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和顺下西洋档案考证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明朝政府派郑和到国外七个月。他们在南洋和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开展了“正朔”、“扬威德”、“招功”和“采购珍宝”活动。每次出航船队庞大,数十艘大帆船,各类人员二万余,云帆遮天,际天极地,昼夜航行,顺利往返于印度洋。最远处抵达非洲东岸木骨都束(索马里摩迦迪沙)、卜刺哇(索马里布腊瓦)、竹步(赤道南,索马里朱巴河口)、麻林(赤道南,啃尼亚马林迪);西亚抵达波斯湾的忽鲁谟斯海峡、红海岸的阿丹(亚丁),访问了伊斯兰教圣地天方(麦加)等地。如此众多巨大船只,众多人员的庞大船队,如此在太平洋西海域和印度洋上七次长驱星驰地来往航行,访问如此众多国家和地区,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人类尊重自己的历史。在当今走向海洋的时代,中外学者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投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百年来,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报刊杂志、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数千篇,各类专著数百种,大小规模的学术讨论会每年也有数次。中外学者从相关的各方面,采用各种视角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长期以来,在学者的著述和讨论中言及一个问题,指言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在明代中期被职方郎中(有人言兵部尚书)刘大夏有意烧毁了,并为此而浩叹不已。笔者对此案长存疑心,不时留意。今揭示其原委于此,谨候同仁补充指正。一、刘大夏烧毁郑和档案1.《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洋港政府制度》1929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一号(新年号)发行,第47至64页载向觉明《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一文,其中写道: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这种大规模的远征队,其创始、经营、出发,以及沿途情形,历次文移,如果文献具存,一定很有可观……可是距今才五百年,当时的公牍便不考了。顾起元说道:“旧传册在兵部职方。成化中,中旨咨访下西洋故事,刘忠宣大夏为郎中,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辽绝耳目之表者。”向觉明,即向达。他引述了这一段后说:“历史上像刘大夏这类焚琴煮鹤的道学先生真是不少,实在令我们考史的惋惜不止。”1936年1月《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载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一文,其中写道:郑和下西洋停航,“四十年后,有太监迎合宪宗(西元1464—1487年)的意思,到兵部查宣德间郑和出使的水程,再作远征海外的壮举,为台谏所阻而罢。成化间,有中贵迎合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库中案卷宁能失去?’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吴晗指明引文出自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8《古里》条。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一书,其中言及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时说,成化年间兵部尚书刘大夏说,“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刘大夏便将保存在兵部的档案销毁2.《隋书》或“宝船”入检,未发现其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学者、明史专家、史地专家、中西交通史专家,关于刘大夏销毁郑和档案之说,影响深远,直到当今。1985年,中国航海史研究会编《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中有三篇文章沿袭此说。