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共两套)_第1页
2023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共两套)_第2页
2023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共两套)_第3页
2023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共两套)_第4页
2023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共两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共两套知识点全册后附问答题新教科版六上科学知识梳理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套)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观察工具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样图能否放大物体图像能放大不能放大(且图像大小不变)不能放大(但能把图像缩小)特点中央厚、边缘薄一样厚中央薄、边缘厚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放大镜。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放大镜。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2)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3.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肉眼看到的蚜虫密密麻麻,也看不清细节,而在组合凸透镜下能 较为清楚地看到蚜虫的肢体。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5.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6.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7.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3)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4)调焦:眼睛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5)观察:慢慢移动玻片标本,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画在学习单上。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均不同。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3.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注意移动标本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4.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5.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蝴蝶的触角蝗虫的触角蚕蛾的触角天牛的触角6.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7.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8.受昆虫的启发人们进行了很多的发明创造。如: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雷达——对蝙蝠的模仿。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3.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1)盖上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3)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4.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看到的大泡泡是液泡。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4.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他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3.在池塘的水中有不少微小的生物,可能有草履虫、水蚤、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眼虫等。4.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2)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②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5.我们还可以提前培养微小的生物(1)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聚集而成的。(2)用滴管取烧杯内的水时,可以适当靠近水面附近,这里的微生物比较密集。6.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7.绝大多数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1.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2.微生物既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3.微生物带来的危害(1)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2)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4.微生物带来的好处(1)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蘑菇、酸奶、甜酒、泡菜、腐乳、面包、醋、酱油等。(2)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3)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巨大贡献。5.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6.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眼睛眼睛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7.人类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地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其中海洋的面积(约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约占29%)。3.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地球自转。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如:地球结构模型剖面、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纬线经线纬线经线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由于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4.昼夜交替的假说(1)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2)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时,这些假设暂时都是正确的。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示意图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是否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是是2.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被称为傅科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3.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方便我们研究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4.地球绕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5.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6.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3.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4.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5.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制作圭面刻度在圭面上立表太阳高度的变化手电筒模拟太阳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1)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6)在连续测量到两次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时间是一年7.昼夜长短的变化(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8.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的公转(1)公转是指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转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2.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会改变,始终指向北极星。3.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每年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每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4.