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佚文《吴问》成书年代考_第1页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佚文《吴问》成书年代考_第2页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佚文《吴问》成书年代考_第3页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佚文《吴问》成书年代考_第4页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佚文《吴问》成书年代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佚文《吴问》成书年代考

到目前为止,最常见的两种说法是倾斜于山东临安市银雀山汉代《孙子兵法》中的“吴问”。(1)吴王与吕宋之年(公元前512-496年)。一“利其田宅”依《吴问》所说,春秋晚期晋国范、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韩、魏以二百步为亩,赵氏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皆已突破“步百为亩”的周制。视《吴问》为可信资料则会认为亩制的改革并不始于商鞅而始于春秋末期的晋国周制,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更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说文》田部亩下云: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七七引《风俗通义》曰:秦孝公以二百四十步为亩,五十亩为畦。《太平御览》卷七五〇《工艺部七·数》引《一位算法》曰:按司马迁《史记》云:自秦孝公时商鞅献三术,内一,开道阡陌,以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一位算法》所引《史记》虽不同今本,然其说当有所据。从史料学方面看,这些载籍的成文年代最早不过西汉,然而这些说法应是可信的。从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改亩制的历史原因以及三晋国民经济状况分析,三晋改亩制百步为二百步、二百四十步等新制,不会早于秦国。史籍记载,商鞅改革亩制,主要目的是为了诱三晋之民入秦而制订的政策。《通典·食货门一》云“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而务本于内。此说实有所本:《商君书·徕民》说: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也。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史记·货殖列传》亦云:夫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秦地广人少,而三晋人多地狭,因此秦国最早废井田、开阡陌,改周制百步为亩为二百四十步为亩的新田制,正是为了吸引三晋之民而“利其田宅”的政策之一。商鞅亩制的改革与《徕民》篇的形势分析是因果相连的。而按《吴问》所说韩、魏、赵早在商鞅变法前就改百步为二百、二百四十步的亩制,就不大符合三晋“土地小狭、民人众”的国情,而商鞅新亩制对三晋之民的吸引力也就不会太大。(二)按《吴问》所说,晋国魏氏早在春秋末期就实行二百方步的亩制、五抽一之税,但实际上魏文侯(前445年一一前396年)任李悝为相期间,魏仍实行百步之亩制、十一之税制,可见《吴问》所说应是假托之辞。《汉书·食货志上》引述李悝所作《尽地力之教》说: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可见战国魏文侯时仍实行周井田制:(1)步百为亩;(2)—夫治田百亩;(3)十一之税。后两点上引文已明言,而第(1)点还需要作些换算。方百里去三分之一为六百万亩,加三分之一则为九百万亩(亦即提封九万顷,一顷百亩)。古一里三百步(三)《吴问》谓赵氏早在商鞅一百多年前就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对破坏旧有百步为亩的井田经界来说应是早的,而其文却说“赵毋失故法”。似乎说实行一亩二百四十步的大亩制本为“故法”,只是除赵氏之外的其他五卿为了多收田赋、多置兵士而变乱“故法”,缩小亩制的。这种以二百四十步为亩的“故法”,只可能出现在商鞅变法之后,而不可能在此之前。依《孟子》所述,孟子时诸侯各国井田分配不均、经界不正、原有赋贡之制已坏。但井田亩制基本犹存,并未发生变化,《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这正是一家(亦即一夫)百亩,一亩三百步的井田制。因此《孟子》一书反复强调的一是周赋贡十一之制正当孟子王道仁政的主张在齐魏等国接连碰壁之时,与之差不多同时的商鞅,在秦国顺应形势,彻底废除井田制,开阡陌、改亩制百步为二百四十步的革新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吴问》谓晋国赵氏制田二百四十步的亩制为“故法”,实际上说明了《吴问》作成立时赵国的亩制只是沿用了某一成文的“故法”,魏、韩两国当时已接近这一“故法”。笔者认为这一成文“故法”应是商鞅变法后形成的新亩制。这种新亩制魏文侯时未见,屡言田制的《孟子》一书中未言,显然它不会形成于孟子、商鞅之前。