会相互取代,但新旧问题之间一定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对洞穴喻思想进行符合当代媒介社会特性的解读是人们进一步认识这一理论的时代要求。1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为数字世界的人的生存革命提供了可能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以何种方式来解释当代人的数据洞穴内涵呢?本文认为必须转化对洞穴喻作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式解读,回归现实世界,立足于塑造数据洞穴的传播实践活动。回顾数字化世界的建设与发展历程,这种理解路径的转变将会变得非常现实与合理。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率先实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划,随后引发了全球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推广。1998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欧洲、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紧跟其后。西方世界的数字率先行动引发了学者开始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人的生存变革。媒介预言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互联网兴起的时期,就大胆地断言,未来人类的生存必将是数字化的。在经历了互联网的沉浮起落后,如今人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发展期。在这个时期,二进制数字代码和计算机语言正全面改造着我们的实体世界,“现存物理世界的各类产业的价值链正在被形形色色的软件吞噬”2数据洞穴:洞穴中的生存实践因此,无论是媒体的被动变革,还是主动求变,数据作为传播“土壤”的一部分已经在岁月的悄然逝去中培育起来了。把数字世界带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了媒介科技公司的新时代宣言。在今天的智能传播时代,人们身边的感知数据,或者说实时脉动数据已经蕴藏在这土壤底下。耙开传播土壤的表层,或许我们可以洞见,数字化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数据伴随的生存洞穴。在这里,当代人不再是被迫生存于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而是积极主动去拥抱它。如果说在柏拉图的古典时代,人们生存于洞穴是一种理性缺乏的蒙昧状态,洞穴喻的喻示意义就在于———穴居者被理性之光启蒙之后应该努力逃离洞穴,避免久居洞穴而继续自掘,陷入永久的蒙昧中。而在当代的数据洞穴情境中,经过代际更迭之后,不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深知一切数字化行为对自己的生存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要逃离呢?何不“享受”数字化生存带来的便利、快捷、体验?想想我们的无现金交易、脸部识别技术、出生即被记录的基因数据、全景式的监控数据……如果说柏拉图意义上的穴居者以愚昧消极的行为来生存,数据洞穴的穴居者则以积极的数字行为来主动参与这个世界的建构。在这样的传播生态系统中,数据洞穴已经不仅是一个思想隐喻的世界,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数据实践的生存世界。因而,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大数据激活了传播个体的个性与自我能量三、播意象图景:大数据的技术导向前文已述,数据洞穴是洞穴喻现象在大数据时代的再现。但无论如何,大数据所塑造的新传播意象图景的轴心仍然是人,是每一个数据传播者。作为技术的产物,大数据并非如技术乐观主义者所强调的是纯粹中立的。因为技术是在与社会生态互动中发展的,它必然对社会环境和人带来变化,而且,有些变革的后果是技术本身和人们在当下的实践目的所意想不到的。(一)智能传播环境中的人的角色这个后果的外在表现就是大数据击碎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大众”,激活了新媒体时代信息生产的“个人”。然而,在这个个体被高扬的时代,大数据所形成的数据洞穴使人们陷入了两难的媒介生存情境之中。一方面,它让人深处在传播智能化的环境中,将人从传统被动式的传播体验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人作为传播主体,他的自主性却又被数据不断“侵蚀”。这种媒介技术理性带来的困境恰如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对现代性的诊断:技术发展带来一个模棱两可的贡献,一方面是我们能理解、能体验到的巨大开阔视野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是我们所接触的知识和体验被不同的机构、政治、逻辑、媒介意识形态精确地媒介化,而它们内在地具有潜在的、真实的风险。1数字化世界中的赋权:从“万物皆媒”到“社会互动”如前文所述,人们的数据实践塑造了数据洞穴,而人们之所以有比以往更丰富的数字化传播行为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在移动传播时代,媒介技术不仅为人们旺盛的信息诉求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为人们行使权力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种发展态势引起了学者对新媒体传播中出现的技术赋权(technologyempowerment)现象的观察。有研究者认为,赋权有三个天然的取向:“赋权的对象是‘无权’群体”“赋权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赋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进入大数据时代,万物联网,人人都是媒介,万物皆媒介。因而,赋权在技术的推动下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赋权,而是扩散至任何被互联网接入的人与物。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智能化,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智慧世界……万物皆媒的智能化网络已经架构起来。在这个数字化世界,人们虽然仍以声音、图像、文字作为传播介质传递着形形色色的信息,但最终它们将被大数据技术转换为一种数据的形态。大数据将所有的网络数字化痕迹以数据形式来统摄,建构所谓的全样本数据。