章深《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指出:“成化年间,宪宗准备恢复下西洋之举,有的大臣甚至冒着巨大危险从中作梗,据《刘忠宣公年谱》记载,上命中官至兵部查宣德间出使西洋水程,主事刘大夏先入检得之,藏置他处,并说:‘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珍宝,于国家何益?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自此以后,下西洋已被彻底终止,再无重见的可能。”上世纪90年代,郑和下西洋方面的研究论文或研讨会发言,提及此问题者,均如此引用这些说法,并加上自己的婉惜遗憾或义愤斥责之语。至近几年,有的论文讨论宝船技术问题或说中国人为何没有参加地理大发现问题也偏笔钩及。如祁海宁《试论宝船厂的废弃年代与兵部造船厂之关系》一文中载:“宝船厂的厂址,宝船厂与龙江船厂的关系等问题已逐步得到厘清……然而有关该厂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郑和下西洋结束后,宝船厂的命运如何就是其中之一,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材料,包括宝船厂的资料在内,大都于成化年间被兵部职方司郎中刘大夏付之一炬,造成史料严重不足,相关研究难以深入。”还有,引其文而作似是而非之说。徐舸《郑和下西洋中断的原因及启示》一文说:“朱祁镇即位,当时只有9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辅政。这些重臣原本就反对下西洋,认为劳民伤财,于国事无补,‘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加上郑和去逝后,无人能代替郑和组织如此庞大的商船队远航。”3.《刘忠宣公对比》小序近百年来,凡指言刘大夏烧毁郑和下西洋档案者,绝大多数所引史料均出自明人严从简著《殊域周咨录》一书。吴晗先生所引其文比较完整。为了慎重,不妨在此按古书录出,与诸多论文的引文作一比较。该书卷八《古里》条载:“成化间,有中贵迎合上意,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忠笞吏,复令入检三日,终莫能得。大夏秘不言,会台谏论止其事。忠诘吏谓:‘库中案卷宁能失去?’大夏在旁对曰:‘三保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其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而何追究无哉!’忠竦然听之,降位曰:‘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当属君矣。’”向达文中言,著文时未读过《殊域周咨录》一书。所据是顾起元《客座贅语》书中记载。其书卷一《宝船厂》条中载,如向达引文。但顾起元于万历戊午四十六年(1618年)七月十一日自言:“此书乃数年来之杂记者,因随手所书,原无伦次……姑留以治子孙而已,不足以示人也。”于浩辑《明代名人年谱》第三册中载明人刘世节编的《刘忠宣公年谱》二卷。其中载刘大夏于成化元年(1465年)后的官职升迁,直至兵部职方主事。接着记述两件事:第一件,“中官汪直献取交南策以中旨,索永乐中调军数甚急,公故匿其籍。大司马余公子俊日杖吏索之。公曰:‘吏死一人耳,交南业成,死者岂第万人已耶?’因徐以国脉民命告余公,事遂寝”。(交南,今越南北部,古称交阯,明时为安南,人习称“交南”。)第二件,“九年,上命中官至兵部查宣德间王三保出使西洋水程,尚书项公忠使吏检旧案。公先入检,得之,藏置他处。吏检不得,被笞。复入检,三日不得。会科道连疏谏,事遂寝。项公呼吏诰曰:‘库中案卷,焉得失去?’公在旁微笑曰:‘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珍宝,于国家何益?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究其有无耶!’项公耸然出位,揖而谢之曰:‘公阴德不小,此位不久属公矣。’后果为兵部尚书”观其二段文字,两件事过程何其相似,有这么巧?第二段文字,与《殊域周咨录》卷八《古里》条记载又何其相似,这么凑巧?笔者回检《殊域周咨录》卷五《安南》条,原来也如此记载着:成化十六年,议征安南,既而罢之。时安南累岁侵扰占城,占城遣使入奏,请讨之。汪直因献取安南之策。职方郎中陆容上言:“安南臣服中国已久,今天事大之礼不亏,叛逆之行未见,一旦以兵加之,恐遗祸不细。”直意犹未己,传上旨索永乐中调军数,时刘大夏亦在职方,故匿其籍,徐以利害告尚书余子俊,方言沮之,事乃寝。严从简在同一本书中记述过程相似的两件事,为何没引其疑思,发一二感言?严书编于万历癸未(1583年),而刘世节《刘忠宣公年谱》撰写于后,为刘大夏歌功颂德,将二事照样抄录。近百年来,指言刘大夏烧毁郑和下西洋档案的学者引据史料,为何没有发现这过程相似的两件事而警觉,而考证,以辨其真伪?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余思黎点校本《殊域周咨录》,在卷八《古里》条正文结束后,针对说刘大夏藏匿、烧毁郑和下西洋档案一事,加了一段按语:“按《灼艾集》中,刘大夏为兵部郎中,有中官用事,献取交南策,以中旨索永乐调军数,公故匿其籍,徐以利害告尚书,余子俊力言阻之,事遂废。与此相类,因附记以俟考。”