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河北中部暖区强降水和大风特征分析_第1页
2013年8月11日河北中部暖区强降水和大风特征分析_第2页
2013年8月11日河北中部暖区强降水和大风特征分析_第3页
2013年8月11日河北中部暖区强降水和大风特征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8月11日河北中部暖区强降水和大风特征分析

前热带雨具有较高的水位、较强的地理性、较弱的影响系统和较强的突发性等特点,因此给预测带来了很大困难。传统天气学中,锋前暖区暴雨主要是指华南5月中旬后受东亚季风影响,降落于冷锋前部的暖区中的暴雨。具体定义为:华南暖区暴雨发生在华南地面锋面的南侧暖区,或是在南岭至南海北部没有锋面存在,华南不受冷空气或变性冷高脊控制,有时发生在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汇合处,有锋面时暴雨区位于地面锋区以南200~300km处风暴运动可以从雷达回波图上获得,它是平流和传播的合成2013年8月11日下午到夜间,河北中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对流暴雨过程,雨带发生于距离锋区较远的副高外围的西北侧暖区内,对流雨带中雷暴单体的生成具有后向传播特征,主客观预报很难对其作出准确预报,因此值得对这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环境场特征、尤其是中尺度雨团后向传播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制,加深对此类暴雨的认识,提高预报能力。1资料与研究方法分析中采用了常规观测、雷达、卫星、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0.5°×0.5°资料。本文采用了以三维云尺度数值模式和雷达资料四维变分同化(4DVar)技术为核心的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的产品。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快速更新循环同化分析,从而得到与风暴系统生消发展密切相关的三维动力和热动力特征2雨带1的降水分布2013年8月11日08时—12日08时,冀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3.9mm,最大值出现在深泽,为147.2mm(图1)。强降雨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日的15:00—18:00,对应雨带1;第二阶段为20:00—23:00,对应雨带2(图1a橙色实线所示)。逐小时降水分布表明(图1b),雨带1自东北向西南发展,与引导气流(西南风)反向,即雨带1对应的降水云团呈“后向传播”。本文主要针对雨带1的成因及其可预报性进行分析。另外,强降水过程中,藁城、赵县、临城等台站先后出现了8~10级雷暴大风。3循环背景与环境场的特征分析3.1立地条件分析11日08时,东亚大陆上空500hPa环流呈“两槽两脊”。其中高空槽位于蒙古国中部和勘察加半岛附近,高压脊位于我国新疆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蒙古国高空槽南伸至河套。我国内蒙古东部的高压脊与其南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文简称副高)同位相叠加,构成“西低东阻”的形势,系统移速缓慢。11日08时,120°E处588dagpm线抬至40°N以北,副高的位置达到2013年入夏以来最北点,有利于冀中南低层大气维持高温高湿的状态。11日08时—12日08时副高略有南落,出现深厚湿对流。11日08时850hPa,河北省受偏南气流控制(图略)。晋冀交界处有一暖式切变线,同时河北中部有西南风与东南风的切变线,邢台与北京之间有风速辐合。温度场上,由于江淮流域暖中心的北部暖脊北伸,京津冀地区温度达21~22℃,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与维持。在地面天气图上,河北处于高压后部,冷锋前部的暖区中,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为东南风。综上,本次过程为为副高外围、冷锋前部的暖区内触发的的深厚湿对流,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为本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3.2环境中尺度分析3.2.1两探空站内部温对比分析11日08时北京站和邢台站的探空曲线发现,二者的对流有效位能,均超过3000J/kg,且对流抑制能量较小。500hPa以下风随高度顺转,有暖平流,北京探空站400~500hPa间有冷平流,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对流参数的变化(表1)表明,两探空站的对流参数较前一时次有明显增强,K指数分别达到34℃和38℃,沙氏指数达到-4.12℃和-3.36℃。