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1.gif)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2.gif)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3.gif)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4.gif)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a8338c5612eda1e8c8de63f48009d3e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
(±)期末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33.0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专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遭受
C.以篡天下之士致:招纳
D.派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并吞八荒之心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杜赫之属为之谋
④商君佐之
⑤焚百家之言
⑥聚?咸阳
⑦收天下之兵
A.①②③/⑤⑦/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⑦/③/④/⑥D.①②④/③⑥/⑤⑦
3.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约从离衡乃令张仪详去秦B.制其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C.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D.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瞥秦
C.天下云集啊应,赢粮而景从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尊黔首
5.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等则反本穷:贫穷
②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接纳
③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
④争宠而心考其能害:害怕
⑤屈平属草稿未定属:通“嘱”,嘱托
⑥然皆理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继承
⑦姻于辞令娴:熟练,熟悉
⑧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适:到某地去
A.①②③⑥⑧B.②③⑥⑦⑧C.②③⑤⑦⑧D.②③④⑥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大夫见晅欲夺之信加见疑,忠而被谤
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邪曲之害公也遂取楚马汉中地
D.外欺于张仪大破楚师于丹、淅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犹离忧也B.白爵然泥而不滓者也
C.厚币委质事楚D.其文约,其辞微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螳蜕于浊秽
②复释去张仪
③厚匝委质事楚
④时秦昭王与楚婚
⑤举贤以自佐
⑥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⑦莫不欲求也以自为
⑧身客死于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9.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第2页,共23页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为天下笑
⑥竟为秦所灭
⑦是以见放
⑧战于蓝田
A.①③⑥⑦B.③④⑤⑦C.②④⑥⑧D.②⑤⑥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相与谋劫单于母阔氏归汉阴:喑地里
B.张胜闻之,恐前语医发:揭露,暴露
C.虞常果可张胜引:牵攀,招供
D.单于使使晓武,会诊虞常论:讨论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B.君国我降,与君为兄弟欲用此时降武
C.见犯乃死,重负国使牧轼,轼乳乃得归
D.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
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
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
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
关系并非总是如此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当之际,千百万生命
被无情吞噬之时,大自然对人类而言也会显露出极其狰狞的一面。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
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变。
工业文明时代,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
变化,也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
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的科学技术所征服,人们只要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
喊一声“芝麻开门”,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就打开了无尽的宝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
和驱动下,()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避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
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依山傍水史不绝书狂风暴雨日新月异
B.依山傍水不胜枚举五风十雨瞬息万变
C.一衣带水史不绝书五风十雨日新月异
D.一衣带水不胜枚举狂风暴雨瞬息万变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变化,而
且导致物质财富快速积累
B.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也让人们对大自然
的态度有了深刻变化
C.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而且导致人们对大
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
D.科技革命让生产力插上了翅膀,不但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了深刻认识,也
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
14.下列对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自然被人们不惜掠夺式地进行征服和占有
B.大自然被人们的征服和占有将会是掠夺式的
C.人们对大自然的征服和占有将会是掠夺式的
D.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四五”规划突出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需要坚持
“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
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概括了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为我国更加系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指明了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就是要求我们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更
多跻身世界前列。随着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要在更多重要技术领域成
为“领跑者”。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就是要求我们加强科技供给,加快经济发展动能
转换,通过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转型有机结合,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面向国
家重大需求,就是要求我们强化战略导向,更好服务创新发展全局,加强事关国计民生
的重大科技攻关,让核心技术不再被“卡脖子”。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要坚持
第4页,共23页