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5.四季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①“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冬季”这个观点是错误的。②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是北半球的夏季。③同一时间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而同一时间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是一个定值。6.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地球一直是“斜着身子”公转的。(2)小球的轴(地轴)所指的方向要始终不变。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蝴蝶猫头鹰(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蝴蝶、蜜蜂等。蝴蝶猫头鹰(3)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猫头鹰、蝙蝠等。(4)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3.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2)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蛇、蛙、熊等。(3)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等。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我们完成一项活动所使用的物品都可以称之为工具,工具一般能够使我们省力或方便。2.不使用工具时,很费劲而且很难取出核桃仁;使用锤子、砖块等工具时,能取出核桃仁,但基本上都是碎块、碎渣;使用核桃夹时,既省时又省力,熟练后还可以取出完整的核桃仁。不使用工具使用锤子使用砖块使用核桃3.工具的选择和使用(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2)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3)同一种工具,使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会不同。(4)费力、难做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4.我们在活动中所用到的方法和手段称为技术。工具与技术的关系如下:5.生活中的常用工具(1)通信工具:手机、电话、电脑等。(2)测量工具:温度计、刻度尺、秒表等。(3)机械工具:螺丝刀、钳子、扳手、羊角锤等。(4)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第2课斜面1.斜坡就是一种斜面,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可以省力。2.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不需要人为施加力。沿斜坡滚落石头模拟水渠引水3.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但越费距离。4.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可以在一些工具上见到斜面的应用,比如刀、斧等;你还能在许多交通道路、房屋建筑中找到斜面,比如盘山公路、桥梁、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等。5.人们利用斜面和其他技术修建了运河、水坝、水渠、水沟等设施,组成水利系统。6.像螺丝钉上的螺纹这样的形状叫螺旋,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1.一根木棒就可以变成杠杆。古人利用木棒撬动大石头。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2.杠杆上三个重要的位置(1)支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2)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 阻力点支点位置。(3)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3.用一块小石块和木板撬动一块大石块时,支点距离阻力点越近,距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4.由于三个点的具体位置各不相同,因此杠杆的省力情况各不相同。(1)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2)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3)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5.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1)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撬棍、启瓶器、钳子、羊角锤等。(2)扩展力的作用范围:打捞网、筷子、船桨、钓鱼竿等:(3)改变力的作用方向:锄头、撬棍等。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1.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物品。2.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发展了交通图、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快捷和高效。3.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在操场沿直线、曲线运送物品,可以总结出车轮的作用:省力、省时、灵活、平稳、便利等。实验中使用秒表进行计时。4.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在漫长的历史中,车轮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5.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轮和轴固定的中心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在轮上用力的位置相当于杠杆的用力点,在轴上用力的位置相当于杠杆的阻力点。6.轮轴可以省力,而且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轮轴越省力。7.水龙头、扳手、滑轮、螺丝刀都可以看成是轮轴的变形。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1.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利用金属材料制造工具成为可能。大多数金属不仅坚硬耐用,而且可塑性强。2.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锋利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可以看作杠杆。3.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4.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通过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5.模拟医生做外科手术。用普通剪刀剪开组织时容易将开口开得较大,使用解剖剪会更方便。6.三种剪刀(1)裁衣剪刀为了获得更大的裁剪距离,剪刀的结构都会设计成等臂杠杆甚至是费力杠杆,但我们使用时并不觉得有多费力,这得益于刀刃是斜面。(2)理发剪刀(牙剪)也多为费力杠杆,刀刃是梳齿形状,可以用来打薄头发。(3)解剖剪刀的刀柄很长,刀刃很短,可以很省力。第6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进着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印刷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我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3.模拟活字印刷(1)检字: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齐。(2)刷墨: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3)拓印: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4)晾制: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4.估量活字印刷的时间(印刷多次时只需检字一次)(1)印刷一本书的时间=检字一本书的时间+刷墨一本书的时间+拓印一本书的时间+晾制一页的时间(可以同时晾制,所以晾制花费的时间很少,可以忽略)(2)印刷100本同样书的时间=检字一本书的时间+(刷墨一本书的时间+拓印一本书的时间)×1005.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1)制作少量的书时,如制作一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手工抄写。制作大量的书时,如制作100本书,比较省时的方法是活字印刷。(2)手工抄写很容易有错误,而活字印刷可以在检字阶段多检查几次,能大大降低错误率。6.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快速而大批印制成为可能。印刷术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1.印刷革命带来了书籍报刊的大量普及。2.现在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和准确。3.书籍、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都是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4.比较不同的传播工具(1)书本主要为我们提供文字、图像等形式的信息,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籍所承载的信息。(2)电脑可以提供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更多形式的信息。电脑承载的信息更加多元,人们可以通过看、听的方式获取它所承载的信息。