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1)通过自主学习完善表格,知道从汉朝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2)通过阅读图文史料,分析理解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影响。(3)运用史料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4)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制度创新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学习目标选官制度发展历程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汉武帝后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学
??
东汉后期,统治阶级的腐败导致了选官的腐败,“清流”与“浊流”为此发生尖锐冲突。然而“清流”士大夫一方,却又以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影响,使“以名取人”深刻地影响了王朝选官。“以族取人”本来与“选贤任能”甚不相合……士人对“以族取人”的批判,在于父祖有势位而子弟未必有才行。但如果衣冠世家的成员也具备了士林称许的名士资格,并使文化风习成为家族传统,那么“以族取人”似乎就也是名正言顺的了……于是,汉代选官的许多基本原则遇到严峻挑战,并将有新的选官制度因之而起。——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察举制的问题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举荐者徇私受贿,或以名望、家族取人;被举荐者名不副实,沽名钓誉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一)九品中正制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历史纵横栏目1.背景(1)基于汉末动荡的权宜之计(2)出于抑制地方大族的考虑(3)察举制不适宜选拔的需求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相关材料,思考: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创立:措施:标准: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一)九品中正制2.内容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家世九品中正制的没落
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九品中正制颁行之初,门第并非是定品的惟一标准,才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举荐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而中正官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门第成为选官用人的唯一标准,渐为诸姓士族垄断,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政治。消极评价:九品中正制度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垄断性和封闭性是其显著特征,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一)九品中正制次凝之,仕左将军。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晋书·王凝之传》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3.影响阅读材料思考:王凝之是凭借什么取得这样的官职的?并试着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九品中正制;影响:后期逐渐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阎步克自选集》
以寒门抑门阀,以考试代门第针对上述弊端,统治者做了哪些调整?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朝代内容隋朝隋文帝隋炀帝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科举制:建立与完善
宋朝:实行分级考试(乡、省、殿)、改革考试方法——锁院、糊名、誊录等元朝:科举考试一度中断明清:八股取士清末(1905年)废除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选官、用官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科举制的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评价科举制(影响):考试选官局限性:①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性: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增进了社会公平、公正。中国第五大发明
清末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途径中,起着辅助的作用。【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卿世禄制(夏商周)科举制
(隋唐-明清)军功爵制(战国-秦汉)察举制(两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孝廉家世与德才→家世才学演变趋势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由血缘、家世门第、品德才学等演变为才学为主。
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西汉秦朝皇帝三公九卿【决策】【执行】中朝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1.演变历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六部制运行过程吏户礼兵刑工草拟诏令上奏皇帝未通过驳回交予审核通过议事机构政事堂草拟诏令审核封驳执行政令运作程序决策画敕交予审核2、特点: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
以皇权为中心
三省六部制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础,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吴兢:《贞观政要》
三省相互制约,集思广益,有利于决策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君主决策失误的危害,但并不能真正制约皇权。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3.影响分工合作的三省,为什么办公机构却被隔离成成内廷、外廷两部分?参与决策内廷被分为中书、门下两省,这一设计有何作用?行政体系中的尚书省六部,剔除了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机构,这有何积极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1)加强皇权。(2)提高行政效率。(3)节制君权,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A.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B.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C.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D.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B三省制度下,权力运行制度化对皇帝产生了道德压力,但并不能真正制止皇帝胡作非为。时期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趋势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宰相权力不断分化武帝后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君权与相权的博弈春秋末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田赋算赋。按户征收田租(土地税,交粮食)、算赋(人头税,交铜钱),征收对象是政府控制的编户齐民。魏晋:租调制。按户征收田租(粮食)和调(人头税,纳绢帛)。北魏:均田制下的租调制。征税对象主要是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历程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一)租调制北魏太和九年(485),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年15岁以上,受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女20亩,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则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奴婢和平民一样受露田。……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纳粟2石,帛1匹…以后相继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1.内容根据材料回答:什么是均田制?什么是租调制?租调制的征税依据是什么?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二)租庸调制唐代的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缴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二斤。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做庸。——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1.内容田亩税(租):粮食人头税(调):帛或布庸:用帛或布代徭役同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有何进步意义呢?以庸代役保证农时,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二)两税法1.背景仔细观察地图,唐鼎盛时期和唐后期户口数有何变化?户口锐减,逃户增多,税收不足。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唐玄宗:《禁官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特权阶级的存在和土地兼并使均田制难以为继,破坏了租庸调制的制度基础。
(租庸调制的)重大例外不是基于财产而是基于特权阶层群体。任何宗室成员、所有有爵位的家族、所有官员和很多为政府工作的人、所有有官阶的人,以及所有僧尼道士都被免除赋税劳役。——《哈佛中国史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脆弱,一旦遇到灾荒或赋役苛重极易破产,往往出卖抛弃土地,流落异乡。故均田令虽限制土地买卖,实而兼并日盛,难以阻遏。据记载武则天时期已是“天下户口,逃亡过半”。——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两税法的背景
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前列表中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如何将各地大量存在的浮寄客户纳入赋税轨道,成了当务之急。——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均田制、账籍制瓦解,租庸调制崩溃,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账籍制破坏,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锐减。2、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交钱),按田亩缴纳地税(纳粮);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资治通鉴》卷226扩大收税对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简化收税名目;减轻人身控制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冬小麦4、5月份收割;春小麦8、9月份收割。明确纳税时间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以财产税为主主户、客户就地落户交税,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税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二)两税法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使一直处于危机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逐渐好转。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社会公平。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影响(积极)3、影响(消极):配赋不均,两税法“量出制入”(先计州县所应费用)的原则给了地方官员恣意定税的机会;税外加征,税外又增加许多杂税,加重人民负担;以产计税,朝廷长期不调整户等,“以贫富为差”的征税原则不能充分体现;
折钱纳税,户税以钱定数,而钱币流通量不足,渐至钱重物轻,农民实际负担随着物价趋贱而不断加重。
探究与拓展思考:利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数学 2.3 圆的方程 2.3.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 新人教B版必修2
- Chapter 5 Signs we se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新思维小学英语2A
- 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解析及考试试题及答案
- 物业工作个人总结(12篇)
- 第二单元 第三课《诗意的色彩》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古代文学史民族文化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师考试全局视野养成试题及答案
- 机电实务考试题型及答案
- 药物对老年人的影响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交流异步电机驱动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报告
- 2023年1月浙江首考高考英语试卷真题及答案(含听力原文mp3+作文范文)
- 供应链管理-第十三章供应链绩效评价课件
- 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 DB15T 489-2019 石油化学工业建设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范
- 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讲座课件
- 异物管控记录表
- 公车私用管理制度
- 设备主人制管理办法
-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旁站监理记录表
- 幼儿园绘本:《小蛇散步》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