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科技创新的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疫情的有效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是科技创新面向人
民生命健康的突出案例。
(摘编自张树华《准确全面把握“十四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和亮点》)
材料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当前,我们已经站在“十三五”规划
收官、“十四五”规划启幕的历史节点上,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冲刺攻坚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
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推动重要领
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
争取在高性能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打破核心技术
受制于人的困境;另一方面,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
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搞好
优质服务,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把其中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使我国成
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魅力舞台。
(摘编自赵玉洁《“十四五”,矢志创新攀高峰》)
材料三:
对“十四五”期间需重点应用和取得突破的电力数字化关键技术方向开展研究设计,以
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通用的共性关键技术为主,覆盖感知、网络、平台、应用、安
全各领域,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内容,设计预期目标和标志性成果。
十四五”电力数字化关键技术方向设计研究
材料四:
展望未来,钟南山说:"‘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将达到新水平,卫生健康体系将更
加完善。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我们现在正逢盛世,也将进入更美好的盛世,要继续奋
斗,为建好呼吸疾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平台、为进一步战胜新冠肺炎和防控
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贡献力量。”
在“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看来,深海科研工作者已触碰到世界海洋最深处,但是对
海洋的探索永不会停步,“未来,我们会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提升综合性能,满足更复
杂的需求”。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奋斗者”号,让叶聪倍感振奋。“我们将
牢记嘱托,弘扬科学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叶聪坚定地表示,展望“十四五”,
科研工作者有能力、有信心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为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贺林平、姜晓丹《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在高性能芯片、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还处于受制于
人的困境,“十四五”期间将加大这方面的攻关力度。
B.我国的数字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疫情有效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数字化技术将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C.“十四五”期间,在电力数字化关键技术方向研究设计方面,将以电源侧、电网
侧和负荷侧通用的共性关键技术为主,覆盖五个领域。
D.“十四五”电力数字化关键技术的十四项关键技术中,有的技术我们已经有相当
的技术储备和突破,在“十四五”期间关键是如何应用的问题。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十四五”规划中得到强调,而“四
个面向”则为系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指明了方向性。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十四五”期间对推
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C.钟南山对“十四五”的美好愿景充满期待,并从本职工作出发,表示为进一步战
胜新冠肺炎和防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继续奋斗。
D.“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认为深海科研工作者已触碰到海洋的最深处,展望未
来,他对在“十四五”期间把我国建成海洋强国充满信心。
17.“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结合材料,
谈谈如何确保我国科技在“十四五”期间筹上新的高峰。
第6页,共23页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瑞,宇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
武帝平齐,拜天官都上士。将见高祖有奇表,深自结纳。及高祖为丞相,甚见亲待,访
以得失。于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译上《重谷论》以讽焉。高祖深纳之。及受禅,历
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序。谬性公方,明达世务,为时论所推。上谓群臣日:“腆昔
为大司马,荷重任,每求外职。李谤陈十二策,苦劝不许,庶于国事有济。今此事业,
谓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谓见礼教凋弊,公卿遇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谤上书日:“臣闻
追远慎终,民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朝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
子孙无赖,便分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兹,实损风化。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
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
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五品以上
妻妾不得改醮,始于此也。
将又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上以谤前后所奏颁示天
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谓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骞之誉,
而潜有匡正多矣。
邳公苏威以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曷若明告天下,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遂奏高祖,
约遣归农,有愿依旧者,所在州县录附市籍,仍撤毁旧店,并令远道,限以时日。正值
冬寒,莫敢陈诉。谬因别使,见其如此,以为四民有业,各附所安。逆旅之与旗亭,自
古非同一概,即附市籍,于理不可。且行旅之所依托,岂容一朝而废,徒为劳扰,于事
非宜,遂专决之,并令依旧。使还朝阙,然后奏闻。高祖善之FI:"体国之臣,当如
此矣。”
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
(选自《隋书•李谓传》,有删节)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B.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C.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D.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是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别名。在我国古代,男
女都可有表字。
B.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
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
称。
D.诸侯死称薨,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卒,土死称不禄,庶人称死。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谓喜欢学习,善写文章。曾在北齐担任中书舍人,经常接待和应对陈朝的使