5.比较阅读图文和观看视频的传播效果方式获取信息的速度获取信息的效果阅读图文快抽象、不易理解观察视频慢直观生动、易理解6.独轮车的模型中,车轮是轮轴的应用,绕轴转动的车架是杠杆的应用。在制作的过程中,技术的运用简易独轮车也很多,比如,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用吸管来减小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力,竹棍连接的捆扎技术等。简易独轮车7.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就像是一个齿轮,驱动着它们共同发展。8.当文字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时,记录文字的需要推动着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纸张,抄写的低效又推动着印刷术和印刷工具的发展。第四单元能量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2.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3.像我们组装过的电路一样,电池提供的电能经过小灯泡,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在这个过程中,电能的总量与光能和热能的总量是相等的。4.能量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5.车的行驶需要能量,汽油为大多数汽车提供了能量。电动车会消耗电能,太阳能车会消耗太阳能。6.寻找身边的能量形式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的来源)物体发生的变化转动的电风扇电叶片的转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细小污物脱落运动的太阳能车光车轮的转动磁铁吸引铁钉磁铁钉的运动7.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每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2.家里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能量使用的物品能源可否再生可否替代或节能办法电灯火电厂不可再生使用节能灯平板电脑电池不可再生不使用时关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可再生_______燃气灶天然气不可再生使用节能燃气灶燃油汽车石油不可再生公交车、自行车等产品名称:电热水壶额定功率:1800W额定容量:产品名称:电热水壶额定功率:1800W额定容量:2.0L额定电压:220V额定频率:50Hz(1)功率:用电器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2)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3)耗电量的常用单位是度,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度。计算公式:功率(瓦)×时间(小时)÷1000=耗电量(度)。(4)右图为电热水壶的铭牌,观察铭牌可以知道它的功率、容量等信息。“1800W”表示电热水壶工作1小时的耗电量就是1.8度。4.节能建议(1)客厅无人时,要及时关闭电灯和电视。(2)不使用电脑时,可以设置成待机状态或者关机。(3)夏季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不低于26℃。第3课电和磁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的指针发生了偏转。2.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电生磁)(1)组装一个电路,点亮小灯泡,以确保电路是通路。(2)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静止时会指南北方向。小磁针的南极(S极)指向南方,小磁针的北极(N极)指向北方。(3)将电路中的导线拉直,放置在指南针的上方,并让导线的方向与磁针所指的方向一致。(4)接通电路,指南针会发生偏转。再断开电路,指南针会恢复原位。3.将简单电路中的小灯泡取下,利用短路电路做奥斯特实验。由于电路短路,电流很强,所以指南针的偏转角度更大,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实验中,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短暂接通一下马上断开。4.用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重演奥斯特实验,指南针的偏转角度会比用一根通电导线更大。5.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查废电池中是否有电。第4课电能和磁能1.磁铁也具有“能量”,从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到耳机、电磁炉,到处都有磁能的影子。2.生活中的大部分磁能都可以由电能转换而来。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4.我们制作铁钉电磁铁所用的导线较短,连接在电池上有点像短路连接,耗电大,电池容易发热,所以不能把它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5.利用电磁铁可搬运大头针等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体。6.将电磁铁连接到电池上,给线圈通上电流,将电磁铁与大头针接触,观察到电磁铁能够吸起大头针;断开电流后,大头针会落下。这说明电磁铁接通电流后产生磁性;断开电流则磁性消失。7.用电磁铁搬运物体时,电能先转换成磁能,然后电磁铁吸引物体运动,电磁铁的磁能转换成物体的机械能。8.电磁铁能指南北,且其磁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第5课电磁铁1.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1)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匝数。(2)不变的条件:电池的节数、铁钉的大小等。(3)电磁铁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池,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公平。(4)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线圈的匝数越少,电磁铁的磁性越弱;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电池节数越少,电流越小,电磁铁的磁性越弱;电池节数越多,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3.实验中,我们根据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第6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它的基本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2.小电动机的构造(1)小电动机主要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2)外壳内有一对永久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3)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改变电流的方向。(4)转子上有线圈绕在铁芯上,相当于电磁铁。3.探究小电动机是如何转动的(1)把转子的电流换向器放在导线架上,另一端的轴放在铁丝架上,要使转子能够灵活转动而不被卡住。(2)通过导线架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用一个磁铁靠近转子,转子会转动。(3)改变转子转动速度的方法包括改变磁铁距线圈的远、改变磁铁数量、改变电池数量。(4)改变转子转动方向的方法包括改变磁铁的磁极性质、改变电池正负极的接法。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1.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2.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3.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转化了的能量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逐级传递。说明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4.用电动机来发电观察电动机产生的电流使电动机转动的更快(1)将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里,转动小电动机,小灯泡没有发光,可能是因为“电动机”产生的电流太小,我们可以借助“电流检测器”进一步观察。(2)用线绕在小电动机的轴上,拉动线可以使小电动机转得更快些,进而产生更大的电流。(3)当小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它就是发电机了,发明了发电机后,人们就能够把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大规模地转换成电能了。5.太阳能无人驾驶飞机的能量转换电动螺旋桨(电动机)电动螺旋桨(电动机)太能能电池板机械能电能太阳能机械能电能太阳能全册问答题梳理与总结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答: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答: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4.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答: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5.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1)目镜:放大;(2)调节旋钮:调节物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3)物镜:放大;(4)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物体;(5)反光镜:增强光线。6.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答:上边的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下册的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7.