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书法真伪新考_第1页
《兰亭集序》书法真伪新考_第2页
《兰亭集序》书法真伪新考_第3页
《兰亭集序》书法真伪新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书法真伪新考

在过去50年前,关于兰亭藏品的真实性的讨论了伪造《兰亭藏品》(以下简称《兰亭藏品》)。我于书法完全是门外汉,只因一个偶然原因而得以拜读了《兰亭论辩》有关文章,勾起了兴趣,经过查找一些古代书法史资料,竟然也形成了一点肤浅看法。兹不揣谫陋,提供出来,请方家哂正。一肯定其书的书法价值我是站在“驳议”诸先生一边的,不同意郭说。但诸先生的方法主要是针锋相对,就事论事我这样说,有两个前提:(一)肯定《兰亭集序》的书法水平极高,这是唐宋以来的定论。如宋苏轼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二)《兰亭集序》墨迹名气并非从来就很大,在书法界家喻户晓,应该说唐代以前它几乎是不为人知的。据我国古代第一部汇辑并选录唐代以前书法资料的总集—《法书要录》记载二智永的“末裔”如果承认以上两个前提,依据郭文“依托”《兰亭集序》的时代又在南朝梁以后,那么问题便来了。首先便是当时谁有如此高超的书法水平能“依托”出《兰亭集序》来?须知郭文所说“依托”,便是伪造。从文章内容看,郭文只同意清末李文田说,承认出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的《临河序》是原文,凡传世《兰亭集序》与之不同的文字,全属伪造。所谓“(传世)《兰亭序》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之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的”,其中“夫人之相与”以下一大段“一百六十七字”是“增添”的,亦即伪造的(一)的确,智永书法水平相当高(二)智永既为王羲之“末裔”,则他“依托”远祖《兰亭集序》之事,也不能不让人费解:1.是为了抬高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吗?则当时王羲之书法已被视为“上之上”品“,贵越群品,古今莫二”2.如果确如郭文所说,《临河序》就是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则智永为何不一字一字照原文书写,却要“删改、移易、扩大”,“增添!!一百六十七字”?而据郭文,永和九年修禊,凡参加者所赋之诗“全都留存下来了”,则作为修禊概述的《临河序》,即使墨迹欠缺,文章内容在当时自同样必留存3.智永作为王羲之“末裔”,“依托”《兰亭集序》比他人还多了两条罪名:擅改远祖文章,伪造远祖墨迹,有违琅琊王氏的礼教家风与孝道由此可见,智永不但不具备“依托”《兰亭集序》的书法水平,而且琅琊王氏“末裔”的身份,也排斥了他“依托”《兰亭集序》的可能。为了证实《兰亭集序》不伪,下面再作两点补充。其一,由于郭文在论述智永“依托”之事的同时,作为背景,还曾说梁以后“依托临摹的风气”“盛极一时”,其中包括伪造王羲之的作品如果存在这一顶级书法高手,则只能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他虽然尚无名气,却自信书法水平极高,将来墨迹必定传颂天下后世,如果这样,则他为什么要以书写王羲之《兰亭集序》,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不直接书写自己极少的文章、作品,以扬名千古呢?可见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存在的。另一种情况是这一顶级书法高手并不自知书法水平拔尖,在如郭文所说临摹风气“盛极一时”风气下,伪造王羲之墨迹虽有可能,可其目的不外乎两种:或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属于经济利益,或是为了谄媚皇帝、贵族,讨取好感,当是政治利益1.他为何不挑选当时公认的王羲之已有墨迹的某些名作如《乐毅论》等临摹2.