最近,笔者查得:(1)明雷礼辑《国朝列卿记》卷47《兵部尚书年代》载刘大夏匿永乐年间征安南档案;卷48《兵部尚书行实》又载刘大夏藏匿郑和档案事。(2)明邓球编《皇明泳化类编列传》卷53《刘大夏传》中载其藏匿郑和档案事,几乎全同于刘世节《刘忠宣公年谱》中文字国家档案,尤其是关系军机的兵部档案,怎能听人随意烧毁?《大明律》卷三《吏律》规定:“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郑和下西洋档案中,可能少不了圣旨、印信、符验之类。在《刑律·弃毁制书印信》条中讲道:“凡遗失制书、圣旨符验印信巡牌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如果规定期限内找回了遗失物,“限内得见者,免罪”。指言刘大夏烧毁郑和下西洋档案者,从来没人想一想刘大夏因此将获什么罪,史书中还有那么漂亮的刘大夏传吗?二、《明史武学》载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安南》、于浩《明代名人年谱·刘忠宣公年谱》二书中已言及刘大夏藏匿永乐年间征安南的档案一事。对此历史事件,有许多史书都有明确的记载,今于此录17条以示学界:(1)《明史》卷182《刘大夏传》载:“大夏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成化初,馆试当留,自请试吏。乃除职方主事,再迁郎中。明习兵事,曹中宿弊尽革。所奏覆多当上意,尚书倚之左右手。汪直好边功,以安南黎灏败于老挝,欲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乐间讨安南故牍,大夏匿弗予,秘告尚书余子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子俊悟,事得寝。”关于黎灏灭占城,侵老挝一事,《明史》卷320《外国传二·安南》中载,成化七年(1471年)破占城,成化十五年后侵老挝。《明史·项忠传》、《明史·余子俊传》、《明史·汪直传》皆未言及刘大夏匿档案一事。(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2《安南叛服》载:“宪宗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年),安南国王黎灏侵占城……太监汪直用事,好边功,议讨之。职方郎中陆容上言:‘安南臣服已久,今事大之礼不亏,叛逆之形未见,一旦加兵,恐遗祸不细。’直意犹未已,传旨索永乐调军数甚急,时刘大夏在职方,故匿其籍,徐以利害告尚书余子俊,力沮,事得寝。”(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7《汪直用事》载,成化十六年,“秋七月,汪直议征安南。时安南累岁侵扰占城,占城遣使入奏,请讨之。直因献取安南之策,郎中陆容上言:‘安南臣服中国已久,今事大之礼不失,叛逆之形未著,一旦以兵加之,恐贻祸不细。’直意犹未已,传旨索永乐中调军数,时刘大夏在职方,故匿其籍,徐以利害告余子俊,力言沮之,事乃寝”。谷应泰(1620—1690年)所著书是清代修《明史》的重要参考书。谷应泰在书中两处均言刘大夏“故匿其籍”,而在《汪直用事》正文完后发感言写下了“刘大夏安南焚籍”七字(4)徐乾学撰《明史列传》第五册中《刘大夏》载:“汪直好边功,以安南黎灏侵占城,残八百,败于老挝,欲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乐间讨安南故牍。大夏亟匿之,吏不能得,尚书余子俊数榜吏。大夏徐告曰:‘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籍有无,不足诘也。’子俊悟,事得寝。”(5)傅维麟《明书·刘大夏传》载:“时有献取交南策者,下部索永乐中调兵食数甚急。大夏匿其籍,徐以利害告尚书余子俊,力阻得寝。”(6)明人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38《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刘大夏传》载:“兵部职方主事,进车驾郎中,调职方。太监汪直怙宠贪功,谋取交阯,有旨检永乐间征调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寝。”(7)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生于嘉靖五年(1526年)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撰《兵部尚书刘大夏传》,其中言刘大夏“授兵部职方,调主事,进车驾员外郎,进职方司郎中……是时中贵人汪直与保国公威宁伯比而创边衅,大夏欲抑绌之……安南黎灏破侵占城地,西略诸土夷,败于老挝,中贵人汪直欲乘间讨之,使索英公下安南牍。大夏匿弗予。尚书榜吏至再,大夏密告曰:‘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尚书悟,乃已”(8)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唐鹤征编,陈睿谟评《皇明辅世编》第三卷《刘忠宣公大夏》所载几乎全同王世贞《兵部尚书刘大夏传》中匿永乐征安南故牍文(9)尹首衡《明史窃》卷48《列传·刘大夏》载:“珰直时欲乘间讨安南,使索永乐时调军故牍,大夏先检匿。