大概秦人开阡陌、改革亩制以诱三晋之民,三晋面对人民纷纷释耒而归秦的局面,也不同程度地改革了亩制:韩、魏两国以二百方步为亩,赵国以二百四十方步为亩。而这对其他诸侯国家可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至于范、中行、智氏的亩制,可能只是《吴问》作者参照战国晚期列国的亩制情况所作的比拟,应非实际情况,其成书年代应在孟子、商鞅活动期之后。二《吴问》是儒家思想的产物,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展的思想水《吴问》的成文年代也可通过思想渊源及《吴问》所反映的思想与时代的关系上进行考察。(一)从《吴问》反映的思想渊源关系上看,它所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不反映孙武及其后学兵家的思想观点。1、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认为兵贵势利、尚变诈,一切以利害得失为转移,《孙子兵法》很少论及王道爱民思想;而《吴问》恰与反对这兵家思想特点的儒家观念相合。《汉书·艺文志》谓兵家“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孙子兵法·计》篇就明白地说:“兵者,诡道也”。《孟子·梁惠王上》说“保民”可以王天下,《荀子·议兵》认为兵道关键,“在乎善附民而已”,当时就有人反驳这种“附民”说曰: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唐杨倞注谓“孙”即孙武,“吴”即吴起。可见战国人认为孙武贵势利、行变诈而无敌于天下,并不讲王道附民之策、行仁义之师。荀子驳之说“权谋势利”、“攻夺变诈”是“诸侯之事”,而“善附民”是“仁人之兵,王者之志”《吴问》主张“公家贫,其置士少”,反对“公家富,置士多”,这种王道爱民的方针和措施,却能“固国”并最后擅有晋国,其思维方式大概只能是《孟子》所说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荀子》所说的“仁义之兵”无敌于天下(《议兵》)。而《孙子》则认为军事、经济的实力是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军争》篇谓“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用间》篇谓兴师十万的千里之征要“日费千金”,而用间决不能吝惜“爵禄百金”。这两种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显然是不同的。2、从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吴问》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吴问》认为“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是早亡之道,表现了反对战争的思想情绪,并借吴王之口称这种思想是“厚爱其民”,这明显反映了儒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思想方式。从孔子在食、兵、信三者之中先“去兵”(《论语·颜渊》,到孟子则明确地树起了反战旗帜;谓天下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谓扩张称霸之欲是“缘木而求鱼”而且“后必有灾(《孟子·梁惠王上》)。《吴问》与这些思想观点前后相承。甚至从《吴问》的用语也可以看出与战国时儒家的一致性。《新序·杂事五》述魏文侯问李克吴国灭亡的原因,“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可见《吴问》的用语也与李克所言十分接近。《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有《李克》七篇,王先谦《补注》以为李克为子夏再传弟子。《吴问》与李克之言均反映了儒家一派的思想观点。(二)从思想观念与时代的关系上看,《吴问》的“王道”思想实际上出现于战国中期之后。《吴问》说:“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王者之道”简称则为“王道”,这一术语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点。徐中舒先生曾说:六国称王始于魏、齐徐州之会(公元前三三四年),……《左传》讲霸业不讲王道,《孟子》讲王道不讲霸业,这完全是两个不同时代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孟子》讲王道,王道是要完成一个为天下臣民所归往的大一统的五国,它是六国称王以后的上层建筑,它要为君主集权政体在思想上作进一步发展的准备。其说诚是。在前334年六国称王之前,大概是不会把诸侯的制度、措施称为“王者之道”的。而且,“王者之道”比“王道”用语意义更明显,它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称王之后并以自己为中心而希望完成统一大业的时代趋势。以此来看,《吴问》应是六国于公元前334年称王之后的作品。(三)孙武是我国最著名的大军事家,产生于春秋末期而最后成书于战国中期(11)的《孙子兵法》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特色。而《吴问》述“孙武”的形势分析及预言却体现了教条式的、静止的、偏面僵化的观点。《吴问》把范、中行、智、韩、魏五卿分成三组,除亩制不同之外,预言早亡原因及发展演进直至亡国的几个阶段甚至行文用语都完全一致:“……而伍税之。