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答:以蝴蝶的翅膀为例,蝴蝶的翅膀图像较小,只能看到整体的形状、颜色等,看不清细节;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脉;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得更大更清晰,能看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最惊奇的是鳞片的数量很多,排布整齐,每个鳞片的形状大致相同。8.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答: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9.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答:①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像一个个小房子;②洋葱表皮细胞内有小黑点——细胞核;③洋葱表皮细胞的数量很多。10.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跟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都像很多个小房间;不同:我们观察到的细胞更清晰,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没那么清楚。11.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生物体的细胞?有什么新发现?答: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人体细胞。①生物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②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③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④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12.我们观察到的微小的生物有什么共同点?答:构造简单。都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称为单细胞生物。身体微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13.我们观察了几种微小生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名称样子水蚤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草履虫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变形虫能变形,任何地方都能突起线虫呈圆柱形新月藻像新月形衣藻球形或卵形,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能游动14.我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答:①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②需要进食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③需要呼吸;④排泄废物;⑤对外界刺激有应激表现;⑥有生殖现象。15.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答:(1)地球结构模型: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2)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的海陆占比(3)地球自转模型: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16.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答:模型的相同之处:指三个模型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模型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指三个模型所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表达的研究方向不同和制作方法不同。17.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答:添加底座,用胶带把两个橘皮固定,涂色再均匀些。18.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答:能。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19.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答: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20.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答:不同: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托勒密认为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即地心说。哥白尼认为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即日心说。相同点:地球是球形的,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21.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与前一次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答:实验条件不同:①增加“地轴”让“地球”绕“地轴”自转;②增加反光小圆片,方便观察反光小圆片在自转过程中不同时的昼夜交替过程。实验结果不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2.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答: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像。23.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答:根据模拟实验,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24.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答: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要24小时。在模拟实验中,地球自转一周,一个地区只迎来一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出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25.四季交替,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怎样有规律地变化?答:物体正午的日影长度在四季有规律地变化着:从夏到冬,日影逐渐变长;从冬到夏,日影逐渐变短;夏季日影最短,冬季日影最长,春秋日影适中。26.在模拟实验中,我们是怎样模拟地球的运动的?答:准备一个塑料小球,在球上画一条“赤道”;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的轨道;让小球在圆盘中运动起来。27.通过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答:周期为一年,方向为自西向东,地轴倾斜角不变,产生四级的变化,轨道形状为近似正圆的椭圆有近日点,远日点。28.通过收集资料,我们知道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还有哪些影响呢?对生物影响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植物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呼吸作用,有的花瓣白天打开,晚上闭合,有的植物晚上开花不同季节有不同样貌动物分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换毛(羽)、冬(夏)眠、迁徙、洄游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着装、饮食、住宅、活动、生长、过敏29.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有什么区别?答:使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省力、省时、方便或者轻松地完成工作。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都属于技术的范畴,对这些方面的思考,往往又会转变成新工具发明的动力。30.在取核桃仁的任务中,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使用核桃夹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技巧有什么变化?答:相同,都可以采用敲、碾压两种方法。用木棍、砖块、铁锤敲起来很方便,但很容易把核桃砸烂变成残渣;用碾压的方法,虽然慢,但用木棍碾压取出的核桃仁相对较完整一些。使用核桃夹其实也是碾压的方法,用它取出的核桃仁更完整。31.结合探究过程,说说你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答:工具:常常是一些物品,有的是任务中用到的物体,不同工具优劣不同;技术:常常是一些方法,同一任务中可以用到多种技术;但是工具和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工具,技术和工具都是可以改进的。32.通过测试,你认为斜面有什么作用?答:降低搬运难度,省力省时33.模拟测试中,我们是否能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指定地点?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答:有时能撬动,有时撬不动。杠杆在撬动中起着省力作用。34.测试过程中,你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答:改变小石块的位置:小石块离小木块越近越撬不动,离小木块越远撬动的距离越大。改变小木块的位置:小木块离大石块越远越撬不动,离大石块越近撬动的距离越大。35.如何评价这两种工具的运输方式?工具无轮平板车有轮车比较运输慢运输快比较运输费力运输省力转弯困难转弯灵活水容易洒出来平稳36.