者。曾写作《重谷论》讽刺国家耗竭财用。
B.李将重视礼教,讲究孝道。他反对公卿子孙嫁卖祖父、父亲死后留下的妓妾奴
婢获取钱财的行为。
C.李谬注重文风,为官有功。针对当时轻薄之风,他先后上奏,建议革除文风之
弊。四海之内,闻风仰慕。
D.李将体察民情,造福百姓。苏威撤除毁掉路边的旅店,李谓认为这种做法不合
道理,只能徒然造成骚扰烦劳,让路边的旅店依然保留。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谓陈十二策,苦劝不许,庶于国事有济。今此事业,谓之力也。
②使还朝阙,然后奏闻。高祖善之日:“体国之臣,当如此矣。”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试题。
送远
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这首评是诗人乾元二年(759)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构造了一幅遍地兵甲、时局动荡的离别背景图,笔力雄健。
第8页,共23页
B.三、四句写亲朋痛哭流涕,诗人跨上鞍马告别孤城,细致地描绘了离别场面,
感人至深。
C.五、六句既描写了远行所见的自然环境,也描写了当时凄风苦雨的社会环境。
D.诗歌写了启程分别、途中所见、自己回忆等情景,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脉络清
晰。
2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4.(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2)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写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
近旨远的特点。
(4)我们读屈原的《离骚》时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
这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无底气,生无根据。”底气是自信的表现,是内生的巨大力量。底气,不是嗓
门高、脾气大、口气粗,更不是狂妄、耍横和傲慢,而是表现为一种骨气、硬气和
勇气。有底气的人有数、有谱、有据,有底气的人不忧、不惑、不惧。人固如此,
家国亦然。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正确。
B.蒙:继承。句意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
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
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
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
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2.【答案】C
【解析】①②⑤⑦为结构助词,的。③为代词,这。④为代词,他。⑥为动词,至IJ。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
具体义项。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
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
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
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
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
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第10页,共23页
3.【答案】B
【解析】A.“从”通“纵”“衡”通“横”,“详”通“佯”。
B.“弊”通“敝”。
C.“何”通“呵”,“倔”通“崛”。
D.“景”通“影”,“有”通“又”。
故选:B,
本题考查通假字。结合句意的理解作答。
常见通假字举例:
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跳”通“仇”,仇恨,如:仇跳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那”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那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4.【答案】C
【解析】A.斗,使……相争斗,使动用法;
B.弱,使……削弱,使动用法;
C.响,像回声一样,名词作状语;
D.愚,使……愚蠢,使动用法。
故选:Co
本题考查古文词类活用的辨析,要熟记书中例子,及各词类活用特点,举一反三进行辨
析。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看成分上
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5.【答案】B
【解析】①“穷”应解释为“困窘”,句意为“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④"害”
应解释为“嫉妒”,句意为“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⑤“属”
不是通假字,应解释为“缀辑,撰写”,句意为“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
故选:Bo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
具体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
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
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
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
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6.【答案】B
【解析】A.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译为“却”。
B.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C.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第二个“之”是
结构助词,译为“的”。
D.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第二个“于”是介词,引进动作的地
点,译为“在”。
故选:Bo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时结合每个句子的大意进行区分。
文言虚词“若”归纳:
(-)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第12页,共23页
(-)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7.【答案】C
【解析】A.“离”通“罹”,遭受。
B.“泥”通“涅”,污染。
C.无通假字。
D.“辞”通“词”,言语。
故选:C»
本题考查通假字。结合句子意思分析作答。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完全同音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
聪明!)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们宴》)(“蚤”通“早”。译文:明天清早,
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
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译文:一年四季,
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
三、韵母相同
如:
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
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
①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
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
与“镇”也是同音字。)
8.【答案】D
【解析】①“蝉”,名词作状语,像蝉蜕皮一样;②“亡”、“破”,使动用法,使……
灭亡,使……破灭;③“币”,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④“婚”,名词作动词,
联姻;⑤“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⑥“和”,名词作动词,求和;⑦“忠”,
形容词作名词,忠臣;⑧“客”,名词作状语,像客人一样。
故选: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
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
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判别词类活用可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