尚书欲榜吏不能得,大夏若弗闻也。徐乃告尚书曰:‘衅开,西南立糜烂矣。’尚书悟,乃已。”(10)明耿定向撰《先进遗风》卷上《刘大夏》,言及匿征安南故牍一事,如同《明史窃》中文字(11)何乔远,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南京工部右侍郎,好博览和著书,辑明十三朝遗事为《名山藏》,刊于万历年间,书中关于刘大夏此事者,“安南国王黎灏侵占占城地,西略土夷,败于老挝。汪直主事,开边欲乘间取之,以中旨索永乐中调军下安南数。大夏故匿其籍,尚书余子俊往来责取笞大夏吏,大夏若弗闻也者,而从容力沮”(12)邓征(元锡)《皇明书》刊行于万历年间,其书卷十七《刘大夏》载:“举进士为庶吉士,与李文正同读中秘书,出为职方郎中,往安南调兵籍,弥安南兵议。”(13)陈仁锡,天启年间翰林院编修,撰《太子太保刘忠宣公传》所载,其文句几乎全同王世贞《兵部尚书刘大夏传》所言(14)袁衮是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不几年谢病归乡里著书立说。他编《皇明献实》一书,专介绍明初至正德年间诸名臣。该书卷33介绍刘大夏,卷32介绍项忠,均未谈到郑和档案事。《刘大夏传》中载:“时中官有献取交南者,有旨索求永乐调军数,大夏匿其籍,使者数被挞,若弗闻。徐以利害告,尚书余子俊入言之,事寝。”此传中还说到刘大夏于“壬戊(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兵部尚书,进太子太保,时北边告急……上召大夏问计,大夏曰不可。上曰:‘永乐频出塞破虏今何不可?’对曰:‘皇上圣武固同太宗,但今兵将远不逮耳。’上悟曰:‘朕几为人所悮。’事遂寝”(15)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汪国楠撰《皇明名臣言行录新编》卷19《尚书忠宣公刘大夏》中言匿征安南故牍和对北边虏事,如同《皇明献实》书中文字(16)徐鈜(紘),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以兵部郎中出任广东按察使,是刘大夏同朝人。撰《皇明名臣琬琰录》所收117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同郡诸生王道端作续集,增69人,其中《刘大夏传》言及此事载:“公为兵部郎中时,有中官献定交南策以中旨,索永乐中调军数,公匿其籍。使者数被挞,弗闻者,徐以利害告,尚书余子俊入言之,事遂寝。”(17)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是刘大夏同时代人。刘大夏墓志铭是他撰写的。林俊《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太保谥忠宣刘公神道碑》中载:“公讳大夏,字时雍,东平刘氏……中秘主事,职方郎中,车驾,而复为职方也。名逾起中贵人献取交南策,索故籍,匿其籍……”三、刘大夏档案考证上述第一段,介绍了近百年来指言刘大夏销(烧)毁郑和下西洋档案的诸论文及其所据的原始资料5条,第二大段罗列了17条史料,加上《殊域周咨录·安南》、《刘大夏年谱》、《灼艾集》、《兵部尚书年代》等书中所言共为21条,证明刘大夏所藏匿的档案是永乐年间征伐安南战争的“调军数”故牍。为何不厌其烦地罗列21条,这说明对大疑案的判断,不能似是而非,即使真实可信者,也不能孤证。证据多,论点同,这就十分有力。上述所引史料,“销毁郑和档案”之说少,出于万历年间及以后;“藏匿征安南档案”之说多,从刘大夏同朝人直到嘉靖万历、明末清初著述。如此检阅比较,想必读者心中已有了主张。认定上述两方面史料的可信性,还得先明瞭几个历史背景问题:(1)明代中期,英宗正统、天顺年间,宪宗成化年间,孝宗弘治年间,武宗正德年间,都是“宦官专权”,至世宗嘉靖年间“阁权始专”。成化年间大太监汪直于成化十二年进入大内(此前是养御马的太监),与一伙朝官勾结,设置特务机构“西厂”,残害大臣、毒焰高张,“人们只知道有汪太监,而不知道有天子”。但一帮有骨气的朝官仍然与之抗争,故有项忠、刘大夏等人的“抗旨”言行。(2)这期间兵部尚书,项忠于成化十一年任,十三年落职。余子俊于十三年任,十六年末丁忧,后起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陈钺于十六年任,十八年罢。张鹏于十八年任,二十二年调出。马文升于二十二年任,十五年后改吏部。刘大夏于弘治十五年任,加太子太保,十八年致仕、卒(3)刘大夏中进士后,成化元年职方主事,九年职方郎中,十一年车驾郎中,十五年任职方郎中。车驾郎中“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职方郎中“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戊、简练、征讨之事”前面所列21条史料,从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至明末清初人著的史籍中有关刘大夏的记载证明,刘大夏“抗旨”藏匿的档案是永乐年间对安南用兵的故牍,而不是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更不存在什么“烧毁”、“销毁”之事。