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女真人对汉族政策的演变_第1页
金朝女真人对汉族政策的演变_第2页
金朝女真人对汉族政策的演变_第3页
金朝女真人对汉族政策的演变_第4页
金朝女真人对汉族政策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朝女真人对汉族政策的演变

金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包括女真、汉、契丹、苏联和其他民族。一、对契丹族的压迫女真统治者在灭辽前视契丹为不共戴天的世仇。但在灭辽战争初期,金太祖鉴于其“宗族国人尚少”,势力较弱,为了分化瓦解敌人,采取了招抚为主、征掠为辅的政策。收国二年(1116),金太祖诏谕下属,“已降或为军所俘获,逃遁而还者,勿以为罪,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对契丹百姓,女真统治者将其部分编入猛安谋克组织,独立建制,参与灭辽伐宋战争。还有部分契丹人被派到山前山后原辽所设的若干群牧所,从事畜牧业生产,其中有的称群子,有的为奴隶。对北京路、中都路和锦州龙兴寺原辽朝的二税户则贬为奴隶。另外,保留了辽时以契丹人为主体的乣军,继续分布在东北路和西南、西北两路戍边。在群牧所劳动的群子和奴隶以及戍边的乣军,长期在高寒不毛之地劳动、戍边,生活异常艰苦,由于不堪剥削和压迫,正隆五年(1159)就在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契丹人武装起义。起义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契丹和奚族的农牧民和奴隶,“山后四群牧、山前诸群牧皆应之”参加起义的有不少奴隶,金章宗采纳了完颜襄的意见,将一部分奴隶还给契丹贵族,以示笼络,“余悉官赎为良”成吉思汗起兵攻金时,卫绍王怀疑契丹人有二心,乃下令契丹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二、辽金时奚人的地位奚族原称库莫奚,始见于北魏登国三年(338)女真起兵反辽后,奚人站在契丹一边,竭力维护辽的统治,在天祚帝逃跑后,奚王回离保(宋人称其为萧幹)与契丹王室耶律大石一起,于保大二年(1122)在燕京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金太祖攻入居庸关后,北辽上下纷纷北逃,回离保集结奚诸部、渤海和汉人丁壮为军,于保大三年(1123)正月建国称帝,“号奚国皇帝,改元天复”,这是奚族唯一的一个政权。同年五月,回离保被其部下所杀女真统治者对待奚人与辽时“拟于国族”待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这就激起了奚人的强烈不满。1160年契丹窝斡、撒八反金起义时,不少奚人猛安和谋克带领奚人加入了反金队伍。金世宗在镇压这次起义时对顽强反抗的奚人采取了极为野蛮的政策:“尽杀其男子,以其妇女童孺分给诸军。”在辽时大量奚人已与契丹族同化,金时又被迫东南西北不断迁徙,与女真人、汉人、契丹、蒙古等族杂处,相互通婚,渐失奚族特征而融合、同化于上述民族。金朝以后,不再见到奚族活动的记载。三、金世宗对诸经营史、诸经史则有且来金初,女真统治者将汉族分为汉人和南人。原辽统治区的汉族称汉人,原宋统治区的汉族称南人。这种划分虽未见诸法规条文,但事实上是存在的。金世宗在大定二十三年(1183)曾评论说:“燕人自古忠直者鲜,辽兵至则从辽,宋人至则从宋,本朝至则从本朝。其俗诡随,有自来矣。虽屡经迁变而未尝残破者,凡以此也。南人劲挺,敢言直谏者多,前有一人见杀,后复一人谏之,甚可尚也。”(一)残酷的国家压迫政策1.小民出城,被剥削者为官在金初的金宋交战中,女真军对顽强抵抗的宋朝军民施行烧杀抢掠和屠城。其中以移赍勃极烈兼左副元帅的完颜宗翰最为典型。“虏骑所至,唯务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虏妇人,焚毁舍屋产业”天会八年(1130)冬,完颜宗翰密令诸路在同一天一齐行动,大索两河人民,连行旅亦不放过,凡三日而罢。把搜索的客户编入官籍,贬为官奴,耳刺“官”字,用铁索连锁,押到云中,或散养民间,立价出卖,“余者驱之达靼、夏国以易马。亦有卖于蒙古、室韦、高丽之域者。小民出不意,父子夫妇尽城星散,哀号满道,井缢者甚众”。被掳到云中的人不准出城,不给饭吃,一向清高的士大夫也不得不乞讨。完颜宗翰恐饥民闹事,遂以给米赈济为名,将三千人诱骗出城,全部活埋2.禁止诸路百姓多元出行天会九年(1131),完颜宗翰采用其心腹、辽降臣、大同尹高庆裔的建议,在诸州郡遍设地牢,“深三丈,分三隔,死囚居其下,徒流居其中,笞杖居其上。外起夹城,重堑以围之”。还规定窃盗赃一钱以上者处死完颜宗翰害怕新占领区的百姓南流,又担心南宋的所谓“奸细”入境刺探情报,遂听从高庆裔建议,下令禁止诸路百姓擅离本籍,严格限止行旅自由。如需出行,则要将人数和所带行李报告伍保邻人,再报百人长、巷长、所司,由所司担保向州府申报,才发给“蕃汉公据”即通行证,方可出行。沿途所经市肆、客舍,需验证“公据”方得宿舍。到达目的地后,将“公据”上缴官府,返回时再换发新的通行证。