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两种工具的优劣?答:是否省力;是否方便是否省时;是否灵活;运送的物品是否完整37.你认为车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答:车轮减小了摩擦力,使搬运更省力、省时、平稳、便利38.通过测评,你如何评价剪刀这种工具?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种工具的优劣?答:指标:完成任务的时间、难度、是否省力、是否灵活、是否安全……39.在模拟医生解剖的任务中,你认为剪刀有什么作用?答:剪刀起到了剪开、分离、剪断的作用。40.剪刀的什么结构特点使它具备这样的作用?答:解剖剪的刀刃锋利,刀柄较长,方便我们剪开外皮和剪断两根导线;刀尖细,刀刃薄,方便我们把需要剪断的导线跟其他导线分离开来。41.从模拟活字印刷的过程中,你知道了印刷术包括哪些方面?答:检字→刷墨→拓印→晾制42.通过评测,你知道印刷术给记录和传播信息带来了哪些改变?答:印刷比手工抄录要快,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也促进了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工具的改进和新技术的涌现,也推动着印刷术不断创新发展。43.通过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有什么差别?答:阅读文字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及时选取和标注重点信息,但不够直观。视频信息生动直观连续性强,但相对耗时,选择和标注信息时不够方便。44.在制作过程中,你们用到了哪些简单的工具?它们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独轮车结构中包含了学习过的哪些技术?答:工具:剪刀、小刀、尺子等。技术:三角形更稳固、吸管减少摩擦力、捆扎技术等。45.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谈谈我们对工具与技术的一些新看法。答:在选择工具与技术的工程中,要选择适合的、便利的。工具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改良。而技术,比如说使用电脑获取信息的时候,要学会使用鼠标方法、打字技术等。总而言之,工具和技术都是可以改变的。46.公园里有许多能量的表现形式,我们能找出几种?这些能量引起了什么改变?答:风能:风筝飞上天、大风车在转动、白云在天上飘;光能:天气温暖、植物光合作用;电能:摩天轮在转动、音响喇叭播放音乐、打电话;机械能:划船、跑步、跳舞、放风筝、走路;水能:小船飘在湖面上。47.哪些能量形式可以让车动起来?答:风能、光能、电能、机械能、水能48.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里都使用了哪些能源?想一想,能量之间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转换?答:太阳能和电能。太阳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风能、热能和动能。49.你能提出哪些节能建议?答:当室内无人或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夏季在室内使用空调时,温度设置不低于26℃。可以使用节能设备,如节能灯、节能水龙头等。50.分析奥斯特实验,你有什么发现?答:通过奥斯特实验,我发现通电直导线周围和通电线圈周围都存在磁场。51.电和磁之间能否相互转换?你的依据是什么?答:当导体切割磁力线或穿过线圈的磁力线发生变化时,导体或线圈内便会产生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流,这就是磁生电。52.用电磁铁搬运物体,能量是怎样转移的?在这个过程中,能量形式是怎样转换的?答:用电磁铁搬运物体时,电能先转换成磁能,然后电磁铁吸引物体运动,将电磁铁的磁能转换成物体的机械能。5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流越大,磁性越强。54.我们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到了电动机?答:电吹风、电钻、电风扇55.我们知道哪些发电的方法?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电能来源转换的能量形式输出的能量形式普通电池化学能电能光电池光能水力发电站水能风力发电站风能火力发电站化学能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核发电站核能56.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能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试着说一说。(a)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b)能量的形式可以发生变化,能量也可以从一个物体转换到另一个物体上;(c)电能是来自于其他形式的能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方便使用的电能。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①透明;②中央厚,边缘薄。只要具有这两个特点(比如:加水后的烧杯、玻璃杯,一滴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和镜片直径无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5.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都是由玻璃制成,都是透明的。玻璃片中央和边缘一样厚薄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3.使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组合凸透镜具有放大作用。(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两个凸透镜。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6.显微镜的结构:7.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1)目镜、物镜:放大物像(2)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3)转换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换物镜(4)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5)通光孔:通过光线(6)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7)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8)准焦螺旋:调焦距(9)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物体,这些物体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可以概括为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3.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大,通过显微镜看到的视野就越小。4.比较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蝴蝶器官的结果: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很小能看清轮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细节。放大了能看到全部,但还是看不清细节。很大很清楚可以看到蝴蝶足上有很多毛,但只能看到足的一部分,不能够看到全部。5.有关蝴蝶翅膀的观察记录: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很小,看不清细节。图像变大能看到蝴蝶翅膀发光,上面有清晰的翅脉。很大,很清晰,看不到翅膀的全部只能看到翅脉的一小部分。6.用放大镜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一样。蝴蝶的触角蝗虫的触角蚕蛾的触角天牛的触角7.人类受到昆虫的一些启发及相应的发明创造。昆虫部位特点发明创造应用昆虫头上的触角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在有空气泄漏时能立即发出警报。苍蝇复眼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蝇眼探测系统用来探测高能宇宙射线,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蝴蝶的彩色翅膀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这些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百叶窗样式用于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保持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到了细胞。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取标本。(2)制作洋葱表皮装片。(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3.死亡软木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异同点: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丹。2.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3.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等。4.细胞的作用主要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遗传、繁殖等。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钟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它们多种多样,形态各异。3.微生物也具有生物体的共同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能生长发育、会繁殖、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等。4.常见的水中的微生物:5.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它会在水中运动,如果微生物运动过于迅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上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这些生物的运动速度。