它改变了传统信息的结构化传播态势,激发了潜藏于数据海洋底下的无尽的非结构化数据(unstructureddata)。传统媒体时代,传者以结构化数据(structureddata)编制传播的内容,所塑造的媒介空间呈现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媒体的“局内人”和社会精英处于塔尖的位置,并掌控着空间的塑造权力。而如今,新技术摧毁了等级制的媒介空间,无名的受众正蜂拥而至,积极融入崛起的网络社会中去,用自己的数字行动绘制了一个新的传播空间———数据洞穴。2从“权力的集中化”到“流动的、异化”如上观察,在技术赋权的背景下,人人可参与信息的传播,并建构理想的传播世界。信息的主导权似乎从大众传播时代的集中转向了分散,传播的权力以碎片化、原子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然而,止于这种表面化和理想化的认识是不够的,因为技术在实践过程中总会依据人的主观性而发生变化。以本文所讨论的大数据技术应用而论,虽然大数据在社会的各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比如社会治理、金融管理、城市规划等等,但它在推动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的监视与控制也转向了前所未有的隐蔽,权力被一道道复杂技术的帷幕所遮蔽。这不得不令人担忧。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有超过58%的消费者担心可以获得他们数据、对话、语音模式和搜索历史的制造商会侵犯隐私”不可否认,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设备越来越普遍地以数据形式被记录、传输、分析,数据恐惧心理已被激起,人们在内心深处隐隐地担心大数据的权力“虹吸效应”过于强大。而这种权力效应已经不再以传统权力的形态出现,它是流动的、变异的。正如社会学家鲍曼(Bauman)所描述的:它不仅要求人们留在权力的控制之内并遵守权力规制,而且能在恰当时机排斥人们,确保人们出局后而不再回到权力的场域。吊诡之处在于,新媒体技术原本旨在打破信息传播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力的分散显然有助于受众,但在大数据技术不断升级改进之后,信息传播的权力又会被重新集中于少数能够掌控海量数据的机构和组织手中。因为随着数据存储功能的增强、数据挖掘技术的提升以及超级计算能力的倍增,人们每时每刻的数字行动所产生的数据痕迹,可被瞬间搜集、整理和分析,非结构化的数据重新被“驯化”为结构化数据。众所周知,大数据倡导依据海量用户数据实行精准的信息预测,从而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目标受众偏离,提高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接受匹配度。比如今日头条等媒介依据大数据进行的个性化新闻精准推送。然而,虽然大数据的这种理性精准决策是针对个体的,而每一次个性化的数据资源合理配置的背后,是高度统一的数据调配和权力的集中运用。因为每个数据的生产者都没有权力去决定自己的数据信息是否该被利用,怎样被利用,尽管有相关的数据保护法律限制个人隐私被泄露、禁止数据的滥用,但至少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个体依然无法去戳破数据的黑箱。因此,在技术的赋权下,数字行动者在日常传播实践中充分展示了自主的传播权力。同样是在技术的支配下,由数字传播实践所营造的数据洞穴又让传播的权力再一次集中化,成了数据权力集中的场域。(二)数据过载和技术理性启蒙的两难问题数据洞穴所反映出的这种悖论不仅体现在权力风险领域,也出现在技术理性对受众的启蒙当中。1数据洞穴彰显了被改造者从自我到个体我们已经论述,大数据是当代人在技术理性启蒙下的传播实践结果。在当代媒介环境下,技术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霸权式和对抗式的极端化解码不再是主导传受双方之间的信息解读方式,协商式的信息互动交流成为主流。排山倒海式的数据流通既可视为传播者高强度的数据实践行为的产物,也是彰显传播者拥有个性化自由信息传播能力的一个侧面。因而,数据洞穴里的生存者已完全不同于古典洞穴喻中的穴居者,后者是消极的生活世界参与者,而前者是积极的数字世界建构者。可以说,在一个个体的能动性被激发起来的社会,每个数字行动者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实践。一个能自由地运用自己理智的数字行动者意味着他可以“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在数据洞穴里,数字行动者只要遵守技术的游戏规则,他就有自主的能力放逐自己的数据生产行为。因此,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受众的自由个性之所以能得到彰显,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理性启蒙。2数据洞穴是技术赋权的结果虽然技术理性启蒙让人们摆脱了那种“在不经他人引导下就无能去利用自己理智的不成熟状态”如此看来,理性的启蒙目的与它的实践结果发生了偏离,背道而驰。依此分析,由技术理性催生出来的数据洞穴将使启蒙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一方面,它使传播者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日喀则地区吉隆县2025届数学五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答案
- 九江学院《电子商务视觉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星职业技术学院《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妇科尿瘘的护理
- 企业管理系统
- 大学生心理教育
- 呼吸心肺功能个案护理
- 2025高级计算机程序员核心备考试题库及答案(浓缩300题)
- 护理行业人才需求
- 教师提高安全意识培训
- 2025年精密注塑市场分析报告
- 高中主题班会 自律·自主·自觉-成就更好的自己课件-高一下学期“双休”背景下如何实现自我突破主题班会
- 2025年室内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真题卷-室内设计软件操作与应用试题
- 2024年贵阳银行招聘考试真题
- 招聘流程及岗位说明手册
- 2024十堰张湾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新版
- 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招生文化考试试卷
- 浙江省嘉兴市2025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单元解读-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