当然,也可能这一高手排除公认名作,单挑不为人知的《兰亭集序》,意在爆冷,要以新发现墨迹为由,出奇制胜。可是如果这样,因《临河序》如郭文所说已是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则他为何不完全照原文书写,却要去增添删改等,画蛇添足,使伪作轻易便被人识破(与前述智永情况同),经济或政治利益全都泡了汤?3.不仅如此,纵使当时《兰亭集序》文字全与今本同,郭文之说有误,这一顶级书法高手并未增添、删改等,而是照原文书写,以伪造《兰亭集序》墨迹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梁陈之时书法崇尚隶(正)书、草书,而行书虽流行,却一直不被看好,难登大雅之堂。这一高手作伪既旨在取得经济或政治利益,利用《兰亭集序》一文爆冷也就可以了,因为毕竟它还是王羲之作品。至于伪造墨迹,由于当时从无《兰亭集序》墨迹乃行书一说,他为什么不迎合风气(如用草书),以求尽快出售或让对方满意,而要用行书书写,去冒遭到冷遇的风险呢?既用行书书写,自然便是不存在这一书法高手伪造《兰亭集序》墨迹之反证其二,在《兰亭集序》真伪论辩中,支持郭文者,还多有一个共同的论点,这就是主张在书学发展史上真书(正书)即楷书(包括略有变化的行书)始于齐梁或隋唐综上所述,可以推定,早在东晋之时行书已经流行,并非始于齐梁或隋唐;而在两个前提条件的决定下,《兰亭集序》既不可能由智永“依托”,梁以后其他书法高手也不会去伪造。结论是,《兰亭集序》文章、书法当出自王羲之手笔(图六至图十一)。三“书”字曰异,其又分以下四种形式那么为什么《兰亭集序》在唐以前又不为人所知呢?我以为情况当是这样的。(一)《兰亭集序》墨迹一直存于王家,但因所用书体为行书,而行书在东晋南朝虽已颇为流行,却还远不如隶书(正书)、草书受到重视。其证如下:1.《宋虞和论书表》综论当时流行书体,涉及“草体”、“真正”、“草法”、“正草”、“或草或正”、“草正”、“章草”、“飞白”等十余处,均不及“行”;只在一处提到“孝武(宋孝武帝)撰子敬(王献之)学书戏习,十卷为帙,传云戏学而不题,或真、行、章草,杂在一纸”2.我国古代最早定出“书品”九等(从上上至下下)的《梁庾肩吾书品论》,其序言总论只讲“草正”、“隶书”、“正书”、“草书”、“草隶”等,而一字不及“行书”;在九品分论中提到“草书”、“真草”、“草正”、“隶草”等,同样不言“行书”3.《梁庾元威论书》一上来便说写好“正书”、“草书”,“章表笺书,于斯足矣”。下面细分各种具体书体,也只在讲到一种“九体书”时提及其一为“行押书(行书)”,可是接着便说“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仍然把它概括于真书、草书之中4.现存梁武帝、陶弘景论书法之九封信,无一字言及“行书”,即使讲到“逸少好迹”,涉及书体,也只举“飞白”、“正书”5.固然,《书断上》曾说:“(宋)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繇)善行押书是也。’”2.《兰亭集序》墨迹虽保存于王家,但因是行书,时代使然,并不很受重视。据何《记》“此书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如果王家知《兰亭集序》墨迹传颂千古的价值,怎不传归嫡长系,而留给旁支3.智永也不很重视《兰亭集序》墨迹,所以死后“遗书”将它传给他姓(袁姓)弟子辩才,而王家竟也无人计较。(三)因智永“学书以羲之为师法”总之,《兰亭集序》确为王羲之作品。其所以在东晋南朝未为人知,唐朝以后方名声大振,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有一个曲折演变过程的。它绝非出于任何人包括智永的“依托”。顺便一说,对于法帖中《兰亭集序》以至整个“二王手笔”均为“伪作”的怀疑,早在1936年章太炎已发表《论碑版法帖》一文,予以驳斥,以为其说“似是实非”最后想说的是,《兰亭集序》墨迹从默默无闻到终于脱颖而出,名满天下,首先自然是它行书水平高超,后代无人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