6.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而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7.判断生物的依据:一是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二是具有新陈代谢特征,三是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四是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五是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六是一方面要适应环境,一方面还要影响环境。8.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有繁殖、遗传等生命特征,具备了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可以判断他们是生物。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1.观察工具的改进:(1)肉眼:能看清约0.1毫米的物体,观察到小昆虫等。(2)放大镜:能放大几倍到几十倍,观察到物质的晶体,生物的较小器官或组织。(3)光学显微镜:能放大几百上千倍,观察到生物的细胞和微生物。(4)电子显微镜:能放大几百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和原子。(5)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本领为百分之几纳米,可以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2.观察工具的发展使观察范围拓展,促进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2)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3)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4)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5)培育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2.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核是最厚的一层。3.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4.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中间的吸管模拟的是地轴。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在地球上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解释:3.在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中,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转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的自转,模型上被照亮的部分是白昼,未被照亮的部分是黑夜。4.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圆周运动有关。5.地球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在不停自转导致的。6.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在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黎明或者傍晚。7.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现象。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1.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2.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4.“日心说”和“地心说”。5.比较两次“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类别第一次第二次地球模型没有实现地球自转的地轴。增加了地球自转的地轴大陆板块表面没有反光的小圆片贴反光的小圆片光源照射地球模型手电筒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表现形式画了一幅图进行解释画的是一组图片实验现象昼夜交替现象不明显昼夜交替现象比较明显实验结论三个假设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2.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东升西落,这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3.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是向后运动的,与汽车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4.当我们将转椅自西向东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自动向西旋转;当我们将转椅自东向西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自西向东旋转。5.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6.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四季交替,年年循环,日影变化也会随着季节有规律的变化。2.同一地点,同一物体在正午时分的影长不同﹐因为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位置高度不同。3.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从春到夏、从冬到春,物影渐渐变短;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影子渐渐变长。一年之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4.古人有关影子变化规律的观测发现。不同季节正午影子示意图影子长短规律春比较长影子适中夏最短影子最短秋比较长影子适中冬最长影子最长5.古人是利用圭表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并从中发现规律的。6.圭表是利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气的观测仪器。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1.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2.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3.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点距离太阳最近称为近日点,有一点离太阳最远称为远日点。4.地球的运动方式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1.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2.白昼和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3.有些植物开花时间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如:白天,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则会收拢花瓣。4.不同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冬眠;一些植物在秋冬会落叶等都是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1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1.工具是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些物品。如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物品就是工具。2.技术是做事时采用的方法。如使用撬棍,搭建斜面,利用轮轴等方法完成某一项任务。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地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地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4.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使用技术,人们可以根据技术来发明和使用工具。使用工具和技术的目的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5.取核桃仁活动的评价:方法是否费劲是否费时是否取出完整核桃仁用手扒很费劲很费时没有用砖头砸不太费劲不太费时没有用核桃夹不费劲不费时有6.工具与技术的关系维恩图:第2课斜面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工具,叫作斜面。2.斜面是简单而方便的工具,利用斜面搬运物品可以持续且高效;使用斜面提升物体可以起到省力的作用。3.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4.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1.像撬棍那样的简单工具叫杠杆。杠杆和斜面都是一种简单机械。2.杠杆有三个点:支撑杠杆,使杠杆能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3.由于三个点的具体位置各不相同,因此杠杆的省力情况各不相同。(1)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2)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3)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4.人们使用杠杆工作时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利用杠杆传递力可以扩大力的作用范围。5.