还规定每次出行只能住一次客舍,如违限不告而出者,用沙袋打二百返回。这种严酷限制的结果,导致“小商细民,坐困闾里,莫能出入,道路寂然,几无人迹矣”3.劳动人不够—强制南人以抵债没身为奴女真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一方面对女真族实行防止其内部阶级分化的政策,如果有女真人沦为债务奴隶,或鬻身为奴,则官为赎良;如果劳动人手不够,则官为补充奴隶,每户不少于四个。但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将南人贬为奴隶。天会八年(1130),元帅府曾下令以“人口折还债负”。天眷元年(1138)夏,元帅府又下令“诸欠公私债无可还者,没身及家属为奴婢偿之”,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逼得南人“莫不逃死偷生,聚保山谷”,“最甚者,天会八年春,以人口折还债负,相率上山者动以万计”,进行反抗4.把南方人作为战利品交给真正的奴隶掠夺财物和人口是女真奴隶主灭辽破宋战争的目的之一。在第二次攻汴京时单是破大名、安成二县驱掠子女即达2000余人5.男性置石与前声天会四年(1126)十一月,枢密院对两路指挥下令改俗:“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不得错失。”女真人男子剃去颅顶及两侧头发,留颅后发,编结为辫,垂于肩背。妇人则将头发束于颅顶,辫为圆髻。汉族的服装发式在各个历史时期虽有些变化,但长袍(或衫)、右衽的格式则是不变的,成年男子束发于头顶,覆巾或冠。汉族人秉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可毁伤的古训,除了小孩剃童发之外,是不能剃发的。因此,雉发左衽命令引起南人的强烈反抗。“今河东、河西不随顺番贼,虽强为剃头辫发,而自保山寨者,不知几千万人”6.以市场为导向经营综合经营金统治者把金源肇兴之地称为“内地”即上京地区,金太祖、太宗、熙宗三朝把内地作为其政治、军事、经济重心,加以重点经营。在灭辽破宋战争过程中,为削弱燕地和中原汉族、契丹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同时也为了弥补“内地”劳动力之不足并提高生产技能、发展经济,曾不断强制“富强工技之民”和农民迁往“内地”。金军攻破开封后,曾“押工役三千家”(二)全面转变统治方式女真统治者对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烧杀抢掠的暴行,除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贪欲之外就是种下仇恨,而无法征服民心。如果想在中原地区长期统治,就必须改弦更张,摒弃野蛮落后的统治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全面转变政策,向汉族看齐,为汉人所接受,才能站稳脚跟,实现长久统治。由于汉族军民对女真暴行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也由于维护女真奴隶主和女真族根本利益的需要,自金太宗开始,几位受儒学教育较深比较开明的统治者选择了逐步改变女真原有的统治方式,转向全面地与汉族融合的道路。1.树立了一个统一的民族政权政治体制的转变是女真向汉族融合的根本性转变。在这方面女真统治者经历了以女真制待汉人——以汉制待汉人——以汉制待国人的过程,最后实现了由女真化向汉化的全面转变。第一阶段:以女真制待汉人,收国二年至天辅六年(1116金太祖在收国元年举兵反辽、攻破东京后,于收国二年(1116)五月下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天会二年(1123),“平州既平,宗望恐风俗糅杂,民情弗便,乃罢是制(即猛安谋克制),诸部降人,但置长吏,以下从汉官之号”第二阶段:“以汉制待汉人”,天会二年至天会十三年(1124金灭北宋后占领了中原北部广大地区。用什么方法统治汉人是摆在女真统治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原辽辖平州欲行“本朝之制”就遭到了当地官民的强烈抵制,而不得不行“汉官之制”,对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宋地区就更不能以落后的奴隶制方式进行统治,连主管宋地军政事务的都副元帅完颜宗翰也认为用女真奴隶制进行直接统治是不可能镇服宋地汉人的,故而在“以汉制待汉人”思想影响下决定扶植一个汉人傀儡政权进行间接统治。“忠献(宗翰)惧亟取则百姓难谙于政化,故先立张楚,次立刘齐”女真统治者在占领中原后不进行直接统治而先后两次扶植傀儡政权进行间接统治,这种做法自魏晋以降所有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政权所仅有。究其原因,一是,北宋政权虽腐败不堪一击,但汉族人民无论在文化上抑或心理上都无法征服,因此,只有以汉人的办法来压服反抗,稳定社会;二是北宋虽亡,宋高宗又建立了南宋政权,以继宋统,在天会八年的较量中,金自知无法消灭南宋,需要一个傀儡政权作为金、宋之间的缓冲。