追溯历史,检点史籍,与刘大夏同朝人撰写的著述“神道碑”最为可信。证据明摆着。不妨整理、综合,将其史事模拟复述于下:明代时,今越南北部是安南(古称交阯),安南南部是占城,二国皆臣属于大明。二国时有内乱,时有相互攻伐。永乐年间,安南因其内乱不顺服大明,甚至侵扰明朝云南、广西边疆之地,明朝派兵讨伐平叛。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后太监汪直专权,朝政日非,安南黎灏野心膨胀,出兵侵占城,侵扰云南、广西边地,又西攻老挝。占城使臣来明朝请兵支援,汪直认为是立大功的好机会,又逢安南被老挝打败,欲乘危而进,拓地建功。于是“传旨”,派吏到兵部提取永乐年间对安南用兵的档案。兵部尚书只有遵旨行事,不敢立即抗命。刘大夏及一般大臣认为,这一定是汪直的主意,更何况安南、占城二国都是明朝的老属国,不能帮一个,灭一个,再说永乐年间的多年用兵牺牲重大,只能安抚,不能重演兵火苦难。刘大夏是正直官吏,于是将其藏匿,使汪直不能得逞。索取之吏多次被挞笞,仍不获故牍。刘大夏慢慢地向兵部尚书谈此战不能开的道理。兵部尚书余子俊也悟了大夏之说有理,于是向宪宗进言,皇帝认可,此事告寝。从所有引的史料看,不存在“烧毁”、“销毁”永乐年间的档案问题。既然刘大夏已向兵部尚书说明道理,那就说明找不着的档案必定是刘大夏所藏匿。话已挑明,刘大夏藏匿档案是暂时的,依据《大明律·吏律》,在期限内找回档案,不受处罚。更何况余子俊也认同了刘大夏所说的道理。刘大夏不是“道学先生”,不是“郑和下西洋”反对派的代表人物,而是“经武亦仁心”的“足称古纯臣”的一代名臣。他在治黄河水、治边事、发展民生经济上都有一定建树。细读各史书上的《刘大夏传》就明白了。百年“公案”,至此应告明白。兵部职方郎中刘大夏藏匿的兵部档案,是永乐年间征讨安南的故牍,而非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藏匿的征安南档案也在几天之内归还。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在成化十六年(1480)七月。本文所辩问题的结论已清楚了。至此,或许有人会问:那么为何现在不见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呢?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太监名刘若愚,“善书、好学、善文”,将几十年在皇宫大内中的生活见闻、殿阁苑囿、礼仪、掌故等等汇聚写成《酌中志》一书,明人吕毖又从中选辑成一书《明宫史》(书刊行,著者名仍是刘若愚)。刘若愚记载了宫中文书、字画、古今书籍、手卷、发文簿、收文簿等的保存制度,定期翻晒制度。谈到皇宫中多次失火,兴建工程损物和失窃的情况。万历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宣德皇帝赐的文渊阁大印(玉质)被盗,六月神宗重赐大印。不久,佑国殿供的金圣像被盗。万历三十年冬,御前一件珍珠袍被盗,万历皇帝“震怒”。有的名画,不翼而飞,怀疑某太监、匠人、大臣窃去。有一段文字:“凡司礼监经厂库所藏祖宗累朝传遗秘书典籍……自神庙静摄年久,讲幄尘封,右文不终,官如传舍,遂多被匠夫厨役偷出货卖。拓黄之帖,公然罗列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考核试卷
- 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应急预案考核试卷
- 微生物检验实验设计应该考虑的因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机修钳工(技师)】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消费金融资产质量管理与催收策略考核试卷
- 玩具制造业的绿色制造挑战考核试卷
- 炼油厂设备安装与调试的技术要求考核试卷
- 项目决策工具与技术的运用考核试题及答案
- 磷肥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安全评价考核试卷
- 电动机制造中的电机绕组技术创新考核试卷
- 【MOOC】中外铁路文化之旅-华东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危险化学品仓库施工方案
- GB/T 44751-2024精细陶瓷滚动轴承球及滚子用氮化硅材料
- 辅警法律知识培训课件
- 煤炭行业煤层气开发与利用考核试卷
- 2024年8月CCAA注册审核员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试题目含解析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
- 后所村城中村改造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
- DB35∕T 2174-2024 改良酸性土壤专用有机肥料通 用技术要求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