生产生活中的杠杆:羊角锤、瓶盖起瓶器、老虎钳、起子、手推车、修枝的剪刀、筷子、镊子、钓鱼竿、船桨等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第4课改变运输的车轮1.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像水龙头、滑轮和扳手都可以看作轮轴的变形。2.轮子的使用让交通变得快捷和高效。使用轮子进行运输,在运输时间、运输重量、运输行动灵便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3.车轮改进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无辐条的车轮——有辐条的车轮——有轮胎的车轮。4.从车轮的演变历史中,可以看出车轮在不停的改进和发展之中,质量越来越好,性能越来越高。5.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6.生活中的轮轴有: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轱辘等。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1.剪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2.铁质剪刀的产生与冶炼技术的发展有关。利用金属可塑性强的特点,可以制作出复杂精密的工具。3.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剪刀的主体是可以围绕支点转动的两个杠杆;剪刀的刀口和刀尖应用了斜面。这样的工具结构组合了多项技术,使得剪刀使用起来非常灵巧。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4.剪刀的分类:家用剪刀、医用剪刀、花木剪刀、餐桌剪刀、理发剪刀、钢铁剪刀、裁缝剪刀、指甲剪刀、伸缩剪刀等。5.利用医用剪刀剪开废旧网线的塑料外皮这一活动说明某些特定的任务就要选择特定的工具。第6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1.人类总是不断改进着工具和技术,推动着社会不断地进步。2.印刷术的出现能够使书籍可以快速和大量的印制,使更多的人可以阅读书籍,扩大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4.印刷术一般按检字、刷墨、拓印和晾制四个步骤进行。(1)检字——把字模按照顺序排列整齐。(2)刷墨——在活字印刷板上均匀涂抹墨汁。(3)拓印——铺上白纸拉平纸张,用拓印圆盘均匀压印。(4)晾制——缓缓将白纸掀起,放到向阳通风处晾干。5.活字印刷术有哪些优点?(1)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拼板,大大的加快了制板时间。(2)活字版印完成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3)活字字模比雕版模型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6.印刷术的发展历史: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人工拓印—机器印刷—大型印刷机—家庭打印机。第7课信息的交流传播1.书籍是信息交流传播的工具,人们通过购买、借阅等方法获取和传播知识。2.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当文字成为记录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时,就会推动纸张的发明和改进;当意识到抄写太低效时,就会推动印刷术的发明和印刷工具的发展。3.由纸、印刷、信息组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4.电脑、手机、电视机等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5.电脑存在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传播信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人们获取电脑承载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并且与书籍相比,电脑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更加迅速。第四单元《能量》第1课各种形式的能量1.能量的形式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2.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机械能。机械能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3.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能量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相对于不同形式的运动,能量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4.各种各样的车子运动起来主要是依靠的能量,车子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汽油、太阳能、电、磁等。5.我们身边的能量形式:观察到的现象能量的表现形式能量的来源物体发生的变化转动的电风扇电叶片的转动风筝在天上飞风风筝飘在天上锅里煮熟的食物热食物由生变熟吸铁石吸铁钉磁铁钉吸在磁铁上电灯泡发亮光灯泡发亮燃气热水器天然气水变热超声波清洗眼镜超声波眼镜被清洗干净第2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1.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量有热能、电能、光能等。2.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3.地球上的能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能减排。4.节能方法:(1)控制夜间照明时间,禁止长明灯和视线好的时候亮灯,要做到人走灯关;(2)不要让电视机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待机状态指的是只用遥控关闭,实际并没有完全切断电源。第3课电和磁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实验时发现,当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这个现象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2.重演奥斯特实验,进一步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和磁之间是有关系的。3.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4.把线圈立着放,指南针尽量靠近线圈的中心,这个角度可以使指南针偏转的角度最大。5.用完了的废电池,其实并不是一点点电都没有了,当我们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的时候,若发现指南针仍然发生偏转,则说明电池中仍然有电,只不过电池中的电不足以支持电灯泡等用电器工作了。第4课电能和磁能1.磁悬浮列车、电磁起重机、耳机、电磁炉等物体身上都有磁能的影子,并且生活中的大部分磁能都是通过适当的装置由电能转换而来的。2.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它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后磁性消失。3.当线圈通上电流时,发现铁钉可以吸起大头针;而断开电流时,大头针就从铁钉上脱落下来。4.我们制作铁钉电磁铁所用的导线较短,连接在电池上有点像短路连接,耗电大,电池容易发热,所以不能把它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5.电磁铁有南极(S)和北极(N);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方向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电源正极和负极的连接或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改变电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第5课电磁铁1.当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迅速转化为磁能,不仅能够吸起小汽车,还能吸取钢铁;而当电磁起重机断电时,磁能就会消失,小汽车、钢铁等就会落下。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少磁性弱,线圈匝数多磁性强。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小磁性弱,电流大磁性强。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还跟有无铁芯有关,有铁芯的时候磁性强,没有铁芯的时候磁性弱。5.在实验中,电磁铁不能长时间连接电源,以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公平。第6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在电动玩具车里都有小电动机,接通电流,它就会转动,驱动玩具车前进。2.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3.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外壳中有磁铁,转子中有线圈、铁芯和换向器,后盖中有电刷。小电动机转动是各个部件共同工作的结果。4.电动机中换向器的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5.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发电机发出的电力大小与发电机转动速度、发电机大小等有关。6.我们怎样才能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呢?答:要想改变转子的转动方向,我们只需要将电机的两根电源线调换一下即可。因为调换了两个电源线,电流的方向就改变了,因此转子的转动方向也就改变了。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1.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2.能量的形式: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风能等。3.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蓄电池(化学能→电能)4.电动机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发电机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5.