由北宋官僚中败类组成的伪齐政权虽然对人民苛征暴敛,勒索无度,对南宋不共戴天,动辄挑衅,弄得天怒人怨。但它毕竟不是女真奴隶主政权,而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因为早在扶植张邦昌政权时,金太宗就承诺“官制不易,风俗不改”第三阶段:“以汉制待国人”,天会十三年至天兴三年(1135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金熙宗即位,他是一位把儒学奉为圭臬、汉化程度极深的青年皇帝。他在翦除保守势力和异己势力后,依靠奉使金朝被留的宋臣宇文虚中,降金宋臣蔡靖等汉族知识分子以及金朝一些开明官员“数十人相与计议”,在太宗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政治改革,熙宗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完全摒弃辽朝“蕃汉分治”、“以汉制待汉人”的思想,而以唐宋官制为模式来设计中央和地方官制。他废除了部落联盟色彩极浓的勃极烈辅政制,依唐宋制建立了宰辅制。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进一步完善中央官制,取消中书、门下,仅保留尚书省,它是宰辅机构,宰辅由尚书令、左右丞相(又为平章政事)、左右丞(又为参知政事)共五人组成,他们对皇帝负责,皇帝是最高决策者,具有无上的权力,形成中央专制集权。与此同时,天会十五年(1137)罢伪齐政权,置中央派出机构行台尚书省于汴;天眷元年(1138)罢燕京枢密院,设行台尚书省;天德二年(1150)十二月又罢行台尚书省,以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机构设路(府)、州、县三级行政体制,归中央统一领导。分散在中原各地的猛安谋克户则另设系统,猛安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专管女真人事务。这种做法说明“以汉制待国人”的转变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就是女真族仍然拥有某些特权。熙宗从上到下的官制改革,建立了一元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划时代意义,实现了女真金朝从“以汉制待汉人”、“藩汉分治”到“以汉制待国人”蕃汉一统的转变。而政权性质的转变则是女真从民族压迫到民族融合、进一步实现汉化的根本性转变。与汉族融合的另一个带根本性的措施是迁都。天德三年(1151),女真又一位汉化极深的皇帝完颜亮,力排众议,迁都燕京,将金朝的政治中心从落后的金源肇兴之地上京迁到经济文化先进的燕京。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如果女真权力中心继续滞留上京,又在落后的女真文化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包围中,很难与先进的汉族文化进行直接交流,更遑论融合了。而女真统治者也就很难在中原汉地站稳脚跟。所以历史上入主中原的有远见的统治者,无一不是把统治中心放在中原地区。可以说,海陵王迁都,是与汉族融合的标志性转变。2.网络开放后,改变女真教育的单一模式首先是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科举考试。创建于隋唐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比较先进而重要的选官制度。金初十几年征战过程中选官没有什么制度,主要根据军功和裙带关系。然而,在灭辽以后迫切需要大量官员管理新占领区,金太宗本着“以汉制待汉人”的思想,于天会元年(1123)开始科举考试,天会二年甚至一年两举。天会五年(1127)占领宋地之后,地方官员更缺,由于原辽地区科考内容与宋地不同而设南北两科称“南北选”,分别招揽辽地和宋地的汉族知识分子。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之后,海陵王对科举考试又进行重大改革,一是取消对宋地汉人带有歧视性的“南北选”,统一科举考试,三年一考;二是在科考的程序上由原来的乡试、府试、会试(礼部)三级增加殿试为四级,把最后的选士权收到皇帝手中,并制定《贡举程试条理格法》将科举法规化,全国一体遵守。但是此时的科举选士仅适用于汉族及其他族知识分子,女真人则不入此限,而是以军功、荫庇原则选官。直到大定十一年(1171)才在选官制方面实现了“以汉制待国人”的转变。这一年金世宗创设女真进士科,即所谓“策论进士”,尽管女真人科考时赋予了许多特权,但女直进士科之设毕竟将科考选士一途纳入了对女真人的选官制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女真人的文化素质。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导、鼓励女真皇室青年和贵族官宦子弟努力学习儒家经典,主动接受儒学教育,客观上正是加强了女真与汉族在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的交流和融合。