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C.郡县 D.礼乐制2.周朝礼法规定,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报告政绩并献奉财物。而春秋时期,诸侯朝见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鲁国君主朝见周王仅有两次,齐桓公则一生未朝见周王。这表明A.宗法制开始解体 B.分封制受到挑战C.礼乐制不复存在 D.集权制初步形成3.卜辞中屡见商王问各地“受年”、“受禾”、“受黍年”的情况,这表明A.商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B.商王关注农业收成好坏C.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 D.占卜是商代政治的特色4.西汉的尚书官员通常不参与内朝议论国政、顾问,见于史料的,只有孔光任尚书令时,皇帝认为他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就让他参与各项事务。这一制度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使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C.防止吏治腐败 D.保证决策时能集思广益5.史载“殷人尊神”,大事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周人灭商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这一变化A.奠定了宗法制的思想基础 B.拓展了周代的统治疆域C.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D.标志着人文精神的成熟6.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理万机。之后尽管“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处。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宦官专权事出有因C.君相矛盾仍很突出 D.中枢运行机制失衡7.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这一制度A.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宰相权力C.皇权得到加强 D.降低办事效率8.清朝,只有五品文官和四品武官以上的官员才能佩戴朝珠。而军机处任职的人员无论等级高低,都可佩戴朝珠,乾隆时规定“嗣后凡不可挂朝珠官员挑入军机处走动,亦照此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军机处(

)A.任职人员的品级较高 B.是内阁的重要补充机构C.提高了皇帝决策效率 D.是加强皇权的重要工具9.下图是历代对岭南(两广地区)的行政管理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按照历史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10.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者的主张说明A.文学作品中的文本记录是最为准确B.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郡县制确保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稳固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确认历史事实11.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12.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A.清代军机处 B.元代中书省C.宋代枢密院 D.唐代门下省13.明代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成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制约皇权 B.统帅六部C.具有决策权 D.协助皇帝14.唐代,某中央机关位于长安皇城中央贯通南北的承天门大街东侧,因为其在□□、□□两省以南,故别称“南省”。唐制规定,“南省”可以根据制敕精神拟定和执行具体方案。这里的“南省”是指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户部15.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如表是《春秋》中所见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据此可知(

)鲁君年数次数类别隐公桓公庄公悯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总计11183223318181831321527255王臣与会(天子与诸侯)6111131115诸侯与诸侯884112483645366诸侯与卿大夫2431583151465571卿大夫与卿大夫131341053939总计1112722614152331181418191A.宗法血缘关系消失 B.谈判解决国家争端C.等级制度完全颠覆 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16.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纽带牢固结成的部落集团),旨在说明秦汉时期A.皇帝制度开始建立 B.统治范围不断扩大C.周边政权完全臣服 D.中央集权国家形成17.宣公十一年冬季,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灭陈置“县”,将陈国置于自己的直接统治之下。但此举遭到了楚大夫申叔时从道德层面的批判,楚大夫申叔时劝楚庄王尊周礼,于是楚庄王“乃复封陈”,中止了陈县的设立。据此可知,该时期A.楚庄王推行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B.周礼有效规范了诸侯国间的关系C.县制成为诸侯国扩张的主要形式D.分封制维系的统治格局遭到破坏18.周王室地位高于列国,但从国家政权角度看,与诸侯国并无本质区别。据此可知A.周王室与诸侯并列 B.周天子是天下共主C.周朝尚未高度集权 D.春秋时分封制崩溃19.如表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

)类型地区概述独立型藩镇河朔地区多为安史余孽盘踞,割据性强防遏型藩镇中原地区归顺朝廷听从调遣,对河朔跋扈藩镇有制约作用防御型藩镇西北边地所设之军镇乃抵御外辱之需财源型藩镇江淮流域承担着给国家输送粮食、财赋的职能A.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C.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20.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C.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D.加速了两汉政权的衰亡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腹里”和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后者的职能。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2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王朝会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23.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材料二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三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2)据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4)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2.B3.B4.B5.C6.D7.C8.D9.D10.B11.C12.A13.D14.C15.D16.D17.D18.C19.A20.B21.(1)演变:郡、县两级一州、郡、县三级一道、州、县三级。弊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朝州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唐朝“道”的权力扩张,易出现外重内轻局面,导致藩镇割据。(2)名称:中书省;宣政院。职能: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好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创了中国的省制。22.(1)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2)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成的,与郡县制无关。(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