太阳能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6.参照食物链,描述太阳为人类和动物提供能量的过程。绿色植物在阳光下生长,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地球上的食草动物如鹿、牛、羊、马、大象等食用这些植物,食肉动物如老虎、狮子、豹子等又去吃食草动物,间接获取太阳的能量。就这样,转换了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种生物中传递。7.能量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通过各种方式作能量转换,比如把热能变成动能。8.能量也可以传递,比如踢足球时,脚上的能量传递到了足球上。【主要概念】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涉及课标】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说出地壳主要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教材分析】本课是《地壳的表面和内部》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以寻找地表雕刻师为核心,采用主从式的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部分为“主”,即认识改变地表的力量。首先通过视频展示地球表面的美丽形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表形态在亿万年的历史中一成不变吗?继而汇总各种改变地表的力量,并通过这些力量的来源进行分类,。第二个部分为“从”,即模拟这些力量对地表的作用。它由三个活动构成,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水对地表的影响;第二个活动,利用石块、玉米粒等模拟风对地表的作用,第三个活动,用酒精灯灼烧页岩片,模拟温度的改变对岩石的作用。【学情分析】本单元前几课已经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例如火山、地震等,学生知道内部力量对地表的形态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会忽视外部力量的作用,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模拟外部力量对地表的雕刻作用时,也存在一些由于知识不足而导致的误解,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纠正。【教学目标】●乐于模拟外部自然力量改变地表的过程,大致说明作用方式和结果。●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外部自然力量的作用,了解“模拟”这一科学探究方法。●能举例说明水、风等力量在地表演变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重点与难点】重点:能从模拟实验中学习,理解外部力量的作用方式。难点:说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一粒沙子的成因。【教学准备】演示材料:教学PPT与相关视频资料。分组材料:温度变化模拟实验材料(坩埚钳、页岩薄片或石灰岩、酒精灯、火柴、冷水);风的作用模拟实验材料(深塑料盒、石子、玉米粉、玉米碎粒、吸管数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之前我们已经对地球内部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地球的表面也有各种不同形态,形成绝美的风景(展示地球风景的视频)问:地球上有哪些形态?(生回答)2.师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妙不可言,这颗蓝色星球如一颗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一般,在宇宙中独自美丽。3.纵观整个地球的亿万年历史,这些风景一成不变吗?【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思考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哪些。激发学生的兴趣。二、交流分类1.师:找一找,哪些力量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图片展示)2.师:这些力量虽然来源不同,但是都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你能根据他们的来源分分类吗?(内部力量、外部力量)3.师板书小结。【设计意图】学生交流后普遍可以发现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很多,例如板块运动、火山、冰川、风等等,引导学生根据力量的来源进行分类,总结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区别。内部力量形成地表的基础结构,而外部力量对地表有更细致的雕刻作用,例如搬运、打磨等等。三、模拟活动师:内部力量引起的地表变化我们之前已经了解了一些,外部力量能有哪些影响呢?1.观察水对地表的影响。对比1984年到2014年崇明岛的变化。(观察水对岩石和河岸的磨蚀作用。上游下游中游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分析,发现水的冲刷、搬运、打磨、溶蚀等作用2.讲解李四光与大石头的故事视频展示冰川对地表的磨蚀作用。3.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师:没有水的干旱地,岩石就不发生变化吗?(视频展示实验方法、模拟风的形成,对比观察托盘内的情况)小结女王石、黄土高原的形成和变化。“女王头”具有雍容尊贵的形态,是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地质学家认为,女王头的年龄不到4000岁,请你猜测女王头的结局会如何?小结:风对岩石有搬运、打磨的作用4.山顶上的岩石碎屑从何而来?岩石中间的裂缝也是风的作用吗?接下来请尝试完成一组模拟实验,观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视频展示实验方法、观察页岩片的变化)小结:温度让岩石碎裂自然界里没有酒精灯怎么办?——太阳【设计意图】三组活动通过图片交流或者模拟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外部力量对岩石和地表的雕刻作用,也揭示一些自然地形的形成原因,例如钟乳石、黄土高原等等。在学生通过图片引发思考后,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自主体验后发现“模拟”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研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四、总结拓展1.图片演示讲解沙子形成的过程2.改变地表的内外部力量,包括温度、风、冰川等等,这些都是地表的雕刻师。你还知道有哪些力量在改变地球的表面?(飓风、洪水、海啸、陨石等)【设计意图】在岩石的变化过程中,经历了岩浆喷发后的沉淀、温度造成的碎裂、流水、风等力量的搬运和打磨,最后成为一颗细小的砂砾。它是经历地表的重重变化才最终成型的,值得学生了解。引导学生通过沙子的形成和地表的各种变化建立联系,更深刻的感受地表的形态是各种力量共同雕刻形成的。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3.云和雾【主要概念】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涉及课标】2.1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14.2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教材分析】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漂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个做人造雾的实验,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活动,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独立意识增强,对自然现象有明显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基于好奇心的驱使和随意性的观察行为,但缺乏深度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本课以说出含有“云雾”二字的四字词语为始,再辨别视频中的云和雾,引导学生思考云和雾之间的区别,根据生活经验推测雾的形成原因,再通过做模拟雾的实验,思考总结出雾的形成原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描述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为以后研究露和霜,雨和雪,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2.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重点与难点】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火柴,冰袋,量筒学生分组材料:量筒,温水,冷水,线香,冰袋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板书:云、雾,提问:你能说出含有云和雾的四字词语吗?(云雾缭绕,云山雾海、腾云驾雾、云开雾散……)2.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有云和雾的词语,看来,云和雾之间一定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有谁能来试着说说看,云和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3.学生尝试回答。4.师谈话:好的,那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你能分辨一下哪个是云,哪个是雾吗?播放一段视频:云和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云和雾》(掲题)【设计意图:通过组词聚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分歧,并在分辨云和雾的情境中,引出本节课的任务。】(二)提供材料,实验验证过渡:那么你仔细回想一下,你一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雾?在雾中行走时,你观察到过什么现象?1.生回答:早上上学时……衣服湿漉漉。感觉空气湿润。头发上有水珠……2.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