需要指出的是,此时北京探空站的对流温度为30℃,邢台站的对流温度为36.9℃,这表明,北京附近的环流条件更有利于热雷暴的出现。王宗敏等3.2.2或偏北风辐合带由加密自动站的风场(图3)知,11日08时,冀东南平原上为东南风,至沧州西部、保定东部为偏东风,石家庄、邢台和邯郸的西部为偏西风或偏北风,石家庄东部地区位于3支气流的辐合中心(图3a)。11时沧州地区的东南风向西推进,保定大部分地区转为偏北风,在廊坊—保定东部—石家庄东部一带形成了一条辐合带(图3b),此时降水尚未出现。结合前文中对流参数的分析,可知北京附近的对流抑制能量比河北南部地区要小,更易触发对流活动。地面观测表明,13时在廊坊—保定东部一线(辐合线北侧)出现了弱降水。14时降水区沿辐合线向南发展,降水区后部θ4雷达特征和后面传播的力动力学结构4.1辐合线对阵风锋的后向传播作用石家庄雷达0.5°仰角反射率因子表明,15:18分保定东部的阵风锋(图4虚线)南段与石家庄东部的地面辐合线近乎正交,交点附近形成强烈的辐合。沿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依次选取深泽、晋州、藁城刘海庄3个自动站,分别比较阵风锋过境时间与降水起始时间(图5):15:18—15:30阵风锋经过深泽,其降水起始时在15:20—15:30间;15:48—15:54阵风锋经过晋州,其降水起始时间在16:00左右;藁城刘海庄站也有这种对应关系。上述时间关系表明,阵风锋经过辐合线后5~10分钟地面有降水出现。这可能是因为地面辐合线与阵风锋相交,使得上升运动加强,触发了新的对流单体。因地面辐合线呈东北—西南向,且初始对流出现在河北中部,冷池南侧的出流(阵风锋)与辐合线相交触发新单体,因而造成了雷暴的后向传播。新生单体随着引导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造成了雨带1的强降水。4.2正确应对高温对流向西南方向传播的影响为更好的分析对流云团的动力和热力特征,使用VDRAS产品进行进一步分析。187.5m高度上扰动温度、扰动温度梯度和风场随时间的演变(图6)表明,受前期对流影响,15:29保定地区形成一近乎圆形的冷池,冷池四周为扰动温度梯度大值区,大致表征了阵风锋(雷暴出流)的位置,换言之,冷池四周为一环形的出流区,其中冷池东南部的出流最强;而冷池的南部仍为高温控制,石家庄东部地区处于温度的大梯度区中,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风场上,冷池对应辐散流场,冷池南部为偏南风或东南风,石家庄东部地区形成一偏北风与东南风的辐合线。15:59由于对流增强并向西南方向传播,冷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强度增强同时向西南方向推进,冷池周围的阵风锋也显著增强,冷池南部仍为高温控制,石家庄东部地区的温度梯度和辐合线维持,预示着对流将进一步向西南方向传播,这与前面的分析一致。扰动温度和垂直速度随时间的演变表明(图7),2437.5m高度上,15:29保定地区的冷池依然维持,但强度较低层有所减弱,南部同样为暖区控制,垂直运动场上冷区对应下沉运动,冷区西南部,深泽附近为上升运动,中心值为0.3m/s,这与前面分析中该时次深泽有对流单体生成也相对应。15:59冷池有所减弱,但相应的下沉运动范围增大,南部的上升运动中心增强为0.9m/s,位于深泽和晋州之间,有所南扩,说明对流的向南传播和发展。综上所述,由于阵风锋和地面辐合线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对流单体不断在系统西南侧新生,雷暴南侧的阵风锋还加强了低层的风场辐合,加大了阵风锋两侧的温度梯度,这些都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和维持。4.3立地条件分析结合后向传播雷暴的天气尺度环境分析和中尺度分析,得到此次后向传播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机制:(1)在副高外围高温高湿的环境背景下,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水汽条件具备,河北中南部地区位于副高动力边界的外侧和热力边界的内侧,环境条件非常有利。(2)图8给出了石家庄东部强降水的概念模型,近地面存在辐合线,雷暴高压在北京附近形成后阵风锋向后向传播,与地面辐合线近乎垂直;(3)地面辐合线与阵风锋相交处上升运动加强,不断激发出新生雷暴,产生了与环境引导气流相反的传播,即有后向传播出现,新生雷暴并入雷暴群后,随引导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列车效应。5暴后向传播特征(1)这是一次发生在锋前暖区的深厚湿对流过程,雨量分布不均,暴雨主要集中在保定、廊坊以南地区,有两条暴雨带。11日下午发生在保定东部—石家庄东部的强雨带1自北向南发展,具有雷暴后向传播特征。(2)大尺度环境背景为此次对流过程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和水汽条件,低空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为此次强对流提供了初始对流触发条件。(3)本次过程雷暴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