其制田陕(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不仅行文用显得啰唆重复,而且思维方式也片面教条,不管三组五将军在政治、经济方面力量,土地肥瘠多少,五将军本身的思想素养、能力等各方面的千差万别,在《吴问》中却成了单线条的思路:按五一之税只要亩制小便一定富而兵多,富而兵多则一定“主骄臣奢”,“主骄臣奢”则一定好战,好战则一定会早亡。因此,只要看亩制大小便可断定灭亡次弟:亩制一百六十步先亡,一百八十步次亡、二百步再次亡。上面这每一层推理的因果递进由于其他条件和因素的制约,都应是或然的,但《吴问》却视为必然的趋势。由此看,有人把《吴问》视为很有价值的宝贵资料,并依此去探讨孙武的军事思想与政治、经济思想,是很靠不住的。三《吴问》的成文史再说《吴问》的成文年代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1、《吴问》中“公”、“公家”等术语表现了它的成文时代特征。《吴问》称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家均为“公家”:“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其置士少”;并单称赵氏为“公”:“赵是(氏)制田,……公无税焉”。这种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公元前334年六国相继称王之后,列国卿相将军的一种新型称谓关系。在此之前,除楚国外(但楚国自春秋早期以后就一直僭位称王)诸侯列国的卿相将帅是不能称“公”的。从《左传》、《国语》可知,只有诸侯国君称“公”,其家族称“公室”、“公族”,而卿大夫称“家”、“家门”,这种对比十分明显: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国语·晋语八》).祈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同上)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左传.襄二十九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晋之公族尽矣!(《左传·昭三年》)而且,《左传》、《国语》中晋侯、齐侯、秦侯、鲁公等诸侯均称“公“,而卿相将帅大夫绝无称“公“之例。春秋中叶叔弓镈记齐侯语曰:“女(汝)雁(膺)鬲公家”,“女(汝)台(以)尃(辅)戒(诫)公家”。(《西周金文辞大系》5·240—243)这里的“公家”也是指齐侯的家族。依此,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将军当时只能称“六家”,不能称“六公”。而在战国中期以后,诸侯纷纷称王,则卿相将帅称“公”,《战国策·齐一》公孙闬称齐相邹忌为“公”,《齐二》陈轸称楚上柱国昭阳为“公”,《齐三》称齐相国田文(依鲍彪注)为“薛公”等等。可见战国中期六国称王以来,则卿相将帅地位相应上升为“公”,为“侯”一一如秦国就有穰侯、应侯等(《战国策·秦三》)。而《吴问》称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为“公”,其因何在呢?大概只能说明《吴问》的成文年代不在春秋末期,亦非战国早期,而在战国中期六国称王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吴问》的作者已不详或忽略了孙武在世时期晋六将军(卿)与晋侯之间称谓的差异。但这一点却充分证明了同一称谓爵号的所指在时代变迁中有了新的移位。据此,《吴问》的成文时不会早于公元前334年之前。2、笔者曾对出土文字材料中记数数词组合中使用“又(有)字的演变情况作过考察,发现战国前期(约前475——前390年)记数除序数(纪年、纪月、序号等)词组间有时不用“又”(有)字外,而基数全用“又”字;基数词组间不用连词“又”(有)字是战国中期以来的现象3、与《吴问》同时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佚文还有《四变》、《黄帝伐赤帝》等等总的看来,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佚文《吴问》、《地形二》、《四变》等篇的成文时代不仅晚于《孙子兵法》十三篇,与孙武以及《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也是很不相同的。四《吴问》所作的是在平台上,赵武灵王即为国中之朝,在马陵之战之前,各有其为据上所述,《吴问》的成文时代可定在战国中晚期。至于具体的时间,还可以依《吴问》作进一步的考察。《吴问》猜范、中行氏先亡,智氏继之而亡,猜对了;然而猜韩、魏先赵而亡并后为赵氏所并,却全错了。这种情况说明《吴问》写成之时范、中行、智氏已亡,至于对韩、赵、魏三家《吴问》作者的预言落空了。但其时一定是赵氏强大而韩魏弱小之时,这个时间,不可能是战国中期之前,因战国早期直至公元前340年马陵之战以前一直是魏强而赵弱,赵国是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改革(公元前307年)之后,经过吞并中山、蚕食韩魏、逐渐称雄于列国,成为山东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强国。《史记·赵世家》谓神赐赵襄子朱文曰:至于后世,且有伉王,赤黑,龙面而鸟噣,鬓麋髭髯,大膺大胸,脩下而冯,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