其次是兴办各类学校,培养科举生源,普及儒学教育。从天德三年至大定六年、十六年(1151金世宗为了保持金朝官僚队伍始终以女真人为主体,并使更多的女真子弟进入仕途,大定四年设女直学,以女真大小字译经书颁行之,号召女真青年习读。随后又在各路猛安谋克户内选择良家子弟共三千人集中起来进行特别培训,学习儒学经典。大定九年(1169)又从中遴选一百名优秀者到京师,由女真人中儒学修养最高的温迪罕缔达任教,用以培养女真特殊高级人才。为了进一步普及儒学教育,并有更多的女真人参加科考,大定十年(1173)设女直国子学,在诸路设府州学22所,遍及中原、上京、北京及戍边的猛安谋克聚居地区,入学资格和教学内容与前述各类学校同,所不同的是国子监系列读汉字版本经书,女直学校则读女真字经书。金世宗之所以组织人力将汉字经书译成女真字,让女真人熟读,主要还是为了在汉化的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的语言文字特性。通过各级女直学校的儒学教育和女直进士科科考,涌现出许多粗习儒学的女真青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女真青年学习儒学,不但提高了女真族的文化素质,而且也引发由尚武到崇文的民族习性和民族心理的转变,从而在价值观层面上达到更深层次民族融合,则是无庸置疑的。由于金朝历代皇帝高度重视科举,科举制在世宗、章宗时期得到了高度发展。终金之世,共举行科考43次,约取进士15000人,朝廷也遴选了不少优秀的由儒学培养起来的汉族和女真族知识分子入朝做官。自海陵以降,累朝皆有汉人进士任宰执者。这些进士出身的汉人贤臣在以儒治国、推动女真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同样作为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相比于辽,在建国后十年即辽圣宗统和六年(988)始“诏开贡举”。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从忽必烈主政起五十年后即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才颁布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而女真金朝在建国后八年即实行科考,充分说明女真统治者比契丹、蒙古统治者要开明、开放得多,也说明他们在汉化和以儒治国方面自觉程度更高一些。3.金世宗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这里所述经济层面主要叙述土地制度的转变。由于牛头地制度是女真奴隶制度的重要载体,关乎皇室、贵族和女真大小奴隶主的切身利益,也关乎金朝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牛头地制向租佃制转化过程显得复杂、艰难而又漫长。女真统治集团为强化对北中国的统治,除迁都燕京、将政治中心南移外,又自天会十一年至贞元元年(1133然而,猛安谋克自立村寨,非但不能割断封建经济的积极影响,相反租佃制在猛安谋克村寨中迅速发展起来。另外,将大量犬牙交错的土地互易之际,却发生了女真人对汉人土地的掠夺而埋伏了更加深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女真人的贫富分化。租佃、卖田现象非但未见减少,反而急速发展起来。史载:“前参政纳合椿年占地八百顷”,“山西田亦为权要所占,有一家一口至三十顷者,以致小民无田可耕”,“猛安谋克人惟酒是务,往往以田租人,而预借三、二年租课者。或种而不耘,听其荒芜者”,“附都猛安户不自种,悉租与民,有一家百口垅无一苗者(全部出租)”租佃制的发展和女真族内部的两极分化严重动摇着女真统治的支柱和根基。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和不可阻挡的封建化潮流,熟读《资治通鉴》并以中原明君为榜样的金世宗审时度势,为了女真族的生存和发展,逐渐改变了阻挡、对立的态度,改变狭隘的民族心态,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土地制度变革,他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借田招租。屯田猛安谋克户有的因贫而偷盗,被盗者索赔时,偷盗者只好卖田赔偿,金世宗采纳了御史中丞、汉人张九思的建议,规定“家贫不能征偿者,止令事主以其地招佃,收其租入,估价与征偿相当,即以其地还之”二是有条件地允许租佃。金世宗针对女真屯田户不自耕垦,尽令汉人佃莳的现象,于大定二十一年(1181)和二十二年(1182)几次下诏“自今皆令阅实各户人力,可耨几顷亩”,“必使自耕耘之,其力果不及者方许租赁”三是以计丁授田代替牛头地的土地分配方式。为补偿猛安谋克户因卖田、荒田而减少的耕地,金世宗不断下诏拨给良田,但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