语、状语。也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
就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
词类活用需要了解词类活用的种类,名词活用的类型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
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的类型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
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的类型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
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的类型有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9.【答案】D
【解析】①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译为: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
姓。
②被动句,“挫”“削”带有被动意义,译文:士兵被打败,土地被削减。
③一般句式,译文: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
第14页,共23页
④一般句式,译文: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⑤被动句,“为”表被动,译为:被天下人讥笑。
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
⑦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因此被放逐。
⑧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蓝田战”。在蓝田交战。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辨别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判断句四大类。
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
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10.【答案】D
【解析】D.论:审处,判罪。译文: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
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
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
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
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
文意思去理解。
11.【答案】C
【解析】A.结构助词,的/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B.介词,通过/介词,趁。
C.两个“乃”都是副词,可译为“才”。
D.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
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
析。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
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
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
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
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
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2〜14.【答案】A、B、D
【解析】(1)依山傍水:所处的位置靠着山,挨近水,多形容环境优美。一衣带水:
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根据后文“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
系”可知用“依山傍水”:史不绝书:史书上不断有记载,指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
不胜枚举:形容同一类的人或物很多。前文是“古往今来”,强调灾难多,用“史不绝
书”;狂风暴雨:猛烈的风雨,也比喻环境险恶或剧烈动荡。五风十雨:比喻风调雨顺。
后文是“千百万生命被无情吞噬之时”,用“狂风骤雨”;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
很快。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后文是“科学技术”用“日新月异”。
故选A。
(2)句中“对大自然的态度”与“深刻认识”搭配不当,排除CD项;从语序上看,
应该先有“物质财富快速积累”,排除A项。故选B。
(3)从前文看,括号内补写的句子主语应该是“人们”,排除A、B项,D项“将会
是掠夺式的”在时态上和上下文不一致,可以排除C项。故选D。
答案:
(1)A
(2)B
(3)D
(1)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
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2)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
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3)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
第16页,共23页
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
选取。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
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
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
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5〜17.【答案】A、D、
【解析】(1)A.人工智能技术受制于人于文无据。只在材料三图表“十四五”电力数
字化关键技术方向设计研究中提到,但也未明说人工智能技术属于受制于人的“卡脖子”
技术。
故选:Ao
(2)D.”在‘十四五'期间把我国建成海洋强国”与文意不符,原文说的是“为加快
建设海洋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故选:D。
(3)①依据材料一“科技创新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
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概括了科技创新的根本
价值,为我国更加系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指明了方向”,坚持四个面向:即面问世界科
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为科
找创新指明了方向。②依据材料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
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
散、低效、重复的弊端,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制度优势。要充分发
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整合资源,重点突破。③依据材料
二“另一方面,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深化科技
体制改革,为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搞好优质服务,发
挥好组织协调作用,把其中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创
新的魅力舞台”,激发创新活力。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把他们身上
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④依据材料二“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
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争取在高性能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领域有所突破,打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明确努力方向。科学规划,确定重点
攻关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答案:
(1)A
(2)D
(3)①坚持四个面向:即面问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为科找创新指明了方向。②发挥制度优势。要充分发
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整合资源,重点突破。③激发创新
活力。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把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
放出来。④明确努力方向。科学规划,确定重点攻关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
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
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
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
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
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
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
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
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
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18〜21.【答案】D、C、A、
【解析】(1)根据句意断句。“且居家”句意不完整,况且在家?没有完整,不能断
句,应是“且居家理治",排除AC;“览而嘉之”的主语是“上”,“上”前要断句,
排除B.故选D.译文:没有一点廉耻之心,丢掉朋友之间的义气。况且,在家处理事
务的行为认识,可以移用于官场。既然不能正当处理私事,又怎么能辅佐朝廷事务?”
皇上看后很赞赏。
(2)C.朕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不能用于诸侯王。
(3)A.“曾写作《重谷论》讽刺国家耗竭财用”中“讽刺”错,原文“于时兵革屡
动,国用虚耗,谓上《重谷论》以讽焉”中“讽”应为“劝谏”,他曾呈上《重谷论》
一文进行委婉的劝谏。
第18页,共23页
(4)①陈:陈述,列出;庶:希望:济:帮助。译文:李谤列出十二条意见,苦苦的
劝我,不让我担任京外职务,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我今天成就这样的事业,是李谤的
功劳啊。
②朝阙:朝廷;闻:使(皇帝)知道;善:意动,认为……是好的;体:治理,体念。
译文:(他)出使回到朝廷复命,然后将这事奏闻皇帝,高祖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说:
“治理国家的人,应当这样啊。”
答案:
(1)D
(2)C
(3)A
(4)①李谓列出十二条意见,苦苦的劝我,不让我担任京外职务,希望对国家有所帮
助。我今天成就这样的事业,是李青的功劳啊。
②(他)出使回到朝廷复命,然后将这事奏闻皇帝,高祖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说:“治
理国家的人,应当这样啊。”
参考译文:
李谭字土恢,是赵郡人。他喜欢学习,会写文章。他在北齐担任中书舍人,很有口
才,常常接待和应对陈朝使者。周武帝平定北齐后,任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谓发现隋高
祖有罕见的美好仪表,就与他结为深交。到高祖为北周丞相时,他很受亲近厚待,高祖
经常向他询问政治上的得失利弊。当时经常发生战争,国家财用空虚耗竭,李谤就呈上
《重谷论》一文进行委婉的劝谏。高祖完全接受了他的见解。到高祖受禅称帝以后,李
谓先后担任比部、考功两个衙门的侍郎,被赐予爵。李娉生性公正正直,明晓精通世上
事物,为当时舆论所推崇。高祖对众位臣子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担负重大责任,
常常请求担任京外的职务。李谭列出十二条意见,苦苦的劝我,不让我担任京外职务,
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我今天成就这样的事业,是李谤的功劳啊。”赐他绿丝二千段。
李丹见当时儒家礼教凋零衰微,公卿一旦死去,他们生前所喜爱的小妾及贴身丫头,
很快就被他们的子孙们嫁出和卖出,于是成了一种风气。李谬因此上书说:“我听说,
对祖宗依礼追祭,对父母的丧事恭敬安排,人们的道德就会归于纯厚;父母死后,三年
内不改变父母教诲的原则,才能叫做孝。我却听说朝廷大臣之中,有的祖父、父亲死去
时间不久,子孙品德不佳,就分掉他们的妓妾,再嫁卖出去,以获取钱财。在朝廷之内
有一个人这样做,就会有损于风俗教化。还有些朝廷重要的大臣,地位、声望都通达显
贵,平时交往的朋友故旧,感情如同兄弟一般。但等到他们死后,就疏远得如同路人一
样。早晨听说朋友死了,晚上就图谋朋友的妾,寻机乘便谋求娶她们,直到娶到为止。
没有一点廉耻之心,丢掉朋友之间的义气。况且,在家处理事务的行为认识,可以移用
于官场。既然不能正当处理私事,又怎么能辅佐朝廷事务?”皇上看后很赞赏。五品以
上官员的妻妾不能改嫁,这一制度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李青又因当时写文章的人,崇尚轻薄的文体,依次互相模仿效法,放任下去就会忘
记纠正,于是上书。皇上把李谓先后所上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闻风仰慕,
大大地革除了文风之弊。李谬在职多年,致力于保持原则,不崇尚严厉威猛,因此他没
有刚强正直的声誉,却隐含有很多匡正之功。
邳公苏威以为路边经营旅店,是追求财利的小人,还不如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他
们所从事的职业污秽杂乱,不符合治国之本的大义。于是,他上奏高祖,强制遣返他们
归农,如果有人愿意依旧开店,所在州县就要把他录入商人户籍,仍然要拆除路边旅店,
并让他们远离大道去设置新旅店,以一定的时间为限。当时,正值寒冷的冬天,没有人
敢陈书上诉。李谓因为另外的任务差遣在外,看到情况这样,认为土、农、工、商各有
自己的职业,各有所附,各有所安。旅店与酒楼,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样管理,就是把他
们归入集贸商人户籍,从道理上说也是说不通的。况且,来往旅客所依托的旅店,怎么
能一下子就废弃呢?那只是徒然造成骚扰烦劳,对事来说却不适当。于是,李谤就自主
决定,让他们照旧开店。他回到朝廷复命,然后将这事奏闻皇帝,高祖认为这样做是好
的,说:“治理国家的人,应当这样啊。”
因为年龄已大,出任通州刺史,很有仁爱之政,汉族百姓和少数民族的人都心悦诚
服。三年后,死在任上。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
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第20页,共23页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22〜23.【答案】C、①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担忧之情与自己不得不远行的无奈之情;
②与亲友离别的伤感之情;③孤身一人远行的冷清孤寂之情;④远行后思念亲友之情。
【解析】LC.“也描写了当时凄风苦雨的社会环境”错误;这两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
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是辞别亲友后途中
景致,不涉及社会环境。
故选C。
2.①“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写出当时社会形势,结合背景,可知正处于安史之乱
中,于战火之中诗人却要远行,情势之危险,旅途之艰难,令诗人自己也不禁反问自己
为什么要远行;然而终究成行,可能有对战争形势的担忧与不得不行的无奈;②“亲朋
尽一哭,鞍马去孤城”,写离别时亲友的哭泣,自己孤身一人离开孤城,写出离别时依
依不舍之情与离别后的孤寂伤感之情;③第三联景物描写凄清冷落,烘托出诗人心境的
冷寂;④第四联再次回想离别之景,充分表达出诗人出行后对于亲友的思念之情,更反
衬自己的孤独冷清。
24.【答案】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
之业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
物芳
【解析】故答案为:
(1)自以为关中之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231-2025智能床
- 全新合伙人合同:创始股东权利与义务
- 双方戒烟合同责任书
- 船舶所有权变更合同
- 合同离婚改革:军人家庭权益保障
- 5电磁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项目融资及还款合同书范例
- 住宅租赁安全责任合同条款
- 知识产权保护及商业秘密合同范本
- 租赁合同模板范本:货物运输设备
- 2024-2025年第二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二)
- 2025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博物馆场地租赁与文物保护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春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 2024年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骆驼祥子-(一)-剧本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 渔业行业智能化海洋牧场养殖方案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债权法教学》课件
- 太傻天书(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